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报道丨澎湃新闻英文版:成都,摇摆的中国同志之都

2016-12-23 钱菁华 成都米尔克



成都以三件事闻名于世:熊猫、火锅、颇有历史的同志文化。


这个居于中国西南部的四川省省会城市,因其独有的 LGBT 生存状态甚至得名“ gay 都”。


但也有人认为这个绰号有些夸大其词了。


“说实话,其实有些尴尬。因为若真要配得上这个名号,(成都)需要有真正的文化内涵支持。” LGBTI NGO 米尔克和他的朋友们联合创始人,今年24岁的马修这样说道。


坐在成都某gay吧酒桌旁,正在观看一场同志婚礼的客人们,2010.1.3,VCG



马修表示,成都展现出的包容和开放的姿态,其实并不比北京、上海或者中国其他地方更多,活动家的行动仍然受到某些限制。


以中国的城市规格来看,成都并不算大城市。官方统计数据显示,成都人口在 2015 年左右为 1460 万人,勉强挤身大陆 10 大城市行列。相比于中国的城市中心,如北京和上海,成都的酒吧、夜总会、桑拿浴室和对于 LGBT 社区内不同年龄、社交圈、以及收入阶层的服务,都处在一个合理的数字上。


在全国范围内,对于 LGBT 人群的文化和政治环境都正在改善,虽然变化还没有遍及各处。近几个月来,中国已经可以看到整个 LGBT 社区中出现的大范围的法律行动,例如,争取同性婚姻权利或反对对跨性别者的歧视。不过,偏见仍旧存在。


过去,成都以其变装皇后的表演闻名,如今,这些老的演出场地已经让位给了融合动感节奏、舞池灯光与烟酒游戏的夜总会。用英语写着“ Fingering ”和“ Semen ”的霓虹灯牌在 MAX 酒吧的舞池中闪烁着,这家同志酒吧位于成都东门大桥附近,这片区域也是成都的 gay bar 区。MAX 旁,是一家叫做蜂王的拉拉酒吧,不少年轻的 T 玩儿着手机,等待穿着性感的舞者上台表演。在十月中旬的一个周五的晚上,两个酒吧联合在楼下烧烤,顾客也来到外面继续抽烟与调情。


成都一直以来都信奉 ‘自己活,也让别人活’ 的生活态度,如果某人或者某人的生活方式与你不同,只要你没有干涉到你,便无所谓。这是一种开放的态度,也是一种不伤害的原则。

——于飞,LGBT 活动家


于飞认为,中国社会至少在目前来说,并不是一个对于同志人群很差的环境。他在同乐担任首席运营官,这是一家聚焦同志人群健康状况与社会福利的成都本地NGO。“相比北方,这里好太多了。北方的人们有着更为保守的态度和更传统的家庭结构,他们不太能够接受同性恋。” 35 岁的于飞接受采访时这样告诉 Six Tone(澎湃新闻英文版)。


成都是那些努力致力于增加 LGBT 人群能见度,提高其在家庭、学校、社会中的接受度的社群贡献者的家园。许多人因它自由和悠闲的氛围汇聚到这里,马修认为是其大量的外来人口和种族多样性的结果。


提到中国的少数民族人群,马修告诉 Six Tone(澎湃新闻英文版),“自古以来,成都就是一个聚集很多种族人群的地方,比如彝族、壮族、羌族。所以它的包容性,是因为它本就是一个多元化的地方。”他自己便是从家乡泸州搬来的成都,那是 2009 年,他高中的最后一年,一部分原因也是由于自己被这个城市的气质所吸引。


于飞认为,成都本地文化接受差异化的过程非常快,“成都一直以来都信奉 ‘自己活,也让别人活’ 的生活态度,如果某人或者某人的生活方式与你不同,只要没有干扰到你,便无所谓。这是一种开放的态度,也是一种不伤害的原则。”


不过成都“ gay 都”的名声也只是随着网络时代才兴起的,于飞回忆到,“当我 2003 年搬到这里的时候,成都并不像现在这样开放,同性恋的议题很少被谈论到。”



于是开的拉拉酒吧月恋花的外观,2016.8.21,图片由于是提供



对于于是,来自四川小城市宜宾的一位45岁的女同性恋者,是网络真正改变了一切。“我是直到 30 岁,才真的第一次接触到了女同社群,因为那时候有人教会了我用 QQ,”她说,“那时候我已经到成都了,我很不开心,因为所有我喜欢过的女孩子最终都和男人结婚了。” 2002 年,她开了一家女同酒吧,叫月恋花,运营至今。


与现实场域并行,线上社群的成长也帮助了成都的 LGBT 群体增强了联系与能见度。越来越多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的 LGBT 议题,在 Speak Out 的舞台上被呈现出来,这是上个月在成都,由米尔克和他的朋友们与同乐合办的一场公共演讲活动。300多名来自中国各地的观众聚集到一起,聆听讲者们做一次类似 TED 风格的演讲,话题涉及流动的性别认同,对性教育的反思,老年同志,无性恋等等。


公共安全机关很少给我们明确的禁止或者放行的通知。他们有时会非常严格,给我们造成很多麻烦,但是并不会跟我们谈到政策。——马修,米尔克和他的朋友们创始人

活动的会场选在著名旅游景点金沙遗址博物馆附带的剧场中,似乎也隐喻着中国的 LGBT 运动也真正可以见得天日。但在 Speak Out 举行的同一天夜里,米尔克通知第二天参加中国青年同志论坛的与会者,由于临时被场地方告知论坛时间与当地军方的活动冲突,论坛会务将有所变动。场地方酒店的李经理告诉Six Tone(澎湃新闻英文版),临时取消的原因是由于会场没有足够空间容纳论坛的举行,但他同时也声明,酒店对于将来承办别的 LGBT 相关活动是持开放态度的。


近几年来,国内执法部门对于 LGBT 活动的态度是不透明的,也难以预测。马修表示,“一般来说,似乎政府并没有时间干涉 LGBT 相关事宜,因为他们还有很多经济目标和其他优先事项要考虑。” 许多倡导组织与在公共卫生领域,比如艾滋病预防宣传等事宜上,与政府相关部门有着密切的合作。不过,这依旧没办法使他们一次次举行 LGBT 相关活动时,在公共安全方面免于政府的干扰。


“公共安全机关很少给我们明确的禁止或者放行的通知,”马修提到,“他们有时会非常严格,给我们造成很多麻烦,但是并不会跟我们谈到具体政策。”大多数情况下,警察们只是想了解活动的细节,因为如果有大量的人员集会或者活动涉及宗教与政治话题,便会出现很多问题。



 Speak Out 现场,观众放飞纸飞机,2016.10.15,图片由米尔克提供



马修还说道,成都的各个大学也开始变得对于 LGBT 小组越发严格,在校园内举办 LGBT 相关活动的难度在增加。在广州,中国南部广东省的省会,某大学由于以延迟毕业来威胁两名在校园内公共表白过的女同学生而被推上舆论风口。今年六月,北京某法院也受理了一起女同志大学生状告教育部对于大学恐同教材不作为的案件。


活动家们批评成都本地媒体,称他们除了在类似世界艾滋病日这种不得不报道的情况之外,对于提及 LGBT 问题并不感太兴趣。 “他们会报道我们的艾滋病预防项目,但他们对于促进大众对于 LGBT 群体的认识的态度比较保守,”于飞说。 “我们经常邀请他们参加活动,但他们没有反应。”他说,中国大多数主流媒体是一样的,但在像广州等城市,媒体更容易接受同性恋的话题。


对于于是来说, gay 都对于成都是个误称,它掩盖了 LGBT 社群仍需要去争取权益的事实。“我们应该考虑如何发展运动,宣扬同性恋文化,并为立法变革而战,”她说。 “我们需要转向更广泛的社会,我们不能只是自娱自乐。”



标题封面:成都一家 gay 吧中,一对新婚同志伴侣与婚宴宾客举杯共饮,2010.1.3,VCG





原文载于 2016 年 11 月 8 日澎湃新闻英文版 Six Tone, 点击阅读原文可查看。




作者:菁华

翻译:六耳

排版:马修



米尔克和他的朋友们「Mr. Milk & Her LGBTI Friends」

我们是一家关注同志公民自由表达、推动多元文化发展的非营利组织。我们致力于透过心理咨询、自助助人和公共教育等手法,以增强 LGBTI 及相关人群的自我认同,实现一个中国公民能看见差异、多元共融、平等生活的社会环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