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愿留在和田做一粒小小的石榴籽

唐丽 小疆有话说 2019-02-16

依稀记得五年前,孤身一人,背着行囊,挤身在滚滚向前的人流中,踏上了西行的列车。


一路走来,有水的痕迹,绿色就会疯长,它们倔强地与沙漠做着顽强的抗争,正如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一样:坚贞,不屈。


就这样,我一路来到了和田,这个曾经从未了解过的地方。临行前,父亲对我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只要能自立,在哪里工作都一样。”带着父亲的这句话,我在和田一待就是五年,或许还会有下一个五年,一定还会有无数个五年。


沙漠里的胡杨,不畏风沙,不惧酷暑,年年岁岁,岁岁年年,保卫着这片美丽的土地。而我们必将成为这个时代新一批的胡杨,扎根于此,吸收养料,蓬勃生长,回馈宝贵土地的养育之恩。


曾以为工作可以驱除远在他乡产生的孤独感。但,每逢佳节倍思亲,节日里的落寞与孤独是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那一刻,我想,在和田,在维吾尔族群众中有一个亲戚就好了。那样的话,他会和我的亲人一样,让我牵挂;我也会如他们的女儿一样,被他们牵挂。身在他乡,我也就不会觉得背井离乡、落寞孤独了。


2016年,我如愿在和田有了亲戚,他们是一对年迈的夫妇,虽然远在郎如乡,虽然我们之前从未有过任何交集,但相处过两三次以后,我们之间的距离一步步拉近了,隔阂也渐渐消除了。每次去家里开展工作,他们都热情地招待我。老太太听不懂我说了什么,我也不明白她回复了我什么。可是,人类美好的感情是共通的,我们用独有的方式表达着对彼此的尊重与友好。如今,远在郎如的他们,依旧是我深深的牵挂。



与另外一位老人的故事发生在一个金黄的秋天。那个秋天,巴格其镇喀斯皮村的葡萄长廊里,红旗飘飘。学校组织教师周六去家访,我和搭档卡丽比努儿走在乡间尘土飞扬的小道上,路过一位奶奶的家门口时,她执意让我们进去坐坐,陪她聊聊天。盛情难却,我们一同进了小院。清晨的缕缕阳光,穿过葡萄架,铺洒在干净整洁的小院,在地面上形成了美丽的图案,在微风的吹拂下,变幻着姿态。



和所有的维吾尔族人家一样,我们坐下,老人端出葡萄、馕,还张罗着做饭,被我们谢绝了。一会儿,老人拿出了一个小纸条,皱皱巴巴的,但看得出是被认真、仔细保存着的。纸条上有两个电话号码,老人说那是她亲戚的电话,想给打个电话,但又语言不通,不知如何是好。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我拨通了其中的一个号码,显示无法接通。我又拨通了另一个号码,这次是一位男士接了电话。


对方是自治区司法厅的干部,一年前在喀斯皮村“访惠聚”工作组工作,老太太是他的包联对象。后来,他在这边的工作结束,去了别的地方。我们打开免提,在卡丽比努尔和我的翻译下,老太太和她的亲戚通了电话。整个过程中,老人姿态恭敬、言语虔诚,满眼都是思念和牵挂,令我终生难忘。


真诚的情感,没有民族、区域的界限。它是人自然感情的流露。驻村干部帮了老人很多忙,老人也把这一切深深铭记,化为一种淳朴而真挚的情感。这一刻,我被深深感动,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此刻窗外雨声潺潺,不知那位干部又在哪里开展工作,但可以肯定的是,无数和他一样的干部,正在新疆的各个角落里,默默地付出着,无悔的奉献着。同样也有万万千千的百姓,在脱贫的道路上奔走着,正在信心满满地向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前进着。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我虽是一粒小小的石榴籽,但千千万万和我一样的石榴籽紧紧抱在一起,必将书写民族团结的新篇章。


作者:唐丽,和田县北京高级中学


大家都在看

听驻村“上瘾”的艾山·吾守尔讲讲如何分享幸福

听国庆超燃视频的拍摄者和田小穆说说心里话(上)

听国庆超燃视频的拍摄者和田小穆说说心里话(下)

党报为啥在祁曼塔格乡的高原上如此受欢迎?


现正式向广大读者征稿

征稿方向:参照本平台以往发布稿件类型;

征稿形式:可包括文字、图片、视频、音频、h5、直播等。按稿取酬。

投稿邮箱:xj_shuohua@163.com

扫一扫二维码关注小疆有话说

小疆个人微信号:小疆有话说,欢迎关注!

ID:xjyouhuashuo2017

戳原文,更有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