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5高中作文最新热点时评素材丨硫磺枸杞、治理校园欺凌,不能仅靠禁止拍摄……




骑行很热,安全阀更要拧紧


叶羽 人民日报评论 2024年09月02日

北京长安街,上海滨江路,云南洱海畔,浙江千岛湖……这个夏天,浩浩荡荡的骑行队伍,成为城市乡野间一道道亮丽的风景。不过,其间也偶有“煞风景”的事件发生。比如,在骑行的热门“打卡地”北京新首钢大桥,时有骑行团加速“放坡”、飞驰而过;在广州二沙岛,有的骑行者最高速度甚至高达47.5km/h。这些不文明骑行行为,严重干扰通行秩序,潜藏巨大风险隐患,亟待规范治理。如何拧紧骑行热的安全阀,避免风景成风险,今天,我们来聊聊这件事。

相关行业调查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已有近2000万骑行人口。骑行是一种刚需,“地铁太挤、开车太堵”“一公里不长不短,骑车刚刚好”,在节奏快的今天,小而灵巧的自行车,成为了短途通勤的最佳伙伴。骑行也是一种爱好,“去感受风的方向、生命的律动”,越来越多的骑行小白“进阶”成发烧友。骑行更是一项竞技运动,在今年的巴黎奥运会上,公路自行车、山地自行车赛堪称与风竞速、格外激动人心。

回到现实,如今,骑行正在圈子化、社群化。线下,许多自行车销售门店运营着自己的社群或俱乐部,把“顾客”聚合成“骑友”,大家或一起参与俱乐部组织的集体活动,或三五成群打卡解锁新路线。线上,从晒装备、鉴性能,到寻觅“搭子”、分享路线,只要乐于学习交流,找到同好不是难事。独乐乐不如众乐乐,骑行团正成为许多志同道合者的社交派对。

组团骑行无可厚非,但打着“爱好”旗号违法违规骑行万不可取。一段时间以来,“暴骑团”在多个城市出现。他们少则二三十人多则上百人,成群结队、浩浩荡荡,有的为了骑行体验的速度性、连续性而霸占机动车道、抢红灯、闯红灯,把公共道路变成“竞速场”,对自身、行人、非机动车以及机动车都带来严重安全隐患,安全事故时有发生,饱受诟病。为此,北京、上海等多地交警部门对城市道路上的自行车竞速骑行开展了整治,初见成效。

当前,自行车品类丰富而又细分,除了传统意义上的通勤车,公路车、山地车市场规模也不小。行业企业在车体重量、材质选择、套件配置等方面“卷”出新高度,专业自行车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功能越来越优,不断刷新骑行体验。不过,守法是开展骑行活动的基本前提。广大骑行爱好者自觉守法骑行、文明骑行,是对自己和他人的负责任之举,也是维护良好骑行风尚的内在要求。就此而言,也不妨发挥骑行团队的凝聚力,鼓励相关组织者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当好安全“领头羊”。

“暴骑团”的出现,暴露出部分骑行者文明意识不足,也牵出管理新命题。当前,道路交通安全法并未对自行车进行明确的限速规定。但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加持,自行车功能的提升、市场保有量的上升,是否需要与时俱进调整制度规定,如何区分正常骑行和竞速骑行,值得思考、有待探索。

拧紧骑行的安全阀,要靠堵,也要靠疏。当前,一些城市改造绿道、完善慢行交通系统,让骑行路更通畅、安全,风景更美丽。如成都的锦江绿道,北京的回龙观至上地自行车骑行专用道,江西鹰潭龙虎山风景名胜区的自行车绿道等,就为骑行爱好者创造了良好的骑行环境。当前,“骑行友好”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期待。顺应需求,在有条件的地方建设、改造专门的自行车道,有助于让更多人畅享骑行之乐。

骑行运动方兴未艾。始终把安全摆在第一位,引导自行车在规范有序的道路上行驶,才能成就更多城市风景。

这正是:骑车畅行,自在如风。不忘安全,才有自由。


请为他们喝彩


张近山 人民日报评论 2024年09月03日

奥运健儿访港澳热度居高不下,“中国队巴黎残奥金牌奖牌断层领先”的话题也在社交媒体引发关注和讨论。李樟煜克服伤病困扰,在场地自行车C1—3级1000米个人计时赛实现残奥会四连冠;继李羽洁为中国赢得首枚残奥会跆拳道金牌后,林细妹在硬地滚球女子个人BC4级决赛中一举夺冠,实现中国代表团该项目残奥会上金牌零的突破……赛程过半,运动员们奋勇争先、顽强拼搏的一幕幕格外令人动容、给无数人以力量。今天,我们来聊聊这个话题。

从奥运会到残奥会,不一样的赛场上,为国争光的赤子情怀别无二致。后遗症导致李樟煜口齿不清、发音困难,在颁奖仪式上,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他昂着头,一字一句认真唱国歌。“我想代表我们的残疾人朋友为国争光”,这是郭金城的梦想。“代表国家参赛就一定要发挥出自己最高的水平”,这是“飞鱼”蒋裕燕抱定的信念。既为自己而战,也为国家荣誉而战,赛场上每一次拼尽全力的绽放,都有了更加炫目的色彩。每一次五星红旗升起的时刻,亿万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也随之升腾。

竞技有输赢,但奖牌不是全部。运动员们在比赛中展现的巨大勇气、拼搏姿态以及背后的汗水和坚持,更为打动人心。没有双手辅助,“无臂飞鱼”郭金城最初只能用下巴抵住漂流板练习,日常训练中每天最多要游一万多米。夺得场地自行车女子C1—3级500米个人计时赛银牌的钱王伟说,刚练自行车的那几年,因为平衡感不好,经常从车上摔下来,最严重的一次把四颗牙都摔掉了。在无数次矛盾与挣扎中,她咬牙坚持下来,不断挑战自己,步伐从未停歇。“奥运会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每一位与残缺、伤病、年龄较量,站上残奥赛场的运动员已是胜利者,他们的每一次超越,更让“奇迹”有了具象化的表达。

体育是残疾人增强体质、康复身心、参与社会、实现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获得乒乓球混双17级决赛银牌的熊桂艳是中国体育代表团中年龄最大的运动员,接受采访时她笑容灿烂:“乒乓球是我人生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不仅帮助我强健体魄,还让我更自信地面对生活。”拿下田径女子200米T37级金牌的文晓燕希望用自己的表现激励更多残疾人走出家门、融入社会,“只要全力以赴,每个人都能出彩”。参与体育运动,让无数残疾人重树生活的信心,重燃对未来的希冀。不论是在奥林匹克旗帜下,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残疾人同样可以用拼搏成就梦想。

残奥会(Paralympic)一词源于希腊语,“para”表示在旁、平行之意,表明残奥会并非奥运会的特殊衍生品,二者是相互平等、平行存在的体育盛会。由象征着心智、身体和精神的三色丝带构成的残奥会标志,更无声向世人传递着这样的理念:身体的残缺并不妨碍精神的富足,一时的困境更磨灭不了心智的强大。两个奥运同样精彩,同样的挑战自我、超越极限,同样的胜利喜悦、激动泪水,闪烁着同样耀眼的精神光芒。

每个站上奥运赛场的运动员,从来不是弱者,而是真正的勇士。正如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上,盲人运动员李端将最后一棒火炬嵌入“大雪花”造型主火炬台、为所有人点亮夜空,亦如东京残奥会上口衔球拍、用脚发球的埃及运动员易卜拉欣·哈马托赢得所有人的尊重,当残疾运动员以不屈意志向世人证明“没什么是不可能的”时,鼓舞的是残疾人群体,又何尝不是面对困难勇毅前行的每个人?

所以,赛场上无论输赢,他们都是人生的强者。而作为观众,请不要吝惜自己的注意力和欢呼声,为他们展现的惊人的能力和技巧,也为他们奏响的不屈的生命乐章,尽情喝彩吧!


修修补补抚人心


卢涛 人民日报评论 2024年09月04日

用了几年的豆浆机不能加热了,十几块买个电容换上,又能续几年;喜欢的裤子破了小洞,拿起针线打个好看的补丁,就是独一份的时尚……“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道出了匮乏年代的心酸无奈,在物质愈发丰富的今天,仍有人热衷修修补补。今天,我们来聊聊这件事。

过去,修修补补是家家户户不可或缺的生活技能。在许多80后、90后的童年记忆里,爸爸似乎“无所不能”,接电路、修自行车不在话下,有的还会垒墙补漏、打家具。妈妈总有一双巧手,改衣服、缝棉被、修裤脚,家家有自己的私人订制,人人都是妥妥的“手工达人”,可以说是“双手创造幸福生活”的具象化。相较而言,如今,大家动手的时刻似乎少多了,手工能力自然是用进废退。工业化进程加速、社会分工不断细化,重塑着人们的消费观念、生活理念。以至于常有人感叹:“以前东西坏了都想着修修修,现在都想着换换换”。

“世界破破烂烂,总有人在缝缝补补”,生活如此,物件更是如此。不是新的买不起,而是修修补补更有性价比。或许源于节俭惜物的传统,可能因为遭遇了维修的“价格刺客”,也说不定单纯喜欢“动手”的感觉。有人或许有过这样的经历:当全身心投入地解决一件事情,会感受到一股充实而平和的力量,心理学上也叫做“心流”,清晰的目标、即刻的回馈、对生活的掌控,几大要素叠加,自带疗愈之效。在注意力稀缺的年代,这样的专注时刻尤为难得,生活似乎都由此变得绵长细密有质感。对此,“手工党”大抵最有感触。

无论是男耕女织的传统社会,还是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居家过日子,亲自动手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小问题,实用价值不必说,更在人与人、人与物之间建构起新的连接,情绪价值拉满。动手帮孩子修理玩具、一起用旧衣服给宠物改造一个家,亲子关系在这样热腾腾的互动中增进。有人在路边帮学姐修好了掉下来的自行车链条,由此收获一个无话不谈的好友。修理、改造旧物,也因为承载了记忆、倾注了心血,有了更特别的意义。小到老物件儿的再利用,大到历史街区的修复保护,人们对于“新”与“旧”的态度有着某些相通之处。

寻常日子的烟火味儿,往往就在不起眼的细节中。放眼全国,许多地方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都会为“小修小补”留下一席之地。以北京海淀中关村街道为例,在街道发布的“小修小补”便民网点地图里,业态类型、网点位置、维修人员电话等信息都清清楚楚,修小家电、修鞋、修表、改衣服等服务应有尽有。互联网上的手把手教学一看就会,一刻钟便民生活圈里的“小修小补”点位越来越多,所以,手边的东西旧了坏了,试着给它一个机会,兴许能收获惊喜。

物品坏了、旧了,不代表没了利用价值。废旧物品改造利用渐成风尚,还在于低碳环保生活理念愈发深入人心。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举办“零碳校园”旧物改造大赛,废旧羽毛球制作成了装饰摆件,快递旧纸盒做成了时钟表盘,写完的本子叠成了好看的笔筒,同学们的许多奇思妙想都令人眼前一亮。“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打造更多载体、拓展多元场景,当越来越多人认可并践行,涓涓细流,也将汇成节约资源、减少浪费的重要力量。

这正是:旧了坏了不好用了,总有人在缝缝补补。补的是物件,寻的是生活。


古代的“超级工程”给我们哪些启示?


王浩 人民日报评论 2024年09月05日

看,古代的“超级工程”!日前,2024年(第十一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公布,我国新疆吐鲁番坎儿井、徽州堨坝—婺源石堨(联合申报)、陕西汉阴凤堰梯田、重庆秀山巨丰堰等4个工程申报成功。由此,我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再度扩围,总数达38项。今天,我们一起来聊聊这些世界级工程。

“石自皱镌巧,苗因灌溉功。”我国是农业古国,也是灌溉大国。受气候和地形地貌影响,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都离不开灌溉工程。从江南水乡到戈壁荒漠,从西南丘陵到秦巴山区,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塑造着不同的灌溉方式,因地制宜的农耕智慧体现得淋漓尽致。比如,在安徽黄山徽州区、江西婺源县,古石堨依山形、顺水势,“深淘滩、低作堨,宽砌底、斜结面”,蓄水引水分水。

今天,“山水林田湖草沙冰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已是共识,古人同样深谙此理。你看,在陕西汉阴,从凤凰山水源涵养林、山溪梯田到山塘湿地,1000多米的垂直空间里汇集了“田、渠、塘、溪”灌溉体系。你看,在重庆秀山,渠与河、渠与渠、渠与路相交相错,巨丰堰就是藏在深山里的“立体化”灌溉工程。

新疆吐鲁番,我国年均降水量最少的区域,被称为“中国旱极”,如何引来水、留住水?先民巧妙地利用地面坡度,在地下开挖暗渠,硬是凿出一条几千公里长的“地下运河”,雨水融雪通过坎儿井的暗渠和明渠,持续滋润火焰山脚下的这片绿洲。一部灌溉史,就是一部农业发展史。其中蕴藏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生产智慧,至今具有启示意义。

有人说,水利遗产是“流动的历史”“活着的遗产”。的确,古老灌区不仅有水利工程遗存,还有与之相关的古桥、古村、古镇、石刻、古籍,更附着诗文、传说、习俗和节庆等非物质文化。比如,40方岁修管理碑刻,记载了婺源石堨的岁修制度;汉阴凤堰梯田周边保存着明清两代大量的碑石遗存和古遗址、古村落,见证移民文化与农耕文化的融合共生。一座座灌溉遗产见证历史演进、浓缩厚重文化,是关于农耕文化、水文化的“博物馆”,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的生动注脚。

我国是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类型最丰富、分布最广泛、灌溉效益最突出的国家。许多灌溉遗产的设施和建筑长时间风吹水蚀,“瑰宝”如何保护?加强普查登记、摸清“家底”,唤醒“沉睡”的历史资源是第一步。灌溉遗产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在用”。据有关调查统计,我国有400多项古代灌溉工程或系统仍在发挥效益。同时,不少工程还具有突出的生态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美学价值。比如,汉阴凤堰梯田就形成了“春踏油菜花浪、夏看水田插秧、秋闻金谷飘香、冬赏雪落山庄”的梯田四景,为古灌区注入了新生机。就此而言,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做好“活化”利用这篇大文章,大有可为。

由坎儿井,还联想到网上的一句话——“强者从不抱怨环境”。没有郑国渠,就没有八百里秦川。没有都江堰,就没有天府之国。今天,我们打井汲泉有专业的钻井队,挖沟开渠有高效的挖掘机。而过去,没有现代化设备、高科技手段,我们的先民愣是靠双手加上简单工具,缔造出一个个造福当代、泽被后世的“超级工程”,将一个个不可能变为可能。随之传之后世的,更有面对不利环境不放弃、不退缩、不止步的胆量、气魄,以及去适应、去改变、去创造的勤劳、智慧。一个民族之所以伟大,之所以不可战胜,或许就在于此。


中药餐饮热需要多些冷思考


刘昶荣  来源:中国青年报

9月1日,央视报道了青海省和甘肃省的枸杞生产区存在违规违法问题。其中,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在枸杞生产过程中使用焦亚硫酸钠进行“提色增艳”,甘肃省靖远县使用工业硫磺加工枸杞。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出台的促进枸杞产业发展条例明确规定,生产、加工枸杞及其产品过程中,禁止使用焦亚硫酸钠及其替代品。资料显示,焦亚硫酸钠对皮肤、黏膜有明显的刺激作用,可引起结膜、支气管炎症。而工业硫磺也具有较高的毒性。“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此次违规事件造成不小的食品安全隐患。

  除了要严查枸杞生产违规违法问题,这起事件也引发人们进一步审视“中药餐饮热”。曝光的这两个地方都属于枸杞生产“大户”,消息一出,引发舆论哗然。因为有一定养生功效,不少追求健康的消费者都会选用枸杞食用。

  健康是1,其他是后面的0,没有1,后面的0再多也没有意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有些“朋克养生”的年轻网友甚至自嘲:“熬最长的夜,敷最贵的面膜,保温杯里泡最浓的枸杞参茶。”

  中医有着深厚的药食同源传统,而枸杞是药食同源的代表之一。随着健康需求日益旺盛,相关的消费产品也开始变多。去年夏天,浙江省中医院的乌梅汤茶饮火出圈,因为抢购的年轻人多,导致浙江省中医院网络医院的服务器一度“瘫痪”。

  今年夏天,中药餐饮继续火爆。除了传统的乌梅汤等茶饮,还出现了中药冰激凌、中药面包、中药咖啡等产品。在这些产品中,就有加入枸杞的冰激凌、枸杞味的咖啡等。除了枸杞,还有黄芪、藿香、柴葛等常见中药材。这些产品的价格并不便宜,一份中药冰激凌38元,一个中药面包52元。

  对于这些被媒体称为“中医药+”赛道的产品,有中医专家表示需要理性看待。辨证施治是中医的基本方法,不同体质的人需要用不同的中药配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健康管理部副主任医师王一战表示,上述中药产品养生效果因人而异,有些人可能并不适合吃,甚至起到相反作用。

  针对药食同源的物质,我国有明确规定。8月2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了地黄、麦冬、天冬、化橘红等4种新增的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的公告。并不是所有中药材都可以作为食品日常食用,卫生部门专门制定过药食同源物质的目录,并进行动态管理。国家卫生健康委还强调,药食同源的物质作为保健食品原料使用时,应当按保健食品有关规定管理;作为中药材使用时,应当按中药材有关规定管理。

  健康无小事,年轻人重视身体健康当然是正确的。如果身体出现问题,需要到正规医院寻求医生的专业指导。想要保持健康,清淡饮食、规律作息、适度运动等这些中西医公认的方法反而不需要花钱。


枸杞可以不红,人心绝不能黑


南方都市报     2024年09月03日    社论

日前,央视财经曝光青海、甘肃多地不法厂家、商户在生产枸杞的过程中使用焦亚硫酸钠进行“提色增艳”,有商户为了节省成本会选用工业硫磺。报道播出后,甘肃靖远、青海格尔木通报称已成立联合调查组、工作专班,表态对违规违法责任人将依法严惩。

  硫磺熏制食品已经不是第一次。往前追溯几年前、乃至十几年前,都有类似硫磺熏制枸杞及其他食品中药的报道。2020年,《新京报》披露,广西南宁三塘镇使用硫磺熏制八角,商家谈起应变之策时,曾坦言“检查的时候市场会通知”。

  通过硫磺熏制食材、中药材,可以实现某种延长保质期、防止氧化、增加色泽的效果,虽然按照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的规定,硫磺可以作为食品添加剂,但工业硫磺严格禁止用作食品加工。在媒体曝光的涉事地方,用硫磺熏制枸杞却似乎成了毫无顾忌的常规流程。涉事枸杞的检测结果显示,送检的11个枸杞样本,依照《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所检二氧化硫项目全部不合格。

  很难说这其中的责任分配究竟是该更多地归咎于“无良商家”,还是地方市场监管。遍观央视镜头下多地硫磺熏制枸杞的村庄,几乎是毫无遮掩的全民皆熏,地方监管部门在所谓传统产业的日常抽检执法过程中,究竟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央视镜头之下,“夜幕下多处可见的熏制棚,已经成了白茨林村的一景”,就在路边可见的枸杞晾晒大棚里,“只要稍微靠近,就会被刺鼻的味道呛到,难受不已”。赫然矗立在村庄里、马路边的大棚,和大棚里飘出来的刺鼻气味,这些对于基层政府而言却似乎不存在,“大袋的工业硫磺,非常显眼地摆放在院子里”……

  靖远枸杞,毫无意外是当地特产,还入选“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当地官方报道显示,靖远县把枸杞产业作为富民强县的主导产业来抓,围绕特色建基地、重视科技扶龙头、打造品牌创市场,大力实施基地稳杞、龙头强杞、科技兴杞、质量保杞、品牌立杞、文化活杞6大工程,先后打造了2个万亩有机枸杞示范基地。地方文宣口径中的特色产品,与央视财经镜头下的硫磺熏制乱象,给公众怎样的时空错乱之感?

  按照甘肃靖远对自身枸杞产业发展的短板描述,靖远县枸杞产业存在着“品种老化退化严重、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低、人工采摘成本较高、产业链条短、精深加工严重不足”等问题,却独独没有一句提到硫磺熏制的问题,哪怕是个别现象需要加强监管的表述。而在此番同样被曝光硫磺熏制枸杞的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其《促进枸杞产业发展条例》里则明确规定,生产、加工枸杞及其产品过程中,禁止使用焦亚硫酸钠及其替代品。明文禁止却又明知故犯,对诸多村庄大面积存在硫磺熏制枸杞的情况,作为最了解地方市场状况的监管执法部门,为何能对此视而不见、泰然自若?

  市场监管不应该有真空地带,更不能存在监管盲区。如果因为是地方支柱产业,就为其“保驾护航”,对刺鼻的气味装作看不见、闻不到,那么地方监管机构的职责、使命在此处就只是名义上的存在。护短绝不是护航,只会让劣币驱逐良币。此前热播剧《山海情》中,村民因枸杞而生活得到改善后,也曾出现过要不要硫磺熏制的讨论,主人公一句“枸杞可以不红,人心绝不能黑”可以说振聋发聩,特别是现在回看,依然让人感佩。

  “枸杞可以不红,人心绝不能黑”,良性有序的市场要让那些顶住压力不用硫磺熏制的种植户、商户获得正当收益,才是建立市场内生驱动力、建立健康行业生态的关键。

  不违规违法使用硫磺熏制枸杞,不应该是奢求,它要靠种植户自觉,更要有强有力的市场监管,和能即时发现问题、说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良性社会纠错机制。提升社会食品公共安全的整体水准,监管执法必须要用力用心,就不能再把媒体曝光仅当舆情来应付。



开动脑筋,让更多孩子“躺睡”


《钱江晚报》评论员 胡欣红

新学期伊始,河南、浙江、江西等多地学校都启动了“可躺式”课桌椅进校园行动,呵护孩子们的睡眠健康。

  “午睡半小时,精神一下午”。午休是很多人都有的好习惯,但中小学生们想要好好睡个午觉,却常常遭遇一些困难。尤其是非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即便安排了午休,往往只能“趴睡”。不仅睡得不舒服,睡久了也容易产生脚麻、手麻、颈椎受损、脊柱侧弯等问题。如何让每一个孩子午休时都能“躺睡”,成了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早在2021年,教育部就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应保障学生必要的午休时间。去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陈玮提出了一份“关于在全国尽快实施中小学午休‘舒心躺睡’工程”的建议。

  但让每个孩子午休都能“躺睡”,很多地方受到硬件设施的制约。现实中,中小学午休主要可以归结为具备躺睡条件和不具备躺睡条件两种类型,前者基本上是以寄宿制的学校为主,后者则以非寄宿制的学校为主。非寄宿制的学校,实施“舒心躺睡”确实会面临在哪儿睡的现实问题。只要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有心为之,困难并非不能克服。

  现在,可躺式课桌椅的设计就充分考虑了中小学生的身体特点和午休需求,不仅具有传统课桌椅的基本功能,还能在午休时间秒变成为舒适的“午睡神器”。孩子们只需轻推把手、脚踩踏板,就能将课桌椅调整成适合躺卧的状态,享受到更加舒适的午休体验。可躺式课桌椅的推广不仅有助于改善孩子们的午休环境和睡眠质量,提高健康水平和学习效率,还体现了学校对孩子们身心健康的关注和人文关怀。

  今年4月发布的《浙江省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若干举措》中,就特别提到要实施中小学“午休躺睡”工程。

  当然,学校的情况千差万别,各个地区的经济状况也有不同,不宜强行“一刀切”,各校可以根据实际灵活处理。一时实在做不到“躺睡”的,学校通过充分挖掘现有资源,比如,可以将阅览室、健身房临时改造成“午睡吧”等,为学生提供安静舒适的午睡场所。

  总之,呵护孩子们的睡眠健康刻不容缓,只要想孩子所想,开动脑筋,让每个孩子好好享受午休时光,理应不是难事。


制定标准做足准备,让学生舒心躺睡


南方都市报     2024年09月03日    社论

8月15日,由深圳市教育局发起的《中小学午休设备设施配备规范》地方标准在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官网正式发布,并于2024年9月1日起正式实施。该标准是深圳市2024年“舒心躺睡”民生实事项目的重要内容之一,旨在提供高质量、规范化的指引,保障全市中小学生享有更安全、舒适的午休环境。

  为了解决学生午睡问题,近年来各地做了不少探索,深圳专门立项,可见对此非常重视。“舒心躺睡”四个字很好地诠释了项目愿景,然而,如何做到舒心,背后涉及很多问题。

  首先当然是设施问题,选择何种产品,产品要符合怎样的标准,这些基本问题必须予以明确。不要小看这些事项,校园无小事,只有在这些环节都把好关,才能真正达到人们预期的目标,让孩子们在学校睡个好觉。如果在某些环节留下隐患,并造成安全问题,那就事与愿违了。

  此次发布的标准围绕午休床垫、睡袋、课桌椅、折叠柜床等午休设备设施的安全性能、环保性能、舒适性等要素做出了规范化要求。具体的技术要求涵盖有害物质限量、规格尺寸、外观质量、理化性能、结构安全和力学性能等方面。据南都报道,标准的实行将全面规范午休设备设施市场,有效阻拦存在安全隐患的产品进入校园,提升学生午休环境和质量,并在全国起到一定的示范引领作用。

  深圳的探索很有参考价值。事实上,政策层面早就释放了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信号。早在2021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应保障学生必要的午休时间,其中提出了3个“中断机制”,要求作业、校外培训、游戏都要为学生睡眠让路。这意味着学生午睡在原则上受到国家层面的鼓励,而在地方层面,各地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眼下正是开学季,各地中小学迎来2024年秋季新学期。据媒体报道,新学期,河南漯河,浙江嘉兴、永康,江西吉安等多地学校都启动了“可躺式”课桌椅进校园,呵护孩子们的睡眠健康。而在类似探索落地的背后,其实很多地方为此做了不少准备,杭州落实学生躺睡之前,针对家长的疑惑,比如,孩子就是不想午睡怎么办?男女学生要不要分开躺睡?躺睡用品的购买费用怎么解决?当地都耐心解答,并为此提前做好了安排。

  学生午休躺睡问题并不简单,从基础硬件到相关管理,都需要做足准备。其中,费用问题可能较为受关注。去年8月,东莞一学校就因“学生趴桌午睡每学期收费200元”引发关注。媒体披露该学校的午休费用:每个学生每学期趴睡200元,教室午休垫躺平360元,午休室床位680元。此费用标准系当地教育局规定,按照每天2元的标准收费,采取自愿原则。当然,类似的操作难免引发争议,学生躺睡需要相应的投入,目前各地做法不一。在杭州钱塘区,当地教育部门投入专项经费推动“舒心躺睡”工程。而在深圳,很多中小学都在落实学生躺睡,但仍有部分中小学校尚未推进,主要原因是教室狭小,或者相关经费不足。

  各地情况不同,如果作为一项普适性工作来推进,那么该由谁来承担相应的费用,这个现实问题就必须要先解决。深圳此次下发的文件,提出鼓励学校一校一策(一班一策),根据学校实际需求,配备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和校园环境的午休设备设施。这种规定相对务实,学校和家长一起负担相应的费用可能比较合理,但有的家长可能更倾向于让学生自带睡袋或睡垫。由此不难看出,如何在保持政策弹性的同时,尽量满足学生躺睡的愿望,需要各方共同来探讨。


治理校园欺凌,不能仅靠禁止拍摄


红网 作者:陈奇  2024-09-05

9月3日,有网友发帖称,广东普宁一中学出具的反对校园欺凌承诺书上,有“若出现校园欺凌事件,坚决不拍照、不录视频”的内容。9月4日,普宁市教育局回应媒体称,情况属实,已责令学校收回承诺书并整改。(9月5日 央广网)

反对校园欺凌承诺书,旨在让各方共同抵制校园欺凌。然而这张广东某中学的承诺书上,竟然出现了“若出现校园欺凌事件,坚决不拍照、不录视频”的内容。这显然偏离了治理校园欺凌的初衷,把重心从反对欺凌变成反对曝光——从深入治理校园欺凌,转为在信息传播层面消灭校园欺凌。

让学生对校园欺凌视而不见,无疑是典型的“掩耳盗铃”行为。这不禁让人想起一张经典的漫画——小孩看到公园的水管漏水了,于是喊人过来维修,结果维修的人不去堵住漏水的水管,反倒是去堵住小孩的嘴。简而言之,就是解决不了问题,那就解决发现和提出问题的人。

然而问题不会因为掩盖而消失,反而可能因此催生出更多的问题。很多时候,态度模糊本身就是一种态度。学校对待校园欺凌问题态度模糊,在校园欺凌者看来,就是默许纵容校园欺凌的信号;在校园欺凌受害者看来,就是推脱躲避校园欺凌的信号。态度看似无迹可寻,实则在无形中发挥着作用。

在舆论的影响下,涉事学校更改了承诺书内容,此次事件基本宣告结束,然而校园欺凌的治理却没有休止符。校园欺凌,注定是一个长期性的复杂问题,也没有任何缓和的余地。学校的“坚决”不应该放在禁止学生拍照上,而应该放在坚决抵制校园欺凌上。说到底,学校鲜明的治理态度,既是给受欺凌者的底气,也是对欺凌者的震慑。

更值得思考的是,舆论这把双刃剑是否锋芒过盛?一般来说,在舆论的曝光和监管之下,校园欺凌事件的确能够得到妥善解决。然而舆论却是创造性与毁灭性并存,在创造话题解决问题之后,对于学校等相关方往往又是毁灭性的打击。很多时候,学校的掩盖并非不愿解决校园欺凌问题,而是出于对舆论的担忧。

舆论的洪水很难做到“泾渭分明”,往往容易将学校等涉事方一并吞噬。例如翻开任意一个校园欺凌的新闻,下面的评论里面总会有一条——“必须要开除学校的校长”。至于学校是否存在明显过错,校长又是否出现明显失职,却很少有人会去关心。舆论默认将这一切进行挂钩,舆论直指校园高层管理方,校园高层管理方又直管校园欺凌事件,最终构成了治理悖论的困境。

学校对于舆论往往是敬而远之,舆论场对于校园欺凌事件的愤怒,也总是简单倾泻于学校。压倒性的舆论声讨之下,学校是否有足够的勇气正视舆论?在舆论力量与学校力量严重失衡的背景下,校园欺凌事件的治理也就容易出现变形。对此,学校应当正视舆论,舆论也应当正视学校,二者的相互平衡和充分实现,才是治理校园欺凌最理想的状态。


发生欺凌禁止拍照录像:学校到底在害怕什么?


红网 作者:梁勇  2024-09-05

近日有网友发帖称,广东普宁一中学出具的反对校园欺凌承诺书上,有“若出现校园欺凌事件,坚决不拍照、不录视频”的内容。当地教育局称情况属实,已责令学校收回承诺书并进行整改,将“若出现校园欺凌事件,坚决不拍照、不录视频”的内容删除,更换为“禁止学生带手机进校园”的内容,目的是为了避免影响学生学习。(9月4日 纵览新闻)

普宁一中的这种操作方式,显然是怕发生校园欺凌事件后造成外泄传播引发负面舆情,给学校带来压力和声誉损害。虽然不能由此断定学校面对校园欺凌时会大事化小、息事宁人,但这种害怕舆论监督的心态显然是不妥的。承诺书上白纸黑字地写着不准拍照录像,家长孩子由此担心发生欺凌时学校会处置不力、处置不公是可以理解的。

在信息时代,“纸包不住火”。即使禁止携带手机,或禁止拍照录像,也无法完全阻止校园欺凌事件外泄传播。很多在网上引起广泛关注的舆情,并不完全依赖于照片和视频。更重要的是,拍照、录视频等手段往往是揭露和证实欺凌行为的重要证据。一些严重的校园欺凌事件,可能超出了学校的处置范畴,需要上级主管部门或司法机关介入。如果有现场照片和视频,将有利于取证和对事件定性,也有助于更迅速、更准确地处置欺凌事件。如果学校禁止录像拍照,不仅可能让学生错失收集和保留证据的机会,还可能让欺凌者更加肆无忌惮,使事件变得更加复杂。

学校应该认识到,面对可能出现的校园欺凌问题,不能搞试图逃避掩盖的“鸵鸟政策”。相反,应采取更加积极、主动和有力的举措来防范和杜绝校园欺凌。学校不让学生拍照录像的做法,实际上是在削弱学生面对欺凌时的自我保护能力,让他们既无法记录欺凌证据,也无法及时向外界求助,陷入孤立无援中。

教育问题历来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学校应习惯于在公众视野中办学,并理性看待社会监督。学校应有足够的勇气、底气和定力来面对舆论监督,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试图通过掩盖和回避的方式来应对校园欺凌,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可能暴露出学校在反欺凌问题上办法不多、底气不足。

面对校园欺凌事件,应该形成“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局面。鼓励学生勇敢地利用合适的方式维护自己的权益,是营造校园反欺凌氛围的方式。学校应理直气壮地为受欺凌者撑腰站台,旗帜鲜明地反对校园欺凌的态度,是学校赢得家长与学生信赖支持的重要前提。

——END——


热点推荐


作文招生丨欢迎参加2024新学期高考作文评点升格打磨强化训练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朱老师作文评点工作室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