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破解汛情“密码” 防汛抗洪守护家园
编者按:在“七下八上”的防汛关键时期,AI以敏锐的遥感影像解译能力,帮助防汛救灾工作人员用“上帝视角”做出及时有效的指挥和决策。目前,虽然长江、淮河、太湖主要控制站全部退至保证水位以下,国家防总也将防汛Ⅱ级应急响应调整至Ⅲ级,但仍要求南方地区紧绷防汛安全这根线,降级不能减力。
7月20日,因淮河干流王家坝段超出保证水位,“淮河第一闸”王家坝开闸泄洪,沃野千里的安徽阜南濛洼蓄洪区瞬间变成一片泽国。时隔13年,又见“王家坝精神”。
7月27日,基于气象预报信息,以及水文部门对流域上涨情况进行的预测,安徽合肥蒋口河联圩启动分洪,为巢湖“减负”1亿立方米,万人安全转移。
泄洪前后淮河濛洼蓄洪区及周边水体面积对比
(图片来自网络)
尽管汛情来势汹汹,但相较过去的被动抗洪和救险,如今的防汛工作,有了诸多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的加持。在预警、决策和调度执行方面,都比以往更加科学。AI遥感影像解译,便在其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AI观汛情,助力科学防洪减灾
提到防汛抗洪,很多人会第一想到三峡工程。多年来,三峡工程在长江防汛体系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但不少人仍然存疑“为何长江防汛还是如此紧张”。
专家解释,三峡工程的拦蓄洪水的能力并非无限大,需择机下泄腾库,以留出充足防洪库容应对上游可能发生的更大洪水。换句话说,有了三峡工程并不意味着长江中下游防汛就能高枕无忧。
防汛讲求的是统筹兼顾、综合治理,尽可能地做到防患于未然。从“王家坝精神”到蒋口河联圩群众的转移,无一不体现的是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的原则。而这些战略的实施,便需要应用遥感观测技术,以做到对各地区受灾分布等情况的综合评定,及时决策。
通常来说,遥感观测技术可以很好地用于大面积的受灾情况评定,但对于水域变化、建筑道路损毁、农田林地受灾等具体情况的量化分析,过往人工遥感影像解译的方式就会存在效率低下等问题,难以用于应急指挥等工作。
AI技术与遥感解译技术的完美结合,有效提升了遥感影像数据信息的提取能力和效率。
商汤SenseRemote遥感影像智能解译解决方案,快速实现对水体、建筑、道路、绿地、农田等地物要素的自动提取,并结合GIS,分析其位置、面积及变化情况,从而判断洪灾趋势、评估灾害影响。
通过商汤智能遥感解译技术对6月27日和7月25日两期洪灾发生前后,巢湖市柘皋镇水域范围变化量化分析显示:洪灾发生前,柘皋镇南部某区域水域面积为0.255平方公里。受洪灾影响,该地区水域覆盖达到3.71平方公里,超过3.46平方公里被洪水淹没。
洪灾发生前,该区域建筑面积为0.322平方公里。受洪灾影响,直接淹没的地区达到0.179平方公里,超过半数建筑受损,所有建筑均不同程度受到洪灾影响。
洪灾发生前,该道路长度为13790.2米。洪灾后,被洪水淹没的道路长度为5360.54米,所有道路均不同程度受到洪灾影响,道路交通基本瘫痪。
可以看出,AI遥感影像解译在防汛救灾领域的应用,可以高效地提供精准的量化分析数据,这将为抢险指挥救援、防控策略制定、防汛物资调配等,提供及时有效的决策依据,极大助力从地方到国家的整体防汛能力。
“上帝视角”观沧海,拓展人与自然的边界
不仅仅是防汛抗洪等应急灾害领域,在更多与人息息相关的农林业、气象、环境管理等领域中,AI已成为遥感解译的“技术新基建”。
例如,工厂污水池变化数据的分析,就是市政环境和工业治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作人员每天要从海量的卫星遥感影像中,进行水体观测及相关数据提取分析,开展水质分析、水环境保持和河湖四乱执法等工作。
伴随全球在轨卫星数量激增带来的影像数据量的飞速增长,这项工作逐渐变得极其困难。以人工判图的方式,每人每天只能完成50平方公里的数据提取。
南乙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通过商汤智能遥感解译技术,进行水体观测及数据提取等工作。
但如今在商汤SenseRemote遥感影像智能解译解决方案的支持下,对100平方公里面积内的工厂污水、大型重工业厂房等目标的自动变化检测也只需几分钟就可完成。不仅将工作人员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也极大提高了解译结果的精度与效率。
上世纪60年代,遥感作为一项新兴技术,让我们用突破性的“上帝视角”俯瞰地球,并见证和记录自然环境和城市社会的变迁,并在农林业、地质、海洋、气象、水文、环保等领域广泛应用。
现在,AI正在让遥感影像解译越来越聪明,让我们从全局出发,更科学、更高效地应对灾害、勘探资源、规划城市的未来发展,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与效益,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与探索自然边界的重要力量。
相关阅读,戳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