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孔孟三条反思山大“三陪一”事件
近日,位于孔孟之乡的山东大学,其“学伴”(Buddy)项目被曝“为一个留学生配三个校内学生,而且还是以女生为主”,引发轩然大波,被批评者戏称为山东大学“三陪”事件。此外,网络同时爆出多起包括山大在内多个大学偏袒留学生的相关事件。这种对“友邦”留学人员“超国民”的优待,无疑触动了国民的敏感神经,为“三陪”事件火上浇油。
【背景链接】
面对铺天盖地的质疑之声,起初,山大国际部发表了一份外强中干的书面说明:
随后,又做贼心虚地删除了与“学伴”活动相关的所有网页:
最后,不得不以学校的名义,正式发出一份避重就轻的情况说明。
山大校方说,将“认真总结反思”,不知道他们准备从何处入手?笔者倒是以为,既然山大号称“孔孟之乡最高学府”,不妨临时抱圣脚,从孔孟那里寻些智慧。担心他们无暇“东顾”,笔者便“自作多情”,替他们总结一番,反思一下;又担心总结多了他们看不懂、记不住,于是便删繁就简,提炼出三条。
第一条,孔子曰:“修文德以来之。”
中国高校从事留学生教育,开展各类国际交流,在招生招聘环节应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便是“修文德以来之”,而非“用利益以诱之”。也就是说,应该用深厚的中华文化、优良的道德风尚、卓越的现代化建设成就,用这些“文”与“德”,吸引优秀外国留学生来华接受教育。只有用这些东西招来的留学生,才会珍惜学习机会,用心接受教育,积极与本国学生进行正当、正向的多元文化交流,才有可能在回国后主动传播中华文化,真诚讲述中国故事。
相反,那些用各种小恩小惠乃至“片面最惠”待遇招来的形形色色的留学生,来华动机本就不纯,学习态度更难端正;在中国享受种种优待,时间久了,自然容易养成傲慢、骄纵之气;“以利交者,利穷则散”,这群人回国后,你还能指望他们为中国的“大国形象”添砖加瓦?更有卑鄙龌龊者,回国后肆意宣扬中国“人傻,钱多,学校容易混……”,虽然令国人倍感耻辱和愤恨,但也并不是什么难以解释的事情。
就山东大学而言,地处孔孟之乡,文化资源可谓俯拾皆是,历史积淀、硬件、校风什么的也还OK,本可充分挖掘自身优势资源,开展各种有意义有成效的留学生培养、中外学生交流项目。这种项目,随便拍拍脑袋就能想出几十个。但校方似乎仅热衷于搞这种备受争议的“三陪一”学伴制度,令人倍感遗憾。
第二条,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
留学生来华接受教育,本身就具有文化交流的属性。但凡正当、良性的多元文化交流,均应遵循“和而不同”的基本原则,也就是费孝通先生说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对己方文化,应保有必要的自尊与自信,坚持自己的态度、立场、品味;对彼方文化,应予以必要的尊重、理解和包容。也就是说,文化交流的目的并非一方“同化”另一方,或一方被另一方“同化”。
反观山东大学的“学伴”项目,校方信誓旦旦地说“旨在促进学业进步及文化交流”。而发给本国学生的报名表格,“你参加学伴活动的主要目的(多选)”一栏,竟然出现了“结交外国异性友人”这种饱受争议的选项。其他几个选项,也多为功利性、娱乐性目的,离“文化交流”甚远。只有那条作为点缀的“想了解异国文化,体验异国风情”,勉强有点文化交流的味道。
而发给留学生的报名表,其中“希望和学伴做什么”一栏,只列出三个选项,一是“学习汉语”,二是“一起玩”,三是“讨论学习”。这下事大了。第一,本国学生的申请表里好歹还有作为点缀的“了解异国文化”,而到了留学生那里,完全没有“了解中国文化”等内容。这种单向、不对等的做法,还好意思说是“文化交流”?正如人民网所评论的,不是“自卑”就是“自作多情”。第二,那条令人想入非非的“一起玩”,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
问题远不止此。因为“学伴”项目报名踊跃,校方不得不对本国学生进行严格筛选。在选拔标准中,明确出现“将兴趣、信仰、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等契合度高的优先匹配”等表述。这种事情不想过多评论,说多了,容易被人扣上“民族主义”的大帽子。但笔者只想说,如果不是为了帮助本国学生寻找失散多年的“非洲表哥”,如果真是出于多元文化交流的立场和目的,将那些信仰、生活方式、文化习俗等差异较大的学生匹配在一起,似乎更有意义。
经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明确山大“学伴”项目的性质:(1)这根本就不是一个文化交流项目;(2)如果非要辩称该项目具有文化交流的性质,这种所谓的文化交流,也是单向的、不对等的,是在诱导本国学生就外国文化之范。
第三条,孟子曰:“教者必以正。”
山大何以对“友邦”留学人员过度友好与谄媚,而面对本国民众的质疑却表现出极端轻蔑与傲慢?这两种看似南辕北辙的态度,其背后实有清晰的脉络可寻,一言以蔽之,这是权力的惯性使然。
“你是谁?”“你从哪儿来?”“谁告诉你的,是学生还是家长?”这是山大工作人员接到某位群众询问“三陪”事件的电话后,一连问出的三个问题。不得不说,这几个问题问得很老练,“官商”不低。第一,如果你丫只是个吃瓜群众,能奈我何?我完全不理你,不会和你多废一句话。第二,如果是学生或家长告诉你的,或者你是学生或家长,那太好了,老子正憋着一肚子气没处撒呢,治不了别人,还治不了你们!这体现了权力惯性的第一个特征——权力的傲慢。
有网友言辞激烈地说,山大对留学人员的种种优待,对他们出现各种问题后的极力偏袒、息事宁人,是在犯贱。其实不然,与此事件有关的某些官和吏,他们非但不贱,而且脑子清楚得很。第一,之所以绞尽脑汁吸引外国留学生就学,是为了增加国际学生比例,以此提高学校排名(以世界四大排名之一的QS世界大学排名为例,在其评价指标中,“国际学生比例”占5%的权重);学校排名提高了,这么大的政绩,当然可以让自己升官。第二,留学生出了问题,要赶紧把事情抹平;事情搞大了,便有可能丢官。这种想升官、怕丢官的心态及由此引发的种种做法,是学校留学生教育中各种乱象的根源所在,也体现了权力惯性的第二个特征——权力的执着。
拆穿西洋镜后,让我们回到教育问题本身。孟子说:“教者必以正。”这句话有两层含义:其一,应该把“正”的东西教给学生,教学生明正理,走正道。其二,教育者本人、教育的过程和方法,也应该是“正”的,应行得端,做得正,这样才能立得住。
山大的“学伴”项目,仅就发给中外学生的申请表而言,其中便充斥着大量功利性、娱乐性目的,更出现了“结交外国异性友人”“一起玩”等选项,可见在顶层设计上就走偏了;在具体的实操环节,会怎么发展下去,可想而知。这种项目是否具有教育性,是否有助于教学生明正理、走正道,笔者实在不想评论。至于教育者本身的操守,教育过程和方法的正当性,就需要山大的某些官和吏自己反思了,如果他们还认为自己是教育者的话。
最后,但并非最不重要,笔者还想说两句多余的话。
第一,奉劝鲁地一些肉食诸君,不要再把“孔孟之乡”流于口号,流于口号的“孔孟之乡”只有一个含义,即“孔子、孟子出生的地方”。
第二,留学生教育是个普遍问题,那些鲁地以外的高校,似乎也有必要用上述孔孟三条反思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