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推介丨大型体育赛事助推城市更新的内在逻辑、现实困境与策略选择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 2021年第5期
大型体育赛事助推城市更新的内在逻辑、现实困境与策略选择
——基于全运会举办城市视角
李海 (上海体育学院 体育赛事研究中心)
盘劲呈(贵州财经大学 新体育研究中心)
杨倩(上海体育学院 体育赛事研究中心)
摘要:分析全运会助推城市更新的内涵与维度、全运会促进城市更新的意义,指明全运会在城市化进程中扮演的角色、功能和定位。全运会具有较强的经济、社会促进功能,增强了举办城市的虹吸效应,改善了城市产业结构,提升城市品位,推动城市空间的合理化。当前,全运会在推进城市更新进程中尚存在体育福利性有限与城市体育公共服务短缺并存、城市多元治理体系待完善与群众体育组织缺失并存、新旧产业转换迟滞与体育产业形态不鲜明并存、文化基础薄弱与赛事理念滞后并存等困境。鉴于此,提出树立“全运战略与城市战略相协调”共识、促进观念更新、制定赛事培育计划与健全城市多元治理体系相结合、拓展城市消费更新、推动城市文化更新等助推城市更新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大型体育赛事;城市更新;全运会;发展策略
引文格式:李海,盘劲呈,杨倩.大型体育赛事助推城市更新的内在逻辑、现实困境与策略选择:基于全运会举办城市视角[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21,38(5):520-526.
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推动了城市传统产业的升级和基础服务能力的提升,促进城市盘活存量、拓展消费、协调资源。各国城市纷纷举办大型体育赛事,推动城市基础设施更新、加速产业升级,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了“十四五”期间将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并将其作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转型、解决城市矛盾的重要途径。实施城市更新,必须遵循城市发展规律,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发展。目前,国内外学者持续关注大型体育赛事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主要集中于大型体育赛事扩充城市经济体量、国际化建设、政策变迁等。国内学界尤其关注大型体育赛事与城市经济效应、城市创新、城市认同、城市理念和城市形象的关系,大型体育赛事提升城市软实力、改善城市形象和提升城市品质已成为学界共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运动会(全国运动会,以下简称“全运会”)是国内最具代表性的大型体育赛事,是展现竞技体育实力、推动全民健身和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平台。全运会作为国民体育盛会,是建设著名体育城市和国际旅游城市的标志性事件,更是城市更新行动实施过程中的引领性、示范性工程。发挥全运会等大型赛事对城市更新的积极作用,有利于举办城市规划总量、限定容量、盘活存量和优化增量,加快城市更新步伐,促成现代城市发展新格局。本文基于全运会举办城市视角,探究大型体育赛事助推城市更新的内在逻辑、困境和策略,完善城市更新行动,加速城市高质量发展。
1
全运助推城市更新的内涵与维度
1.1 全运会助推城市更新的内涵
1.1.1 发挥全运优势,建设城市经济社会新环境
全运会不仅推动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也为城市人民创造福祉,具有极强的外部性。我国自1959年秋在北京举办首届全运会以来,全运会始终伴随着我国城市的发展历程。从某种程度上说,全运会展示了城市化进程中不同阶段的物质经济水平和社会文化水平。(1)全运会不断充实和提升城市经济体量,创造绿色GDP。全运会办赛经费主要由国家承担,南京、济南、沈阳和天津作为典型主办城市,办赛前后的人均GDP提升显著。第11届全运会拉动第三产业GDP提升0.5个百分点,涉及20多个方面的无形资产开发,综合实现收人71亿元,济南经济体量大幅度提升,全运会为举办城市直接或间接使用经费指明方向。(2)城市设施整体更新,扩充城市新基建。第11届全运会投入2000亿元,济南以及周边城市获取了超过4倍的城市收益:第10届南京全运会也投入超过1500亿元,基本用于城市新基建。(3)全运会加速城市发展进程,促进城市产业的换挡升级。2015年,天津市借助全运会旅游契机,建设杨柳青古镇、北方国际邮轮中心,彻底推动“赛事旅游”产业,成功推动天津第三产业产值首次突破50%,优化了城市产业结构。全运会助推城市经济体量提升,为城市新基建和产业升级提供了契机。
1.1.2 普及全运理念,惠及百姓健康生活
“开门办赛、共享全运”展现了现代城市践行绿色,开放和共享理念,更体现了全运会促进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的主旨。全运会办赛始终坚持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赛事,陕西省第14届全运会迎来19个大项、185个小项群众体育赛事,体育福利惠及人民的健康办赛理念深入人心。一方面,全运会充分发挥城市综合效应,改善人民生活,展现良好的城市精神风貌:另一方面,全运会对接“奥运争光计划”,激励和培养了社会体育人才,促进了群众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第12届辽宁全运会期间沈阳市举办街道,社区精品体育展会,为广大人民提供“运动展示平台”,引领社会新风尚。全运会不仅推动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更提高了城市综合服务能力,向国际社会展示了城市新形象。
1.1.3 展现城市治理水平,促进城市软实力提升
城市软实力是中国现代化城市建设中的精神内核,彰显着城市底蕴,格局和战略地位。全运会的举办充分展现了主办城市的治理水平,促进了城市软实力提升。一方面,高水平的赛事治理水平有助于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高标准的场馆对城市交通、通信,安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配套设施运行效率的优化为体育赛事保驾护航,这极大地增强了城市行政职能、社会运行和城市环境的负载能力。另一方面,高水平的赛事治理水平有助于塑造城市发展新格局。全运会彰显了城市的核心价值观,文化魅力,生活品质和创新能力,增强了主办城市人民的主人翁意识和成就感,举办城市的道德素养和本土文化得到以杨,其精神内核展现在城市自然环境,人文景观、旅游消费,城市规划、交通服务等众多方面。
1.2 全运会助推城市更新的维度
新时代全运会作为全民关注的体育盛会,全新的办赛理念和参与方式充分激发了城市活力。以竞技体育为核心的全运目标已逐渐过渡为“惠民”战略,全运会逐渐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并发挥协调城市资源、平衡区域发展的作用,已然成为助推城市更新的一项系统工程。(1)全面增强城市承载能力。在城市已有的基础上,不断拓展新区域,促进老城区改造,新城区建设提质增效,全面促进城市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的增强。(2)确立中心城市地位。推动交通业旅游业、制造业等核心业态的产业化进程,彰显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凸显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的经济中心,交通枢纽和文化中心地位,增强涉外交流与合作的国际竞争力。(3)转变政府职能。全运会的系列改革措施极大地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多元主体办赛的利益逐渐趋于均衡,如火炬传递、赞助等级、申办制度等,多项改革措施并行将推动“主导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过渡。(4)全面增强城市软实力。全运理念推动城市价值多元化,文化多样化,政府集中主办局面转变为社会力量兴办,充分调动市场积极性和群众热情,文化开放、成果共享的机制逐渐形成。
2
全运会助推城市更新的内在逻辑
2.1 理论逻辑
2.1.1 全运会推进城市结构合理与功能畅通
城市的功能决定结构,结构履行功能。在物质世界结构和功能不断适配的进程中,城市往往面临新结构的重组和新功能的完善,这对现代城市后工业时代的发展提出更高要求。城市服务业的出现伴随着劳动就业群体的聚集,而迫使原有的产业体系自发性成长。首先,全运会在破解城市中心城区与新城区发展不适配矛盾中发挥传递作用,传统的资源要素输出方式将伴随着体育产业的出现而改变。其次,全运会解决城市生活与就业匹配之间的矛盾,全运会催生新职业、推动产城融合,带动周边城市、郊县人口就业与居住脱节的问题,促进人口流动,推动流动人口的职住平衡。最后,全运会解决基础设施适用对象不匹配的矛盾,全运会推动旧城改造、配套更新,创业创新等体系的发展,以便架设起适宜于人们生活出行的城市设施体系。
2.1.2 全运会推动历史沉淀与现代文明交融
城市故事与城市记忆是历史进程中的遗存,属于城市软实力,全运会举办城市作为展示城市性格的窗口,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也代表了城市文化的记忆源头。全运村建设,全运景观和全运素养,让城市在迈向现代化的洪流中有了更加鲜明的特色,展现了城市的自我价值和精神。举办城市的中心城区和主赛场作为全运会的地理中心和文化记忆源头,具备着不可复制的价值。第14届全运会主城西安,是世界历史名城,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文化的发样地,兼有黄土高坡和千里平原的壮阔景观,为展现全运会现代文明奠定了基础。全运会将呈现历史,让中华文明在主赛场上得到以扬,让世人饱含情感的走进城市,走进历史的记忆中去。每一场全运会都是一次城市观念的革新,体现了“城市共同体”的精神内涵。
2.1.3 全运会推动多元参与的公共政策完善
根据托马斯有效参与决策模型,信息参与,推进政策接受性和构建参与合作关系是3个主要阶段,全运会在参与主体,参与结构和参与途径方面具有完善公共政策的功能。全运会的参与过程是以特定组织、人群和地域为划分的,多元组织和制度架构是全运会顺利进行的基本保障。(1)全运会的公众参与是城市更新的基础。公共选择理论和新公共服务理论中的治理是多元的,这要求全运会的行动逻辑立足于政府、市场和社会的联系,试图建立合理的社会规范。(2)全运会多元参与格局趋于制度化,法制化和策略化。全运城市的政府职能,运行和决策系统往往由赛事运行技术和体育行政管理能力所决定,办赛程序,决策目标和赛事技术需要稳妥公正的制度作为保障。全运会推动公共政策的完善,更大范围地优化城市土地存量资源和居民利益。
2.2现实逻辑
2.2.1 优化城市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
大型体育赛事的需求导向较为明确,要求城市不断更新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在我国高质量发展,高水平生活和高水平治理的发展新格局下,城市对大型体育赛事的支撑体现为:(1)展示城市形象,提升城市软实力。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全运会保驾护航,引入城市赛事管理系统,为赛事利益相关者提供相应的服务供给,研发具有“城市个性”的引导系统,服务系统等,创新供需调配模式。(2)丰富城市功能,夯实城市基础性供给。通过城市新基建平台,构建体育特色内容,体育协同智慧交通、医疗,旅游和教育等行业,不断更新赛事所波及的其他行业资讯,在基础出行和特殊出行需求方面形成无缝对接,夯实城市基础性供给。(3)实现动态安全供给,延续城市活力。切实把握全运会办赛时间和空间因素,妥善针对时间、空间进行合理规划,通过物联网,云技术等新一代技术工具实时汇总行为数据并实现仿真模拟,提高赛事中心区域的容错率,满足人们动态出行需求。
2.2.2 引领新消费,驱动城市经济“双循环”
大型体育赛事驱动城市经济双循环。自1984年洛衫矶奥运会商业化以来,城市大型赛事扮演了经济资源配置中心的角色,悉尼、纽约、东京、巴塞罗那等城市通过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实现经济增长,极大地改善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矛盾,从而获取城市转型机会。大型体有赛事的举办,不仅调整区域性经济结构,也快速优化城市功能,驱动城市的内外双循环。体育赛事依托于具有高消费属性的平台,开展的系列活动为商业投资,经济价值提供机遇,吸引全球各地的企业纷至沓来,极大程度地促进城市产业合理化,高级化。(1)大型体育赛事成为全球疫情背景下拉动消费的“新引擎”。全球赛事正面临内部治理与外部环境双重危机,全运会作为中国全民体育盛会,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和消费潜力。(2)大型体育赛事助推我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我国体育消费意识逐渐转变,体育竞赛表演业消费剧增,群众体育重视度日益提升,放管服等政策环境优化,多元主体协同办赛的机制正在形成。(3)大型体育赛事涉及服务业占比高,促进国际体育要素资源的重配。以教练员,运动员等核心人群为辐射人才要素市场趋于全球化,体育投资,赞助市场,传媒市场对国内企业自主创新提出新要求,激发国际传播,新兴产业力量崛起。对我国而言,全国性的大型体育赛事是开创城市“双循环”发展格局的机遇,也是举办城市在世界范围内配置优质体育资源的契机。
3
全运会助推城市更新的现实困境
3.1 体育福利性有限与城市体育公共服务短缺并存
伴随着全运会历届改革的成果,协调多元主体之间的利益已成为举办城市的重要难题。不仅如此,历届全运会的举办也存在众多负面信息,如不道德的体育行为,官员违规等,严重降低了政府执政的公信力,公正力,这对体育的福利性和体育公共服务完善带来挑战。
(1)全运会创造的体育福利性有限。自2017年以来天津全运会以来,群众性体育纳人全运会,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全运的新局面形成,参与主体逐渐多元,群众性体育活动趋于丰富。但全运会大型场馆规划并不合理,往往远离城市中心,不利于可持续使用,造福居民健身的意义不大:全运会理念未能长久的融入居民生活中,“全民全运”主题的社区活动较少,职能部门和社区基层在组织志愿者开展公益活动时往往出现职能交叉和利益扩展,将举办全运会所需的支持视为上传下达的任务,并不利于社区自发性体育活动的开展。政府对群众性体育项目培育体系不完善,培育力度不足,缺乏对众多喜闻乐见的比赛的关注,缺乏对参赛居民的长效激励配套,很多社区俱乐部仅仅是为完成参赛任务,未能真正意义上的调动参赛积极性。
(2)城市体育公共服务短缺。强化举办城市体育公共服务,是造福居民和推动城市健康发展的保障。全运会历来重视大赛场馆建设,往往忽略了城市居民体育锻炼空间的系统整合,《“十四五”时期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实施方案》发布后,虽然在特殊预算,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等具体指标中已经取得突破,但全运会主办城市仍然存在场地空间布局不合理,场馆价格机制不合理,场馆运行不够智慧化等问题,全运主办城市在提升场馆运行,预定收费、科技赋能等方面应当走在全国前列,而不能将赛事福利与城市福利割裂开。社区体育文化薄弱,草根体育组织动员能力差,体育信息治理能力弱等矛盾并不利于全运会的整体保障,也不利于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社区体育多元治理行动的落实。以“全运惠民”为主旨的体育,医疗,卫生和教育融合型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亟待完善。
3.2 城市多元治理体系有待完善与基层体育力量薄弱并存
城市多元治理体系是大型体育赛事顺利举办的基础。新时代大型体有赛事需要良好的群众基础,社区环境和锻炼氛围,多元治理体系覆盖社区治理,市场治理和政府治理等多层级,举办城市若不能充分发挥多元治理体系的优势,造成基层体育力量薄弱,便不利于城市体育公共服务,赛事筹备等工作的开展。
(1)城市多元治理体系待完善。赛事举办城市在协同办赛主体、法治规范,智能运作和体制改革等方面困推重重,制约了举办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多元办赛主体之间的联动尚未形成,2009年第11届全运会历时5年,统筹建设方,筹备方,市场主体、行业主体,高校主体和政府部门,涉及生态治理,城市整治等926个专项工程,统筹时间长、任务艰巨,治理体系的运转效率得提升。城市在社区办赛期间经常出现工作人员紧张、志愿者队伍管理松散,居民自治难以激活、社会组织号召难等问题。
(2)基层体育力量薄弱。赛事举办城市在协调基层体育力量、基层制度改革、基层体育需求、体育组织培育等方面仍存在较大的进步空间。《全民健身计划(2021一2025年)》中明确要求加强基层力量建设,培育城乡社区服务类体育社会组织。很多城市社区体有组织松散,制度存在真空:组织管理机制不健全,体育公共服务与基层体育需求无法有效对接,民间体育文化资源缺乏有效规划等矛盾凸显。尤其是大型赛事举办地在可持续发展上并不重视基层力量的培有和激励,城市体育组织、行业协会等力量亟待激发。
3.3 新旧产业转换迟滞与体育产业形态不鲜明并存
大型体有赛事作为竞赛表演业的核心构成,受新旧产业转换、更替的影响。主城区与全运办赛的新城区之间的产业转换需要较长的周期和较强的政策刺激,而新城区受限于城市消费转移速率慢,资金流转难回报周期长等因素,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之间的转换迟滞,体育管理体制、产业政策激励不明显,体育产业发展的具体形态缺乏鲜明的特色。
(1)城市新旧产业转换迟滞。“全民全运”办赛理念下的市场资本,社会资本展现较强的活力,但赛后经济可持续性较差。全运会耗费巨资用于场馆建设与设施完善,赛后场馆主要用于公益事业或大型商演,主场馆周边产生的直接消费回报平均周期超过10年,赛后消费能力差、消费空间少,产业转换的动力十分薄弱。市场回报规模与投资建设成本相差甚远,国家财政压力持续增加,餐饮,交通、住宿等产业的投入产出比较低,产业能级与规划能级形成较大差距,造成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
(2)体育产业形态不鲜明。全运会缺乏对体育产业的鲜明定位,虽然充实了竞赛表演业规模,但在优化体育产业结构、开创体育产业新业态等方面动力不足,仅依靠体育培训、参观游玩等活动很难激发规模消费。第八届全运会开发电视转播权等商业权益以来,物资,现金等市场开发收益约占城市建设投人的比例为1%,仅能覆盖赛事运营成本。而体育大型企业、中小微企业的参与感较低,用品制造业、中介培训业,体育旅游业等特色鲜明的业态联动性差,体育产业与实体经济融合度低等困境限制了体育消费空间的延展。这极大地削弱了体育产业集群式发展的潜力。全运会助推体育产业需要系统性、可持续性和主动性改变,切实推动城市体育企业改革,激发消费新动能。
3.4 赛事文化基础薄弱与“赛事改变城市生活”理念缺失并存
赛事文化是提升城市软实力的根本,需要长时间的经验积累与历史积淀。赛事文化助推城市更新的作用日益凸显。尤其是现代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体育强省会”、“体育强省”、“户外运动大省”等战略部署纷纷出台,而赛事文化基础薄弱和现代城市赛事理念滞后并存,“赛事改变城市生活”的理念尚未深入人心,为推动城市更新造成障碍。
(1)城市赛事文化基础薄弱。随着全运城市、赛事之都和著名体育城市等建设需要,赛事文化成为提升城市软实力的关键。当前,我国本土体育赛事文化基础较为薄弱,全运会经过60余年的变迁,制度文化,符号文化,价值理念和商业文化已经得到了广泛传播,但与城市形象深度融合的传承性较差,每届运动会受城市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的影响,其价值取向动态性强,赛事文化基础薄弱不利于城市国际话语权和吸引力提升。“全运品牌”和“全运城市IP”的打造相对滞后,赛事文化缺乏鲜明的定位。
(2)“赛事改变城市生活”的理念缺失。“赛事改变城市生活”的理念是纽约、东京等著名体育城市的共识,城市健康,城市形象和城市精神都与体育赛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大型体育赛事促使城市劳动力,产业结构和人口分布发生相应变化。引进和举办大型赛事成为改变市民生活、提升居民幸福感的途径。而还有很多人会认为体育赛事是消耗人力、物力、财力的低级运行模式,体育赛事造成交通拥堵,能源消耗等负面影响;或者认为赛事无关生活理念,赛事举办乃是政府行为。这些观念极大地限制了城市更新的想象力和生命力。
4
全运会助推城市更新的策略选择
4.1 强化“全运战略与城市战略相协调”共识,促进观念更新
1983年以来,我国全运会赛事体系逐渐形成,全运战略展现了我国竞技体育实力和举国体制的优势,全运会助推奥运争光,全民健身计划是基本目标。如今,全运会在协调地方利益和国家利益方面优势凸显,城市发展与全运战略密不可分,处理好全运战路目标与城市发展目标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形成“全运战略与城市战略相协调”的共识,不仅有利于体育强国思想的落实,更有利于国家软实力的提升。
(1)加强全运战略部署,积极落实体有强国建设。全运会不仅要发挥衔接奥运,强化竞技体育实力的目标,更要结合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立足于举办城市的群众体育和体育产业发展。强化体育基本公共服务建设,完善城市体育基础设施,为提升居民幸福感和获得感贡献力量,充分发挥全运助推社会进步的综合价值和功能。
(2)优化城市规划,服务城市战略。全运会等大型体育赛事在办赛理念、组织目标和运行管理等方面应充分结合城市发展战略,立足于城市长远发展战略,如国际赛事名城,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等建设目标。认真落实各项城市部署,遵循大型体育赛事运作规律,利用赛事国际交流平台促进城市内部循环及周边城市外循环,优化城市规划,服务于城市长远战略。
4.2 制定赛事培育计划,完善城市多元治理体系
城市多元治理体系的完善是城市更新行动的重要环节,理清城市更新中主体利益、客体利益和责任机制,是对大型体育赛事有序举办的保障。当前,举办城市存在群众体育基础力量薄弱,多元治理效果差等问题,亟待完善政府,社会和市场相协调的多元治理体系,保障城市高质量运行。
(1)制定赛事培育计划,夯实社区体育力量。大型体育赛事从举办到收尾过程的历时长、涉及面广,需要时间进度、赛事流线等详细规划。结合《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和《全民健身计划(2021一2025年)》的相关部署,坚持开放办体育,大力培育社会力量兴办体育。充分调动社区体育协会、行业体育协会、项目体育协会等多元主体积极性,创新社区体育治理模式,积极制定大型体育赛事培育计划,落实政府筹备,社会筹备和市场筹备的任务表和责任清单。构建基层政府主导,职能部门协同、社区共同参与的多元治理格局。
(2)提升赛事治理能力,优化城市治理模式。赛事治理是举办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的体现,是一项具体工作繁杂的系统工程。通过赛事治理的现代化,完善智慧监测等技术手段推动体育赛事运行效率的提升,以科技嘱动训练体系,创新赛事管理系统,保障办赛质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赛事报名平台,管理平台和安全平台的有序开放,强化赛前,赛中和赛后监测。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手段优化治理模式,结合城市人口流动,热点事件,舆情分析和安全报警等系统,开发多层级治理手段,优化城市治理模式。
4.3 打造竞赛表演新业态,拓展城市消费更新
产业更新对推动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支撑作用,竞赛表演业作为体有产业的核心构成,对优化存量、转化资源和推动消费升级有积极影响。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业的指导意见》,培育竞赛表演新业态,能有效拓展城市消费新空间。
(1)推广城市竞赛表演活动,构建竞赛表演全产业链。2019年我国体育竞赛表演活动总规模达到308.5亿元,大型体育赛事对相关产业的拉动效应明显,直接经济效益占比超过间接经济效益。积极培育大、中、小型城市竞赛表演活动,能够撬动中介培训业,健身休闲业、体育旅游业等业态的联动,可以举办“全运主题”的全国巡回活动,提升城市旅游吸引力,辐射交通、餐饮、娱乐和制造业等产业。通过竞赛表演活动刺激城市郊县的装备制造业,教育培训业和赛事评估业等新兴产业,构建上下游相互连贯的全产业链。
(2)布局合理大型体育赛事,拓展城市消费新空间。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讲究时机与空间的协调,合理的安排和布局赛事举办时间及选址,对城市可持续发展起关键作用。一方面,结合城市的发展阶段,遵循城市特色讲好“特色体育故事”,选择和筹备具有较高投人产出比的大型体育赛事,以城市体有中心区域的建设驱动城市新区发展:另一方面,应尽可能做好“举办赛事中长期规划”,结合大数据产业、人工智能产业等技术性产业,通过体育赛事引领文化创意、物流,金融等行业消费,切实推动休闲、娱乐,教育、生态和旅游等业态的换档升级。
4.4 传承全运文化,推动城市文化更新
传承全运文化是全国人民发展体育事业的重要使命,2019年西安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办好第十四届全运会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步伐的实施意见》,全运文化与历史名城文化的融合,将推动现代体育精神与传统文化的交融,创造城市美好生活。
(1)发扬全运精神,赋予城市文化新内涵。坚持全运会改革的常态化和科学化,推动竞技体育精神与群众体育精神的高度协调,充分挖掘全运会的文化品牌和精神价值,全面践行“全民全运、人文全运、智慧全运、绿色全运、廉洁全运”办赛理念,弘扬全运拼搏,协作精神。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道路上,赋子举办城市赋子文化新内涵。
(2)打造城市新亮点,提升城市国际影响力。全运会具有城市整合功能,积极提倡世界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与全运精神的交融,积极打造与经济基础关联度高的重点产业集群,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空间,加强国际,国内城市的沟通交流,扩大文化产业的招商引资,加快科技文化生态文化和创意文化等行业联动,树立国际化办赛理念助推城市文化更新,提升国际影响力。
5
结语
近年来,大型体育赛事在城市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助推城市更新优势明显,具有较强的经济社会促进功能。大型体育赛事不仅增强了举办城市的虹吸效应,改善了产业结构、提升了城市品位,更增强了国际影响力等城市软实力。在此背景下,文本以“全运会举办城市”为视角,探讨全运会助推城市更新的内在逻辑,发现全运会助推城市更新的现实困境,并从全运会观念更新、消费更新和文化更新等方面提出优化策略。丰富了大型体有赛事与城市发展关系的理论体系,为我国大型体育赛事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