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绣·爱】广西瑶绣走进了联合国!

广西女性 2020-10-21



联合国用贺州瑶绣手工艺绣片装饰的笔记本


上面展示的这种镶嵌有瑶族绣片的笔记本,来头可不简单。因为这瑶绣绣片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看中,用作商务笔记本的装饰,联合国中国代表处用这种笔记本办公,同时也把它们作为联合国赠送各国官员的礼品。在其背后,是瑶绣传承人李素芳、李冬梅与地方政府联合,借助瑶秀产业帮助妇女群众脱贫解困的生动实践。

瑶绣,是瑶族的传统手工技艺,是桂绣的重要分支,1900多年来通过绣娘们的巧手,一针一线地传承下来。广西瑶绣历史悠久,多在黑、深蓝或青蓝布底上,用红、白、黄、绿、橙等色丝线,以错针绣等多种技法,绣出丰富的花纹,既有简单的几何图案,也有彩蝶双飞、游鱼戏水等纷繁形象,全部由手工制作,色彩鲜艳而雅朴,构图明晰而多变, 广西瑶绣不仅畅销国内和东南亚,也越来越多地受到欧洲消费者的喜爱。

2004年,瑶绣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地处大瑶山的贺州市八步区黄石村有一个“养在深闺人初识”的国家级非遗名录瑶绣传习基地李素芳是这个基地的负责人之一,也是自治区级瑶族刺绣非遗项目传承人


在瑶族的传统文化里,刺绣是女孩子必备的手艺。但由于手工作业缓慢,瑶乡女性无法用这项技艺谋生。如何传承和保护瑶绣,并打造成当地的特色产业,在当地有关部门的指导下,李素芳想到了“传承人+”模式,培育和推广“瑶绣”。


▲基地揭牌仪式

▲李素芳(左)和工作室的绣娘们


自治区级瑶族刺绣非遗项目传承人 李素芳

谁愿意绣就来领材料,我按照面积给他们发工钱,一些老绣娘就全部把他们的手艺重新捡起来了。现在我们的绣娘大概有300多将近400个人,基本上每一个村庄都有。特别是像我们60多岁70多岁的一些老年人。


我今年60岁了,我不出去做工了,专门在家绣花,我一年能拿五六千块钱。


贺州市八步区步头镇黄石村村民 赵文英


李素芳通过“传承人+农户”的形式创办了八步区黄石瑶家服饰文化设计部和贺州市瑶族服饰艺术工作室,通过“农户+协会+企业”的模式,形成了完整的人工“生产线”,不仅带动了瑶绣经济,还促进了瑶族服饰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每年仅此一项就为黄石村增加20万元的收益。



在贺州市,富川县冬梅瑶绣有限公司创办人李冬梅也在不遗余力地推动着瑶绣产业发展。


在一个和风习习的午后,李冬梅看见树荫下的母亲在古老的织布机前织着瑶锦,独具民族特色的瑶锦在阳光下色彩夺目,俨然一幅绝伦的艺术品,这使得李冬梅看呆了。但自那之后,李冬梅就被瑶族祖先智慧的结晶所吸引了,只要有闲暇的时间,她都会缠着长辈学习刺绣,钻研其中的技法变通,并且这一绣,就是三十多年。


为了让更多的年轻人不要忘记祖先留下来的刺绣技艺,李冬梅自掏腰包开办培训班,不仅培训费全免,还给参与培训的学员发放工资。四年下来,李冬梅培训了近五百个绣娘,让农村妇女有了一技之长。

▲李冬梅的培训班


现如今,李冬梅已经把具有贺州民族特色的人文风情、建筑、景物(如:瑶族梅山图、醉美黄姚、富川古民居、风雨桥、芦笙长鼓舞等)以及十年来家乡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融入瑶绣艺术中,同时还开发了:瑶族服装,瑶族桌旗,瑶族包包,瑶族旅游产品等一系列产品,大受欢迎。

▲瑶族包包


在文化传承的道路上,李素芳和李冬梅并不孤单。在一座座遥远的大山中,一个个古老的村落里,还有无数默默无闻的绣娘们在努力着,她们都是辛勤的摆渡人,默默地坚守着瑶族传统这条长河,以她们灵巧的双手,谱写、编织着自己生命的华章。

▲瑶绣传习基地的绣娘和文艺队


✪大家都爱看

【绣·爱】蓝淋:把壮绣技艺继承和发展下去

【绣·爱】“不离家、能增收” 广西打造桂绣品牌助推乡村振兴

【预告】绣·爱——2018“一带一路”民族服饰文化柳州展演活动

✪【征稿】广西女性艺术作品展征稿啦!

来源:人民网、广西文明网、贺州市委宣传部、八步区委宣传部、八步区妇联

编辑:黄威、程丽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