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武秀成 | 《民国时期国学期刊汇编》前言

武秀成 知道点传统文化 2021-03-12

主编:武秀成

书号:978-7-5531-1155-1

定价:48000.00元(全60册)

出版时间:2019.10

精装、16开


内容简介:本书搜集、影印民国时期全国以“国学”为主要研究内容的期刊,分辑出版,首辑收录期刊三十余种,60册,既包括影响巨大的《国立北京大学国学季刊》《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周刊》《国学月报》《国学月刊》《国学论丛》《国学论衡》《国学报》等直接以“国学”命名的著名刊物,也包括《国故》《国文学会特刊》《国专月刊》《制言》《论学》《文哲月刊》等不以国学为名但实际上以国学为研究对象的民国期刊。本书为所收期刊逐一撰写提要,详细介绍其主办机构、出刊时间、刊物的主要内容与特色等内容;还编制了详细的篇名索引、作者索引,以便检索。



前 言


中国近代学术,至民国而臻于极盛,大师辈出,硕果累累,深为后世青年俊彦所向往。覃思个中原故,民国国学期刊林立,学人得以保存国故,商量旧学,疑义相析,启迪新知,此正是催动民国学术发展的一大助力。国学期刊肇始于晚清。历时久而影响大者当首推由黄节、邓实、刘师培等在上海发起成立的国学保存会主办的《国粹学报》。该报创刊于清光绪三十一年(一九〇五),迄于宣统三年(一九一一),历时七年,每月一期,闰月增刊,凡八十二期,无有阙者。其撰文者黄节、邓实、刘师培、李详、章太炎、胡朴安、马叙伦等,皆一代名家。此后,国学期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较有影响者即有:光绪三十四年沈宗畸创办的《国学萃编》(北京,原名《国粹一斑》);宣统三年罗振玉主办的《国学丛刊》(北京);民国元年(一九一二)邓实、缪荃孙合编的《古学汇刊》(上海);同年刘师培、康宝忠主编的《中国学报》(北京);民国三年四川国学学校发行,刘师培等创办的《国学荟编》(成都,初名《四川国学杂志》);民国四年倪羲抱主编的《国学杂志》(上海);民国八年国立北京大学文科创办,刘师培、黄侃主编的《国故》;民国十一年吴宓主编的《学衡》(南京),同年宋育仁主编的《国学月刊》(成都);民国十二年胡正主编的《国学周刊》(上海);同年国立东南大学南京高师国学研究会创办,陈钟凡、顾实主编的《国学丛刊》;国立北京大学主办的《国学季刊》;上海国学研究社主办的《国学周报》(合订改名为《国学汇编》);民国十三年北京述学社主办,陆侃如等主编的《国学月报》;民国十四年国立北京大学研究所主编的《国学门周刊》(后改名《国学门月刊》);民国十五年中华图书馆协会主办,刘国钧主编的《图书馆学季刊》(南京,后迁北京);民国十六年清华学校(后改名国立清华大学)研究院主办的《国学论丛》(北京);民国十七年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创办的《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广州,后迁北京、南京);同年北平图书馆主办的《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民国十九年故宫博物院文献馆创办的《史料旬刊》(北京);同年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文学会主办的《国学丛刊》;民国二十年中国大学出版部主办的《国学丛编》(北京);民国二十二年苏州国学会主办的《国学论衡》;民国二十四年江苏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创办的《国专月刊》;同年章氏国学讲习会主办,章太炎主编的《制言》(苏州);北平文哲月刊社主办的《文哲月刊》,民国三十年北京国学书院主办的《国学丛刊》等等。一些以研究中国学术为主旨的专业刊物也属于这个范围,如民国十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史地研究会创办的《史地学报》(南京),民国十八年燕京大学历史学会主办的《史学年报》(北京),民国二十二年龙榆生主编的《词学季刊》(上海),民国二十三年顾颉刚、谭其骧主编的《禹贡》(北京)等。除了以国学研究为宗旨的专门期刊外,还有大量的综合性文化、学术期刊也是国学论著发表的重要园地。其中最有影响者当属光绪三十年商务印书馆夏瑞芳主办的《东方杂志》(上海),历时四十六年,发行八百一十九号。其他如民国十二年章太炎主编的《华国》月刊(上海),民国二十九年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创办、浦江清主编的《国文月刊》(昆明,迁重庆,再入上海),以及民国四年清华学校主办的《清华学报》(北京,初名《清华月刊》)、民国十六年燕京大学主办的《燕京学报》等大学学报,皆久负盛名。还有一些发行时间不长但也颇有影响者,如民国九年唯是学报社主办的《唯是》(北京),民国十年亚洲学术研究会主办的《亚洲学术杂志》(上海),民国三十六年学原社主办的《学原》(南京)等。这些专门性的以及兼包国学的期刊,自清末至一九四〇年代,不论其卷帙大小,发行时间长短,总计不下百十种,构成了民国学术天地的半壁江山。国学期刊的问世,彻底改变了前代学者国学论著藏诸笥箧,手抄笔录,友朋传阅的主体交流传播方式,为学者构建了一个“发明国学,保存国粹”(《国粹学报略例》),广泛交流,自由争鸣,快速传播的平台。民国时期有所成就的学者,大都涉足于此,耕耘于此,收获于此。许多学者重要的国学论文首先刊发于此。如王国维代表性的文学批评著作《人间词话》,最初即发表于光绪三十四年与宣统元年的《国粹学报》上;其代表性的戏曲文学研究成果《宋元戏曲史》,从民国二年始,分八期连载于《东方杂志》,而另一部著名的戏曲论著《唐宋大曲考》也首先刊发在《国学论丛》(民国十七年第一卷第三期)上;其代表性的版本学研究成果《五代监本考》,则刊发在《国立北京大学国学季刊》(民国十二年第一卷第一期)上。陈垣代表性的史学研究论著几乎都首先发表于国学期刊上,如《元西域人华化考》分上下卷发表于《国立北京大学国学季刊》(第一卷第四期)和《燕京学报》(民国十六年第二期),《史讳举例》刊发于《燕京学报》(民国十七年第四期);《通鉴胡注表微》则分两次刊发于《辅仁学志》(民国三十四年第十三卷一、二合期与三十五年第十四卷一、二合期);其宗教研究的代表性成果“古教四考”:《元也里可温》(后改名《元也里可温教考》)分五期刊发于民国七年的《东方杂志》,《开封一赐乐业教》分三期发表于民国九年的《东方杂志》,《火祆教入中国考》与《摩尼教入中国考》则分别发表在民国十二年《国立北京大学国学季刊》第一卷第一、二期上。有的学者,其一生的研究论文,大半都首先发布在期刊上。如刘师培不仅创办、主编过多家国学期刊(还创办过《天义报》《衡报》等进步报纸),同时也是早期国学刊物最活跃的作者。他的重要论文如《读左札记》《春秋左氏传时月日古例诠微》《古学出于史官论》《汉宋学术异同论》《谶纬论》《论文杂记》《南北学派不同论》《国学发微》《周代官制发微》《汉代法制发微》《两汉学术发微论》《汉代古文学辨诬》《近代学术统系论》《氏姓学发微》《近儒汉学变迁论》《古书疑义举要补》(《刘申叔先生遗书》收入时改作《古书疑义举例补》)《论近世文学之变迁》《辽史地理考》《文例释要》《敦煌新出唐写本提要》《白虎通义源流考》《周书略说》《楚词考异》《古历管窥》等,以及《晏子春秋》《荀子》《法言》等多种经典文献的校注文字,都先后刊发在《国粹学报》上。民国以来刘氏的国学论文则主要发表在《中国学报》《四川国学杂志》(包括《国学荟编》)、《国故钩沉》《国故》等期刊上,如《春秋左氏传例略》《春秋左氏传古例考序略》《西汉周官师说考》《庄子斠补》《白虎通义定本》《春秋繁露斠补》等。刘氏生命最后时期的重要文章如《毛诗词例举要》《礼经旧说考略》《搜集文章志材料方法》《中庸说》《象尽意论》《王弼易略例明彖篇补释自序》等,则皆刊发于民国八年的《国故月刊》。刘氏卒后,其已刊旧文与未刊遗文,仍不断发表在期刊上。国学期刊伴随着他们一生,他们成长于此,扬名于此,他们于此建树起了后人难以企及的学术丰碑。民国国学期刊,不仅培育了一个时代的学者,甚至一个刊物也能孕育、成就一个学派。民国时期最有名的一个文化学术流派,即因《学衡》杂志而得名。民国十一年元月,梅光迪、吴宓、胡先骕、刘伯明、柳诒征等七人,在国立东南大学(今南京大学)发起创办了《学衡》杂志。《学衡》从创刊至民国十五年十二月,以月刊刊行了六十期;十六年停刊一年;复刊后以双月刊刊行了十二期,十九年再次停刊一年;而后又不定期地刊出了七期,直到民国二十二年七月终刊,凡七十九期。为《学衡》撰稿者,除诸位发起人外,还有其友人及东南大学的师生,如吴芳吉、刘朴、缪凤林、张其昀、赵万里、陆维钊、向达等。民国十四年吴宓赴清华学校任国学研究院主任,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张荫麟等清华师生也因之成了杂志的主要撰稿人。林损、景昌极、刘永济、汤用彤等人因为认同《学衡》的宗旨,而成为该刊的重要作者。刊物历时十余年,吴宓始终是其最坚定的核心。《学衡》上的文章大致有四类:批判新文化新文学运动的论文,新人文主义的译介,关于传统文史哲的专题研究,旧体诗词文赋。该学派提倡“昌明国粹﹐融化新知”(《学衡杂志简章》),反对新文化运动,认为他们“模仿西人﹐仅得糟粕”;反对新文学,认为文言优于白话,主张言文不能合一。学衡派由是而成,而以柳诒征等人为国学支柱的学衡派,最终成为了后世新儒家的学术滥觞。民国国学期刊的学术魅力正在于此。今人要研究这些学者和流派,传承发展民国学术,了解民国学术生态与变迁,民国国学期刊无疑是最丰富的资料宝库和最深厚的学术源泉。虽然民国时期的一流国学大师,后人多编纂有“全集”“全书”“遗书”“著作集”“论文集”等,但这些“全集”“遗书”,本身就是充分利用民国期刊搜检勾稽的结果。民国以来,学者论著往往先行发表于期刊,而后根据类别或时地或需求再合编成册,最后汇纂成“全集”。 如刘师培《左盦杂著》凡收九篇:《书春秋繁露止雨篇后》《古本字考》《古重文考》《周书略说》《定命论》《今文尚书无序说》《非古虚篇》《校雠通义箴言》《国学学校论文五则》等,皆先刊于民国元年、二年各期《四川国学杂志》上,而后于民国三年由四川成都存古书局汇纂印行(国家图书馆别有抄本,收文十三篇),最后又于民国二十五年由钱玄同、郑裕孚等编入《刘申叔先生遗书》(或称《刘师培全集》,未收《论文五则》一篇,当因全文已采入《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而剔除)。尽管钱氏等人从十数种报刊中广事搜罗,但仍然多有遗漏。二〇〇八年万仕国复又辑录而成《刘申叔遗书补遗》两巨册,其中单篇论文的来源涉及当时报刊十七种,而编者仍言不敢称全。又如岑仲勉,中华书局近年编纂出版了《岑仲勉著作集》,收录其专著与论文集十五种,另三种《墨子城守各篇简注》《元和姓纂四校记》《唐方镇年表正补》因为别行而暂不列入。岑氏论著可谓搜罗完备,但检阅民国期刊,剔除那些名异实同者(如《东方杂志》民国三十五年第四十二卷第二十期刊发的《西周初期与印度之交通》,后又重发于《珠海学报》一九四九年第二期,改名《上古中印交通考》,《两周文史论丛》外一种《西周社会制度问题》附录二据后者收录),以及岑氏后来采用、散入他著者(如《辅仁学志》民国二十六年第六卷第一、二期的《跋突厥文阙特勤碑》,已纳入《突厥集史》卷十五《阙特勤碑》之校注中),不见于《岑仲勉著作集》的论文仍有不少。如关于儒学研究的论文有《对于孔学的我见》(《东方杂志》民国三十六年第四十三卷第六期);关于佛教研究的论著有:《法显西行年谱订补》《义净法师年谱》(《圣心》民国二十二年第二期)、《秦代已流行佛教之讨论》(《真理杂志》民国三十三年第一卷第一期)、《弥天释道安著作辑目》(《辅仁学志》民国三十五年第十四卷一、二合期)等;关于古国、民族研究的论文有:《再说“钦察”》(《辅仁学志》民国二十五年第五卷一、二合期)、《蒙古史札记》(《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民国二十四年第五卷第四期)、《从人种学看天山南北之民族》(《东方杂志》民国三十四年第四十一卷第二期)、《揭出中华民族与突厥族之密切关系》(《东方杂志》民国三十四年第四十一卷第三期)、《伊兰之胡与匈奴之胡》(《真理杂志》民国三十三年第一卷第三期)、《从女国地位再讨论附国即吐蕃》(《康藏研究》民国三十六年第十期)等;关于《墨子》研究的论文有:《墨学解》(《学原》民国三十七年第二卷第八期)、《墨子兵法研究导论》(《国防月刊》民国三十七年第七卷一、二合期);关于国际汉学研究的论文有《关于“二十五年来苏联的汉学研究”一文中几个名词的商讨》(《中苏文化》民国三十二年第十三卷第七、八期)等,皆未收入岑氏《著作集》中。大师之外的学者,大多没有编纂论文集,更没有全集,要获取他们的研究成果,主要还是从国学期刊中搜罗。如清末民初研究古籀的名家林义光,目前为学界所知所用的主要有《诗经通解》与《文源》二书,而其论文《释栽灾》《周易卦名释义》《三事大夫说》《论殷人祖妣之称》《鬼方黎国并见卜辞说》《卜辞**即荧惑说》等,则只能从《国学丛编》和《清华学报》上搜检。至于一般学人的国学论著,则更是舍期刊而无从得见。如段琼林于民国二十年与二十一年在《故宫周刊》上十数期连载《明史本纪原本补本异同录》(未完),对《明史·本纪》武英殿原刊本与修订本进行了对校,并参以《四库全书》钞本,逐条列出,揭示了《明史》纂修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即清代官修《明史》有二次修订本,二本差异甚大。但今人研究《明史》纂修与版本所提出的创造性观点,皆直接越过段氏,中华书局点校本《明史》于此也不著一词,遂使段氏在《明史》研究界湮没无闻。此虽难辞作者学殖欠阙之嫌,但更是由于民国期刊翻检不便之故。物转星移,世变时易,水火兵燹,社会变迁,加之一些期刊原本就发行期短,出刊量少,至于今日,多少期刊亡佚,多少期刊残缺,多少期刊零落而散存。我们翻检《全国中文期刊联合目录》,仅就著于录者就可以清楚地看到:首先,就某一种国学期刊而言,同时藏有全部卷期的图书馆往往也只有三五家,大部分图书馆所藏都是残缺不全的。其次,有的期刊已成孤本,如上海中华国学院编辑发行的《国学通讯》,目前所知仅有上海图书馆一家有藏;有的是仅有一家藏有全本,别家所藏则为零种,如香港文明书局编辑发行的《国粹杂志》(月刊),全国仅有四川省图书馆藏有较全的一套,北京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两家所藏只有少量期次。更有甚者,放眼全国所有图书馆馆藏,也难以配齐某一期刊的全部卷期。这既表明民国国学期刊翻检借阅的不易,也表明民国期刊汇编出版所存在的难度。目前学界已有《中国早期国学期刊汇编》的出版,收录民国国学刊物十余种。某些重要的民国期刊也有了重印本,如台湾学生书局影印出版的《中国学报》《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等,中华书局影印的《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上海书店出版社影印大部分的《东方杂志》等。还有某些专门类别的期刊,如中国书店出版社影印的《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而尚未有大型的民国国学期刊的汇编出版。我们这部《民国时期国学期刊汇编》,正是因应学界的这种需求而推出的一项初步成果。编纂出版这部丛刊,我们做了长期持久的底本搜罗工作。由于种种原因,几乎对每一种期刊,我们都要进行勘查残缺,配补完全的工作。如《国学季刊》是国立北京大学创办的国学刊物,也是“整理国故”运动的重要理论阵地。该刊创办于民国十二年一月,一年出版四期;十三年停刊,十四年发行一期后又停刊;十八年复刊仅出一期,十九年发行二期,二十年再中断一年;二十一年恢复正常,一年四期,二十二年又停刊一年;二十三年、二十四年每年四期,二十五年出二期,二十六年抗战全面爆发,出版一期(第六卷第三期)后再度停刊;至三十五年复刊,发行一期(第六卷第四期)后终刊(一九五〇、一九五一年曾复刊发行两期)。前后二十四年间,凡出六卷二十四期,停刊五次,反反复复,于此可见民国期间学人办刊之艰辛。我们《汇编》为了配齐这套期刊,分别采用了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的馆藏。其中第六卷第三期,国内各馆无存,而最后一期第六卷第四期则终因底本获取未果而付阙如,殊为遗憾。前述国学期刊类型不一,《汇编》所收者仅属专门性的国学期刊,即以国学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民国期刊。凡已有汇辑影印而流传较广者,一般不予收入;凡综合性文化学术刊物一般亦不收入,以收缩卷帙,节省费用。我们根据目前底本的搜集配补情况,先编纂出版第一辑,凡收二十六种,分为六十册。其中多有稀见者,甚至有民国期刊数据库不收者,如民国十六年北京国学丛刊社所编《国学丛刊》,民国二十六年湖南国学报社所办《国学报》等。为便于读者使用,我们编制了各刊所载论文索引和作者姓名索引。为便于了解各种国学期刊,我们还请张鸿鸣博士特为各刊撰写了提要。特别感谢巴蜀书社慷慨允诺出版发行这套《民国时期国学期刊汇编》,感谢王群栗等编辑在出版环节所做出的种种努力,感谢老友杜泽逊教授百忙中为此书撰写纵横议论、寄托深远的序言,感谢在编纂出版此书背后默默付出的各位朋友。期盼我们共同努力的《汇编》的陆续问世,将能推进一步民国学术研究的深入和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是为吾辈之宿愿。


二〇一九年十月秋末于南京大学仙林和园竹松庐



总目录

第一册

  • 国学(日本东京国学扶危社主办,1914年7月创刊,仅发行一期)

  • 国学卮林(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国文历史地理学会主办,1920年5月创刊,仅发行一期)

  • 国文学会丛刊(北京师范大学主办,半年刊,1922年11月创刊,发行2期)

第二册

  • 国故(北京大学文科主办,月刊,1919年3月创刊,共发行5期)

第三册

  • 国学月刊(成都少城公园主办,成都国学月刊社出版,1922年10月创刊,1924年停刊,共发行27期)

第四册

  • 国学月刊

第五册

  • 国学月刊

第六册

  • 国立北京大学国学季刊(国立北京大学国学季刊编委会编,1923年1月创刊,1952年12月停刊,共发行6卷)

第七册

  • 国立北京大学国学季刊

第八册

  • 国立北京大学国学季刊

第九册

  • 国立北京大学国学季刊

第十册

  • 国立北京大学国学季刊

第十一册

  • 国立北京大学国学季刊

第十二册

  • 国立北京大学国学季刊

第十三册

  • 国立北京大学国学季刊

第十四册

  • 国学月报(北京述学社主办, 1924年5月创刊,1929年7月停刊,共发行3卷)

第十五册

  • 国学月报

第十六册

  • 述学社月报(北京述学社主办,1930年3月停刊)

  • 国学月刊(北京民国大学国学研究会编, 1925年9月创刊,1926年3月停刊,发行至2卷3期)

  • 国学辑林(上海中国国学研究会编, 1926年9月创刊,其前身为《国学丛刊》,仅发行1期)

第十七册

  • 国学丛刊(南京东南大学国学研究会刊行, 1923年3月创刊,1926年8月停刊,发行至3卷1期)

第十八册

  • 国学丛刊

第十九册

  • 国学丛刊

第二十册

  • 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周刊(国立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编,上海开明书店出版, 1925年10月创刊,1926年8月停刊)

第二十一册

  • 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周刊

  • 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月刊(国立北京大学研究所编, 本刊前身为《国立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周刊》,1926年10月起改为月刊,期数另起,1927年11月停刊)

第二十二册

  • 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月刊

第二十三册

  • 国学专刊(福建厦门大学国学专刊社刊行, 1926年3月创刊,1927年10月停刊,共发行1卷4期)

  • 国学丛刊(北京国学丛刊社刊行, 1927年1月创刊,仅刊行1期)

第二十四册

  • 国学(上海大东书局刊行, 1926年10月创刊,1927年1月停刊,共发行1卷4期)

第二十五册

  • 国学汇编(上海国学研究社编, 1923年创刊)

第二十六册

  • 国学论丛(北京清华学校研究院刊行, 1927年6月创刊,1930年12月停刊,发行至2卷2期)

第二十七册

  • 国学论丛

第二十八册

  • 国学论丛

第二十九册

  • 师大国学丛刊(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文学会编,年刊, 1930年12月创刊,1932年3月停刊,共发行1卷3期)

第三十册

  • 国学商兑(苏州国学会刊行,半年刊, 1933年6月创刊,仅发行一期)

  •  国学论衡(苏州国学会刊行, 半年刊,1933年6月创刊,第一期名“国学商兑”,自第二期改为本刊名,1937年6月停刊,共发行10期)

第三十一册

  • 国学论衡

第三十二册

  • 国学论衡

第三十三册

  • 国学论衡

第三十四册

  • 国学论衡

第三十五册

  • 国专月刊(江苏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刊行, 1935年3月创刊,1937年6月停刊,共发行5卷,每卷5期)

第三十六册

  • 国专月刊

第三十七册

  • 国专月刊

第三十八册

  • 国专月刊

第三十九册

  • 国文学会特刊(天津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国文学会刊行, 半年刊,1934年1月创刊,1935年5月停刊,共发行3期)

第四十册

  • 制言(本刊原名《制言半月刊》,由苏州章氏国学讲习会编,自48期改为月刊,并改由上海制言月刊社编,期数续前。1935年9月创刊,1940年3月停刊,共发行62期。其中,第37-38期又名《章氏国学讲习会学报》)

第四十一册

  • 制言

第四十二册

  • 制言

第四十三册

  • 制言

第四十四册

  • 制言

第四十五册

  • 制言

第四十六册

  • 制言

第四十七册

  • 制言

第四十八册

  • 制言

第四十九册

  • 制言

第五十册

  • 制言

第五十一册

  • 制言

第五十二册

  • 文哲月刊(北平文哲月刊社编, 1935年10月创刊,1937年1月停刊,共发行10期)

第五十三册

  • 文哲月刊

第五十四册

  • 论学(无锡国学专门学校编,月刊, 1937年1月创刊,同年7月停刊,共发行8期)

  • 国学报(湖南长沙国学报社刊行, 月刊,1936年5月创刊,1937年7月停刊,共发行2卷,现存2卷1-3期)

第五十五册

  • 学海(南京学海月刊社刊行,主编钱仲联。1944年7月创刊,1945年3月出至第二卷第三册)

第五十六册

  • 学海

第五十七册

  • 国学丛刊(北京国学书院编,不定期刊出, 1941年3月创刊,1945年5月停刊,共发行15期)

第五十八册

  • 国学丛刊

第五十九册

  • 国学丛刊

第六十册

  • 篇名索引

  • 作者索引


内文试读


内容来源:巴蜀书社公众号
本号主编:刘贯之
责任编辑:梓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