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荐读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十五讲》(徐梓 著)

徐梓 知道点传统文化 2021-03-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十五讲
徐梓 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12月版


本书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丛书”的第一种,汇集了徐梓教授近年来研究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主要成果。全书以作者公开发表的论文、多年积累的讲稿、重要媒体的访谈等内容为依托,加以精心编排和必要改写,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娓娓道来,按照传统文化教育目的、内容、方法的逻辑顺序编排,比较全面地讲述了当前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热点问题。全书最大的特色是兼具专业性与普及性,既代表了当今传统文化教育研究的层次和水平,同时行文通俗、案例丰富,很适合中小学教师、家长阅读。该书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重点课题(优先关注)“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内容及实施途径研究”(批准号:AAA12002)的研究成果。

徐梓,本名徐勇,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国学经典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教育学会传统文化教育分会理事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童蒙文化专业委员会会长。撰有《元代书院研究》《中华蒙学读物通论》《中国文化通志·家范志》《现代史学意识与传统教育研究》《传统蒙学与蒙书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十五讲》等专著多部,主编《历史》《国学》《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等中小学教科书多种。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中国教育学会委托项目“《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指导标准》研制”。

第一讲  传统文化教育总论/1
一、为何学,学什么,怎么学/2
二、留住传统文化之根/6
 
第二讲  传统文化教育中的读经问题/17
一、读什么经/19
二、如何读经/22
三、为何读经/28
四、我的意见/31
 
第三讲  传统文化教育的社会意义/35
一、传统文化教育:为什么是现在?/36
二、儿童读经与道德建设/41
 
第四讲  传统文化教育的学术意义/57
一、无用之用,是为大用/58
二、国学经典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63
 
第五讲  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内容/71
一、经典文本/73
二、文化知识/76
三、技艺技能/78
 
第六讲  传统文化教育的原则和方法/83
一、儿童读经的三个基本原则/84
二、经典教育应“循序渐进”/85
三、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非教育化问题/87
四、传统文化教育中体验教育的必要和可能/91
 
第七讲  传统文化教育的乱象和问题/103
一、勿妄论国学教育是非/104
二、国学教育的乱象及治理/106
三、传统文化教育中复古化的误区/109
 
第八讲  传统文化教育与课程建设/117
一、疗治种种乱象,确保传统文化教育健康开展/118
二、解决师资问题,确保传统文化教育持久开展/120
三、达到教育目的,确保传统文化教育有效开展/122
四、将传统文化纳入国家课程,不会增加学生负担/123
 
第九讲  传统文化教育与教材建设/133
一、内容的选择/134
二、内容的组织/136
三、如何增强教材的可读性/138
 
第十讲  传统文化教育与教师/143
一、传统乡村社会的教育和教师/144
二、中国文化的尊师传统/150
三、中国传统师道/159
 
第十一讲  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经典/175
一、我为什么反对删节古典文本/176
二、今天,我们该如何读《弟子规》/179
 
第十二讲  传统文化教育与现代私塾/189
一、现代私塾的意义/190
二、现代私塾的局限/191
 
第十三讲  传统文化教育与蒙学/199
一、蒙学与传统文化/200
二、传统启蒙教育的发展阶段及特征/209
 
第十四讲  传统启蒙教育的借鉴意义/223
一、传统启蒙教育的使命/224
二、从《小学》的命运评说当代儿童读经/239
 
第十五讲  传统书院的现代价值/247
一、传统书院功能的式微/248
二、传统书院的员额和规模/252
三、传统书院人数少、规模小的原因/269
四、传统书院人数少、规模小的意义/272
 
后记/283

近年来,我一直在推广国学经典教育,强调国学经典教育是最优质的教育、最有价值的教育,具体地说,国学经典教育是实施通识教育、博雅教育、人文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乃至不二法门。但对于儿童读经,我认为有必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其一,不要过早读经,特别是狭义的儒家经典。传统的儒家经典,产生于我们民族文化奠基的“轴心时代”,离我们现在已经约有2500年。时过境迁之后,其中佶屈聱牙的文字、晦涩艰深的义理,即便是专门的研究者也很难理解,更不必说年幼的幼童。所以,就连在经典具有至高无上地位、全社会读经的古代社会,也没有要求儿童读经。古人把启蒙教育和读经教育的界限分得很清楚,将它们分属于大学和小学两个不同的范畴,并称从事启蒙教育的学塾为“蒙馆”、老师为“蒙师”;教授儒家经典的学塾为“经馆”、老师为“经师”。古人在长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总结出的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不要过早学习经典。这同样是一个悠远而值得我们珍视的传统,如同经典本身一样值得我们珍视。在儿童阶段,有选择性并适量地诵读一些蒙书和唐诗宋词是合适的,以“四书五经”更有价值为名,要求儿童过早读经,显然有欠斟酌。
其二,要正确看待、合理运用诵读的方式。不可否认,记忆和背诵是被历史证明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习过程中的记诵,无论是知识的积累,还是心性的陶冶都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单纯地死记硬背而全然忽视理解,那就应验了批评者所说的食古不化,只是用古代的经典来占据儿童的大脑,堵塞儿童的想象力,湮没儿童的灵性。我们承认,儿童最擅长的就是记忆,但这并不是意味着儿童喜爱背诵和记忆。不为儿童接受的东西,哪怕有再高的价值,也不应该施之于儿童。即使生硬地向儿童灌输了,也是不能持久的;即使儿童一时记住了,也是易忘的。更重要的是,记忆和背诵要有适合记诵的材料。像儒家经典之类的读本,古人尚且认为“颇棘唇吻”,读起来很困难,是不适合背诵的,尤其不适合儿童背诵。只有一些蒙书和唐诗宋词,句子短小,形式整齐,或者是韵语,或者是偶句,和谐顺畅,铿锵动听,读起来上口,听起来悦耳,儿童喜闻乐道,容易学,也容易记,能赢得儿童的喜欢,才是合适的诵读材料。
其三,要注意儿童学习兴趣的培养。古人在从事启蒙教育时,就充分注意到了儿童“乐嬉游而惮拘检”的特点,注意到了儿童之于教育“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的规律,强调一定要注意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保护儿童的学习积极性,以诱导和启发来代替“督”与“责”。在读经问题上,向儿童提供一些难以接受的内容,要求他们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去接受,并单纯地依靠强制和约束,或许能收一时之功,但绝对不可能有长期之效。更重要的是,它可能造成儿童对国学经典的畏惧和憎恨,彻底败坏儿童对国学经典的兴趣,使他们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即使在需要也能接受经典的时候,依然选择远离经典。所以,今天我们从事国学经典教育,应该最大限度地遵从教育学的基本规律,根据认知的规律,顺应儿童的天性,尽一切可能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使其爱学乐学,从而真正走进教育的过程。
(摘自“第六讲  传统文化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丛书”常年征求优质书稿,策划编辑邮箱:
liuyibnu@vip.163.com

公号主编:刘贯之
责任编辑:梓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