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郭松民 | 这个时候,为什么要歌颂降将军?

郭松民 高度一万五千米 2024-05-21


无论影片怎样渲染方先觉的伟岸与铁血,但改变不了一个基本事实:在抗日战场上,方先觉是一个降将! 

作者 | 郭松民

编辑 | 青    山



01
看了即将在暑期档上映的抗战题材大片《援军明日到达》的海报与片花,一时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在海报中,于和伟饰演的国军第10军军长方先觉肃然伫立于阵地之上,俨然中流砥柱形象;在片花中,方先觉中气十足,铿锵有力的宣示,“中国,也是战胜国!”

由于尚未看到全片,所以还不清楚方先觉是在什么情况下做如此宣示的,难道是在衡阳陷落,第10军向日军投降的时候吗?

无论影片怎样渲染方先觉的伟岸与铁血,但改变不了一个基本事实:在抗日战场上,方先觉是一个降将!

关于方先觉的投降,有力的证据是时任暂编54师师长饶少伟的证言。

饶回忆道:
“8月7日(1944年)傍晚,方先觉召集四个师长商讨最后的行动方案。方说:‘不是我们对不起国家,而是国家对不起我们;不是我们不要国家,而是国家不要我们!’尔后,方指示孙鸣玉拟出七项投降条件,大意:(1)要求保留第10军建制;(2)要求日军进城不杀害俘虏;(3)要求日军对受伤官兵给以人道待遇;(4)要求日军立即停火;(5)要求日军派飞机送方先觉到南京见汪精卫……’”,等等(饶少伟:《方先觉衡阳投敌经过》,《文史资料选辑》第40辑,时任预备第10师政治部副主任的杨正华撰写的史料也证实了饶文中的内容)。

这里,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方先觉要求见汪精卫,这表明他已经考虑投降后如何在汪伪政权中谋得一个位置,所以,方先觉是真投降,而非一些国粉百般辩解的“诈降”。

但日军对方先觉提出的条件一概拒绝。8月8日,方先觉向日军无条件投降——对任何一位军人来说,这都是最彻底、最耻辱的投降。

投降后的第二天,方先觉接受了记者采访。

记者问:“无条件投降后,现在心境如何?”

方答:“过去对日军兵力评价过小,而恃巩固之阵地与驻渝美空军之协力,从事抗战,但结果终为日本军队神力所挫。”接着,方先觉再次提出,希望能够飞往南京与汪精卫见面(《方先觉将军投诚披沥对和运信念》,《申报》1944年8月17日,第2版)。

还有国粉辩解说,方先觉是为了保护伤兵才投降的。

但既是无条件投降,就意味着把一切身家性命交给敌人去任意摆布,“保护”云云,根本无从谈起。

据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收藏的国民政府军令部战史会档案记载,第10军官兵“被俘后遭杀者甚多”,也证明方先觉的投降丝毫没有起到挽救麾下官兵生命的作用。

客观地说,衡阳保卫战前期打得相当坚韧,但方先觉的投降,玷污了前期战绩以及为保卫衡阳而阵亡的普通官兵。

02
从预告片以及发行方披露的信息看,《援军明日到达》是一部“国军主旋律”电影,概可断言。【点击阅读】‍‍‍‍‍‍

本片的编剧、总导演、总制片人由刘和平一人兼任,所以,这说是“刘和平作品”也毫不为过。

刘和平上一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是2014年播出的电视剧《北平无战事》。这部剧把所有的同情、不舍都给了行将崩溃的国民政府,北平地下党则被表现得笨手笨脚、一事无成,到了最后,几乎所有被编导倾注感情的人都去了台湾。

所以,《北平无战事》可以被恰当地命名为“一部替国民党哭坟的电视剧”。【点击阅读】

有了《北平无战事》垫底,不难想见《援军明日到达》会是一种什么基调。

衡阳保卫战,是日军最后的垂死挣扎——豫湘桂战役——中的一次战役。

此时,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已经进行到了尾声。在欧洲战场和太平洋战场,苏军、盟军都在进行反攻并节节胜利,只有在中国的“正面战场”,腐败无能的蒋介石政权居然上演了一场大溃败。

从1944年4月至12月这短短8个月时间里,国民党军损兵60余万,丢失4个省会和146座城市(豫中会战37天失38城)、7个空军基地和36个飞机场,丧失国土20多万平方公里,使6000万人民重新沦陷于日军铁蹄之下。

从战后世界秩序的角度看,国民党军在豫湘桂战役中的失败,后果极其严重,它成了美苏在雅尔塔会议上联手把中国当战败国处理(划分势力范围)的直接诱因。雅尔塔协议一个至今令中国人难以释怀的后果,就是外蒙古的独立。

所以,如果从总结历史教训的角度来拍衡阳保卫战与方先觉,应该是有意义的——从衡阳保卫战的失败,方先觉与第10军投降的悲剧中,观众将会领悟到,一个封建的、买办的反动政权,是不可能领导中华民族真正赢得独立与解放的。

03
几年前讨论电影《八佰》时,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指出,由于完全看不到人民的力量,在抗战中,国民党军政高层都陷入了严重的失败主义情绪,对最后战胜日本毫无信心。

所以,国军抗战的最高境界,就是“我死给你看”。

就是说,我虽然打不过你,但我可以死,我死了你就不能征服我了。

但这是“最高境界”,只有极少数国军将领,如张自忠将军(上图),能够做到这一点。大多数国军将领,完全达不到这一境界,遇到强敌,能逃则逃,逃不了就降了。

比如,这位向日军无条件投降的方先觉将军。

一个值得追问的问题是,今天,为什么要浓墨重彩地用英雄主义手法来表现一位降将军?

在美国与西方对中国围堵日亟的背景下,是不是有人已经失去了信心,要宣扬投降才是真爱国呢?

且拭目以待!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