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得三任国家最高领导赏识,可他为啥老升不上去?

2016-12-24 黄老邪 政已阅


十二月,一年的最后一个月,不少人照例在忙一件事:年终考核。


说到考核,总有很多悲催的事,也有很多高兴的事。今天周六,老邪就给各位讲一个关于考核的故事。

01


对考核,汉朝名将李广想必深有体会。要是他还活着,应该会写一本书:《考核和我,不得不说的故事》。如果他带着一点文青气质,开头大概会这么写吧:“那片云曾离我只有一指之遥,当我伸出手去,发现它离我依旧有一指之遥,当我白发苍苍,它却喜欢远方而飞走了。


李广的一生,就和那传说中的夸父一样,不断追逐着一个梦想:封侯。在汉代,对带兵打仗的人来说,这似乎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梦想,很多不如李广的人达到了:他的堂弟李蔡、他的数十名部下……但是,他追逐了一辈子,也没达到。


这全怪那个该死的考核制度!李广要是活着,一定会在内心狠狠地骂道。



▲ 汉代名将李广,人称“飞将军”


为啥当时男人最大的理想是封侯?那是因为你不管官做到多大,如果没有封侯,这种官位就像天空中的浮云一样,转眼间就会消失。


封了侯,就很不一样了:皇帝会举行一个盛大仪式,用茅草裹起一大捧泥土,带着庄重的神色,郑重地将它交给到你手上。


凡是在这种仪式上,得到这一捧泥土后。就意味着一个县、一个乡或者一个亭的所有居民的人头税、田亩税等等全归你,不再是政府收入了。最重要的一点是:可以世袭,子子孙孙都可享用。这就叫“裂土封侯”。


个人荣誉方面。你的死不再叫“死”,而叫“薨”;记载你的史料,也不再叫“传”,而叫“世家”;你对别人称自己时,可以不再说“我”,而是“孤”或者“寡人”,也就是有“称孤道寡”的资格了。


而这一切怎么得来,要看考核结果。


02


汉代要封侯,主渠道有两个:一、出身好,是龙子龙孙,这叫王子侯;二、立功,这叫功臣侯,种类很多:军功侯、事功侯、定策侯、外交侯、归降侯,还有一种,名字比较古怪,叫告密侯。


军功封侯最容易,也最多,原因很简单:富贵险中求。但也最不容易,因为很容易死。


这么计功,已经明明白白写在法令上:


一、斩杀与捕获敌军主帅的,封侯。具体标准就是:斩捕大将的人,赐金二千五百斤,封五千户;斩捕列将的人,赐金一千五百斤,封二千五百户;捕斩裨将的人,赐金千斤,封五百户。



▲ 军功制是激发汉军斗志的利器


二、将领及士兵以冲锋陷阵,攻破敌阵的,封侯。破阵为啥重要呢?别的不说,只要看西方古代军事电影中,士兵们冲锋时,指挥官会不断大叫:“Hold the line!(保持阵形)”军阵被攻破,哪怕己方人数再多,也意味着将会被分隔包围,这场仗就打输了。


三、杀敌“过当”。就是数你杀掉的人,和你损失的士兵数,办法很简单:数人头。多了,也就是“过当”,记功;少了,受罚;相等,这仗就白打了。


“过当”到了一定程度,根据老邪的理解,应该在一场恶战后,所统领的兵马损耗在30%以内,那就差不多可以封侯了。不过这很难,因为古代战争的惯例,一场恶战下来,本部兵马差不多要损耗掉80%。


四、和友军的配合与协调。一场恶战,部队要分作战部队、后勤部队,作战部队又分主攻部队、辅攻部队等等。和友军配合得好,共同取得大战的胜利,也可能封侯。


这种考核制度,就叫军功制。


03



人生活在社会中,总脱离不了人际关系。


到了官场,那就成了:你的领导赏识不赏识你?李广的时代,领导赏识有没有作用呢?答案是:有,但也没有。


为啥说有,那是因为领导确实可以起到一点作用。到了封侯这个层级,赏识的对象必须是国家最高领导人,也就是皇帝。但这种赏识,在李广时代,仅限于皇帝给你机会,甚至有可能是把“双刃剑”。



▲ 张骞因出使西域有功,被封为博望侯


张骞就吃过这种苦头,他历经千辛万苦,通了西域,被封博望侯。但这博望是个乡,只是个乡侯,他少年时的好友汉武帝给他一个“升格”的机会:领军和李广配合,夹击匈奴。但张骞军未能按期赶到,不但丢了辛苦得来的侯,按法律还要判死刑,也就是斩。幸亏他家里有钱,出钱赎罪,成为庶人。多年辛苦,鸡打蛋飞。


再一个问题,现在所说的“关系”,在汉代考核中,有没有用?答案是:没有。刘邦的妹夫樊哙,他的爵位也是靠一次次军功得来,史书上光记他“先登”就有7次。


所谓“先登”,就是在攻城战中,第一个登上敌人的城墙。通常而言,会成为“箭靶子”,能活下来,也算他命大。这个舞阳侯,也是用命换来的。


简单来说,汉代的军功考核制度,就是皇帝可以给你机会,但结果如何,一切靠数据说话。在封侯这件事上,皇帝唯一可以做到的,就是设法让自己亲信做某件事,但成果如何,全凭考核部门决定。考核部门把“菜”端上来后,皇帝只能“吃菜”。


这就是中国古代的权力制衡。

04


用现在的话来说,李广是个“背景很硬”的人。


他的出身一般,典型的军人家庭。但一直受到皇帝赏识,而且赏识他的是三代皇帝,从汉文帝、汉景帝到汉武帝祖孙三代。


李广出道很早,先通过战功,有了随从汉文帝出行的机会。在他面前的表现得很好,先是当着皇帝的面,和与猛兽搏斗,还被皇帝看到,汉文帝把他叫过去,亲口说道:“可惜呀,你没遇到时机,假如让你生在高祖(刘邦)时代,封个万户侯不在话下!”



▲ 汉文帝是欣赏李广的首任国家元首 


只可惜,在当时,这种赏识用现在的话来说,是然并卵。这是当时汉代的“国情”,皇帝也没办法。


但没事,文帝的儿子景帝也很赏识他,调他为上郡太守。这是内地郡,难立战功。之后,就不断给他机会,先后让他当辽西、雁门、代郡、云中太守,这如果看一下地图,就会发现,这些郡有个共同特点:全是边郡,和匈奴人紧挨着。


国家元首的支持,不可谓不给力。但同样然并卵。开头还有匈奴人来侵犯他管的郡,后来名气大了,匈奴人知道他是名将,索性躲得远远的。李广就像支杀虫剂,他一到,匈奴军队这些“虫子”就躲得远远的,当然也没有立军功封侯的机会了。



▲ 汉景帝是汉文帝的儿子,他也很赏识李广


名气害死人!汉景帝也没招了,他只是吃菜的人,没点菜的权力。“组织部门”菜不端上来,干部考核制度就这样,汉景帝也只能干瞪眼。


渐渐地,有种谣言传了出来,说李广“数奇”,也就是运道差。


不过没事,皇帝还是支持他的,这就是景帝的儿子汉武帝,他勇敢地向李广的“运道”进行了挑战。


05


汉武帝支持李广的办法,简而言之,就是:你可能是支杀虫剂,但我会把你放出去,找虫子来喷,这总可以了吧?


所以,汉武帝的时代,李广不再“守株待兔”,而是不断被皇帝派出去“找食吃”,具体来说,就是哪里有急难险重任务,就把李广摆哪里。


为了李广这封侯的事,汉武帝也是操碎了心。


谁知道,汉武帝为了完成爷爷、父亲心愿的这种做法,适得其反。



▲ 汉武帝是汉文帝的孙子、汉景帝的儿子,他也很赏识李广


公元前129年,汉武帝遣李广、公孙敖、公孙贺和卫青四人率四万大军分别从雁门、云中、代郡、上谷四个方面同时出击。匈奴人这次,不知道吃了什么豹子胆,竟然集中所有兵力,围攻李广,他全军覆没,还被俘了。李广很机灵,先装死后乘机逃走。


“组织部门”认为,李广损失伤亡太多,自己又被匈奴活捉,按照法律应当斩首。幸好李广家有点钱,赎了死罪,不过官给撸掉了,成了平民。


这事大概让汉武帝有点内疚。几年后,这事引起的风波渐渐平息后,他用了一项皇帝不常用的权力:起复。


所谓起复,这是汉代考核制度的一个漏洞,因为考核制度太僵化,难免会有很能干的官员被制度所困,再也不能效力。所以,在经丞相批准后,皇帝可以决定让某个官员重新任职,但不得超过原先的职务。


国家元首的照顾,简直到了细致入微的地步了。不过,这次汉武帝觉得自己有些躁进,还是父亲的办法比较保险,决定还是让李广“守株待兔”,让他当右北平太守,这也是个和匈奴人交界的边郡。但老问题又来了,听说李广当太守,那些狡猾的匈奴“虫子”又不来了。李广还是封不成侯。


汉武帝也是急眼了,真是奇了怪了。他自己的舅子卫青、老婆的外甥霍去病,都靠着他给机会,封了侯。这个李广,怎么运道这么差呢?汉武帝又想出一个主意:让李广去“沾光”。


前面说过,友军之间,配合得好,也可以封侯的。汉武帝的计划,具体来说,就是让李广去沾卫青的光。



▲ 在汉军和匈奴人的战争中,弩是制胜利器


公元前123年,李广任后将军,随大将军卫青的军队从定襄出塞,征伐匈奴。但汉武帝的这个招数,也不管用。许多将领被封侯,李广不知怎么回事,又没遇上敌人,自然又没有战功。


卫青的光没法沾。汉武帝觉得,自己最早的主意比较好。把这个“杀虫剂”放出去比较好。又给了李广一个任务,就是和张骞配合,去夹击匈奴军队。任务不重,敌人不多,说穿了,这一仗是个“人情仗”。一给老朋友张骞提高侯的等级,二为李广制造封侯的机会。


打匈奴人,李广是个老司机,应该不会出什么问题。汉武帝觉得这个主意挺好,但李广的坏运道,似乎还连累了张骞。前面说过,熟悉匈奴地形的张骞发挥失常,误期了,这前面已经说过,李广本人也没战功。


这时,汉武帝心里也不禁嘀咕起来:这个李广,莫非真的运道这么差?从爷爷到自己,为他操了多少心啊!


06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发动漠北之战,这是一场大战。由卫青、霍去病各率五万骑兵,由定襄、代郡出击,横跨大漠远征匈奴。


这时候,经历了这么多年的折腾,李广已经从黑发少年,变成白发老翁了,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李广自然要抓住机会,他几次找到汉武帝,请求卫青、霍去病一起去。


现在,汉武帝不让他去了,因为他也不得不向命运低头。汉武帝找出了个理由:他年纪太大了。其实心底里,他早就放弃了制造让李广封侯机会这一想法。还是让他安安稳稳以郡太守,相当于现在的正省级干部身份退休算了。


但李广不同意,屡次请求。汉武帝心软了,同意他出任前将军。还是老办法,就是让他再沾一次卫青的“光”。



▲ 卫青是汉武帝的大舅子,但他的侯位是通过战功得来的


临走前,汉武帝专门找卫青谈了一次话,主题关于李广,谈话的大致意思是:李广这人运道差,这次打仗,别给他什么急难险重任务,意思意思就行了,让他安安稳稳立点功,能大小封个侯,完成他的心愿,也就算了。


皇帝这么专门叮嘱,卫青当然上心,这次决定让他和大部队一起行动。等打了胜仗,战功么,自然会有他一份,安安稳稳,这不很好吗?


但李广为封侯这事,真是急眼了。而且他不服气,那么多人,根本不如他,早就封侯了。卫青这么干,虽然封侯是安安稳稳的。但他怎么对得起自己?所以,他要求当前锋,目标就是生俘匈奴单于,当年皇帝的爷爷不是说过,他应该可以封个万户侯吗?


卫青满脑子想着皇帝的嘱托,李广火了,干脆不等命令就启程。结果这次更惨,军队没有向导,有时迷路,反而落在启程较晚的卫青之后。


不服从命令,又迷路了。这次不仅仅“组织部门”要来,“纪检部门”也要来找他,这次李广要上军事法庭了。这次李广彻底绝望了,他流着泪对部下说:“这是天意啊,我已六十多岁,不能再受那些狱吏的污辱了。”



▲ 一代名将李广一辈子追求封侯不成,最后自刎


白发苍苍的李广,和命运抗争了四十多年,最后只得向命运低头,拔刀自刎。


军功制,清晰明白,皇帝权力受限制。对李广来说,确实是场噩梦。但那个时代,汉朝却国力强盛,对外不断开疆辟土、铲除外敌。


凡是考核制度,总会有叫人悲催、烦恼之处,总会有它的缺陷。但只要清晰明白,所有人严格按规矩办事,对涉及者整体而言,这却会成为一件幸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