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大年初一硬核推介的《尚书》,我们用八分钟迅速了解一下
2017年11月10日,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演讲中,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协和万邦”,表达了中国人民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2013年5月4日,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号召广大青年坚定理想信念,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这些关于治国理政和修身立德的经典语句,都出自《尚书》。
《尚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历史文献汇编。初名《书》,汉代以后始称《尚书》,取“上古之书”的含义;因被后世奉为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成为历代必读的经典。正如《汉书·艺文志》所说:“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相较于以记事为主的编年体史书《春秋》,《尚书》侧重记言,可视为上古时期朝廷文告和君臣间谈话记录的汇编。《尚书》所记历史上起尧舜时代,下至春秋战国时期,举凡尧舜禅让、大禹治水、商汤伐桀、盘庚迁殷、武王伐纣、周公摄政、平王东迁等重大历史事件,以及相关重要历史人物的言论事迹,皆荟萃于一编。
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共58篇,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和《周书》四个部分。古人依据文体的差异,将《尚书》各篇归纳为“典、谟、训、诰、誓、命”六类。记录君王言行以垂范后世之文称为“典”,如《尧典》《舜典》等篇;君臣间谋划治国大事之文称为“谟”,如《大禹谟》《皋陶谟》等篇;大臣劝导启发君王之文称为“训”,如《伊训》《高宗肜日》等篇;君王告诫勉励大臣之文称为“诰”,如《汤诰》《大诰》等篇;军队出征前的誓师之文称为“誓”,如《甘誓》《汤誓》等篇;任命官员、赏赐诸侯之文称为“命”,如《毕命》《文侯之命》等篇。
宋刻本《尚书》书影
《尚书》的年代去古未远,其思想内涵博大精深,对中国传统政治理念、道德规范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书》以道政事。”围绕治国理政,《尚书》鲜明地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政治理念,以及与之相应的一系列施政方针。首先,官吏的选用重在“知人”。“知人则哲,能官人”“任官惟贤才,左右惟其人”“官不及私昵,惟其能;爵罔及恶德,惟其贤”,要做到知人善任、唯才是举、无偏无党。其次,施政的核心在于“安民”“保民”。“安民则惠,黎民怀之”“欲至于万年,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要秉持“若保赤子”的谨慎态度,常怀“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敬畏之心。最后,处理对外关系时,应以“睦乃四邻”“协和万邦”为最高准则。《尚书》所强调的“德日新,万邦惟怀;志自满,九族乃离”,与孔子主张的“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颇为契合,体现了儒家的政治理想。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传统文化中,读书、修身、立德,不仅是立身之本,更是从政之基。”《尚书》围绕从政者个人的修身立德,提出“克明俊德”的思想。“信用昭明于天下”,要从大道着眼,做到政贵有恒、取信于民;“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要从自身着眼,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不矜细行,终累大德;为山九仞,功亏一篑”,要从细节着眼,从小事做起,做到兢兢业业、慎始慎终。至于“允恭克让”“满招损,谦受益”“有容,德乃大”“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勤劳稼穑”……这些出自《尚书》的格言警句,其思想内涵更是早已超越为政的范畴,成为全体民众共同遵循的道德规范。
像《尚书》这样“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的传统文化经典,无疑是今天应该继承和弘扬的宝贵精神财富。
本文原题“《尚书》:克明俊德,协和万邦”,载《光明日报》2017年12月12日02版
本号主编:刘贯之
责任编辑:梓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