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引爆地方债:谁会是倒下的第一个?

2018-01-16 环球华人微刊

欢迎点击上方蓝字免费关注本账号!

颠覆丨德国人用一把自带菜板的剪刀征服了万千家庭,赶紧给家里备一把

推广:点击上图查看↑↑↑↑




1月3号,新华社发布的新闻显示——内蒙古成为继辽宁之后第二个主动承认统计数据造假的省份,该文其中一段如下: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自曝家丑”:自治区政府财政收入虚增空转,部分旗县区工业增加值存在水分。财政审计部门反复核算后,调减2016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30亿元,占总量的26.3%,同时调整了2017年收支预算预期目标。调减后,2017年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703.4亿元,比2016年公布数据下降14.4%,剔除虚增空转因素后同比增长14.6%;经过初步认定,应核减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900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40%,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基数也相应核减。


为什么这个时候主动爆料财政收入有水分?


一句话说完:找台阶下!


就在半个月前,2017年12月23日,审计署公布了《财政部关于坚决制止地方政府违法违规举债遏制隐性债务增量情况的报告》,其中对地方债处置的态度如下:中央绝不对地方债兜底!坚持中央不救助原则,做到“谁家的孩子谁抱”,坚决打消地方政府认为中央政府会“买单”的“幻觉”,坚决打消金融机构认为政府会兜底的“幻觉”。


从财政部的报告可以明显的看出决策层的态度——中央财政绝不兜底!


内蒙古此次所宣布的统计数据造假,真的让人瞠目结舌——仅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就调低了1/4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核减了四成以上!债务危机要想避免爆发,最基本的前提是财政收入可以偿还利息,可是内蒙古财政一下子减少了1/4多,那么,还本付息的压力之大也就可想而知,此外,规模以上工业原本是创造税收的关键部门,如今这一块的增加值瞬间削减四成以上,所以后续的财政收入也就岌岌可危!


不夸张的讲:内蒙古的地方债快撑不住了!



早几日,关于无锡地方债的谣言传遍网络,虽然被证明是造谣,但是从这一事件背后,我们应该清醒的看到——地方政府破产的预期不是在削弱而是加强了!在中央决定不兜底之后,有钱还债的地方则想办法勒紧裤腰带过日子,没钱偿债的地方,已经做好了赖账的准备——比如,主动承认数据造假,到时候不是不想还,是真的还不起了!


随着辽宁承认GDP造假,内蒙古承认财政收入造假,还会有更多的省份加入其中——不为别的,就是为了逃避当年举债的责任!举债的时候,地方都是在对赌中央财政在债务爆破之前为其兜底,就像当年教育产业化各大高校疯狂扩校,原本说好是自负债务,到最后还是中央财政买单了——有了这样的先例,地方抱定类似的期盼,自以为稳定大于天,所以中央不可能让地方债爆破。


可万一就真的爆破了呢?


2015年5月1日,《存款保险条例》正式施行,许多人漠不关心,觉得跟我等升斗小民有什么关系呢?当然有关系,而且大有关系!这个《存款保险条款》就是明白无误的为你解决了银行破产之后怎么办的问题,50万以下的存款全赔,超过50万的就呵呵了!又有朋友会惊讶了,银行破产,怎么可能呢?当然,你以为不可能吗?


要知道,再小的一家银行,体量也是相当的庞大,要让银行破产,这待需要多大的坏账呢?答曰:地方债!所以,任何政策都不是无缘无故的,只不过太多的人只是后知后觉,等到危机到跟前的时候,才恍然大悟:“噢,原来这么回事!”更不要替许多嘲笑着肉食者鄙的人,还洋洋自得的以为自己聪明百倍了,其实,你的所有角色不过是按照人家设计好的剧本去演罢了!


2017年7月14日,金融稳定工作会议召开;11月8号,局委掌舵的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成立;12月23号,财政部发文中央绝不对地方债兜底;1月3号,内蒙古承认财政数据造假——政策层面,都是连贯的而非割裂的!当一个医生不收红包而感动中国时,我们应该明白其潜台词是医生收红包是习以为常的事实;当金融稳定提到最高级别的会议日程时,我们也应该明白金融不稳定已经上升到影响大局的层面,危机也就不言而喻!


地方债,会不会爆破?我觉得会,可能性还很大!至于何时爆破?那就要看谁先顶不住——杀鸡儆猴是必须的!血泪一样的事实,有助于教育干部和群众,不信,你去看看二十年前中国农村信托发展公司破产一案,与今天的地方债危机如出一辙——历史从来不会简单地重复,但所有的故事都能够从历史中找到影子!另外,听小道消息说,当年处理过该案的重要副手要接管RMB了,至于真假如何还不晓得,但是诸位搬凳子看大戏吧:2018,注定将会是地方债的元年!


自曝GDP造假家丑,中国这一省份为何如此


据新华社报道,在1月3日举行的中共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上,自治区党委“自曝家丑”:自治区政府财政收入虚增空转,部分旗区县工业增加值存在水分,一些地方盲目过度举债搞建设。


经财政审计部门反复核算,内蒙古调减2016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30亿元,占总量的26.3%,同时调整2017年收支预算预期目标。调减后,2017年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703.4亿元,比2016年公布数据(2016.5亿元)下降14.4%,剔除虚增空转因素后同比增长14.6%。


经过初步认定,应核减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900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40%,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基数也相应核减。


说到GDP造假,在内蒙古之前,还有一个省份犯了一样的错。


2016年,辽宁省也曾自曝经济数据造假,随后,据辽宁省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辽宁2016年第一季度GDP增速出现“跳水”。


2016年2月27日至4月28日,中央巡视组对辽宁“回头看”。2016年4月下旬,辽宁省给出的统计数据显示,该省一季度GDP增速出现罕见“断崖式”下降,增速仅为-1.3%,辽宁也成为当时全国唯一GDP下滑的省份。这与上一年同期1.9%的增速形成鲜明对比。


在“挤水分”后,2016年全年辽宁在全国的GDP排名,从之前的第10名下滑到14名。


辽宁省委副书记、省长陈求发2017年1月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对外确认,辽宁省所辖市、县,在2011年至2014年存在财政数据造假的问题,指出在2011年至2014年“官出数字、数字出官”,导致经济数据被注入水分。


有报道称,辽宁省所辖市县在2011年至2014年,虚增约占同期财政收入的近20%,虚增最高的年份是2014年,虚增比例高达23%。


2015年辽宁财政收入增幅出现了两位数的下降。对此,陈求发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解释,“我们顶着面子上难看的压力,认真地挤压水分,2015年夯实了财政收据,2016年以来努力夯实其他经济数据。”


对于内蒙古此次的造假情况,中国社科院财政税收研究中心主任杨志勇在接受《南方都市报》的采访时表示,内蒙古此次的核减力度相当大。


从目前来看,内蒙古经济注水很难说只是“微乎其微”——因为之前承认经济数据造假的辽宁,也仅表示部分区县“掺水”20%至30%,而内蒙古给出的数字是“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注水了40%”。


不过,内蒙古自揭“痛处”的做法得到外界的认同。


多位接受第一财经采访的专家表示,一些地方政府出于政绩、完成考核指标等各种考虑,采用一些手段来虚增财政收入;但在经济下滑、减税降费背景下,财政收入虚增难以维持,且十九大之后中央更重视高质量发展,淡化GDP等指标考核,一些地方相继自曝虚增数据,主动挤掉”水分”,是明智之举。未来虚增财政收入现象将会有所好转。


北京《新京报》发表社评称,主动揭开伤疤,也是疗伤之始。水分越大,越需要公开坦承的勇气。面对“家丑”,内蒙古没有掩盖,而是主动揭开伤疤,这展示的是正视问题的态度。并希望,更多地方能跟上步伐,主动戳破经济数据的泡沫,向民众和国家交出经济数据的“实底”。


近年来,中国GDP核算在实践中不断改革和发展,逐渐与国际标准接轨。


中国从1985年开始核算GDP。1993年,正式采用SNA体系,确立了GDP作为中国国民经济核算核心指标的地位。此后,在总结实践经验和借鉴发达国家作法的基础上,不断修订和改进GDP核算。特别是利用三次经济普查的机会,对GDP核算的资料来源和核算方法进行了系统修订和改进。


2015年,按照国际上的通行做法,中国对季度GDP核算进行了改革,将累计核算修改成更加科学规范的分季核算。目前,国家统计局正在按照新的国际标准——2008年SNA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基本分类和基本核算方法,进一步完善GDP核算。


经过多年的改革实践,中国当前的GDP核算方法已经与国际标准基本衔接,得到国际组织和国际同行的认可。同时,中国统计与核算工作的透明度也在不断提高。


2015年,中国正式加入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制定的数据公布特殊标准(SDDS)。SDDS在数据覆盖范围、公布频率、公布及时性、数据质量、公众可得性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这表明中国的统计数据质量是有保障的,为国际社会所认同。


分析指出,中国一些省份勇于揭开GDP统计造假的黑幕,也显示出中国GDP统计透明化进程的持续推进。预计未来,中国的GDP数据将得到更多的认同。


中国国家统计局5日公布2016年GDP最终数字。据公告,201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现价总量为743585亿元,比初步核算数减少54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7%,与初步核算数一致。


来源:财经风向 综合戏说中华 ID:xishuochina、交易圈、侨报网

关注·点赞·留言·转发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