其他

“三八线”由何而来?朝鲜战争因何而起?又为何而止?

2017-05-12 新火眼金睛

  新火眼金睛(微信号:hyjj0315)——  明察政军商  洞见文史哲点击标题下蓝字“ 新火眼金睛”免费关注,我们将为您提供有价值、有意思的延伸阅读。




来源:铁血网


在近代史上,朝鲜半岛几乎所有的战争都是以这条北纬38°这条“三八线”为导火索,当然包括我们最熟知的“朝鲜战争”,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万万没想到却是日本人。


“在回忆录中,李奇微将朝鲜半岛的形状比喻为“从亚洲大陆伸出的一个肥胖的拇指”,直指日本的九州岛,极易引起对方越过狭窄的对马海峡入侵。


而人为划分的三八线,就像这根拇指上一道难以愈合的疤痕。


朝鲜半岛处于大国、强国环伺之中,每当东亚地区发生动荡,朝鲜就极易成为搏斗中最先被打断的那根肋骨。特殊的地缘政治环境,将动荡与变革写满了朝鲜千年的历史,不但长期处于政权割据,也多次被卷入邻国的刀光剑影。

——摘录《板门店谈判纪实》”


甲午海战后,只剩下半口气的大清国靠着“糊裱匠”李鸿章等一干老臣把持才没有立马倒下,但此时早已没有余力对朝鲜实行自己宗主国的权力。更何况在甲午中日开战之时,朝鲜就在日本人的控制下与大清解除了宗藩关系。在此之前朝鲜好比是大清纳的一房小妾,地位虽卑微却是两相情愿、相安无事,此时日本对朝鲜的占领与强暴无异,之后签订的《马关条约》更像是对日韩的“事实婚姻”补发的一张“结婚证”。


朝鲜王国的末代大君高宗李熙,原本是朝鲜王族的分家旁支,身份和地位与大明嘉靖皇帝朱略有相似,他离王位的距离差不多和中国队与世界杯距离一样远。可这“仅存于理论上的可能性”,在命运交织中居然成了事实,李熙不仅顺利坐上了朝鲜大君的位子,更做了一件朝鲜李氏开国500年来、前代25任君主都不敢做的事——登基称“皇帝”。


在“朝鲜始皇帝”李熙称帝的前一年,同时也是《马关条约》的签订的第二年,日本和沙俄为了对付这个不听话的傀儡已经开始密谋瓜分朝鲜。当时不知是日本人手抖,还是看着地图上的那条线不爽,刷的一下就在北纬38°划了一笔。直到1904年日俄战争前夕,沙皇曾经仍然提议,“要不咱就以这条三八线为界南北分治”。


“朝鲜就像一块诱人的可口蛋糕,被拿着餐刀的日本和俄国端在手中比画。由于日俄两国利益难以协调,划线方案一直未能实行,朝鲜的内政也长期处于混乱。


这种混乱之治一直维持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直到1945年2月,日军出于部队部署的需要,将南北朝鲜分别划归关东军和大本营管辖,三八线的划分才得以明确。

——摘录《板门店谈判纪实》”


在1943年的“开罗会议”以及1945年“雅尔塔会议”上,针对朝鲜问题,中、美、英、苏四方基本已经达成了共识,战后的朝鲜将由四国来共同托管,但很快这份已规划好朝鲜未来的草案就被扔进了垃圾桶。


1945年4月,美国总统罗斯福病故,“性子急躁”的杜鲁门成为新总统,然后“啪”的按下了启动核武器的那枚红色按钮,广岛、长崎各自升起一朵蘑菇云。


8月6日,当第一颗原子弹被投下时,苏联就预见了战争的结束,两天后正式对日本宣战。原本驻扎在中苏边境的关东军精锐,此前大多已经南下,分别为后世的《地道战》、《地雷战》以及横店其他抗战剧提供了素材。也正因如此,苏联部队一路畅通无阻,顺利向朝鲜半岛杀奔而去。


位于亚洲前线的美军指挥官却气得直跺脚。苏军来势汹汹明摆着是去朝鲜抢地盘,但此刻距离朝鲜最近的美军部队还在600英里之外的冲绳岛,根本无法阻止苏军入主朝鲜半岛。


在亚洲的对日战争中,美国耗费了巨大物资和人力,自然无法容忍苏联的“不劳而获,坐享其成”。情急之中,美国政府扫视了一眼朝鲜地图,“哟~这里怎么有条线”,于是仓促之间一个以北纬38°划分朝鲜的方案,在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当天送到斯大林手里,“老大哥”欣然接受。


那么五年之后,为何他又默许了“朝鲜战争”的爆发呢?


新中国成了之初,由于中国政府在国家主权和路线问题一贯的坚持,斯大林对阵营里的这个“高个子盟友”表示极大的不信任,甚至一度将中国领导人视为“第二个铁托”,认为迟早中国会变得像南斯拉夫一样拒绝服从来自莫斯科的安排。


因此,在二战结束后,苏联仍然控制着中国长春铁路以及大连、旅顺两个东方港口,将其作为苏联“远东战略”通向太平洋的重要一环。


随着中苏关系的改善,尤其是在《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后,苏联承诺将以上港口和铁路归还中国政府。苏联的“远东战略”被迫选择调整,朝鲜中南部的元山、仁川、釜山、济州岛等几个港口则成了最好的“备胎”。


促使斯大林做出战略调整的是两个人,一个是朝鲜的金日成,一个是美国的杜鲁门。

对于朝鲜局势,斯大林一面劝阻金日成不可太过急进,一面耐心测算着战争成本。


“ 1949年9月11日,斯大林致电苏联驻平壤大使馆顿金:


您务必尽快与金日成会晤,在他那里努力进一步弄清下列问题:


1.他们是怎样估计南朝鲜军队及其数量、武器装备和战斗力的?


2.朝鲜南方游击运动的状况以及他们指望从游击队那里得到何种实际的帮助。


3.如果北方首先发动进攻,舆论和人民将会怎样看待这个事实?南方群众会给北方军队何种实际帮助?


4.朝鲜南方驻有美国军队吗?金日成认为,当北方发动进攻时,美国会采取什么措施?


5.北方是怎样估计自己的能力的,如军队状况、保障程度和战斗力?


6.请告诉我们您自己对情况的判断,我们朋友的建议有何种程度的现实性和合理性。

上述问题需要与 1949年8月12日和9月3日两次谈话中他所提的问题联系起来弄清楚。

顿金随后回电,明确反对北方发动内战。


他说:


我们以为,这是不适宜的……军队还不够强大。甚至把南朝鲜游击队和人民将给予北方军队的援助考虑在内,也不能速胜。同时,持久的内战,不论在军事上还是政治上,对北方都是不利的……此外,朝鲜持久的内战,会被美国利用来进行反苏宣传和进一步掀起对战争的狂热叫嚣……北朝鲜即使在军事上赢了,而政治上却在许多方面输了。

——摘录《板门店谈判纪实》”


最终让斯大林对朝鲜战争的态度由暧昧、观望变成支持和鼓励的是杜鲁门的一次演讲。


1950年1月5日,杜鲁门公开演讲:“美国对台湾和其他任何中国领土没有掠夺性意向。美国目前无意在台湾获取特权,或建立军事基地。美国亦无意使用武力干预现在局势。美国政府将不遵循足以使之卷入中国内争的方针。同样,美国政府将不向台湾的中国军队提供军事援助或建议。”


杜鲁门的声明一经发布,国务卿艾奇逊也随之发表讲话,声明美国在太平洋的防线是由阿留申群岛经日本、冲绳,至菲律宾。


杜鲁门和艾奇逊声明,意在向世界和新中国表态: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无意卷入中国内战,不会武力支持台湾的蒋介石政权,不会干涉新中国解放台湾。同时也在事实上放松对南朝鲜的扶持与管控。


这个公开声明原本是想用来拉拢中国政府,同时挑拨一下中苏关系,结果发表声明的第二个月就被一纸《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狠狠抽了一巴掌。北朝鲜的金将军更是乐开了花。


根据20世纪90年代解密的苏联档案资料,正是在1950年3月至4月间,金日成访问莫斯科,与斯大林达成重要共识,决定发动朝鲜统一战争。


于是,金日成的扩军计划得到了支持,斯大林同意北朝鲜再增加3个步兵师,将原计划于1951年拨付给朝鲜的贷款提前用于1950年,任命瓦西里耶夫中将为朝鲜人民军军事总顾问,在1950年“按照以前提交苏联政府的申请单向朝鲜提供1.2亿~1.3亿卢布的军事技术装备”。斯大林亲自致电金日成,表示“朝鲜人民军所需装备、弹药和技术器材”,苏联将“完全满足您的这一请求”。


已经抵达声望与权力顶峰的斯大林,对国际政治的行棋分寸拿捏得炉火纯青。一旦机会到来,他所表现出的对战争的迫切感甚至要远超早已急不可耐的金日成,他以难以想象的效率迅速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但是,朝鲜战争爆发之后,斯大林立即召回了在北朝鲜军队中的军事顾问。6月29日,他照会宣称“不干涉他国内政”,苏联驻联合国代表迟迟不返回成功湖(当时联合国在纽约的临时驻扎地);甚至在一架苏军轰炸机在朝鲜附近海域被美国空军击落后,苏联政府竟然保持了沉默态度。


这样的表演,成功误导了美国政府。美国做出了明确的判断:苏联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出兵干预朝鲜问题。


至于社会主义阵营的新成员——中国,则被美国政府认为只会视苏联马首是瞻,苏联既不敢也不愿让中国冒险参战。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在北朝鲜的主动进攻中爆发了。


美国的反应极为迅速。6月25日下午(美国东部时间),联合国安理会就顺利通过了美国的决议案,谴责“北朝鲜对大韩民国发动的武装进攻”,要求北朝鲜停火,并撤回三八线北部。


6月27日,联合国安理会再次通过决议,要向南朝鲜提供可能需要的援助,以击退武装进攻,并恢复这一地区的国际和平与安全。


7月7日,联合国通过决议案,派遣“联合国军”入朝作战,杜鲁门任命麦克阿瑟为“联合国军”总司令。而早在7月1日,美国陆军第24师就已到达朝鲜了。使人震惊的是,虽然美国的一系列措施环环相扣,但正是由于苏联驻联合国代表马立克迟迟未能及时返回安理会,这才导致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的苏联没能就决议投票,因此美国才得以顺利通过出兵打击北朝鲜的议案。


在当时的情势下,握在苏联手中的那张否决票正是一枚烫手山芋,如果使用否决权,就等于直接从朝鲜背后走到了前台,承认苏联与朝鲜战争的关系,将自己避无可避地置于世界舆论的谴责声中;如果不使用否决权,则等于是背叛整个社会主义阵营。


因此,斯大林决定退而求其次,以拒不出席联合国会议的姿态,表明自己是与朝鲜、中国站在一起,并使人们觉得“安理会在两个大国代表缺席的情况下做出的决定是非法的”。


与此同时,斯大林还在极力鼓舞金日成。在1950年8月28日,斯大林致电苏联驻平壤大使:“向金日成口头转述下述电文。如果他所要该电文的书面文件,那就把书面文件给他,但是上面没有我的签名。”


朝鲜战争从爆发到结束,苏联虽一直居于幕后,却起着无比重要的作用,甚至战争的结束都与斯大林的死息息相关。


1953年7月27日,中、朝、美三国代表在板门店签署《朝鲜停战协定》,当天22时朝鲜战场全线完全停火,朝鲜战争至此结束。


板门店谈判从1951年7月10日开始,前后经历了747天,然而谈判真正的进程却是在斯大林死后。


1953年3月5日,从北方传来一个震惊世界的消息——“苏维埃巨熊”的领导者、“伟大的慈父”斯大林病故。翌月,中断了半年之久的板门店谈判重启,此时距离朝鲜战争的结束仅仅只有四个月。


为什么斯大林的死是朝鲜战争的转折点呢?一切得从板门店谈判开始讲起。


朝鲜战争打了快半年多,包括美国在内交战的每一方都表示打不下去了,只是这时候谁都不敢先开口。


于是,在1950年就有了这样一场表演。


11月30日,在一次新闻记者招待会上,杜鲁门语出惊人:美军可能在朝鲜战场上使用原子弹。


“我们一直在积极地考虑使用它。我不希望有朝一日使用到它。它是一种可怕的武器,不应该用来对付无辜的男人、妇女和儿童,他们和军事侵略无关。可是原子弹一经使用,这种情况就无法避免了。

—哈里·S.杜鲁门”


此时,虽然刚结束了二战,但原子弹在广岛、长崎展现出来的灭世威力,一直是世界人民心中的一片阴霾。一时之间,美国总统的这番言论,其震慑效果已无异于原子弹爆炸,迅速在世界传开。


当全世界的都以为美国总统疯了时,英国下议院就爆发了1945年工党执政以来关于外交政策“最严重、最焦急、最负责”的一次激烈辩论——作为美国最亲密的盟友,英国的工业设施高度集中(尤以首都伦敦为甚),无疑是最惧怕核报复的国家之一,在许多议员和普通民众眼里,铁腕总统已与疯子无异。国内扬扬如沸的反核、反战情绪使英国政府顿时坐到了火山口上,1950年12月4日,英国首相克莱门特·理查德·艾德礼火速飞赴华盛顿。


一时间,全世界期盼的眼光都聚焦在艾德礼身上。阻止杜鲁门、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战、维护世界和平的希望,似乎被全部寄托于艾德礼的游说之行。


事实上,杜鲁门的这番言论就像是贾宝玉佯装要摔通灵宝玉,艾德礼则心领神会像大观园里的老妈子一样配合杜鲁门的演出。操控着历史航向的两大政治巨头,一唱一和,借用民意的措辞为自己提出“和平谈判”找到一个台阶。


继“原子弹威胁”后杜鲁门又搞出一个大新闻——罢免现任朝鲜半岛联军总司令、美国五星上将麦克阿瑟。


素以“远东王”之称的麦克阿瑟在罗斯福时代就属于是自带圣光的“大人物”,而对于杜鲁门这种因为“运气”才成为总统的“小人物”一贯不待见。杜鲁门上任后曾两次邀约他到白宫会晤都遭到了拒绝,直到仁川登陆成功,心情不错的麦克阿瑟才勉强同意:总统需要乘坐专机,从华盛顿跋涉4700英里,飞赴离东京仅1700公里的威克岛与我会晤。


1951年4月19日,麦克阿瑟发表完那场著名的《老兵永不死,只是渐凋零》的去职演说后,杜鲁门终于开始沿着英国人给的台阶往下走。


1951年5月下旬,“第五次战役”刚刚打完,“联军”被成功赶回了北纬38°以南。中共中央召开会议,总结第五次战役得失,大会确立了将防线稳固在三八线,“边谈边打,争取谈判解决问题”的方针。随后金日成访问北京,提出了同样的想法,后同中方人员一同前往莫斯科劝说斯大林。


于是,在 6月23日,全世界都听到了苏联驻联合国代表马立克发表的著名演讲—和平的代价。


“全世界各国人民都认识到,和平对人类具有最巨大的价值。自从牺牲了千百万人类生命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到现在还不满6年,而用这样高的代价得来的和平却又受到了威胁。


“美国和依赖美国的其他国家对朝鲜的武装干涉就是这样政策的最生动的表现。苏联、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其他一些国家曾经一再提出和平解决朝鲜冲突的建议。战争之所以仍在朝鲜进行,完全是因为美国始终阻挠接受这些和平建议。


“朝鲜的武装冲突—目前最尖锐的问题—也是能够解决的。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各方有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意愿。苏联人民认为,第一个步骤是交战双方应该谈判停火与休战,双方把军队撤离三八线……我认为,为了确保朝鲜的和平,这代价不算太高。”

——摘录《板门店谈判纪实》


斯大林虽然同意了战争和谈,但对于朝鲜战争的既定方针——“借助战争拖住美国,争取苏联恢复国力的时间”却没有改变。从战后统计来看,苏联在军事上是成功的,这场战争牵制住了美国陆军兵力的三分之一、海军兵力的二分之一、空军兵力的五分之一,除了“原子弹”、“氢弹”以外,当时美国拥有的所有武器都投放在了朝鲜战场。


“板门店谈判只是为了避免战争无限升级、失控而举行的军事停火讨论,绝非政府之间的政治性谈判。”意思就是只要战争“不升级”、“不失控”,“我们还可以做朋友,你们还可以继续打”。

同时,美国前线军方将领与华盛顿也是矛盾重重,搞不懂是真不打了还是休息一下再打一场大的。


因此板门店谈判就从1951年一直拖到了1953年,最后拖到白宫和克里姆林都换了主人,之前一直纠结不清的问题也豁然开朗起来。


斯大林去世后苏联出现了短暂的权力真空。为了顺利度过权力真空之后的短暂动荡,苏联的外交政策发生了彻底的转向,新的领导人群体暂时收敛了锋芒,他们已决定结束朝鲜战争。


苏联领导人试图维持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阵营领头羊作风,但实际上,斯大林逝去也伴随着莫斯科对北京影响力的衰退。斯大林之后,毛泽东再也不亲自与苏联领导人直接联系,也很少征询其意见。在实现停战的总方针上,毛泽东尊重了莫斯科的意见主动提出让步,而在具体谈判和结束战争的实施过程中,中国完全是自作主张继续实行边打边谈、打谈结合的,慢慢地苏联领导人开始依从了毛泽东在朝鲜问题上的决定。


至此,随着斯大林的去世,朝鲜问题的解决进入了快车道。

        版权说明:感谢原作者的辛苦创作或整理编辑,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微信fenggq4,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谢谢!

强烈推荐:五权(wq17322),敬请关注!

↓↓↓ 点下面“阅读原文”可回看往期内容,期期精彩、篇篇精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