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有声│《再别康桥》的真正内涵,这四个字概括得精准传神!

2017-09-14 高昂 全民悦读太原阅读会

我们立志做最优质朗诵学习基地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r0191j4rrbi&width=500&height=375&auto=0


  《再别康桥》,是诗人徐志摩最为脍炙人口的诗篇之一,几乎所有的朗诵爱好者都读过。但我也遗憾地听到,非常多的人,把这首诗的基调搞错了。


  尤其是大多数初学朗诵的中小学生,往往会把这首诗处理成优美的风景抒情诗,一味求美,而没有对写作背景与作者背景做足够的了解,没有理解本诗的内在语。其实,这首诗应该是淡淡的伤感。

  


  一方面,我们的教育,存在一些问题。有的教材或老师用《再别康桥》做审美教育,让学生从中寻找美的词语,如“夕阳中的新娘”,让 45 32788 45 14988 0 0 1529 0 0:00:21 0:00:09 0:00:12 3273 45 32788 45 14988 0 0 1360 0 0:00:24 0:00:11 0:00:13 3125 45 32788 45 14988 0 0 1247 0 0:00:26 0:00:12 0:00:14 3126 45 32788 45 14988 0 0 1151 0 0:00:28 0:00:13 0:00:15 3126 45 32788 45 14988 0 0 1069 0 0:00:30 0:00:14 0:00:16 3227生展开联想,夕阳的颜色,新娘怎样着装,等等,导致学生会觉得这首诗就是“美”的诗,但这其实背离了徐志摩写这首诗的真正的情感——迷茫、怅惘、青春不在……不能体会这些,就不能体会徐志摩说“沉默是今晚的康桥”的分量。类似的例子还有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也在选入一些教材后当优美的风景诗来学习。



  另一方面,也说明,虽然现在大家都在说“生活不止苟且,还要有诗和远方”,但事情的真相是,多数人也就跟风那么一说,其实并没有多少人真的愿意去投入“诗和远方”的怀抱,去花时间读诗,或花时间学习一下经典诗篇的朗诵,多数朗读者读诗的时候,习惯张口就来。


  全民阅读,看似繁荣,其实隐忧甚多。这种跟风浮躁,只留恋肤浅表面,不愿深入学习的心态,正在戕害我们这个民族的阅读精神。



  了解一下徐志摩的生平和在康桥生活的这段经历,我们就知道,这首诗的基调是伤感的,而不是美妙的。有人曾把这首诗的概括为四个字,极为精准传神。


  陈醇先生在总结自己的朗诵经验时,曾经给出“情意味畅准”的五字诀(点击阅读),其中谈到了《再别康桥》的深刻内涵,就引用了四个字来概括。


  关于意,不管有没有图像,要充分理解,要让人充分理解。古代画,意在笔先,笔停意存。不能让人听了半天没有印象甚至不明白。要琢磨,这需要艰苦劳动。

  最近我播徐志摩的作品《再别康桥》,我看了几本有关的书,请教了行家。有位教授说,“再别康桥”就是“魂断康桥”,我一下子明白了。自己不明白,怎么能让人家明白呢。



  “魂断康桥”这四个字,实在是言简意赅,精准无比!


实际上,康桥在徐志摩而言,有着极为特殊的意义,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李怡教授在分析这首诗时说:


《再别康桥》,过去都认为是徐志摩向他的母校告别的诗。但是我认为这说不通。他轻轻地来,悄悄地走,一个人告别他的母校,为什么是这样子呢?正常情况下,回到母校,是很兴奋的事,他何必这样轻轻、悄悄的呢?这里显然是别有意味的。我们似乎可以觉得,他手里好像捧着一个很珍贵又很脆弱的东西,一碰就碎。好像他在竭力保护这个东西,所以他要小心翼翼地行走。是什么东西让他如此珍视呢?那就是他的记忆,他的经历。

他告别的不是母校而是他的经历。这就是让徐志摩成为徐志摩的那段经历,也就是与林徽因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情感经历。正是这段情感,让徐志摩成为了徐志摩,所以他特别珍视它。但是这样的情感记忆又是脆弱的,不可靠的,因为一切都已经发生了变化,徐志摩再也回不到过去了。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过去我们以为这就是一个比喻。其实不能这样简单地理解,在这里徐志摩的情绪和自然物象相互印证了。他处处写眼前的自然,实际上他看重的是人情,自然中不断渗透穿插着他的人情,这就是徐志摩诗歌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国古代诗歌常用的手法。它不会直接倾吐,而是通过重重的自然景物的叠加来渗透人的情绪,就像电影里面的叠加效果。



  有了以上认识,牢记“魂断康桥”4字,再去读这首诗,就会看到许多内在语之花从文字中跳出,在眼前一一绽放,就会体味到表面优美的文字背后那一幕幕辛酸伤感。


  这就是作品的张力:表面文字和内在意思的冲突,形成了对抗与和谐。


  我们朗读的时候,同样要通过我们声音的形式表达出来。我在《经典诗文朗诵》系列有声讲座里,详细分析了作品内涵及声音表现技巧。(讲座时长约50分钟,包括作品解读+朗诵指导+配乐赠送。本文左下角[阅读原文],可进入),有兴趣的可以听听。



  本文开头的《再别康桥》的朗诵,是十多年前的习作。现在听,实在难以入耳,有太多的粗糙和不足。但现在要我重读,却觉得有些不敢开口,没把握准确的表达我的感受和理解。因此,暂且把少年轻狂时的习作拿出来献一下丑,也给自己一点激励。


  这篇朗诵,其实唯一满意的是配乐。如果你也喜欢,不妨向后台回复“再别康桥配乐”(注意不要输错哦),看看会有什么事情发生?


本文作者及朗诵者

  高昂,网名go on,中华文化促进会朗读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山西电视台职业播音20余年,致力于纪录片解说。公众号:全民悦读太原阅读会,ID:tyreader。


长按关注我们,更多精彩内容呈现!

立志做最有温度的有声阅读平台


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

即可进入《再别康桥》有声讲座课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