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修行修什么?(下篇)

2017-07-28 十八子 般若身心灵学堂



般若身心灵学堂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十八子师兄,我从小对周易、风水、能量这方面非常感兴趣,十几岁开始学习,到现在已经有近三十年了,我现在是能量疗愈师、命理师、风水师、同时是高级营养师。非常感谢大家能来听关于《修行修什么》的话题。

 

谈到修行,难免会有人把它和吃斋念佛,参禅打坐,行善积德等事联想在一起,甚至认为修神通、修到有未卜先知的能力,或是把身上的气脉打通了,就叫做修行。其实那只是修行的形式,不是它里面的意思。修行,应该是一种心性的锻练,一种透过观照的工夫,去防非止恶,开发一切善法,达成圆融的、究竟的精神世界的方式。不论如何称呼修行的名相,亦不论用何法去修行,如它的结果相同就可以了。现在关于修行的分享仅代表我现在对修行的领悟程度,不代表未来。关于《修行修什么》的话题我简单分享五个方面:

 

一、  什么是修行

二、  为什么要修行

三、  向谁学习

四、  悟后起修

五、  如何修行


(上篇)、、、、、、


、       悟后起修

 

要知道自己该修什么,适合修什么?这个问题应该是我们所有想修行的人,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我也一样,我在想这个问题,有一天我晚上睡觉时突然就感觉到应该是向“心”里修。这是自己的感应。不是看书或听谁说讲的理解。我相信修行就是修心。这个心是什么?是自性、是如来、是道。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真修行最终要把自性找到。如来如去,不来不去——如来就是我们自己的本性。如来是生,如去是灭,不来不去就是不生不灭,如来如去是现象,不生不灭是本质。如来就是佛。佛就是道。

 

修行人要明白金刚经的四句偈: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所有的相,都是人虚妄分别而产生的;所以,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如果你能超越这些形体,能够超越所有的存在,能够通过现象看本质,看到所有存在的本来面目了,对它的本来面目参透了、明了了,不再被这些外形所左右了,这个时候,就是脱离了这些外形,就能见到如来了。也就是说,本体就是如来。

     离一切相则万法皆如,我们之所以万法不如,是因为心没有办法保持如如不动,不取于相,要执着于某一种相,而相在脑子里面就是一种妄想,叫做影像。就像看电影一样,看了很激动,有的哭、有的笑、有的赞叹、有的悲戚,可是,电影演完了,只是一块萤幕而已。我们就是因为没有见到这块无相的萤幕,所以,在萤幕上投射的影像,误认为是真的,我们现在就是过这种日子。

这些假相投射到我们的清净本性,我们对这个假相确起执着、起贪心,或者事情不顺遂就起嗔恨心,其实是同一颗心,同一个清净心。我们的清净心如果没有开采出来,那用的统统是妄心,就没办法达到无相。《金刚经》里面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我们应当对一切相不执着,对一切法也不执着,也没有东西可以执着,所以,任何的法门都必须回归到本心和本性,这个叫做根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意思是说应当对一切相无所执着,而生清净心,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了解当体即空。

五、  如何修行

(一)、信因果,去修心 

万般带不走,只有业随身。若知前世因,今生受的是;若知来世果,今生做的是。断恶行善去修心。心为万法之根本”,“心”能建立诸法,具备各种功能作用,是统摄一切分别、无分别的中枢,是悟入、观照“般若法性”的主体。

修心,最终得到什么?放下烦恼,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后会怎样?得道,成佛、菩萨、罗汉。

人有三种烦恼:妄想(无明烦恼)、分别(尘沙烦恼)、执着(见思烦恼)。放下执着是小悟得阿罗汉,放下分别、执着得菩萨,妄想、分别、执着都放下是佛。

如何得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先回到一的状态再回到道的状态,就得道了。道是平等无分别的。如果你能回光返照,留心察觉自己。道的特性是无我、无他,也正是佛在《金刚经》里说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你只要心里还有我,还不能达到忘我、无我的心境,围绕着我的一切,都不可能放下。佛性没有自我,一切都是恒顺众生。有我就不可能平等,有我就不可能清净,有我就是在执着个性,有我就失去了整体性,那么,你就永远不可能进入道。

(二)、学习佛法 

推荐心经、金刚经、十善业道经、楞严经、法华经,按书上说的做。在修行时要发出离心与菩提心。在不具备出离心和菩提心的基础上,即使闭关修行,断绝与任何人的来往而修行,连解脱的种子都不能播下。若在心田中不曾播下解脱的种子,那是无法成就的。

 

(三)、修行戒定慧 

戒定慧:戒(守法)定(清净心)慧(智慧)


从五戒十善开始修行: 

断恶简单的标准:五戒者:一、不杀生 二、不偷盗 三、不邪淫 四、不妄语 五、不饮酒。

修善简单的标准十善:

包括“身三”,即不杀、不盗、不淫;“口四”、即不两舌、不恶口、不妄言、不绮语;“意三”、即不贪、不嗔、不痴。身、口、意代表了行为、语言和思想。

    “十戒”源于“五戒”,而又与“五戒”侧重不同。“五戒”侧重于止恶,而“十戒”侧重于行善。由“十戒”而来的“十善”即以不净观离贪欲,以慈悲观离嗔恚,以因缘观离愚痴,以诚实语离妄语,以和合语离两舌,以爱语离恶口,以质直语离绮语,以救生离杀生,以布施离偷盗,以净行离邪淫建议大家可以听一下我分享过的《戒定慧熄灭贪嗔痴》

当你清静无为时,你就接近了道。当你静极生定时,你就能进入道。当你定中生慧时,你才能真正悟道。当你能把智慧运用在实践中时,你才是真正地证道,这就是悟道的程序和过程。

关于《修行修什么》的话题今天就谈到这里,如果有讲解不准确的地方,请大家见谅,同时欢迎批评指正。感谢大家对般若身心灵学堂的支持,大家可直接搜索微信公众号关注查找相关文章,也可以加悠然师兄微信号向她咨询我们的服务项目,她的微信号是字母yourananhao。般若身心灵学堂是我们每一个身心灵爱好者的学习交流平台,欢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来把爱、喜悦、智慧、健康带给更多的人。祝大家通过修行福慧圆满感恩大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