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经典案例!教你如何设计城市的剩余空间

UA设计学堂 2024-04-18

随着城市化的加快和人口,市区的土地变得愈发稀缺。但是同时在建筑的过程中,有很多边角料的土地(比如高架桥底的土地)却没有得到充分使用,对于这类土地的开发,大家有怎样的建议和看法?


对此,本文整理了一些资料和观点。

1、什么是剩余空间?

简单来说,就是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并不是所有土地都能够被合理规划、利用,因此在楼与楼之间,在社区与社区之间,在不同形式种类作用的建筑群中间会不可避免产生一些空间上的浪费。

他们没有被充分的利用,可能是因为:

1)建筑物之间的狭窄不规则地块

2)被污染的土地

3)地形的限制如陡坡

4)被高架道路分割(本文的主要讨论点)

5)因为原有设施用途改变

2、使用剩余空间的意义

首先,对于用地资源紧张的国家地区(比如日本、韩国、新加坡、香港)来说,土地资源是非常稀缺的生产资料,人类不可能无休止通过填海的方式扩大生存空间,因此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就成为了另一个突破方向。

此外,对于很多大城市如纽约、上海、北京来说,通常也都有着大城市病。新老建筑的并存导致的城市景观不统一,人口密度过大带来的公众活动空间的缩小,此外,交通用地经常会占到整个城市用地面积的10%以上,想想修高架时的拆迁成本,再对比高架下毫无用处的土地,实则让人觉得心痛。此外,对于剩余空间土地的应用可以打通不同建筑之间的隔阂,增加连续性并且有可能创造出一个有意思的公众空间,这点在下文会详细论述。

3、详细论述 事例研究

CASE1: High Line, NYC 纽约高线公园

不得不说,纽约之所以成为现代公认的世界第一大城市,确实是因为在很多地方都有着超乎寻常的建筑理念。在市中心预留了一大块中央公园之后,纽约市公园管理局像吃了炫迈一样,根本停不下来!于是高线公园项目就上马了。

项目名称 纽约高线(High Line)公园

建筑性质 公共设施

设计单位/建筑师 Diller Scofidio + Renfro 建筑事务所

规模 6英亩21公里(图上的这部分大概2公里,还有二期三期)

概念原型 法国巴黎的Promenade plantée(绿荫步道)

一句话历史概述:纽约市政府在 100 年前花很多钱修了一个高架铁路,后来废弃了,但是又不想浪费,于是在一群人的努力之下,政府决定把它变成一个公园。

那么这个有啥好的呢?

首先是,美啊!站在这个高架桥上远眺哈德逊河就是这样一番景象。想想在北京的国贸、上海的陆家嘴,要是突然乱入进去一个衡山路的感觉。

其次,这条原本分割了城市的地铁如今反而成为了城市连接的纽带。


这张图解释了公众和高线公园的尺度关系。


这两张图则可以看出公园如何使得人和周围的建筑发生关系,产生不一样的互动和共鸣。同时,历史的厚重与现代的生活气息在这里完美实现了融合,使得本来已经死去了的建筑物重新变得生机勃勃。

这张图则是从细节方面阐述了整个地面环境由硬到软的不同分布,通过这些不同比例的硬地和植物的混合,我们足已看出设计者的匠心独诣。使得人们在穿越这段两公里的步道时,不会感到一成不变的沉闷,反而会领略到植被种类的不同和疏密的变化,从而获得一种充满惊喜的空间体验。

CASE2: A8ernA

Koog aan de Zaan, Zaanstad | Netherlands | Completed 2003

说完了桥上面的,我们来看看桥下面的。

通常来说,桥下面是一个比较让人头疼的地方,因为这个空间实在是鸡肋,一方面有高度限制,另一方面又挡光,所以一般来说很少有建筑师敢于尝试这个地方。上海的高架桥底下基本全都修成了停车场,唯一一个有点逼格的东西就是延安路高架桥底下的那根九龙柱。但是那貌似也不是建筑师想要放在那里的……

说了这么多废话,那这东西长啥样呢?

一句话介绍这个项目,这是一个位于阿姆斯特丹旁边一个小镇,叫Koog aan de Zaan 。他们的小镇被一条穿越的高速公路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市政厅,另一部分有一个教堂。为了连接这两个重要的区域,他们决定在桥底下盖点东西。

于是他们盖了:

一个小超市

一个人工湖(奇葩的建筑师啊)

一个滑板场

一个篮球场



放这个图是为了显得专业。

这个设计真的很赞,虽然可能少了点设计感。从这个设计我们可以看到,其实高架路的桥底如果被合理利用,还是可以产生相当大的剩余价值。

至少,不用盖屋顶了。

CASE3:BIG U

最后的最后,BIG U 镇楼!

为了图省事,我们直接从 Archidaily 上盗图翻译了。版权属于



OK,下面是 Project 背景介绍。

“Rebuild by Design”是一个建筑竞赛,主要目的是重新设计纽约港口沿岸的海岸线,很多听起来好像很厉害的建筑公司都参加了这个比赛,比如 OMA,但是他们都被新晋的分析图之王 BIG 击败了。

BIG U 的理念是,与其把这个防波堤看成海水和城市之间的一堵墙,是否可以重新为特定的人群设计一系列与他们自身环境或者社会发展相关的设施,从而像是一串珍珠一样点缀在曼哈顿的海岸线上;同时也保护着内陆的不同地区远离洪水的侵扰。

喜闻乐见的图片来了。

看了这两张图就会明白,为何 BIG 会被称作分析图之王。各位同学请回头看看你们自己的建设场地分析,有没有撕作业的冲动?当然也明白解释了这个U是从哪来的。

公园步行道

高架桥下的天幕影院

这是一个半地下的博物馆中,挂了一个白垩纪晚期沧龙骨骼化石的渲染。

BIG 的这个设计也是代表了建筑和景观行业的一个发展方向吧,在经历了混凝土森林的高速发展之后,人们终于重新意识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建筑应该是这个关系的载体而不是分隔线。Biophilic 建筑的出现,其实某种程度上模糊了景观与建筑之间的区别,也使得很多原本已经失去了意义的地块重新获得了生机。不同于旧厂房改造一类的项目,这种城市边缘的地块设计更强调的是一种无中生有,一种对于地块的深度挖掘和分析。同时,自然元素也从原有的辅助手段终于登堂入室成为了主要的设计手段。作为一个现代人,在追求效率和科技的同时,我们同样渴望一份休憩和自然的宁静。这是中国的城市规划中所缺失的重要一环,在中国,我们可以看到大片石砖铺成的广场,中间立着个大雕塑,或者是建在某个偏僻角落杂草丛生的公园,但是唯独看不到在喧嚣都市的中心有一隅绿荫可以让人们暂时逃离放松。

As an architect, we design for something better.

——作为建筑师,我们得设计点更好的东西。

转自《建筑技艺》杂志

- END -

景观/规划设计课推荐↓

再造陆家嘴:未来CBD景观城市更新

城市再生-从多维度出发激活景观城市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