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快好了”被扣4分,别让标准答案束缚孩子的思维
近日,一则关于山东一名小学生数学试卷被扣分的新闻引发了广泛讨论。据报道,在相关数学试卷中有一道题目给出一位病人的体温记录统计图,最后问:从以上统计图中你还能得到什么信息?孩子回答道:“这个病人快好了”,被老师扣掉了4分。新闻评论区许多医疗工作者为孩子的答案发声:“老师,请把4分还给孩子!”有自称儿科医生的网友给出结论——“虽然可能用了激素等抗炎药控制了体温,但也表明病情大概率稳住了,是在好转”,所以,孩子答“这个病人快好了”,符合逻辑,展现出了知识结合实践的能力。
“病人快好了”,这个答案虽未从数学角度作答,不符合学科的答案逻辑,却展示了学生对信息的敏感和发散的思维,是学生理解题目信息后的合理推理。实际上,这道题作为一道数学应用题,学生读懂数字特征背后的生活逻辑,得出生活化的结论,本身就是出题人想要达到的目的,所以不应该死抠标准答案,刻舟求剑。尤其对于此类开放性题目,更不该因为与所谓的标准答案不一致,就禁锢学生原本正确且有创意的思维。
教育是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而非“一刀切”地贯彻标准答案,学生的独特思维和个性表达是他们智力发展的重要体现。《教育部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中明确,要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环境,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学习。这就要求学校在评估学生答案时,更注重其思维过程和表达能力,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发散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需求,为他们提供一个充满理解和尊重的学习环境。
标准答案的存在并不是原罪,错误的是以“一刀切”的方式简单贯彻。根据评论区网友的回复,这一题目的参考答案是“病人的体温逐渐降低并趋于平稳”。标准答案是据图得出的初步信息,孩子给出的答案是据信息所得的进一步推理。老师扣4分的简单处理,既粗暴扼杀了孩子的创新思维,也不利于引导学生把握问题的深层次逻辑。我们或许应当重新检视当前教育模式下,“参考答案”的存在意义。
在教育改革和实践中,需要克服单一的评价模式和简单的知识灌输,推动教育评估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让教育保持“温度”。毕竟,教育不仅是为了应对考试和获取高分,更是为了以更加温和细腻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成为兼具创新力和适应力的社会人才。(作者:阿提克木·伙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