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1

蛋壳脑袋规则:不要随意的碰别人的脑袋


如果你轻轻地刮了一个人一巴掌,而碰巧他的脑袋软如蛋壳,结果他头破血流,最终毙命,那么你就必须对他的死负责。法律要求我们必须接受每个个体的特征,即使受害人的体质不正常或过于脆弱,如头盖骨薄如蛋壳,嫌犯还是要对他的行为负责。


这就要说到法律法律中的一个原则——蛋壳脑袋规则。是指某人有一个像"鸡蛋壳那样薄的脑袋",通常不会对正常人造成伤害的打击却会造成对该人的致命损害。为确定责任,保护受害人,在判断行为与损害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时,应认为存在因果关系并且加害人有"过失"。作出这一判断的最重要原因是,存在损害事实且加害人没有抗辩事由。在"蛋壳脑袋"规则中,应当适用过错责任,而不是公平责任。


例子:1962年发生了这么一件伤人案。两个员工起了争执,其中一个将一个烧红的铁条抛向对方,烧伤了他的皮肤。后来,伤者的伤口慢慢恶化,转为癌症,最终死亡。辩方辩解说:伤者原本已经拥有容易患癌的体质,这是攻击者始料不及的,因此,攻击者不能对伤者的死负责。法官不同意。法官凭着蛋壳脑袋理论,认为攻击者所估计的致伤程度跟案情是不相关的。关键是,攻击者当初根本不该打人。既然打了人,就必须对打人的一切连带后果负责。


所以,请记住“不要随意的碰别人的脑袋”!


2

无罪推定原则:没有证据,就不能判定有罪


无罪推定最早是在启蒙运动中被作为一项思想原则提出来的。1764年7月,意大利刑法学家贝卡利亚在其名著《论犯罪与刑罚》中,抨击了残酷的刑讯逼供和有罪推定,提出了无罪推定的理论构想:“在法官判决之前,一个人是不能被称为罪犯的。只要还不能断定他已经侵犯了给予他公共保护的契约,社会就不能取消对他的公共保护。”无罪推定是一种典型的直接推定,无须基础事实即可证明无罪这一推定事实的存在。换言之,证明被告犯罪的责任由控诉一方承担,被告人不负证明自己无罪的义务。


1948年12月10日,无罪推定原则在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这一联合国文件中被首次得以确认。该宣言第11条(一)规定:“凡受刑事控告者,在未经获得辩护上所需的一切保证的公开审判而依法证实有罪以前,有权被视为无罪。”


1996年3月,修正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12条明确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虽然该规定中没有出现“推定”或“假定”无罪的规范性表述,但却含有无罪推定的精神。同时,在该法第162条第(3)项中还相应规定了罪疑从无原则,即:“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的无罪判决。”


3

举证责任倒置原则:被告了,还要证明自己没罪


注:举证责任倒置原则是举证责任分配的例外情形。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工业革命时期,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大规模的环境污染问题,医疗事故引起的伤害赔偿问题等案件,对此如果沿用旧的举证责任分配原则,对受害者显失公平。但又缺乏新的原则,因此,法官们在法律没有规定的情况下,根据司法实践中的新情况,借助法律赋予自己的司法自由裁量权,将举证责任转移给加害人承担。


德国法院对于执行专门职业者违反一定的执业义务中,经常利用举证责任转换的方法,使加害人对其行为无故意,过失的事实及其行为与损害之间无因果关系的事实负举证责任。


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第四条,就列了8条侵权诉讼,需要被告方承担举证责任,在此简单罗列4条:


(一)因新产品制造方法发明专利引起的专利侵权诉讼,由制造同样产品的单位或者个人对其产品制造方法不同于专利方法承担举证责任;


(二)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由加害人就受害人故意造成损害的事实承担举证责任;


(三)因环境污染引起的损害赔偿诉讼,由加害人就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及其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


(四)建筑物或者其他设施以及建筑物上的搁置物、悬挂物发生倒塌、脱落、坠落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由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对其无过错承担举证责任;


4

本身违法原则:说你违法,就是违法了!


本身违法规则是反垄断法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它与合理原则共同组成了反垄 断诉讼中认定是否具有垄断行为的两大标准。 本身违法规则是指, 某些市场行为, 其本身具有很明显的垄断性质, 法律对此也有明文禁止规定,则该种行为一经被 指控, 即可判定为非法, 无需再举证说明此种行为的合理与否以及对竞争不良影响的大小。


就像人类的各种行为,一开始并无合法、违法可言,在法律上予以保护、允许、禁止或惩罚的行为,最初均须经过合理分析以确定行为的社会价值,从而决定法律的态度。后来经过漫长的社会实践,一些行为如抢劫、盗窃,由于经常性地受到法律的否定,人们往往凭直觉就能判断其行为的价值,所以不需要进行合理的分析,思维惯性发生作用,这时就可能产生所谓的本身违法。


本身违法规则的确立始于美国的司法实践,而其理论基础则是美国 1890 年 的《谢尔曼法》 。在《谢尔曼法》颁布之后,美国的法院通过一系列的判决对《谢 尔曼法》作出了严格的解释,从而确立了反垄断诉讼之中的本身违法规则。


5

避风港原则:你通知,我就删除


避风港原则最早来自于美国1998年的《数字千年版权法案》(有的译为《千禧年数字版权法》,即DMCA法案)。美国当时规定避风港原则主要是为了互联网行业的发展,考虑到有些类型的网络服务提供者没有能力事先对他人上传的作品进行审查,而且事前也不知道并且不应该知道侵权事实的存在,在著作权人通知的情况下,对侵权内容进行移除的规则,即“通知+移除”。避风港原则的适用减少了网络空间提供型、搜索链接型等类型互联网企业的经营成本,从而刺激了这些互联网企业的发展壮大。


我国的互联网企业在上个世纪末同样处于发展壮大的关键时期,新浪、百度、搜狐等网站均创建、成长于这个时期。当时我国的著作权法也面临着大修,2001年我国著作权法进行了修订。在这个修订过程中,网络著作权以及网络侵权的问题已经开始大量出现。如何平衡著作权人与网络服务企业之间的利益成为立法者需要考虑的问题,我国也是在这个时候引入了避风港原则。


2006年7月1日,《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网络“高速公路”上包括信息的发布、传达、引用等一系列问题都将得到更进一步的规范,同时,《条例》也明确规定了信息网络传播权领域的“避风港”原则。其中《条例》第14条/23条,参考国际通行做法,建立了处理侵权纠纷的“通知与删除”简便程序。大大减少了搜索引擎公司承担法律责任的概率。


综合:MBA智库百科

转载请注明来源:MBA智库百科(ID:mbalibwiki)


后台回复以上任一原则,有惊喜!


近期热门文章

◆ 管理是让别人干活的艺术

 小心,你的成功需要背后这250个人!

 管理学上经典的蔬菜法则(精辟!透彻!)

 职场人易犯的五大“病症”,第四条很多人犯


 点击阅读原文把经管知识装进口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