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人博:跳出学科的眼睛看世界

2016-10-14 王人博 王誓华高端刑辩
编者按:当我们想起民国,也就想起了梁启超、严复、胡适、梁漱溟……这些名字。对于“以求知为业”——也许现实是“以求职为业”——的学生而言,大师就是这个时代的星光,汇聚成一切璀璨的初像。我们在寻找,在我们心目中可以称得上这个时代的大师的人物,以学子求知的渴望燃起师者“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激情,坐而论道,言传身教,把作为师者和作为弟子的Beruf(天职)发挥到极致,对于勒索“意义”的光阴而言,这既是Vocation(使命),更蕴含着一种Calling(召唤),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

跳出学科的眼睛看世界

—— 王人博


1
良师 · 益友
王人博 | 非典时期“露天课堂”
2003年“非典”的时候,法大建成了很多“露天课堂”。王人博老师是如此平易近人,加之身居昌平校区教师家属院的便利条件,以至于任何一位同学电邀他出来“坐坐”,他只要有暇必会慨然应允。在这类课堂上讲课的主题常常无所拘泥,往往是情起则发、兴尽即止,听众可以随时打断老师的讲授而予以质疑,老师也就随时按下话头随问随答、答完再讲。同时讲课时间早已没了四十五分钟的限制,数十分钟也行、一二小时亦可。不以时间论上下却用次数比高低,从而因其非典时期开讲频数最多,使得他独占众多开讲老师的“频次鳌头”。因此,从西政北上法大的王人博,成为了法大学子最喜爱的老师之一。

2
治学 · 教学
王人博:治学与教学——我的选择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t0170p8qgds&width=500&height=375&auto=0

3
学术 · 关怀
王人博 | 创作与思考
王人博教授细数了他学术研究的经历和关注点的变化,告诉我们隐藏在书籍背后的故事。
王教授早期在西南政法大学开设外国法制史课程,但他觉得外国法制史有饾饤之学的嫌疑,于是转向思想理论研究,教授西方法律思想史的课程。他早期写的《法律变革论》,刚刚出版便受到日本学者的关注,但是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这本书的翻译工作受阻,直到近年才译成出版。后来他与程燎原合作,出版了《法治论》和《赢得神圣:权利及其救济》(该书后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再版,名为《权利论》)。其中,写作《法治论》与他的一个经历有关。
(王教授语)当时在重庆市沙坪坝区一个公园的西南角,有一大片墓地,是红卫兵墓。我前几次去的时候,没怎么在意,后来写了《法律变革论》,读书和积累增加,就自然而然地把这个场景同中国的法治联系在了一起。对这个场景回忆的文章,我写得时候也很动情。这就是推动我写作《法治论》的一个动因。中国这个国家,要避免这样的悲剧!在座的诸位,无论你们的政治立场是左还是右,在这个问题上不能“犯混”。我认为文革不管怎么评价,它就是一个悲剧。没去过那块墓地的肯定感受不到:那块墓地很大,而且时间过去比较久了,墓碑很多都已经残缺不全,但是墓碑的字还是能够看得清楚。我发现那里面年龄最小的只有十六岁,最大也就是二十五岁,一般都是十七八岁的年轻人。墓碑上写着“革命烈士”,叫“为了捍卫XXX的革命路线,洒尽了最后一滴血”。那可都是孩子啊!你若是死者的家长,会怎么想!他们都是在武斗中死的。因此,不管现在对文革怎么评论,我和程燎原老师那一代人能够真实地感受到文革是负面的。
法学思维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思维方式,是一种规范的思维。我们会坚信一个没规范、没规则的社会,肯定不是一个好社会。文革就是大批规则的,我们可以不反对革命,但是在和平年景,没有战乱和侵略,就没有理由彻底破坏规则。所以我在《法治论》的最后一句话写到:“该结束的到此结束,不该结束的永远不要结束……”
中国的依法治国,若是理解为将法制作为一种制度来使用,实现起来相对容易。但是要把我们的社会立基在法治基础之上(治理的治),是困难的。所以我所讲的“不会结束”就是指需要一代一代人去努力。我们作为学法律的人,对法治要有信仰。我不喜欢用“法律人”这个称呼,人就是人,学法律的就是法律人,那学植物的呢?就是说,我们作为从事法律工作的人,你的职业要求就是要对法治保有信仰,这是一个起码的价值立场。
在《法治论》的写作过程中,又生发出很多其他问题。于是就有了《权利论》的付梓。其实,当时最想写的不是《权利论》,而是一本关于自由的书。但写自由的人太多了,有柏林、穆勒、还有罗尔斯,等等。于是我就选择去写一写权利。
此外,王教授认为语言的障碍使他难以打通对西方的研究,因而转向中国。恰好是这个转向,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
(王教授语)我们当时认为法治和宪政有一定的通约性,法治可以作为一个政治层面的概念,民主、人权都可以涵盖其中,加上材料中讲中国近代宪政的有很多,于是选择研究做中国近代宪政问题,《宪政文化与近代中国》是成果之一。而之前与我合作的程燎原老师,转向了对中国现代法治的研究。我的这本《宪政文化与近代中国》被列入“红岩法治丛书”,并且是第一本,还获得了出版补贴,这本书也是我评教授职称的一个支撑。后来学校为我的这本新书举办了首发仪式,还在会上称我为“青年法学家”。这本书也受到了除法学外其他领域学者的关注。本书提出了一个对现今仍有启发意义的一个思考中国近代化的范式,即“求富为体,宪政为用”,这是受严复“自由为体、民主为用”的启发而得出的结论。后来这本书继续延伸,促成了《法的中国性》一书,这本书是我最近文章的一个合集。后来的《中国的近代性》是对之前《宪政文化与近代中国》的浓缩和精炼。

4
闲逛 · 人生
王人博 | 学术与生活——互动环节
郑玉双老师:听罢王人博教授的讲述,我深受启发。我是05年来到法大的,06年选了人博教授的中国宪政史这门课。当时印象特别深刻的是,王老师刚一上课就调侃了这门课程:“中国没有宪政,哪来的宪政史”。在课上,老师推荐了一本书,竹内好的《近代的超克》。记得那个时候,在海淀新开了一家书店叫第三极,可惜现在已经没有了,当时在那购买了这本书。这是我学生时代对人博教授的一段记忆。
现在,我在央财任教,刚才听到王教授讲述为学从教的经历,感到心有戚戚。作为一个学术思想的寻求者,人博教授在中国的公法和宪政思想等领域,都留下了深刻的足迹。如今,十八届四中全会掀起了法治热,可我发现,今天我们所讨论的话题,还没有脱离当时八十年代王人博教授那一辈人搭建的理论框架。比如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的区分,再如对拉兹法治消极价值论的关注和回应。我也在一直思考中国法治和宪政问题,但是我发现在人博教授《孤独的敏感者》一书中,他更偏向于人文、艺术的领域。我想这是不是人博教授在完成对宪政理论的研究之后,发现除了宪政问题之外,还有更多的文化价值可供探寻。人博教授带有一种中国中心主义的色彩,这与研究纯西方的学者有所区别。王教授追求宪政、追求法治,却又似乎带着怀疑和迷茫。随着阅历的丰富,人博教授的关怀发生了变化。似乎是找到了关于宪政这个问题的答案,但是这个答案又无法解决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似乎答案与情怀之间,有着某种张力。
王人博教授:玉双刚刚说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我想用我在经济观察报发表的《学术三十年》中的话来回应:其实,我的学术在这个三十年的时光里,只是占据了很小的一部分。其余大部分空地,是被一个叫做闲逛者的人占据着。这话什么意思呢?就是你刚刚讲的,对中国问题的思考越深入,你就越感觉找不到答案。无论是从国家层面,还是从民族层面。
今天我在我的学生圈里对这个活动发表了一点感慨。我想到一个活动的话题,叫做“跳出眼镜看世界”,特别是跳出学科的眼镜去看世界。法学的视角太局限了,它总是从国家、民族、制度的层面去考虑问题。诸位想想,光凭这些,能撑起我们丰富的人生吗?换句话说,我们作为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无法只生存在一个绝对学术的空间里。反正我是不满足的,我觉得天天讲法治和宪政,那不是生活。
我们人在本质上讲就是孤独的。在夜深人静时候,你想什么,看什么,听什么,如何把很长的人生缝隙填满,这很重要。不能光用法学来填,当然这种看法可能与我作为一个闲逛者的态度有关。我觉得人不可能一辈子都呆在某一个领域,献身于它,那样对我来说没有意义。我更喜欢追随兴趣,广泛涉猎。
为什么自称是闲逛者呢?我要请教在座年轻的弟子了,你们在闲暇的时候做什么呢?我自己做的事情就很多了,谈到电影,我一晚上能看两三部。我还听音乐,什么古典的、传统的、西方的,都听,我还听《在人民广场上吃炸鸡》。这些都是把人生长度填满的方式。要区分好自己的专业和生活。你们可能觉得我不务正业,那我承认又何妨!我觉得不能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一件事情上,或许那样可以有很多学术成果,但我觉得换一种方式生活更有意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那本《孤独的敏感者》,就是我闲逛的记录。那本书的题目其实是出版社加的,不是说我自己说自己是孤独的敏感者。书里面讲到朝戈的一幅画,叫做《敏感者》,于是我在题目前面加了一个孤独,因为敏感者是孤独的,孤独者也是敏感的。我虽然不是孤独的敏感者,可我对电影是很敏感的。看一部电影,我看到的跟你们可能就不一样。当然,对电影和音乐的鉴赏没有对错之分,凭借兴趣就好。
我主要说的是,要协调好职业与生活的关系,生活的缝隙需要以闲逛的方式来填补。当然,这也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年轻的时候,作为一位学者,当然要“趴格子”(在本子上写文章),当然现在不是格子了,改成“趴键盘”。年轻人当然需要奋斗。而我现在头发都白了,该歇歇了,所以才去闲逛。其实更多的不是玉双所讲的那种情怀的张力,只是人生阶段不同,看法不一罢了。年轻的时候就该多奋斗,但是人生绝不能就这样单一下去。今天我讲的闲逛的生活方式,也许在诸位看来是消极的,那只是我们所处的阶段不一样罢了。弟子们!对于你们来说,看好阶段十分重要!你们作为学生,自然不应该过分闲逛,要守好立身的本事,抵制住玩的诱惑,贪玩可以,但是要抓住时机。希望大家理解我闲逛的真意,做一个有趣的人!


以上为本期推送的全部内容,各位读者觉得有收获,欢迎关注“中政法律评论社”公众号,也期待您的转发和留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