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式神话|《儒家神话》:神话,在传说中,在古籍里,也在你我身边

2016-10-19 从余启 我与我们的世界

欢迎打开“我与我们的世界”,从此,让我们一起“纵览世界之风云变幻、洞察社会之脉搏律动、感受个体之生活命运、挖掘自然之点滴奥妙”。

我与我们的世界,既是一个“奋斗”的世界,也是一个“思考”的世界。奋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奋则殆。这个世界,你大,它就大;你小,它就小。

欢迎通过上方公众号名称打开公众号“查看历史信息”来挖掘往期文章,因为,每期都能让你“走近”不一样的世界、带给你不一样的精彩


本期导读:人类文明中,从不缺少神话,作为人类文明翘楚的中华文明,更是不缺神话,而作为中华文明顶梁柱之一的儒家,自然也离不开神话

 

不过,把神话与儒家联系在一起,确实少见,还真有点儿令人耳目一新。
 

本期文章为一篇书摘,和大家一同来欣赏下儒家系统中各类神话的历史渊源,思考下其在当今时代中的或隐或现,并探求下其在未来的种种可能。。。




《儒家神话》
 

“神话”是一个外来词,进入现代汉语仅有100多年。早在1836年,法国学者就发表了讨论中国神话的论文,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受西学浸染的人文学者亦先于中国人展开了中国神话的研究,随后,一部分留学日本的中国学人借取日文中“shinwa”(神话)这个词,开启了本土学人的中国神话研究之门。20世纪初,留日学生蒋观云在梁启超1902年创办于日本的杂志《新民丛报》上发表的《神话历史养成之人物》(1903)一文当为中国神话学较早的重要文献。这篇千字短文率先在汉语世界之中引入“神话”概念,并提出“一国之神话与一国之历史,皆于人心上有莫大之影响”的命题
 

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中,汉语世界出版的以神话为名的著作和文章已经汗牛充栋。“神话”一词早已越出学术边界,成为大众文化中的热词。“中国神话”的概念基本可以划分出四个子类:一是,汉族的汉文古籍中记录的文本神话;二是,汉族的各地民间的口传神话;三是,少数民族的文本神话,包括用汉文记录的和用少数民族文字记录的;四是,少数民族的口传神话
 

到目前为止,对儒家神话的研究仍然寥寥无几,甚至连这样的提法都会让许多人感到陌生。对此,很多人的第一反应不外如下:儒家怎么会和神话结缘呢?如果儒家与神话有缘,那是何种关联,是表面上的,还是实质性的?儒家创始人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究竟是什么意思?儒家创始人孔子排斥宗教和神话么?
 

具体而言,“儒家神话”可以从六个层面进入儒家思想系统和话语模式的探源研究:一是,以凤、麟、玉等圣物为代表的儒家神话意象系统;二是,以圣人崇拜为基础的“尧舜禹汤文武”圣王谱系的儒家神话历史观;三是,以天命、德、心、仁、义等为核心的儒家神话哲学关键词;四是,以礼乐、孔庙祀典为核心的儒家神话仪式及其神圣空间;五是,儒家经典编纂结构、程序性语词、仪式性盟誓等的神话编码;六是,儒家思想发生期,包括儒之源流,的神话信仰语境
 

儒家神兽谱系:凤凰、麒麟、驺虞 
 

儒家神话世界观中有几种重要的神兽,它们在连通远古的神话信仰与后世的祥瑞观念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承前启后作用。
 

凤凰:自西周国家政权崛起时的“凤鸣岐山”神话以来,凤凰一跃成为中国古代第一神鸟。从《论语》中孔子感叹“凤鸟不至”的真挚语气里,就能够体会到儒家奠基人心目中的凤凰是何等意义非凡。古公说:“今凤鸣岐山,当有圣王出世。我周族之昌盛,莫非就应在此子身上?就给他取名‘昌’吧。”这个婴儿就是周文王姬昌。在出土的西周甲骨文中,有“凤”“祀凤”“凤出现”“凤双”等字词,验证着凤凰神话在西周时期的繁荣
 

麒麟:麒麟和凤凰一样,属于现实中没有而在想象中存在的神话动物。《诗经》较早的记述了麒麟的踪迹:“麟之趾,振振公子。”汉代之后,文人便用“麟趾”二字比喻有德仁、有才智的贤人。清代张廷玉《杂兴》诗云:“《驺虞》有仁心,《麟趾》中规矩。”在儒家神话的推动下,官府的建筑物中叶出现以“麟”命名的“麟趾殿”和“麟趾学”,其分别是北周时期的秘书监名和学校名。儒家第一部史书即鲁国的断代史,相传是孔子所做的《春秋》,以“西狩获麟”的神话事件为整个历史叙事的终结,这就给中国历史的神话性奠定了基础。因此,后人便习惯用“麟史”喻指《春秋》。
 

驺虞:又名驺吾、驺牙,有种说法驺虞就是白虎。虞字从虎,已经隐约透露出这个命名中潜含的虎义。驺虞一名最初见于《诗经》。有关驺虞传说的突出要点在于,此乃古之仁兽,非自死之兽不食。《诗经》的正统标准解说是《毛诗传》,其对驺虞的解释是:“驺虞,义兽也。白虎,黑文,不食生物,有至信之德则应之。”可知汉代儒家学者心目中的驺虞,不是现实中的动物,而属于神话想象的动物。在佛教入中国以前,本土就有这样以不杀生为特征的虎类动物,堪称儒家想象力的一种奇观,意在强调王权统治的神圣合法性。“不食生物”代表的是仁爱之心,身为老虎而不杀生,这正是佛教的不杀生观念在本土文化中的前身。就此可以将驺虞视为儒家仁义观滋生出的神话动物。
 

玉教:礼乐背后失落的大传统
 

玉教,全称为玉石神话信仰,特指在史前期东亚地区形成的原始宗教的一种地域性表现形式。其突出表现形式就是一整套礼神和祭祖用的仪式性玉礼器的形成,并由此为夏商周国家的神权政治提供大体一贯的物质与精神证明。“儒家神话再发现”的当代命题,启发人们从比较神话视野重估孔子与《论语》的文化价值,讨论经学传统中论证“天命”以及圣、德等核心概念的宗教学、神话学背景,揭示“君子比德与玉”说的信仰根源,考索“六十耳顺”与圣听、玉音的关联及其背后隐藏的通神成圣隐喻,复原圣人神话的本相,即沟通天、神与人的神圣中介者和圣物谱系,找出圣人与圣物“玉”的对应关系。
 

圣王与禅让:儒家的政治神话
 

儒家神话的大宗内容是关于远古圣王的崇拜及叙事,其中争议最多的名目就是禅让说。尧舜传说最核心的主题禅让,能否可以通过新出土的文物提供的新信息,得到某种程度的证实或证伪呢?当今考古学界倾向于将传说中的唐尧舜禹时代与晋南地区考古所揭示的陶寺文化相联系。即使不顾陶寺文化并没有文字记载的重要缺陷,承认以上文化联系,还是没有什么确凿的证据能够说明尧舜禅让的事件曾经在四千多年前的华夏文明初始王朝真的发生过。相反,陶寺遗址的考古文物给出的历史信息,那绝不是一个和平安宁的美好时代,而是充满杀伐之气的时代。孔子心目中的上古圣王典范,难道会出于没有历史根据的梦想臆造么?在孔子之后的作者们,对孔子推崇备至的尧舜给予彻底神话化的改造。改造的依据,就是把孔子本人喜欢的凤凰和麒麟一类的神话生物,用于对尧舜的政治清明之美化。
 

神话的社会建构功能
 

晚近的人文社会科学有一重要发现:人们常说的“现实”,并非纯然的客观存在物,而在某种意义上是由社会意识构建出来的。这就足以提醒人们需要重新看待所谓的“历史”和好“现实”的主观建构性。基于此,英国历史学家彼得•伯克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学者们是否建构了他们的研究对象,或者更确切地说,他们在多大程度上以及用什么方式建构了他们的研究对象?这个问题本身变成了被研究的重要对象
 

儒家“知天”、“知人”、“治民”这一套思想逻辑,最终演化出一套儒家圣人则天之德治理天下的乌托邦思想,这就进一步反映出神话所具有的那种连接政治与宗教的功能,在这方面的探讨,能够有效地拓展当代国人所熟悉的文学本位的神话观,从而能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神话的文化编码和再编码功用,并由此深入领会儒家神话的社会建构功能
 



注:

1:本文摘编自叶舒宪等著:《比较神话在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3月第1版。若发现不错,欢迎转发与朋友共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2:非商业用途,仅限个人学习之目的。

3:若有任何问题,欢迎与本公众号联系进行沟通。

4:关注可搜索 我与我们的世界 或 meandourworld 也可扫描下方二维码: 



100 27339 100 27339 0 0 7241 0 0:00:03 0:00:03 --:--:-- 7240 * Connection #0 to host 37.48.118.90 left intact body>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