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赵雷“女人三十”的歧视链背后,是整个中国社会的年龄焦虑

2017-03-01 非非马 非非马


 




大约一个月前,赵雷凭《我是歌手》节目中的一曲《成都》迅速蹿红,而今,却又因在该节目中的一曲《三十岁的女人》,迅即跌进批判的汪洋漩涡中。


对女性带有明显年龄歧视的《三十岁的女人》,几乎让他要整失粉丝群体中的“半边天”。唱着这样的歌词招摇过市,赵雷在女性群体中,算激起了“民愤”。


于是,有女权主义作者尖锐痛批赵雷,并如此演绎了他歌词中的逻辑:


你呢,是个三十岁还没嫁出去的女人,眼晴旁已经有了几道皱纹,也没有了当年的情纯,幸亏身材没有走形,你为什么要坚持独身呢,难道真的一个人的生活比两个人更快活,别硬撑了,你晚上一定很寂寞吧,年纪大了,还是别再那么挑剔了,随便找个人嫁了吧,因为再灿烂的容貌都扛不住衰老……


作者认为这是“底层出身”的赵雷,因长期身处“底层”、“芜杂”的环境(主要指酒吧),见识有限,因此才发出这些怪腔怪调,要么,他真“无知”,要么,他“内心阴暗负面”。


而李宗盛,则因他《给所有单身女子》中的创作歌词,被奉为“李大师”,被作为对比反面赵雷的“正面典型”。


这样的对比,逻辑上是没有问题的;对赵雷做个体批判也是有来路、可理解的。


但是,我想说的是,其实赵雷不是“个例”,也不是这社会中的“特例”,出生于台湾,智慧、才情、人情皆炼达的李宗盛,恐怕才是这个社会中的少数。


很不幸,赵雷,是“我们中的大多数”。



比批判赵雷有问题更要紧的是,看到这个豢养出赵雷的社会出了问题。


整个中国社会,素来就有年龄歧视的传统。并且,很多时候,女权分子会格外敏感于男性对女性的年龄歧视,却可能疏忽了,很多女性自身,就是潜藏的年龄歧视“患者”。可能是明意识,也可能是藏在潜意识中而不自知者。


而年龄歧视的背后,是整个中国社会的年龄焦虑。



在说中国社会的年龄歧视与年龄焦虑之前,我想先说一些我在西方社会的生活经历与体验。


去年6月,我曾应邀去看著名时尚设计师陈野槐(Grace Chen)在伦敦兰卡斯特宫做的“王者风范”大秀。这是一次很高规格的秀,也是兰卡斯特宫有史以来做的第一场时尚秀。而在这场秀里,走出了几位“很不一般”的模特——


她们是一群“最美的时光已溜走”(自《三十岁的女人》)的年过半百女子,她们还没有逆天长腿和骄人三围,容颜中颇多赵雷频繁提到的皱纹。

然而,在西方的兰卡斯特宫里,当这样一些女子出场时,现场响彻诚挚、热烈的掌声。


在英国,也包括很多西欧国家和北美,都有尊重、也由衷欣赏女性成熟之美的文化。这是那些掌声的出处,而不仅仅是一种体面和教养。


因为人们从心底里认为,年轻有年轻的朝气蓬勃之美,熟龄有熟龄之魅。


对此,我是极为认同的。比如看秀时,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当一众女子,在T台的聚光灯下挨个走来时,身材、三围、容颜,都已变得模糊;而能让一个女人从万千胭脂中跳脱出来的,却是她的气场与气质。


在这里,气质都要排在气场之后。


我当时曾写,如果一个女人能把年龄活成一种势能,它会为一个女人的气场加持


这种熟龄之魅,在西方是非常受欢迎的。默多克去年迎娶新妻,不就是当时59岁的传奇名模Jerry Hall么。




因为有这样一种欣赏熟龄之美的眼光、能力与传统,在西方的T台上,熟女、甚至七八十岁的女性,从来都不鲜见。甚至,她们非常有市场,很“畅销”。


比如名模Machoado在83岁时为美国配饰品牌“Cole Haan”演绎秋冬广告片“Born in 1928”。黑西装、白丝带,刚柔并济。配以蓬松卷发,金属民族风耳环,时尚、干练、优雅,透着霸气。


还有这位戴尔·奥利菲斯,你一定不陌生。1931年6月3日出生于纽约,2013年1月,82岁的她在巴黎时装周压轴出场。


女王气场华盖一众娇娃。


这是她74岁时,银发如雪,红衣似火,英姿飒爽。


78岁时,演绎“皇后的荣耀”。


84岁,更加从容优雅。


再看这位Beatrix Ost,76岁,身兼设计师、艺术家、作家,如今仍活跃在时尚杂志封面与各种时尚派对中。每次出门,必精心穿戴,不苟形容。因着有风格的美,因着自信,更因内心丰盈,她的笑容分外阳光。


又一位,73岁的意大利超模Benedetta Barzin。她曾被美国版《时尚芭莎》评为全球最美100位女性。受作家、记者父亲的影响,她热爱读书、艺术,妥妥养出了一身文艺范。岁月雕刻了人眼角眉梢的线条,也沉淀了气质。


即便和比ta年轻许多的时尚大咖凯特莫斯同框,也丝毫不输。足见,气场、气质才是女人的第二张脸。


在时尚博主这个领域,美国有一位Lyn Slater。今年62岁的她是纽约一所大学的教授。

两年前她开设了自己的时尚博客,凭着岁月累积的见识、阅历做底,形成独特的个人风格与品位,很快就因风格独特爆红,成为时尚ICON。如今她更在纽约时装学院学起珠宝制作和社交媒体营销,矢志于将时尚事业进行到底。


这些如金子般熠熠生辉的女性存在,说明了,在有一种社会文化里,女性对美的自觉追求,从来与年龄无关;更重要的,社会也愿意给予熟龄女性以机会、以尊重、以欣赏。


在这里,你不会看到杂志或者报刊甚或是日常生活中,频有这样的句式爆出:“虽然她已经四五十岁”、“虽然她已经六七十岁”——“虽然”两字暗含的,是隐形却强烈的年龄歧视。


原来,在有一种文化里,一个女人,无论是职业生命期,还是美的周期,都可以“花期很长”。


即便是在最为“喜新厌旧”的喧哗演艺圈,年龄也不必然成为一个女演员职业上升的绊脚石——除非,你过往的作品不断在证明,你除了做花瓶,实在一无它是。


最正面的例子,比如我们热爱的梅姨和凯特女王。尤其是后者,自快踏入不惑之年时,凯特布兰切特的演艺生涯反而势如破竹,犹如开挂。



看看那耀眼的片单和成绩:《伊丽莎白:辉煌年代》、《摇滚启示录》——在这部影片里她竟然是反串摇滚巨星鲍勃迪伦,是啊,我们的女王一向英气逼人,最后,她还凭这个角色拿下了威尼斯的影后、金球奖的最佳女配。


《蓝色茉莉》让45岁的她拿了奥斯卡影后。2015年,她凭《卡罗》再次提名奥斯卡。自2011年开始,她平均每年两三部作品问世,2015年一年之内更有5部之多。 


还有今年83岁的朱迪丹奇。60岁之后,她仍维持平均每年1-2部作品的产出。最著名的当属007系列里的M夫人。




在现实生活中,我在西方也时常见到很多所谓并不年轻,但优雅而有魅力、活跃在各个领域的杰出女性。


比如英国皇家电影电视艺术学院(BAFTA)的CEO Amanda Berry。比如BAFTA史上第二位女性主席、现任副主席的Anne Morrison——她的身材偏丰腴,甚至几无腰线,按赵雷的标准看,恐怕要称之为“身材走形”,可你,会认为她不美吗?


居住在英国,我也经常感慨于,街角随处走出一位英国老太太,可能只是去个超市、可能是去个餐厅、看个戏,都打扮得优雅、精致。

她们,整体给我的感觉是,从容、得体,没什么年龄焦虑感。


各个年龄阶段,她们都乐于展示自己的女性魅力,而这个社会,也懂得欣赏各种层次之美。


我的一个女朋友,外企大公司工作多年,在国内离的婚,与前夫育有两子。她觉得自己在中国无论如何是再难找到如意郎君,带着疲惫的心沧桑赴英。


不想却在英国遇到了现在的丈夫。他热爱这个40岁的女人,爱这两个孩子,视如己出。送去上私校、各种昂贵的课外培训,从不心疼。在这种文化里,女人被爱的原因,确实可以不必是因为拥有25岁的青春肉体。




那么反观中国社会呢?


我曾让助手帮我查一些至今仍然活跃在T台上的中国模特。不出意料地,她告诉我“极少极少”,“太难找了”。看了半天,只有一位,成名于上世纪末的马艳丽。

而她目前最主要的身份是时尚设计师。一份属于幕后的工作。


马艳丽


不能说我们确实穷尽了搜索,但这个结果肯定算得上有代表性。


女演员里,40岁以下的,诸如赵薇、章子怡、周迅等,因外形仍年轻,仍活跃在一线。



徐静蕾42岁,再演几年,应该也问题不大。但我们目前还决然找不出能对应于凯特布兰奇特、朱迪丹奇、凯伦米伦、梅姨的“中国版”。


刘嘉玲在50岁时活出了女王的气场与气象,但演艺事业上,除了几年前的《狄仁杰》登顶过一次香港金像奖影后,再无重锤。



甚至,文艺片女神张曼玉,在过50之后,也几无大的声响。


女演员的生命周期,固然与演员自身的资质、才情、天赋、勤勉、事业动机相关,但一个很主要的左右因素,与社会文化里的“年龄歧视”有关。年长些的女演员,是不太有机会被“委以重任”、“担当主角”的。制片商会说,观众是势利的、喜新厌旧的、嫌老爱嫩的。


而观众是谁?是我们每一个人。



日常里,大多数中国观众更津津乐道地,不是一个女演员经岁月打磨,日渐沉淀的人格魅力与演技,而是,比如范冰冰、林志玲在哪里整过容,周迅、赵薇那些意外流出的、没被p过的照片,如何显出了她们的所谓“老态”。


所幸,42岁的徐静蕾与40岁的舒淇,都没有活出人生的疲态,而是自有精彩。



演艺界之外的形势,只有更严峻。


在中国的民间社会,“年轻”的外延,被压缩得极其狭窄。对女人,尤其苛刻。25岁,成了很多中国女性心理,最敏感的一个数字。这个年纪没结婚,便已被社会称作”剩女“。不然,去年SK2那则关于“剩女”的广告,何以会在东西方掀起一股舆论热潮?



在中国,女人若三十岁还没结婚,在世俗社会的目光中,可不就像赵雷在他的歌词中所表述的那般:即便身材还没走形,但眼角已有皱纹,最美好的时光已经溜走,孤单的夜里却还没找到人陪,命运实在不够美妙。



所以,赵雷不是“一个人”。仅仅停留于批判赵雷的无知与狭隘,远远不够。


当然有越来越多的优秀女性,她们有经济与精神独立的自觉追求,有亮眼的工作成绩,生活亦安排得丰富有趣。年龄、婚否,在她们这里都不再成为问题。年龄被活成了势能,被沉淀成人生的智慧与人情的练达。

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她们,尚是人群中的少数。



此外,我还想强调的一点是:在批判赵雷这样的直男癌对女性有年龄歧视时,我们女性自己,也不妨调头先检视下自身。


朋友圈里曾经有一篇文章很流行,《中国女人在整体上放弃自己太早了》。主要是说中国女性普遍到了40、甚至35岁之后,便放弃了对“女性魅力”的追求。


而47岁的王菲与小她11岁的谢霆锋复合、46岁(有说47岁)的伊能静与38岁的秦昊结婚、生子,在坊间都是触犯众怒的行为,可以引发声讨与谩骂一片。



似乎一个女人过了四十,便被剥夺了追逐美、追逐爱,甚至生育的权利。


而不幸的是,此类谩骂,尤其是最尖酸刻薄的那些话,绝大多数都出自女性。


 “女人四十豆腐渣,男人四十一枝花”,真不独是直男癌才会使用的语系。很多女性,也会如此说来,以自轻自贱,或者是自嘲。


在对女性的年龄歧视上,真不分性别。



在整个年龄歧视链的链条上,也真不分性别、男女。


“男人四十一枝花”便是对男性没有性别歧视吗?并不然。它不过是在讨论男性的年龄问题时,将年龄歧视的“临界点”推后了而已。


五十岁之后,男性的性能力大幅下降,事业巅峰时期过去,甚至不得不要在公司里让位更富有活力、创造力的年轻人。相应地,他们所占有的社会资源、财富资源也开始大幅缩减,这也意味着对性资源的占有能力也开始大幅削减。


二、三十岁,正处于事业打拼期的男人可能会羡慕四十岁的男人。可你问问他们,会羡慕五六十岁的吗?当然,60岁那年还找了33岁田小姐的王石除外。




无论性别男女,无论歧视的是哪个年龄段,歧视三四十岁与歧视七八十岁,并无本质不同,都只是五十步与一百步的关系。


活在这样一种有着严重年龄歧视的文化里,不独是中国女人,包括中国男人、整个中国社会的年龄焦虑感,都太重。或者说,也正是年龄焦虑感太重,才导致了严重的年龄歧视文化。两者互为因果。


早前,在SK2那则“剩女”广告于东西方掀起舆论热潮时,我曾在朋友圈写过一段评论,得到了很多认同:


认为36岁是人生最好年纪的英国人,是理解不了中国人对25岁的年龄焦虑的。

在中国,不仅女性有年龄焦虑,很多男性也有。只是,年龄节点有分野而已。


现在的中国可能是全世界唯一一个有严重“幼齿崇拜”情结的国家。在西方,青年文化一直被冠以“亚文化”的身份。而今日中国,却公然是对中年、老年的歧视。“虽然这个女明星已经40岁”、“吴秀波大叔”……这样的表述比比皆是。


萝莉,小鲜肉才是被争相推崇、艳羡的。一些所谓女性主义者们也都以争相叫嚣“睡杨洋等小鲜肉”,来彰显一种作为女性胜利者的姿态。


一些农村老人的集体自杀,更是这个社会极端歧视老年人最病态、最残酷的体现。在这个社会,所有人的青春期都被“压缩”。



年龄歧视链背后,是真切痛楚的全民年龄焦虑。中国人普遍的年龄焦虑,则在于既无法正确认识“衰老”,又恐惧“衰老”。


普通人找出别人、尤其是女明星们“衰老”的证据,是什么心态呢?是对衰老的不认可与嫌弃,再说犀利一点,是面对衰老时的恐惧与虚弱。


说别人老,不过是为了掩饰自己的虚弱——你看,她们也会老,那么我老,也是正常的。


可问题是,你本也不必为自己的“衰老”找个理由来justify,不是吗?


每个人,都要老去。衰老,难道还是一件需要合理化、正当化的事体吗?既然不需要,为什么还要恐惧、否定衰老?


“年轻时,我们学习;年长时,我们懂得。”


以至于,明明才不过三四十岁,就有了很强的年龄焦虑感,并且认为这个状态下的自己和他人,都不再“美”,惴惴不安。


一如赵雷在那首《三十岁的女人》中所唱。它可以是《三十岁的女人》,也可以是《五十岁的男人》。而无论是几十岁的男人还是女人,都是年龄焦虑的产物。



当人处于巨大的年龄焦虑时,何来从容与自信,如何真正滋养自己之美、品咂生活之美?


在一场注定徒劳无功的抗衰之战中,人真的很难真正放松与平和,好好度过每一个当下与此刻——相较于我们往后的生命,最年轻的此刻。


我们不仅需要纠正年龄歧视,更需要克服年龄焦虑,学习如何体面地、有尊严地面对衰老,包括死亡。


“每一个灵魂都将品尝死亡。”


在英国,我多次在电视上看到关于宣导正确面对衰老的公益广告。



Aging is a natural process. 

衰老是一个自然的过程。



死亡课,与幸福课一样,都是门严肃的学问。



然而在中国的普遍情况是,死亡至今仍是被大多数人忌讳的不祥话题。


而对于衰老的科学认知、理性接受,除了那些养身节目教育人们如何延缓衰老之外,我们的社会一直缺乏严肃而系统的关于“衰老课题”的社会教育和心理教育普及。


成熟、理性、有尊严地面对衰老,乃至死亡,是一件需要后天训练、习得的知识与技能,是一种需要长期培养的心理准备。


习不得这些,你我都是“赵雷”。



有年龄焦虑的赵雷,其实是个“无法长大”的孩子。


编辑助理:小企鹅




PS. “非非马”微信公号开通读者群了,有兴趣与“非非马”团队沟通交流的朋友,请扫码进入。或加非非马的小号feifeima777,手动邀请加入。


谢谢阅读!


请相信,

我们无比看重您的宝贵意见和反馈。

欢迎用点赞、转发、留言—哪怕很犀利,

让我们知道您对本文的态度,谢谢!


欢迎订阅非非马


往期阅读


《性爱大师》启示录:真正的女性觉醒,才不是“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第一夫人》:她是上世纪最著名的女性,先后嫁给美国总统与世界首富,可结果是?



原创文章,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