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济深:曾经的国民党高级将领,为何非要投身反蒋?


来源:中新视频

编者按:


在中共百年奋斗历程之中,有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中有曾经的国民党高级将领,有极具影响力的社会贤达、工商业者,有怀揣救国兴国之志的知识分子……中新社十集微纪录片《大道同行——百年风华谁与共》,摄制团队奔赴十多个省份,与近四十位名人之后、历史亲历者、党派高层、资深专家等面对面倾谈,以讲故事的方式为你呈现百年风华中,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与中共“同心奋斗”的精彩历程,敬请关注。


1933年11月20日,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在福州成立。公开宣布联共反蒋抗日,出任主席的,是国民党内一位重量级人物——李济深。

李济深,字任潮,曾为国民党高级将领。1926年北伐战争中,蒋介石担任总司令,李济深出任总参谋长。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李济深主张停止内战,联共抗日,非但未被采纳,还被蒋介石任命为鄂豫皖“剿匪”副总司令,他因此愤然离职。


据李济深的女儿李筱松回忆,福建政府事变失败了以后,李济深就去了香港。

“在1936年的时候,共产党发表了全民抗日的宣言,父亲非常赞赏。他已经看清蒋介石的真面目了,看透了他们国民党他们那边不是真心抗日的。”据李筱松介绍,从那以后,父亲李济深就跟共产党走得很密切了。

1948年1月1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在香港诞生。李济深出任民革中央的第一任主席。

据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郑建邦介绍,以李济深为代表的这些国民党左派人士,不仅拥有着巨大的政治影响力号召力,手里还掌握着军队。

“所以这些人走到一起,明确地高举反蒋的旗帜,那个对当时中国政局的这种影响和风向标的作用还是很大。”

民革《行动纲领》规定,当前之革命任务为推翻蒋介石卖国独裁政权,实现中国之独立、民主与和平。


当时,大家虽一致认同“反蒋”,但反蒋以后,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民主共和国,意见并不统一。郑建邦介绍说,那时“有相当一部分人士还是走所谓的‘第三条道路’。”

就在这时,一封来自解放区的信,寄到了李济深手中。这封信对当时走第二第三条路线的人,起了很大的影响。

这封信来自民革创始人之一朱学范。1948年2月28日,朱学范到了哈尔滨。朱学范之子,民革中央原副主席朱培康介绍说,通过实际调查,朱学范深深地感觉到,“解放区的工人农民群众的生活也好,政治态度也好,跟国统区完全是两码事,没法比的”。于是3月份,朱学范就给李济深写了这封信。

此时,李济深领导的民革已成为中国反蒋力量的聚集地。不仅拥有反蒋武装力量,还在国民党内部发展了几百名秘密党员,随时准备起义。蒋介石即将倒台,中国未来会走向何方?一时间,李济深成为各方势力拉拢的对象。

据李筱松回忆,孙科、美国方面都曾拉拢李济深,甚至开出“如果你要是愿意替代蒋介石,南方都归你管”的价码。


而李济深当时已经不愿使中国再生灵涂炭,再出现分裂的局势。他认为,“共产党才是真正能解放劳苦大众的”,所以就决心跟共产党一起走。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5月1日,毛泽东又亲自致电李济深和民盟中央常委沈钧儒。


李济深得到“五一口号”的消息特别高兴,就联合沈钧儒跟各民主党派磋商,最终大家一致决定参加新政协。

随后,在港民主人士陆续应邀北上,在中共拟定的北上解放区邀请名单中,李济深名列首位。就在离港前几天,李济深还派人设法转交他写给国民党实力派人物的亲笔信。他认为,策反工作是民革特殊作用之所在,这既是民革的优势,也是责任。


郑建邦介绍,据初步统计,由民革参与策反国民党军队,最后还取得成功的,有130多万。这加快了解放战争的进程,促进了新中国更早地成立。

1949年3月25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一行人出现在西苑机场,李济深与一众民主党派领导人在此迎候。他们久别重逢,亲切交谈,气氛热烈。

这在李济深心里引起了巨大的波澜,因为他曾经跟中国共产党人合作过,后来又和中国共产党人敌对过,然后又在漫长的政治探索过程当中,最终和中国共产党人走到了一起。


“他最大的理想就是能看到祖国的统一。”李筱松介绍,李济深在去世之前,还写下了诗:十年国庆万年红,衡麓光辉永照中。我与全民宏愿在,及身要见九州同。

郑建邦表示,民主党派接受共产党的领导,不是一种政治上的权宜之计,“是经过慎重地考虑,是经历过历史和政治的严峻的考验作出的。”

“这70多年,民革和中国共产党精诚合作,一起建立新中国,一起建设新中国,要继续坚定不移地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重温【大道同行·民革篇】
他为何参与策动百万国民党军阵前起义?
↓↓↓
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新闻网”
原标题:《【大道同行·民革篇】他为何参与策动百万国民党军阵前起义?》
总编导:宋哲    编导:王世博
摄像:王潮 李硕行 吴晟炜 王庆然
解说:杨海波
编辑:王保尔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