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梧桐山的植物“活化石”——桫椤
SUMMER
IS COMING…
Summer sunshine
2020年,已经过去了三分之一
剩下的三分之二
将在这个满眼碧绿的五月里重启
想要拥抱一片夏日的苍翠
就来梧桐山寻那古老的桫椤吧
它是一种大型蕨类植物
桫椤 (Alsophila spinulosa),别名刺桫椤。
桫椤是个大高个子
享有“蕨类植物之王”的美誉
茎干高达 6 米或更高,形如大树
又因叶轴和羽轴有刺状突起,也被称为刺桫椤
树冠状若巨伞
螺旋状排列于茎顶的叶片组成伞面
枝繁叶茂,遮天蔽,撑出一片夏日清凉
瞧,树冠上有小刺
桫椤叶片巨大,长 1-2 米
说起来有点复杂,是典型的三回羽状复叶
鸟羽一般的羽片 17-20 对,互生
最长 60 厘米左右
小羽片 18-20 对,长 10 厘米左右
披针形,先端有长尾
裂片 18-20 对,长近 1 厘米,镰状披针形
桫椤高大挺拔,茎苍叶秀
它们最喜爱阳光明媚的山谷
又偏爱涓涓流水的溪流
它们有的喜欢群聚而生
有的喜欢独自向阳
桫椤是孢子植物
不开花不结果,只钟情于一片翠色
没有种子的它,是靠孢子来繁衍后代的
它的孢子是球形的,着生于侧脉分叉处
叶片上的孢子囊群
它是穿越亿年的“活化石”
桫椤是白垩纪时期遗留下来珍贵树种,约三亿多年,比恐龙的出现还要早一亿五千多万年,是仅存的木本蕨类植物,极其珍贵,有“活化石”之称,属于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桫椤是一种起源于古老冰川前的孑遗植物
早在距今约 1 亿 8 千万年前的
中生代侏罗纪时期就十分繁茂
也成为了远古草食性恐龙的主要食物
同时也是生物界在远古时代地球上的重要标志
瞧,古老的桫椤树正在长新叶
在远古时代,蕨类植物原本都是些高大的树木,后来由于发生种种灾难,大多数被深深地埋在地下变成煤炭,现今生存在地球上的大多是较矮小的草本植物,只有极少的一些木本种类幸免于难。经过第四纪冰川的侵袭,桫椤仅在一些低纬度的适宜生态环境里残存并繁衍至今。
如今,野生桫椤分布在森林中阳光较充足的地方,这一些桫椤高的有 10 米左右,小的只有十几厘米,密密麻麻遍布在树阴里,并且以十几株或成百株构成一个群落。
由于桫椤科植物的古老性和孑遗性,它对研究物种的形成和植物地理区系具有重要价值,它与恐龙化石并存,对重现恐龙生活时期的古生态环境,研究恐龙兴衰,地质变迁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桫椤像是一道穿越亿年而来的光束
虽历经沧桑却万劫余生
它用这片锦绣绿色温柔低诉着
这个世界最古老的回忆
数亿年前的炎热夏季
它们是否已在此静听山风,喃喃细语?
保护“活化石”梧桐山在行动
从 2002 年起,梧桐山已开始进行保护桫椤的相关工作。保护珍稀植物,守护自然和谐,梧桐山一直在行动。
为了保护好这珍贵的风景资源,梧桐山风景区管理处于 2002 年开展对景区内的桫椤的分布调查、生长观测、生态环境观测和桫椤苗木水土保持,病虫害防治,幼苗保护等研究工作。
梧桐山工作人员正在给桫椤树测量高度
并在桫椤林下保护性地移植了部分桫椤小苗到实验苗圃中栽培,同时在桫椤孢子成熟的季节采收孢子用技术处理后在试验苗圃播种试验繁殖桫椤苗木,在桫椤的保护和繁殖上有所突破。
2004 年,桫椤孢子试验繁殖育苗成功
梧桐山风景区内有大小山谷几十条,桫椤主要分布在盐田、西坑和横沥三条沟,分布最高处海拔 705 米、最低处 120 米。分布比较集中的盐田桫椤沟,数量约 2000 株,单株最高近 10 米,最大地径达 56 厘米,树干高度1m以上的就有 82 棵。
桫椤群落植物种类比较丰富,对其周围 100 平方米范围内进行植物种类调查发现,这里生长有维管植物 93 种,其中蕨类 24 种。
这些植物大多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常见成分,其中青皮竹是在六七十年代人工种植,是这里的浓荫的提供者,其余为野生乡土植物。
据 2002 年数据统计,在梧桐山风景区有桫椤数量约 2000 株,单株最高近10 米,最大地径达 40 厘米。
桫椤在这片土地扎根数亿年
没有人知道它们在多久前定居梧桐山
也没有知道它们见证了多少山河变迁
人类在时间面前如此渺小
而桫椤始终静默不语
愿下一个纪元,它依然苍翠欲滴
树影婆娑,娉婷婀娜
文章图片摄影:刘永金、李文华,袁银,景慧娟
回复【路线】,查看梧桐山游玩攻略
回复【交通】,教你如何前往梧桐山
回复【地图】,get梧桐山导览地图
回复【简介】,带你了解梧桐山
回复【求救】,遇险时可及时救援
风景区严禁社会车辆上山,请绿色出行
长按二维码关注梧桐山风景区
点个“在看”让更多人看到珍贵的“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