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从延长开放时间到全天开放——24小时博物馆,城市夜生活新地标
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除了电影院、酒吧、KTV等热闹的娱乐消费场所,疲倦的城市人还能否寻得一处静谧的休闲之地,充分享受文化滋养?夜间开放的博物馆,或许就是个很不错的选择。可遗憾的是,虽然近年来全国各地的博物馆也尝试过延时开放,举办夜间巡游、夜宿博物馆等活动,但将“夜间营业”常态化的博物馆仍是稀缺。
在浙江杭州,“浙江自然博物院·24小时博物馆”试营业一个多月以来,前来体验的观众已超过两万,进入暑期后,人数更是持续攀升。该场馆是浙江自然博物院打造的一个300平方米的小型文化空间,营业时间是周一至周五的上午10时至午夜24时,周六、周日则全天24小时开放。这一时长上的大步突破,在国有博物馆中还是首创。以此为讯号,我们能否期待,“后来者”也许会层出不穷,让博物馆也成为城市夜生活的主场之一?
观众在浙江自然博物院·24小时博物馆内参观。
同样人气旺盛的,是地处杭州市中心、交通便利的浙江自然博物院·24小时博物馆。“以前我们常接到游客打来的电话,白天忙着逛西湖、赏美景,到了晚上想带着孩子参观博物馆。但大部分博物馆都是‘朝九晚五’开放,很难满足大家对于文化生活的需求升级。”浙江自然博物院院长严洪明谈道,早在2014年就有了开设“夜间博物馆”的想法,正巧近期博物馆收回了一处沿街310平方米的门面房,适合打造成单独的文化新空间,便开始了24小时博物馆的筹建工作。
试运营首日,浙江自然博物院·24小时博物馆就在15时到24时的9个小时内接待了700多名游客。工作人员介绍,因适逢暑假,几乎每天从10时30分到21时30分都是高峰时段。为保障观展质量,场馆只好限流每小时100人,许多观众在门外排队等候。为了“错峰”,有些观众选择在周末的一大早或凌晨两三点前去。一位市民在观展后留言:“24小时博物馆开放后,我们又多了一个参观游览之地,不仅可以消暑纳凉,还能学习到很多有趣的自然知识。”
进入暑期,浙江自然博物院24小时博物馆更是“一票难求”。据周报数据显示,7月4日至10日这一周,馆内平均每天接待940人。分时段来看,16时至22时,每天有三四百人入馆;22时至24时,平日虽不超过50人,周末却飙升至近200人。
“博物馆的晚上是非常特别的,因为它有着不同于白天的安静和视觉上的感受。这种特别的体验对于公众来说具有极强的吸引力。”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陈履生在《博物馆之美》这本书里写道。他认为,博物馆延长开放到晚上作为一种常态,对于所在的城市和公众,都是非常重要的。博物馆在晚间开放,无论时间长短,都反映了其所在城市的文明水平和公民素质。
2021年5月18日,观众在上海自然博物馆参加“奇妙夜”系列活动。
2022年7月12日,北京市文旅局发出通知,北京地区博物馆将开展延时开放等活动,点亮暑期“夜京城”。各博物馆还将根据馆内条件,适时延长开放时间、开展晚间夜场文化活动,或依托已经计划开展的活动,适当安排晚场接待等。博物馆正在成为人们夜生活的新地标,在炎炎夏日中为观众开启一场美好的“博物馆奇妙夜”。
观众在浙江自然博物院·24小时博物馆内参观。
“现在博物馆的发展方向,特别是科普教育、陈列展览的发展方向,跟原本意义上的传统博物馆已经有了很大区别。”洪磊说,以前进入博物馆,就是“看”展览,标本都放在橱窗展柜里,现在经过一系列改革,在陈列上有场景模拟、互动展项、多媒体等多元化的形式,再结合活体标本展箱,给观众带来别样的体验。
洪磊在导览的同时,注意观察了不同年龄层观众的不同兴趣:小朋友都喜欢以浙江出土地命名的恐龙,比如杨岩东阳盾龙、礼贤江山龙、丽水浙江龙;中青年观众会更倾心于岩石矿物和本土鸟类、昆虫;而老年观众会更喜欢研究中草药植物和五谷杂粮种子。“以身边的动植物、矿物为主题,就是因为大家平时都能接触到,但是并不了解。挖掘身边的知识,更能启发观众的兴趣。”洪磊说。
如果说“24小时”是通过时间的延伸让更多游客来到博物馆,那么当参观接近尾声,选购博物馆“量身定制”的文创产品,则是让博物馆再次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试运营期间,24小时博物馆定制蝴蝶与甲虫水晶标本、24小时博物馆logo雪糕已经和观众见面,接下来博物馆还将开发陨石、太空系列在内的多个文创产品体系。
诚然,人们期待着博物馆融入城市晚间休闲的生活方式之中,让更多文化资源得以更方便的亲近。但如果延时开放只是延时打开面积巨大的展厅,给博物馆人力、资金造成负担,反而会形成资源浪费。因此,让博物馆“越夜越精彩”,离不开博物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摸石头过河”,更离不开相关部门、社会各界的多方面支持。
提起博物馆的夜间活动,就不得不提2019年故宫博物院举办的“上元之夜”灯会,当时因“一票难求”成为坊间热议话题。“抢票流量太大导致网站服务器瞬间崩溃”“黄牛票最高炒到9999元”等消息令人咋舌。究其原因,除了适逢节日,“稀缺性”才是个中关键——“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第一次在晚间对公众开放”的噱头,不能不让人眼馋。
由此社交平台上纷纷展开讨论:为什么夜间活动不能经常性地推出,让更多人有机会参与?有专家分析,增加照明设施、大量铺设电线会增加故宫里的安全隐患,木质结构的古建筑担不起这个风险;更别说夜间管理游客的难度,还有一些文物也不适合夜间展览、需要适时休整。
成都博物馆,家长带小朋友在夜间体验成都漆器制作。
位于北京朝阳区的木木美术馆(798馆)就曾尝试延长开放时间到21点,同时搭配沉浸式艺术疗愈、音乐会、即兴喜剧体验等夜间活动。“美术馆在798艺术区内,客流有明显的‘潮汐’现象,适合在周末和节假日延长开放时间。同时,根据用户调研结果,仅仅延长开放时间并不能显著促进观众来看展,而是需要给观众一个足够有吸引力的理由。”创始人林瀚表示,目前还不会尝试24小时开放,要依据防疫政策和美术馆所在园区的管理要求,再结合美术馆受众的需要综合评估。
浙江自然博物院的24小时博物馆就因人力不足,在7月初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编外科教人员。据严洪明介绍,24小时博物馆整个运营管理团队由9名全职人员组成,暑期增加了2名兼职人员,同时博物院还专门成立了一个包括藏品组、宣教组、经营组、安保组在内的19人专班,来保障“精彩不打烊”。
同时,与基础运行、宣传推广、人力管理等成本等并驾齐驱的挑战,是博物馆能否提供与24小时“相得益彰”的内容与体验。挑选哪些优质的文化产品支撑夜场,这既考验博物馆的专业水平,也体现博物馆的审美眼光和艺术能力。
近年来,博物专家经常强调“在地性”,即讲好本土故事,其目的就是让更多人加深对本土的认知,了解自己身边的自然环境。而对身边动植物的兴趣,就是生态保护意识的开端。
如果说浙江自然博物院杭州馆9000平方米的常设展厅,讲述的是从生命爆发到人类诞生的“宏大叙事”,那么24小时博物馆就是兴趣营地。这里展示的300余件标本,是从27万件馆藏中精挑细选出来的,都是浙江地区出现的动物、植物、矿物,并且计划每个季度从海量馆藏中更新部分展品。
“创新展览展示,推动藏品活化利用,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是我们博物馆人肩负的责任与担当。”严洪明表示,此前浙江自然博物院就曾通过众筹、众包、众创等形式,调动潜在观众的参与感和积极性。这一次24小时博物馆开放,在全国范围内都是一种新的拓展尝试,在用活博物馆藏品和场馆资源的同时,着力服务教育“双减”助力“双提”,践行“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的当代使命。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
声明: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地址:news@hongbowang.net
回顾往期精彩展讯丨“丝路遗珍”—中国古代外销瓷展在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开幕
安徽博物院协助指导大学生荣获第十五届安徽省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大赛金奖
中国(广州)公园文创大会开幕 广州博物馆“消失的名菜”上新了!
点击在看,关注行业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