札记 2024~16《在乌苏里的莽林中》
《在乌苏里的莽林中》分上下两册,单本三四百页的书籍,很厚,不过拿在手中并不重,是再朴素不过的平装本。两本书,零零散散的碎片时间读下来,大约用了12天,感觉时间好长啊。
作者:【苏】弗·克·阿尔谢尼耶夫
译者:西蒙
出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在乌苏里的莽林中》是苏联地理学家弗·克·阿尔谢尼耶夫于20世纪初在乌苏里地区考察后所写的地理考察报告。它描写了美丽的乌苏里地区的自然风景,也涉及到当地风土人情与居民的生活状况。书中语言非常优美,完全不同于地理志或学术著作一样的乏味,而如读一篇散文,一首长诗,时而如平缓的河水汩汩,时而如风暴前的雷电触及人心,起起伏伏,滋味绵长。
对于我来说,这本书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淳朴的赫哲族猎人德尔苏·乌扎拉了。当然,对于作者来说,从第一次考察、本书的第二章开始初遇德尔苏,一直到本书结尾德尔苏死去,德尔苏在他心中的份量也着实不轻,他在作者的几次旅行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几次冒着生命危险救过作者以及队员们的命。德尔苏是《在乌苏里的莽林中》中的灵魂人物。用书中作者原话说,“他身上有着某种独特而本真的东西。他说话简单,平静,朴实谦逊,不讨好巴结人。”德尔苏命运凄惨,却从不怨天尤人,反倒极其善良,宽容,对于大自然的万事万物都秉持着一种本能的仁爱之心,不分种族,不求回报。
德尔苏生于莽林长于莽林,与大自然浑然一体。从与森林的对话到与动物的互动,德尔苏仿佛能解读自然的语言,他的智慧和勇气让人叹服。德尔苏拥有在大自然中生存的各种神奇的技能。林中行走,他有惊人的踪迹辨识能力,可以根据人的脚印判断是年轻人还是老人,甚至可以根据脚印稍微那么一点的的不均匀,猜出动物当时的精神状态是正常还是惶恐不安。德尔苏会从各种蛛丝马迹中判断天气——鸟兽的反应,云雾的状态等等。考察途中,德尔苏凭借准确又敏锐的观察力,比其他人多看到多感受到更多大自然中的秘密。在写兴凯湖风暴的一章中,德尔苏一看天色,马上便发出警告应该回宿营地,在没有及时回营又没有足够御寒的情况下,德尔苏当机立断,用他的勇气、智慧和顽强保全了作者与自己。
在东岔河谷,作者和他的队伍看到河道里被成千上万的大马哈鱼挤的满满的。那些鱼,有的死了,有的还动弹,都是遍体鳞伤,却还在不屈不挠地顶着水流向上游去。而为清除这些死鱼,野猪,狐狸,獾,松鸦等等都在尽力,飞禽吃死的,走兽吃活的,各尽其能。此时的德尔苏说出了他的想法并向一只野猪开了枪:“一种人吃一另一种人,鱼别的东西吃,然后野猪鱼的吃,现在该咱们野猪的吃。” 身为打猎为生的猎人,德尔苏取之有度,绝没有一点贪婪之心,什么是该打的,什么是不该打的,他有自己朴素的准则,而这样的准则,恰恰是人类应该遵守的。
此消彼长、周而复始,自始至终是大自然的铁定规则,人类要做的只是顺应自然,而不是毫无节制地攫取,顺应自然其实是在保护自己,疯狂攫取只能自食其果。可惜,直到现在,很多人还是不懂这个道理。
也或者,德尔苏这样单纯的人只应该属于大自然。跟随作者进入城市,他与现在文明格格不入。他无法理解人类社会的生存法则,也无法忍受如关在盒子中一般的城市生活,不得不返回森林,又不幸在睡梦中死于贪婪的盗贼之手。德尔苏生命的结束,充满了讽刺意味。在他死后,大片的原始森林被人类开采,各种动物和植物的数量急剧减少,三两年后,作者连他的墓地都无法找到,德尔苏跟这个世界的道别,真的让人无比心酸。
作者书中预言:“在不久的将来,兽多林密的乌苏里地区就会变成一片荒漠”,在今天,这已经一定程度的成为现实。那些可爱的动物与美丽的植物离开了我们,大片的原始森林更是不复存在,这固然是人类文明进程必然付出的代价,却也未尝不是人类急功近利的结果。我在想,这样的环境下,也不可能再有“德尔苏”的存在了。
青苔要开花--第336篇
东宁,70后,在梦想中一意孤行,想任性却又终究不敢的威海女子。擅写植物静默,也道生活纹理。
长按上方
关注我,一起享受生活的滋味
个人微信:qtykh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