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4年连去印度6趟,我是咋掉进神庙坑的?

花落成蚀 花蚀的人间观察 2020-03-12

大家都知道,花老师是个研究动物的科普博主。但我还有个爱好:我喜欢印度教和佛教的宗教艺术。我很自信的说,如果有个事儿,我敢说那是我的爱好,那肯定是比较懂的。


如果不狂热的投身其中,那就不配称之为爱好,所以,自2016年以来,我6赴印度,东南亚去了10多趟,国内也看了小半圈,主要就是去看宗教古迹。



其实相对于佛教,我更喜欢印度教的艺术。为啥会有这样的喜好呢?这得从泉州说起。


2016年的时候,我去了趟泉州。泉州是个很有意思的地方,它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海上口岸之一,而且是最开放的一个口岸。因此,泉州什么教的古迹都有。


泉州有个最厉害的禅宗佛寺,叫开元寺。但是呢,开元寺的雕刻非常不一般,可以讲有点诡异。在开元寺大雄宝殿的后方,有2根十六角花柱。本来,中国的柱子就不太常用十六角柱,它们旁边也都是圆柱。如果你仔细看这两根柱子上的雕刻,会觉得特别奇怪。



这些雕刻完全不是佛教的典故,而是印度教的。比方说啊,这个站在莲台上的四臂神,他披散着头发,发间有一轮弯月,一手持三叉戟,一手拿鼓,一手捏蛇,一手捏个碗,这是个印度教的大神湿婆。后面这个手好多的兽面神呢,是毗湿奴的化身那罗辛哈,也就是人狮。这是说的啥故事呢?有个叫金床的魔王通过苦行获得了梵天的赐福,他要求,自己“不能被人或者兽杀死,不能在白天或黑夜杀死,不能在屋里或屋外被杀死,不能被武器杀死”。在他恶贯满盈的时候,毗湿奴化身为半人半狮的那罗辛哈,在白天黑夜之间的黄昏,坐在室内室外之间的门槛上,用手指甲撕开了他的肚子。印度教的很多故事,就是这样的因果律。


还有些故事有点香艳啊。你们看,这个浮雕很奇特,一个四臂的神坐在树上,树下有七个丰乳肥臀的长发女子在膜拜。这是个啥故事呢?传说,毗湿奴的第八化身黑天,一辈子都特别调皮。在他小时候,有次在河边看到7个牧女在洗澡。于是偷了她们的衣服,自己藏到了树上。牧女们发现衣服没了,然后就急了,抬头一看,鬼灵精一样的黑天在树上看笑话。这个故事是不是有点眼熟?就是七仙女母题嘛。在故事最后,这七个牧女都爱上了作为神的黑天,结尾是太杰克苏了。



你们看,这些故事没有一点佛教的味道,对不对?这两根印度教的柱子,是咋跑到开元寺一个禅宗佛来的呢?


唐、宋、元时期,泉州是中国的一个主要的对外贸易窗口。这儿有很多胡人。其中有一群,是走海路而来的南印泰米尔人。这些人的数量还不少,他们带来了印度教。那时的典籍记载,泉州有一个规模不小的印度教大庙。可惜,大概是在元末的时候,这个庙被战乱毁了。建筑构件四散各方,开元寺大雄宝殿后的两根十六角花柱,和殿前石头台基上的一排狮子浮雕,应该都来自那座大庙。


这座毗湿奴像可能就是那座大庙的核心圣像之一,现藏于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所以我就好奇了,这些泰米尔人何德何能,怎么就能跑泉州来还建了大庙?我一个学生物的,世界观其实是由达尔文的《演化论》塑造的。所以,我们看问题就有两个着眼点:起源演变。那么,泉州的印度教艺术,是从哪儿起源的,又是怎么演变的呢?


机缘巧合,这年年底@活儿姐Luna 、@画画的雾野 和我相约去了印度,正好就是去了南印的泰米尔纳德邦。当时就想解决泉州印度教来源的疑问。



也确实解答了一些问题。比方说,我在泉州的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里看到了这么一尊奇怪的造像,中间这个人物,他在高踢腿。哪儿的神像能这么不端庄啊,是不是很奇怪?这是个啥像呢?又是湿婆。在印度教里面,湿婆有个称号是“舞王”,这是个很重要的名号,因为湿婆是在舞蹈中创世灭世的。相传,有一次湿婆他媳妇儿帕尔瓦蒂要跟他争夺舞王的称号,怎么争呢?那就比跳舞嘛。于是帕尔瓦蒂化身迦梨,跳了一支特别厉害的舞,湿婆也比不上。眼瞅着大神的称号不保,湿婆作弊了,他把自己的大腿关节给变脱臼了,然后以一个反着的姿势踢了个高抬腿。所以,在印度这种造像长这个样子,泉州那个小造像实际上缺了一些细节。



上面这尊湿婆像,是在泰米尔的海漆舞王庙拍的,这是舞王信仰的核心圣殿。可以看到啊,这可比泉州的好看多了。但是,这个造像是个现代的造像,在印度其实都算是不入流的东西。


真正好看的是啥样的呢?我们来看看泰米尔人的青铜造像。



这尊,是全世界最好的一尊舞王像。它收藏于金奈政府博物馆,是这个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舞王像是印度艺术的一个标志,而这一尊就是标志中的标志。我们可以好好看一下。



泰米尔人的舞王像在朱罗帝国时期形成了成例,有较为固定的表现形式。例如,舞王的发辫飞散、左脚抬起,暗示舞步的野性和狂喜;一手持火象征创造与毁灭,一手持鼓象征韵律和时间;脚下踩踏的诸如是愚魔,象征人类的愚昧,舞王镇服却不杀死愚魔,象征人类的愚昧无法消除……



这尊舞王像造于11-12世纪,是印度最大的舞王铜像之一,看身体,它姿态万方;看面容,又平静内敛。


我们还可以看看这尊半女世尊像。这是湿婆和帕尔瓦蒂夫妇的合体形态。他们两特别逗,有一次,来了个杠精仙人拜湿婆,但却怎么也不肯拜他身边的帕尔瓦蒂。湿婆讲:“我是你的主父,帕尔瓦蒂是你的主母,主父、主母俱为一体,就像精神和肉体不可分离,男女也是不可分离的。”但那个仙人还是想杠,就是不肯拜帕尔瓦蒂。结果,湿婆和帕尔瓦蒂怒了,合体成了一个神,一边男、一边女。“你再杠一个试试?




同样,在美学上这尊像也是无与伦比的。他这种姿态,叫作“三屈”,Tribangga。你们可以看这个三屈,很好的体现了半女世尊的柔态,这是一种柔中有刚、气定神闲的状态。他的三只手非常好看,非常的柔和。这是一种很美的气质。


泰米尔人石像水准明显不如他们的青铜像好,而且是越晚近,石像越差。但在很早期的时候,他们也有过很好的石像。其中最好的是一个大型浮雕:恒河降凡



这个浮雕建造于公元7世纪,也就是初唐那个时间,你们可以看这品相和保存,还有它的艺术水准,至少不差于唐代最高水准的石雕。它非常大,有29米宽,13米高,讲的是恒河降临凡间的故事。左上角这个很高大的人,是带来恒河水的湿婆,旁边单脚站立骨瘦如柴的人,是用几代人数千年苦行求得恒河降临凡间的幸车王,其他的都是因恒河降临欢欣鼓舞的生灵。


这个浮雕最神来之笔的地方是中间的裂缝。它雕刻于个天然的大石头上,天然的石头嘛,有裂缝很正常。但对工匠来说就是个麻烦。但是呢,建造这个浮雕的工匠却利用了这道裂缝,把它雕刻成了一条从天而降的瀑布,瀑布中的那伽族是水族的代表,告诉我们这是恒河。这就很神了。


顺带一说,中文互联网上有个说法,说恒河是湿婆的精液。这是个讹传。恒河在神话中就是银河,她从天而降,力道太大,为了防止世界被毁灭,湿婆散开发辫,用头承接银河,让河水自他发辫流下。他们是这么一个关系。



另外,泰米尔人还有个很强的天赋,就是他们的庙造得特别好看。在泰米尔纳德邦,有一组世界遗产叫做“伟大的朱罗活庙”,这是一尊有近千年历史的大庙。他们一直都在使用,所以被称为“活庙”。


朱罗活庙中,最为伟大的一座是大庙。这座庙位于坦贾武尔,它的名字就叫“大庙”,原名如此,非常霸气。这座庙的圣塔有50多米高,号称塔尖的影子落不到地上,塔身上雕梁画栋,全是造像。所以,可以讲是远看霸气,近看耐看。



而在这组庙中,最细致的是最小的那座爱罗婆多之主庙。这座庙是神之马车的形制,所以四周都是车轮。你们可以感受一下,这些庙建造时间相当于我们的宋代,全是石造,规模如此宏大,细节如此精细美丽,保存得还这么好。我觉得你们能体会到我当时身临其境的震撼。


所以,我第一次去了印度,就被印度的宗教艺术折服了。这时,泉州的印度庙是咋起源的,虽然我也还在找答案,但它对我来说已经不是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了毕竟,美就足够了。



其实这也是个很巧的事,泰米尔纳德邦是印度原生文化艺术保存得最好的一个邦,因为经济发达,也是最文明的邦之一。我和@活儿姐Luna 聊过,都感觉如果不是第一次就去的这儿,咱俩很可能不会一而再再而三的去印度旅游。


说回来啊,咱们来做个总结性的陈词。印度化的宗教艺术,美在哪儿呢?


这是一种讲究繁复华丽的美学,尤其是在建筑装饰上。



如果大家经常去东南亚,肯定见过花花绿绿的印度庙,上面全是造像。这些印度庙基本都是泰米尔人建的。应该也有不少游客觉得很新鲜很好看。其实啊,这些庙如果放在印度,那还是不入流的。


这样的庙虽然也是繁复华丽,但有个问题。你看它的时候,会不会觉得不知道眼睛往哪儿放?这是缺乏视觉中心的繁复造成的问题。如何繁复而不乱,其实是很多印度古庙的一大挑战。



我在印度跑了一圈,感觉印度的古庙一般都会用两种方法来达成繁复而不乱的目的。


第一个方法,是分区



这张照片拍摄于泰米尔北边的卡纳塔克邦,是古代一个叫曷萨拉的王国的神庙。这个王国中后期的神庙,塔基处都形成了一个套路,它从下到上,是一层象,一层狮,一层马,一层花,每一层都是满满当当的,但是组合起来一点都不乱。这四层也是有说法的,它代表着君主的四种德行:如象一般有力,狮子一般勇猛,马一般迅捷,花一般美丽。这要求可高了。



再看印度东部的科纳克太阳神庙的台基,这也是一个明显的分区。这个太阳神庙,是印度最重要的世界遗产之一,是印度古典时期最宏伟的建筑。它的台基很高,上面密密麻麻满是雕塑。这些雕塑被24个巨型车轮分成24块,每一块中也有横向和纵向的分割,造就了密而不乱的感觉。


第二个方法,是分型。分型是一个数学概念,“一个粗糙或零碎的几何形状,可以分成数个部分,且每一部分都(至少近似地)是整体缩小后的形状”。印度人的数学很好,不光发明了零这个数字,在他们的建筑学中有很高超的数学运用,分型就是其一。



最原始的神庙,截面就是个正方形,有4个角和4个边,代表宇宙8方。随着神庙的演化,工匠们开始在4角和4边上增加小塔,小塔就是大塔的分型,形制就变得复杂了一些。同样呢,小塔自身也有4个角和4个边,除了贴着大塔的那1个边不能用,其他的4个角和3个边还能够继续生长出更小的塔。于是,整个建筑通过这样的结构,达成了繁复而华丽的美感。但又因为分型有一种天然的自组织性,这样的繁复华丽不会让你感觉乱。



全印度最妙的分型,就是我们前面说的曷萨拉人的神庙。印度其他地方,建筑的截面一般都是方形的,在方形的基础上分型。曷萨拉人独辟蹊径,他们的庙横截面是星形的,星形的每个角,都有小的分型,这就制造出来了很多褶皱,这些褶皱的墙面,都是工匠发挥的好地方。如果你去看曷萨拉人的神庙,会觉得那就是一座万神殿,表面上全是各种神。例如哈勒比都曷萨拉之主庙,你会觉得那一整座庙都在跳舞。



不过啊,正是因为异常的华丽、繁复,曷萨拉风格的庙很难做得很大,太特么费工了。相比印度其他地方性的霸国,曷萨拉的庙规模要小得多。


咱们说完建筑,再说雕塑。我们如果去中国、日本的佛寺去看佛像,会感受到一种宁静中的力量。诸如佛祖施无畏印、菩萨低眉,这都是一种很宁静的美感。一路往西走,从西域一直到印度,佛教的艺术会动态很多。但这样的动态,和印度教的动态一比,那又真是太安静了。印度教造像艺术特别强调动态之美。


这种动态,在湿婆的造像上特别明显。咱们前面说的舞王这种形象,就是一种永恒的动态,舞王的舞蹈就是宇宙永恒的运动。这种形象太重要了,所以,在全印度有各种完全不一样的演义。



这是孟买象岛石窟的舞王像,大约建造于公元6世纪,建造者是卡拉丘里人。这个族群非常神奇,他们的国家不是很强,但是造像可以讲是后笈多帝国时期印度四方诸侯中的一个巅峰。他们特别擅长捕捉人像细微的姿势和神态,非常美。



这是巴达米的舞王像,大约建造于公元7世纪。这个舞王像的气质和上一尊就完全不一样了,有一种动次打次的欢快,有没有?



建造它的是遮娄其人。不知道为啥,遮娄其人的舞王像都特别欢快,我们再看这一尊,是不是更有迪厅的狂欢感了?湿婆都把他的蛇当飘带用了!



遮娄其人和东印度的羯陵伽人是有很多交流的,所以他们的舞王像很相似。你们看,这动作是不是很像?


羯陵伽人除了舞王像之外,还特别擅长雕刻美女像,尤其是舞女像。在羯陵伽的核心布巴内斯瓦尔城,有一个小庙叫王上王后庙,上面全是好看的舞女,我给你们感受一下。



这其实是一种世俗的美感,印度教的宗教艺术其实特别世俗,毕竟他们的神是要谈恋爱的,有爱恨情仇,所以庙上面出现舞女像也毫不意外。在曷萨拉的神庙上,也有非常好看的舞女。相对于神的造像,我其实更喜欢这些稍有些情色感的舞女形象,每次看到都会拍好久。



说到印度教艺术中的情色,有很多人马上就要说克久拉霍,说完还要呵呵一笑。是,克久拉霍的性庙特别有名。但我特别讨厌一提这个话题,就有人说克久拉霍。


为啥呢?


微信扫一扫付费阅读全部

    Preview the first 97% of the content for free.

    微信扫一扫付费阅读全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