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香港电影史小记

2016-12-21 成静 唐凡凡 我们的电影史


1

香港电影的发展


 有着“东方之珠”美誉的香港,电影制片业十分发达,是众所公认的“华人电影制作中心”,是娱乐电影的东方大本营,有“东方好莱坞”之称。

香港电影历史久,类型多,产量高,雄霸东亚市场,影响力遍及海峡两岸及整个华人世界,也受到欧美及亚洲等国重视。
  香港电影史的起点应该从电影传入香港开始,1896年初,卢米埃尔兄弟的摄影师前来远东地区,第一站便是香港。两年后,美国爱迪生公司派出一位电影摄影师到香港拍了《香港街景》、《香港总督府》、《香港码头》、《香港商团》和《锡克炮兵团》等批纪录片。1901年,香港第一间电影院“喜来园”成立,从此香港有了“电影放映业”。香港电影的拍摄开始于1909年。这一年,美国人布拉斯基经营的上海“亚细亚影戏公司”拍摄了喜剧短片《瓦盆伸冤》和《偷烧鸭》,由香港人梁少坡导演,梁少坡同为该片的主角,演员还有黎北海、黄仲文等。1913年,香港第一家制片机构华美公司的主持人黎民伟,自编自导自演了故事短片《庄子试妻》,黎民伟的妻子严珊珊饰演婢女,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个电影女演员。1923年,黎民伟及其兄长黎海山、黎北海等人正式成立了民新影业公司,先后拍摄了香港第一部长故事片《胭脂》及《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大会》、《孙大元帅检阅军团警会操》、《孙大总统东校场阅兵》等新闻纪录片,为中国革命留下一份珍贵的历史资料。1926年,民新影业公司迁往上海,直到1930年,由上海的几家公司联合成立了联华影业公司,并在香港设立分公司,香港电影又有了长足的发展。
初创阶段,香港的从影人员便具有中国知识分子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和“影以载道”的艺术观,强调道德伦理的教化作用。无声电影时期,香港共生产了20多部电影,其中《客途秋恨》、《铁骨兰心》、《战地归来》和《婚后的问题》等较有意义。1933年,黎北海导演的局部有声片《良心》,标志着香港的电影创作进入了有声电影的时代。香港电影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除了社会生活、风情习俗的差异外,还突出地表现在语言上。香港电影进入有声时代后,粤语电影应运而生,制片机构达50多家,促进了香港粤语电影的发展和繁荣。
  三十年代,香港拍摄了不少表现爱国主义思想的影片,如《生命线》、《公敌》、《焦土抗战》等,尤其是上海沦陷后,内地的电影人蔡楚生、司徒慧敏等大批南下,与香港电影人合作,拍摄了《血溅宝山城》、《游击进行曲》、《前程万里》、《孤岛天堂》等抗日粤语片和国语片,推动了香港爱国抗日影片创作的发展。1938年,香港进步的电影工作者义务联合拍摄了中国第一部正面宣传抗战的影片《最后关头》,在国内外引起了轰动效应。香港沦陷后,电影制片业处于停滞状态,没有一个电影人与日伪合作。
战后,香港电影业得以迅速恢复。香港光复后拍摄的第一部国语片是《情陷》,在1946年末公映,第一部粤语片是《郎归晚》,在1947年初公映。由于政治气候的变化等诸多原因,加速了内地和香港电影人的双向流动,阳翰笙、史东山等大批上海电影界人士陆续来到香港,壮大了香港进步电影的力量。从1946年到1949年,共拍摄了400多部国粤语影片,其中包括具有爱国意义的影片,如《民族的吼声》、《小广东》、《烽火故乡》、《正气歌》、《野火春风》、《水上人家》、《海葬》、《春风秋雨》、《此恨绵绵无绝期》、《复员泪》、《满江红》、《几家欢乐几家愁》等。其中王为一导演的《珠江泪》被誉为粤语电影的一个里程碑式的经典。
  五六十年代是香港电影发展的黄金时期,电影创作出现了朝气蓬勃的繁荣局面。从1949年到1966年,一共出品了包括粤语片、国语片、厦语片、潮语片在内的4000多部影片,1961年的产量高达300多部,仅次于印度、美国和日本,如果按人口比例,香港电影产量实居世界之首。从工业格局来看,这一时期以“长城”、“凤凰”和“新联”公司的为代表的左派公司,与新加坡、马来西亚投资后来居上的“邵氏兄弟”公司、“国泰”公司,三家公司足鼎而立,形成香港最大的三家制片机构。此外,还有数百家规模大小不一的电影制片公司。几家大公司都拥有自己旗下的编导演和技术人员,如“长城”的李萍倩、陶秦、胡小峰、夏梦、石彗,“凤凰”的朱石麟、程步高、鲍方、陈静波;“中联”的卢敦、秦剑、李晨风、李铁、吴楚帆、白燕、红线女、紫罗莲;“邵氏”的李翰祥、张彻、楚原、刘家良、桂治洪、林黛、凌波、狄龙、姜大卫;“国泰”(“电懋”)的易文、王天林、唐煌、张爱玲、葛兰、林翠、叶枫、尤敏等,构成了香港群星灿烂的银幕世界。从影片类型上看,这一时期香港影坛国、粤语片两分天下。粤语片首先兴盛的是以《黄飞鸿》为代表的武侠片,以胡鹏导演、关德兴主演的《鞭风灭烛》为起点,仅这一个题材就拍了80多部。“中联”公司则拍摄了大量根据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家》、《春》、《秋》和《寒夜》及《紫薇园的秋天》、《危楼春晓》、《芸娘》、《父母心》、《苦海明灯》和《爱》等制作认真、具有进步思想意义的优秀影片。国语片的生产重镇则是“长城”、“凤凰”公司,李萍倩导演的《说谎世界》、《都会交响曲》、《望夫山下》;朱石麟导演的《误佳期》、《一板之隔》、《中秋月》、《乔迁之喜》、《水火之间》等现实主义风格的喜剧,把电影镜头对准了香港的现实问题,使得华语电影中的现实主义传统在香港电影中得到继承和发扬,并实现了香港电影题材的本土化。陈静波导演的《金鹰》、张鑫炎、傅奇导演的《云海玉弓缘》则首开新派武侠电影的先河。后来居上的“国泰”(“电懋”)生产的主要是都市爱情喜剧和歌舞片,代表作有《四千金》、《空中小姐》、《太阳、月亮、星星》、《曼波女郎》、《野玫瑰之恋》等。之后是改组后的“邵氏”公司,先以黄梅调电影引领类型潮流,代表作有李翰祥导演的《江山美人》、《梁山伯与祝英台》等;接着又以新派武侠电影独占市场鳌头,代表作有张彻导演的《独臂刀》、《报仇》、《刺马》,楚原导演的《天涯、明月、刀》、《楚留香》、《三少爷的剑》,刘家良导演的《少林三十六房》、《中华丈夫》、《烂头何》等。在六十年代末期,“邵氏”公司一度独领影坛风骚。
  进入七十年代,电视对电影的冲击日趋严重,由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及香港人心态的变化,香港电影向多元化及本土化转变。人们不再满足五六十年代电影的单纯教化,而把看电影作为一种娱乐消闲的形式。七十年代香港电影工业最大的变化,是“嘉禾”公司的异军突起。“嘉禾”率先推广西方普遍的独立制片制度,为电影工业注入了活力。由于“嘉禾”的提携,功夫巨星李小龙崛起,主演了《唐山大兄》、《精武门》、《精武门》、《猛龙过江》、《龙争虎斗》,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功夫明星,并在全球掀起了一股“功夫热”。李小龙去世后,接班人成龙出现,导致功夫片的转型,功夫喜剧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流类型,成龙由于主演或导演了《醉拳》、《A计划》、《警察故事》、《飞鹰计划》、《红番区》等卖座功夫动作电影,成为国际上知名度最高的华语明星。此外,许冠文的本土喜剧也大受欢迎,他拍摄的《鬼马双星》、《半斤八两》、《天才与白痴》、《铁板烧》、《卖身契》等都市时装喜剧片,标志着粤语文化的兴起。七十年代末,一批从国外电影学院毕业回港并从事电视编导工作的年轻导演,拍摄出了一批完全不同于传统香港电影的充满个人色彩的新潮电影,标志着香港电影新浪潮的诞生。1979年,三位青年导演分别推出了他们的电影处女作:《蝶变》、《疯劫》、《点指兵兵》,拉开了这一运动的大幕。随后,严浩、刘成汉、方育平、蔡继光、谭家明、黄志强、单慧珠、唐基明、张坚庭、黎大炜和于仁泰等一众青年导演相继崛起,拍摄了《父子情》、《夜车》、《投奔怒海》、《似水流年》、《喝彩》、《欲火焚琴》、《师爸》、《山狗》、《冤家》、《表错七日情》、《墙内墙外》等影片,形成了一股强劲的冲击波。之后,“新浪潮”的大部分新锐导演都融入主流电影,成为商业电影的生力军。这一时期,独立制片人式样的电影公司“新艺城”异军突起,与“邵氏”、“嘉禾”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新艺城”的主持人麦嘉、石天、黄百鸣等人策划、拍摄了成功的都市动作喜剧片《最佳拍挡》,创下香港电影票房最高卖座纪录。“新艺城”旗下的徐克、吴宇森、林岭东等人,也相继拍出了一批成功的商业电影:《我爱夜来香》、《英雄本色》、《龙虎风云》。此外,洪金宝、岑建勋创立的“德宝电影公司”,也拍出了《富贵逼人》、《皇家师姐》、《三人世界》、《鬼打鬼》、《奇谋妙计五福星》等卖座电影。
  进入九十年代,香港电影经历过一个低潮后开始回升。九十年代初至中期,香港电影票房高涨,各种类型片风起云涌。可惜好景不长,到了中后期,由于金融危机,盗版猖獗,好莱坞电影的冲击,电影市场委缩,以及在电影创作上因循守旧、活力衰退、明星青黄不接等多重原因,产量下降,香港电影跌入低谷。这一时期,合拍片流行,出现了“三地电影”合流的趋势。尤其是“九七”回归之后,香港与大陆在艺术创作和市场上的联系更为紧密。1997年,张婉婷、罗启锐导演的《宋家皇朝》,首开香港电影近代史题材的先例,进而引发了回归题材热和历史寻根热。之后,香港电影开始开拓大陆市场,CEPA的实行,内地出台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使香港电影积极寻求与内地合作的发展之路。徐克、陈可辛、张之亮、许鞍华、王晶、彭浩翔等香港导演都陆续加入到“北上”的队伍,合拍片成为电影制作最为常见的主流模式。
  除了老牌的“嘉禾”、复出的“邵氏”外,香港九十年代新崛起的电影公司还有陈可辛、李志毅、张之亮、曾志伟及陈德森等人合组的“UFO电影人公司”,开创了以香港中产阶级生活为题材的文艺片的新路线,其出品的重要电影有《抢钱夫妻》、《新难兄难弟》、《等着你回来》、《金枝玉叶》、《流氓医生》、《甜蜜蜜》、《天涯海角》、《笼民》和《半只烟》等。寰亚电影是一家以香港为基地的亚洲电影投资公司,其出品的代表作有《我和春天有个约会》、《女儿红》、《黑骏马》、《日光峡谷》、《月满英伦》,寰亚制作,刘伟强、麦兆辉导演的《无间道》,更是香港电影的“救市之作”,也成为寰亚电影的新始点。
  此外,重要的电影公司还有杨受成成立于2000年的英皇电影。其制作的代表性影片有《飞龙再生》、《千机变》、《新警察故事》、《大佬爱美丽》、《海南鸡饭》等。中国星集团属下的永盛电影公司,因制作《赌神》、《逃学威龙》、《鹿鼎记》等高卖座电影而成为九十年代初期最具影响力的电影公司。自九十年代开始,中国星集团旗下的王家卫,杜琪峰,徐克,林岭东,韦家辉,刘镇伟等联手开办“一百年电影公司”,更召集香港知名导演,拍摄出《野兽之曈》、《蜀山传》、《河东狮吼》、《瘦身男女》、《江湖告急》、《恋上你的床》、《忘不了》、《大块头有大智慧》等多部影片。此外,林小明成立于1986年的寰宇电影集团,制作了包括卖座成绩裴然的周星驰电影《少林足球》。“美亚”和“天下”均属美亚娱乐资讯集团,九十年代以来,已制作了《朱丽叶与梁山伯》、《目露凶光》和《高度戒备》等约80部电影。黄百鸣在新艺城电影公司结束后,于1992年创立东方电影,拍摄的电影代表作有《97家有喜事》、《半生缘》和《夜半歌声》。
  九十年代香港最有活力和创意的公司当属罗守耀和杜琪峰成立于1996年的“银河映像”。由于借助于杜琪峰、韦家辉等专业人士丰富的制作经验,先后拍摄出《一个字头的诞生》、《暗花》、《暗战》、《枪火》、《孤男寡女》、《钟无艳》、《PTU》、《柔道龙虎榜》、《放逐》、《神探》、《文雀》、《蝴蝶飞》、《孤身男女》等20余部风格凌厉的电影作品,成为坚守香港本土电影的一个典范。
 九十年代香港的文艺片导演中,最为令人关注的是王家卫。1992年,王家卫与刘镇伟成立了类似“银河映像”的泽东电影有限公司。王家卫编导的《东邪西毒》、《重庆森林》、《堕落天使》、《春光乍泄》、《花样年华》、《2046》等影片,均保持了相当高的水准。在九十年代快餐化的商业电影越演越烈的境况中,王家卫特立独行的创作方式,敏感细腻的风格,富有诗意的影象和对白,成为香港艺术电影的代表。其他个人风格鲜明的导演还有陈果,他导演的《香港制造》、《细路祥》、《榴莲飘飘》、《香港有个好莱坞》;彭浩翔则是香港电影的另一个怪才,他编导的《买凶拍人》、《大丈夫》、《公主复仇记》、《伊莎贝拉》和《志明与春娇》等,都是风格独特的另类佳作。
  九十年代以来,香港电影类型丰富,百花齐放。其中,周星驰的“无厘头喜剧”取代了八十年代周润发主演的黑帮电影,成为市场的主导类型。周星驰主演的《赌圣》、《逃学威龙》、《审死官》、《唐伯虎点秋香》及其后期导演的《喜剧之王》、《少林足球》、《功夫》、《长江七号》等都占据香港最卖座电影的前列。九十年代初,武侠功夫片盛行,徐克、程小东等人引领了武侠电影新时代,他们导演的《黄飞鸿》、《绝代双骄》、《新龙门客栈》、《东方不败》等都已成为新武侠电影的经典之作。此外,九十年代以来受人瞩目的香港导演、影片还有陈嘉上导演的《飞虎雄心》、《野兽刑警》、《精武英雄》、《画皮》;王晶、刘伟强与文隽合作的“古惑仔”系列电影;尔冬升导演的《新不了情》、《忘不了》、《旺角黑夜》、《新宿事件》、《枪王之王》;叶伟信导演的《爆裂刑警》、《梁山伯与朱丽叶》、《杀破狼》、《叶问》;陈德森导演的《新警察故事》、《十月围城》;陈木胜导演的《我是谁》、《三岔口》、《宝贝计划》、《保持通话》、《新少林寺》;李仁港导演的《黑侠》、《星月童话》、《锦衣卫》;林超贤导演的《证人》、《线人》,麦兆辉、庄文强导演的《窃听风云》等,这些类型丰富、风格鲜明的佳作,构成了当代香港电影一道靓丽的风景。




影片《省港旗兵》鉴赏小结

影片简介

《省港旗兵》是麦当雄少数亲自执导的电影,并为麦当雄夺得金马奖最佳导演,林威主演。

故事讲述一班由大陆偷渡至香港抢劫的匪帮故事,片中大部份演员为新人或兼职,全片以真实手法拍摄,内容相当暴力及震撼。




学生短评


《省港旗兵》以写实的手法表现了一伙罪犯的生活与心理,镜头下展现的是极具讽刺的世界,血腥的凶杀与香艳的情色赤裸裸的展现在观众面前。影片将罪犯、黑帮与警察三者之间的较量与周旋客观化,这也正是电影写实的重点。虽然影片并没有加入主观意志偏袒一方,但是对身为大陆仔的罪犯灯红酒绿的描写,却能品出对大陆人的讽刺意味。以小人物的贪婪来影射大社会的氛围,镜头下的男盗女娼毫无秩序可言,而包含其中的微小爱情与友情却使整部影片有血有肉,而这,才是真实的世界。(高晴)



  平和的社会主义建设背景和醒目的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标语下,涌动着一股不安分的暗流。几个男人拉帮结伙地试图用抢劫等各种形式发财致富转变命运,结局却终究只是沦为警察手上一滩肮脏的鲜血。嫖娼,杀人,抢劫,勒索,一系列赤裸又龌龊的场面让我们真真切切感受到了那个年代表面的和平下骚动的黑暗,罪恶,和恐怖。可是八中对阿嫦的情意,几个男人之间的兄弟义气,又让我们在战栗之余情不自禁地慨叹和唏嘘。也许这就是那个时代的悲歌。一群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心中残存着一丝人性和温情,却逆不过强大到扭曲变形的欲望,只能在社会的洪流中自我放逐,并最终被腐化成灰,成为时代的祭奠品。 (史晓丹)





  在香港的警匪片中,大陆悍匪的形象时常出现。1984年的《省港旗兵》中这群有着“旗兵”背景的大陆悍匪则可以称得上这一形象的极端代表。影片讲述了一群有着“红卫兵”背景的大陆匪徒偷渡到香港抢劫,最终被歼灭的故事。电影的暴力场面以非常写实的风格呈现,极具震撼力,用视觉的冲击力来体现这群悍匪的凶残。在此之外影片中还有许多情节表现匪徒们面对香港的灯红酒绿时体现出的种种丑态,以及对香港现代化生活的向往。从本片可以看出当时香港人对于大陆一种具象化的、片面的认识:他们落后、愚蠢、行事粗野,却又凶狠残暴,团结一致。这样有些“妖魔化”的形象,来自于香港人对香港本土社会自由开放、经济高度发达的自信,而更多的,来自于香港人对大陆的陌生疏离和恐惧。
 本片上映当年正值中英签署联合声明,确定香港在97年正式回归。在此之后的很多香港电影中都有意无意的都投射出整个香港社会对香港回归的焦虑与不安。    (李轩)



  麦当雄导演的《省港旗兵》讲述了一帮大陆偷渡到香港抢劫的匪帮故事。该部影片充满了血腥和暴力,夹杂着人性的私欲和自我的迷失。
 影片所处的时代背景是比较特殊的中英谈判九七问题之后,人设上也是一群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红卫兵,在经过那样一个思想、行为禁锢的文革年代,以阿东为首的大陆偷渡者,充满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打破思想的禁锢,冲撞时代的牢笼,毅然决然的偷渡到香港,谋求一片“新天地”。香港的灯红酒绿使得他们的贪欲慢慢的膨胀,并不是见好就收,近而变得贪得无厌,在抢劫中与香港警察斗智斗勇,打砸、放火、抢劫金店、杀人等交织着血腥和暴力,这也是他们内心最原始的呐喊和彷徨在香港的一次释放。在香
港相对比较开放的时代里,这群大陆的偷渡者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之后,“温饱思淫欲”便到处购物、嫖妓等,享受着成为“有钱人”所带来的快感。在娱乐场所中,有一个代表人物,那就是阿东的初恋情人阿嫦,在香港迷失了自我,宁愿做着下流的勾当,也不愿跟随阿东回广东“安居乐业”。这也是在那特殊的年代,内地人在香港的又一次释放,包括充满着色情的“性释放”,镜头也是十分的大胆,女演员裸体出境,在上世纪80年代,该影片可以说是非常前卫的,对于以后的电影创作提供了借鉴。      (赵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