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基层工作从指尖上的“负责”变成“负担”
政务数字化平台应成基层工作提质增效之助力,而非形式主义之温床。唯有强化服务、统筹规划、回归实效,方能真正释放其潜力,推动基层工作数字化进程,更好造福人民群众。
俗话讲,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政务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政务公众账号和工作群组这些数字化工作平台是基层工作指尖利器。政务门户网站、App等平台的出现,让公众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政府信息、办理相关事务;平台强大的数据分析功能,可以帮助基层深入筛选挖掘数据价值、更准确地把握工作规律和趋势,高效推动工作。但近年来,在形式主义之风、不正政绩观的侵袭下,渐有舍本逐末之势。
强制推广、过度留痕,占用宝贵的工作时间,消磨基层工作积极性。想必每个基层干部都听过“收到必须回复收到,未读未回复的必须打电话通知到”之类的要求,于是上班、下班盯着手机时时刻刻盯着手机,唯恐遗漏通知命令,招致批评问责。App上每天忙着签到转发,指尖工作完成后还得开启定位上传工作截图照片,照片上甚至还要添加日期地点水印……然而,屏幕上的痕迹代替不了实打实的政绩,线上“收到”无法代替实际“做到”,数字“赋能”变“负能”。
跨行摊派、超频联动,耗费基层的有限精力,挤压基层原生工作空间。据央视栏目调查,一个街道乡镇要面对几十个上级部门填送报表,负担沉重,而每个部门在汇总数据时,也要协调其它十几个相关部门汇总报表,仅报表一项工作就耗费分散街道乡镇基层干部大量时间精力,重复而繁琐,演变成“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例如,基层社区为救助一名残疾孤儿,需要联动乡镇、住建、医疗、教育、民政、残联等多个口子,需要填写电子版调查表、审批表、承诺书、委托书等十余份材料,各口子所需材料之间或重复,或相异,降低工作能效的同时,也容易让群众误解,产生党群干群隔阂。
日前印发的《关于防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的若干意见》,从强化建设管理、使用管理、安全管理、组织保障等方面作出了相关要求。政务应用程序不得强制推广下载,不得限定用户安装使用率,不得强制要求定期登录;实现数据互通、信息共享,防止多头填报、重复索要数据……这些举措不仅在顶层设计上织密了防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之网,更在具体操作层面明确了底线。事实证明,只有把虚假的形式主义“泡沫”彻底挤出,切实降低基层干部的无效劳动,才能防止“指尖利器”变“形式负担”,用科技为基层工作“赋能”。
防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必须抓细抓实、落在实处。其一,要强化服务意识。基层工作的核心是服务群众,在推进数字化工作平台中要明晰职责、形成合力,强化监督,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质量,让群众感受到数字化工作平台带来的便利和效益,杜绝“抬老人‘刷脸’”现象出现。其二,要统筹规划设计。在顶层设计之初就要谋划好接口,防止平台滥建、功能交叉、各自为战;要打通部门间的数据壁垒,“一表通”自动关联,及时更新维护,让数字化应用真正发挥作用。其三,要回归优良风气。拒绝官场作秀和“指”上谈兵,敢于积极下刀切除前期积累的工作惰性肿瘤,用“面对面”代替“键对键”,以“实地走”代替“群里吼”,将视角与落脚从数字工具本身回归到实际作用,最后还是要落到人民群众满意度上。
政务数字化平台应成基层工作提质增效之助力,而非形式主义之温床。唯有强化服务、统筹规划、回归实效,方能真正释放其潜力,推动基层工作数字化进程,更好造福人民群众。(作者:张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