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 | 《邵晋涵研究》(刘一 著)
刘一,笔名刘贯之,北京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先后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台湾中央大学(桃园),师从徐梓、汪荣祖先生,获教育学学士、文学硕士学位。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兼任北京师范大学国学经典教育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童蒙文化专业委员会理事。主要从事中国教育史、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和中小学教材研发。撰有专著《邵晋涵研究》,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项目《辑补旧五代史》编委、主要作者,北师大版地方课程教材《中华传统文化》(共24册)副主编,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优先关注)“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内容及实施途径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中国教育学会委托项目“《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指导标准》研制”课题组成员。
自乾嘉以至今日,论及邵晋涵,莫不视之为一代名儒。然循名责实,邵氏之重要著述,仅存《尔雅正义》一编,其余札记、文集、方志之属,尚不足以表见其学术之精微。著述不显而身享盛名,其中缘由,颇可玩味。
追本溯源,邵氏生前之盛名,系乎三端:其一,特旨征入四库馆,自田间跻身翰林,已为士林所荣,又恰与戴震共膺荣遇,更为时人所乐道,遂有“戴经邵史”之比。其二,《旧五代史》之纂辑,堪称四库辑佚之冠,既蒙清高宗题诗赞赏,复列于二十四史之林。其三,《尔雅正义》之撰,实为一生精力所萃,时人奉为群经新疏之典范,文字训诂之重镇。复观洪亮吉、钱大昕、阮元诸人之称述,细玩其主旨所在,皆将晋涵视为考据学家之典范,虽盛赞其史学,亦侧重考史而言。洪、钱等所述,虽稍有渲染,尚觉名实相副。
惟章学诚独持异议,自负知邵最深,殁前撰《邵与桐别传》,既与其“浙东学术”之说交相为用,复欲挟邵以自重。依其所述,邵遂成为浙东学者之典范,考据学家之劲敌,章氏相喻甚深之学术知己。章撰此文,虽未得晋涵学术之实,然欲救挽考据学风之偏,用意颇善,且行将就木,纵使比附于邵,亦情有可悯。后人不解章氏本意,惟觉传中所述之晋涵更堪玩味,遂喜闻其说。近代以来,章氏渐享大名,本欲挟邵以自重之《别传》,反令邵因此而得“名”。此后百余年间,论邵之文,皆难脱章氏窠臼。所谓名实难副,实根源于此。
然章氏之附会,后人之曲从,不足为晋涵累。今日欲探寻邵氏学术之真面目,固须力矫《别传》之不实,却不必以此罪邵,乃至否定其学术渊源与成就。邵氏之重要著述,今诚难觅其详,然零篇残章,尚可掇拾殆尽。将之荟萃一编,虽难以详观其学术之整体规模,却足以勾勒其成学历程之大端,寻绎其学术宗旨之精要。
邵晋涵学术之形成与发展,历经四个阶段,前文述之已详,兹略加概括。
(一)家传乡习。早年随祖父邵向荣、族兄邵升陛受业,且获闻邵廷采学行甚详。进学后,从游周助澜、汪沆之门,沉潜于经史之学。习闻王守仁、刘宗周、黄宗羲、万斯同、全祖望之遗事,涉猎其著述,遂心生景仰。浙东学术之精神,蕴蓄已深。
(二)浸染朴学。中举入都之后,从游钱大昕、朱筠之门,与戴震、段玉裁切磋论学,渐趋向于训诂考据。
(三)论学实斋。成进士后,始与章学诚同寓朱筠幕下,深入论史,重读邵廷采之著述,注重“著述成家”与“史学义例”之阐发。
(四)征入四库。乾隆三十八年以后,任职四库馆,纂辑《旧五代史》诸书,寓史家深意于文献之中;撰写提要,申明浙东史家之观点。然文字之忌讳,皇帝之过问,“提要稿”之删改,影响其学术心态甚巨,实为《宋志》不克成编之重要原因。
纵观邵晋涵一生之学术,就其方法而言,侧重于文字训诂、网罗佚文、考证异同;就其领域而论,侧重于群经新疏、诸史考证。此确为客观事实,无法否认。然传承文献之职志,躬行实践、经世致用之精神,实为其一生学术宗旨之所在,与浙东学术之根本特征相契合。就邵氏之学术规模与成就而言,其能否堪称一代学林之重镇,自可见仁见智;然就其学术之形成与发展而论,终无愧于浙东学术之重要传人。
本书之结论,似觉平实无奇,未能眩人耳目。然经过一番重新梳理,邵晋涵与浙东学术之渊源,浙东学术与乾嘉考据之激荡,以及邵氏学术宗旨之所在,方得以清晰呈现。
(选自本书P153—15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