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定慧熄灭贪嗔痴(下篇)
般若身心灵学堂微信群里的朋友大家好,我是十八子师兄,我从小对周易、风水、能量这方面非常感兴趣,十几岁开始学习,到现在已经学习有近三十年了,现在是能量疗愈师、命理师、风水师、同时是高级营养师。非常感谢大家今天能来听《戒定慧熄灭贪嗔痴》这个主题,其实也可以叫做《戒定慧熄灭人生烦恼》。
相信大家每个人都有烦恼,正因为人有烦恼,有各种各样负面的心理、不良的心态,容易紧张,容易焦虑,容易执着,容易斤斤计较,容易患得患失,内心有着自私、虚荣、苦恼等等,这些烦恼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痛苦。如果想要获得内心的平静,获得真正的快乐,就要需要办法去除这些烦恼。
今天我简单分享以下四个方面:
一、什么是三业
二、烦恼的根本是贪嗔痴
三、什么是戒定慧
四、戒定慧熄灭贪嗔痴
一、什么是三业
业为造作、行为,行为有身、语、意三行,此三种行为对未来的影响,就称为三业。
1、身业:身体的行动是一种造作,故身体的行为就是身业。
身业,指身所作及无作之业,有善有恶,若杀生、不与取(偷盗)、欲邪行(邪淫)为身恶业;若不杀、不盗、不淫,即为身善业。
2、口业:用心驱使口讲话,是一种行为造作,故讲话是口业。
口业,又作语业,指口所作及无作之业,有善有恶,若妄语、恶语、离间语(两舌)、绮语为口恶业;若不妄语、不两舌、不恶语、不绮语则为口善业。
3、意业:我们的思想,也是一种造作,故驱使心去思维事物,就是意业。身,口,意三业的真正造业的主因是意,也既是我们的心。故有身,口业,必然会有意业存在,有意业未必有身,口业。
意业,指意所起之业,有善有恶,若贪欲、嗔恚、邪见(痴)为意恶业;若不贪、不嗔、不痴则为意善业。
二、烦恼的根本是贪嗔痴
当业没有烦恼为缘,将来的业果就不会生起。
(一)、什么是烦恼?烦恼,在一般人的观念中,通常是指内心的烦闷苦恼或焦虑不安。不过,在佛教中包含的范围要大得多,它不单指烦躁、苦闷、焦虑,还包括贪婪、执着、自私、傲慢、虚荣、妒忌、吝啬、错误的见解、怀疑、猜忌、生气、愤怒、憎恨、残酷、反感、愚昧、无知、麻木、散乱等等。用通俗话来讲,就是负面情绪、不好的心理状态。
烦恼的来由也有很多方面,它可能是因为自己想做好的一件事没有做好,所以烦恼;也可能是是感情上遇到挫折,导致脑子好乱,自然烦恼就来了;也可能是家庭原因,家人有点唠叨,东说西说,有些说的比较难听,又不能顶嘴,不知道怎么办而烦恼;也可能因为长期处于逆境,情绪得不到即时排解,会习惯性地对于一些小的事情发牢骚;有些也与个人的性格因素相关。
烦恼依其表现的轻重程度分的三个层次为:
第一个层面叫做违犯性烦恼。违犯性的烦恼是一个人不良心理已经表现在他的行为上了。
第二个层面叫困扰性烦恼,即一个人的烦恼只浮现在心里,还没表露出来,还没有付诸行动。
第三个层面叫潜伏性烦恼。潜伏性的烦恼是指没有表露于行动、语言和内心的烦恼。也即是说,没有烦恼,但并不等于说已经完全没有烦恼了,它们只是以潜伏性的状态存在着。
所谓的烦恼,其实都是基于内心和外境这两方面的关系产生的。光有心而无外境,烦恼不会产生;光有外境而无心,烦恼仍然不会产生。这是一对的关系:内心与外境的关系。
想要去除烦恼,必须先了解烦恼,以及烦恼产生的原因,这样才好对症下药。虽然烦恼多种多样,但都可以归结为贪、嗔、痴三大类。
(二)、贪、嗔、痴三种烦恼,佛教称为三不善根,即一切烦恼的根本。
贪嗔痴出自《悟性论》。贪婪、生气、愚笨是人性的弱点。三毒是人生痛苦的根本。要消除痛苦,就必须消除贪嗔痴。
1、什么是贪?是对欲望的执着。贪婪、追求、执着、痴迷,还有邪见、虚荣,都是属于贪。
贪有很多种,普通来讲我们有财、色、名、食、睡五欲之贪。人一辈子就是在这其中打滚,从而度过我们的一生。因为我们贪著五欲,所以心甘情愿被它束缚,成为它的奴隶,甚致心安理得地让它牵着鼻子走。除了晚上睡觉,从早到晚为生活奔波,忙工作,忙于发财、享乐,同时又追求种种名誉、地位,有的还不择手段,不讲道德。到了某一段年龄有对色欲(淫欲)有种种的贪求,为了追求感观享乐,可以不讲家庭责任和社会道德。如果再广泛一点讲,修行过程中执著、沉迷于某一状态或境界也为贪。
2、什么是嗔?是对于喜怒的偏执。嗔就是心厌恶对象,不喜欢、讨厌、反感、愤怒、凶狠、残酷、忧郁、烦躁、发脾气、妒忌、焦虑、憎恨,都属于嗔。
嗔就是生气的意思,生气有很多种类,比如人家骂我们,不能忍受,起嗔心,继而将矛盾升级。虽然有时我们表面上不声张,内心不舒服了也是一种嗔。嗔与贪刚好相反,贪是遇到快乐的境,我们拼命追求和贪恋;嗔是遇到不快乐、不喜欢的境,我们要抛弃它,但又丢不了,所以嗔。
3、什么是痴?是对于喜好的偏执。痴是心对目标的愚昧、盲目、无知、麻木、恍惚,属于痴。
痴也称之为愚痴。不明事理,是非不分,称为痴。不明事理就是对世间的因果道理不知不觉,比如人是怎样来的?死后怎样去?我们统统不理会,不以为然,甚致嘲弄他人对此有兴趣等都是痴。对于真理、自己与他人能修行解脱等不相信,感到好笑或无知,都是痴的表现。还有一种愚痴就是对是非不分明,人家跟我们讲对的,我们以为是错;人家跟我们讲错的,我们却以为讲对。总之,自以为是,过于执迷于自我的一切都为痴。
三、什么是戒定慧
戒定慧合称为三学,即三项训练。
1. 修戒--完善道德品行;
2. 修定--致力于内心平静;
3. 修慧--培育智慧。
这三种方法是一种次第的关系,即循序渐进的关系。先要完善自己的品德;有了品德,就应尝试让自己的心平静;内心平静了,应进一步提升智慧。
不杀生,五戒第一戒
杀生的果报是疾病、短命。禁止杀人,也不能伤害畜生、虫蚁等。不但戒直接杀害,而且也戒杀因和杀缘,如卖猎枪的人则是间接助杀者。我们要健康、要长寿,健康长寿从哪里来的?从不杀生来。佛陀在大乘经典里面劝菩萨不食众生肉,这是健康长寿之道。纵然做不到,但决定不可以杀生,戒律里面有开缘,可以吃“三净肉”,什么叫“三净肉”?没有看到杀、没有听到杀的声音、不为我杀。
不偷盗,五戒第二戒
偷盗的果报是贫穷。禁止窃取有主之物,无论是直接形式,还是间接形式,凡是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取不应得的财物,都被称为偷盗。我们要想富有,要想自己的财富能够永远保持而不失去,那要晓得怎样修因。
不邪淫,五戒第三戒
禁止与正式配偶之外人的交合,以及非时、非处的交合,也不能涉足有邪淫因缘的娼寮妓院。人都希望自己的家庭美满,家族兴旺,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得禁止邪淫。
不妄语,五戒第四戒
禁止说谎、搬弄是非,也不能出口伤人、胡言乱语、花言巧语。凡是虚伪夸张,虚言掩饰,都属于妄语。言而有信,决定不妄语,才能得到大众的信任、支持、尊敬,事业一帆风顺。
不饮酒,五戒第五戒
禁止饮酒,饮酒本身没有罪,但饮酒会使人心神不清醒,自律性下降,从而引发其他罪恶,触犯以上四戒,所以佛陀把这一条也列入戒律之一。
佛法戒律虽然多,但最重的就是五戒,从初发心学佛一直到菩萨都要遵守五戒。
大家不要认为修行就是做苦修或不吃人间烟火。所谓的修行,不外乎修习戒、定、慧,培育品德、平静、智慧。
四、戒定慧熄灭贪嗔痴
佛说,戒定慧是对治贪嗔痴的最好方法。三毒中,以痴毒为最重。所以要增加善知识,开智慧。是消除贪嗔痴的最好方法。
戒,是道德的有规范的无害他人的生活标准,对治过分的贪心;
定,是对于内心的专注和耐心的培养,可以对治过分的暴躁和没有耐心引起的嗔恨;
慧,是对于生命以及宇宙实相的如实了知,无论任何事、任何物,不痴迷、不盲从,一切发自本心、真意、自然,脱离“相”的束缚,从而对治愚痴。
消除贪:
佛教认为,众生生活于世间,以眼、耳、鼻、舌、身等器官与外界相接触,产生色、声、香、味、触等感觉。这些感觉能引起众生的利欲之心,因此叫做五欲。于此,五欲执著并产生染爱之心,就成为贪。因此又以贪与爱为同体异名。个人认为,贪也表现为执着,对欲望的过份追求,建议尽可能放低一些不合理的欲望。建立“戒”之心,所谓戒,就是建立一定的规则,然后根据规则而行事,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通过规范行为,逐步消除贪之心。
消除嗔:
嗔怒、嗔恚等,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云何为嗔?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嗔主要是表现是当遇到不如意,不顺利的时候,有怨恨、愤怒之心,要知道,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常想一二,才能开心,当遇到不如意的时候,要嗔的时候,应该以“定”来消除,定是指心中的平和,通过修定——致力于内心的平静。所以当我们要愤怒的时候,应该尽可能使自己转移注意力,降低情绪带给你的影响,做到定,即能生智慧。
消除痴:
又叫作无明。指心性迷暗,愚昧无知。佛教认为,众生因无始以来所具之无明,致心性愚昧,迷于事理,由此而有“人”、“我”之分。于是产生我执、法执,人生的种种烦恼,世事之纷纷扰扰,均由此而起。因此痴为一切烦恼所依。所以说,痴是烦恼的根本,也就是分别之心。 修慧就是消除痴的最好方法,培育智慧。方法很多,譬如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止观)、智慧。
烦恼由粗到细分三个层次,而修行也是由低到高分三个阶段。修行的三个阶段分别可以去除三个层次的烦恼,通过持戒,能去除第一种最粗层次的违犯性烦恼。通过修定,能进一步去除第二种困扰性烦恼。通过修慧,能彻底去除第三种潜伏性烦恼。所有的烦恼,皆可以通过培育戒、定、慧来解决、断除。
修行可断除烦恼,断除烦恼的方法不外乎戒定慧三学。(具体怎么修?我也在找最佳答案,等以后有机会与再大家分享,大家也可以多去寺庙去参加一些活动,相信能帮到大家)今天我分享的目的是希望朋友们能知道:勤修戒定慧三学能息灭贪瞋痴三毒,净化身口意三业。如果大家能相信并愿意去尝试去做,那我真的是感谢大家了。佛经上说的,因戒生定,因定开慧。戒学主要是对人身体行为的特定约束,包括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定学主要是对人精神状态的严格控制,包括正定;慧学主要是对人认识的正确指导,包括正见、正思维、正念。
持戒除贪,戒能生定,定力深厚,贪心不起,定力更进,断灭嗔心,智慧显露,愚痴障除,正见正行,净化身心,因次第修,证果不远,解脱根本烦恼,能度一切苦厄;此法真实不虚,唯信之者自证。
最后祝福大家通过行善积德多造善业、通过修行戒定慧三学熄灭一切烦恼让自己的灵魂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