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董奇:育人能力是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核心

2017-07-28 董奇 北师大基础教育教材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董奇指出,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培养和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应该以育人能力为核心。

师小北



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时深刻指出:“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 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培养和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应该以育人能力为核心。

大量教育实践和研究充分表明,教师的育人能力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健康成长成才。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几年来的结果显示,教师积极的育人行为能显著提升中小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亲社会行为、语文成绩和数学成绩,并明显降低他们的抑郁水平、孤独感、攻击行为和违法行为。与此同时,教师良好的育人行为还有助于调节、修正不良家庭背景对学生发展的消极影响,缩小城乡教育差异。因此,提升教师育人能力不仅能有效解决学生发展的各类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也是促进教育公平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

教师育人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教师的积极努力,也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和全社会的支持与协作。

第一,教师应当坚持“四有” 好老师标准,自觉提升育人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所有的课堂都有育人功能,每一个教师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体现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理念。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当按照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要求,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任课教师应坚持言传身教,提高学科育人、实践育人的能力;班主任应重视班级文化育人,提高家校合作育人的能力;心理健康教师应提高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方法和技能,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能力;德育干部应提高多重途径设计和实施德育工作的能力;后勤管理人员应提高服务育人的能力;学校领导应提高营造育人氛围,构建育人体系和课程体系的能力。

第二,教师应当坚持问题导向,通过行动研究提升育人能力。当前,学生发展存在身心健康有待提高、社会责任尚需加强、创新能力不足和实践能力较弱等一些共性问题。同时也存在一些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如学习困难儿童、父母离异儿童、情绪困扰儿童、留守儿童等。教师应当结合工作实际和学生发展现状进行自我反思,找到迫切需要解决的育人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改进行动。教师可以科学运用“四步法”行动研究——描述存在问题、分析问题原因、找出并实施具体改进方法、具体记录和描述改进效果,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师生沟通方式和教育教学行为,提升自身育人能力。

第三,区域和学校应当鼓励教师组建以育人能力提升为核心的发展共同体,实现育人能力的共同提升。教师共同体是促进教师之间合作、激发教师自主发展的有效形式。各个区域和学校应当支持和引导组建以育人能力提升为核心的形式多样的教师发展共同体,建立内部研讨和交流制度,定期开展相关活动,借助微信、网络会议、QQ群等途径,逐步形成“你帮我,我帮他,大家帮大家” 的良好教育生态系统,通过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共同研究,促进育人能力的共同提升。

第四,教育主管部门应当继续鼓励社会各方积极参与,形成提升教师育人能力的工作合力。高校、媒体、基金会等拥有广泛的社会资源,在推动和支持教师育人能力提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14年,北京师范大学牵头联合全国多所师范大学,发起了我国第一个以提升教师育人能力为根本目标的“中国好老师行动计划”,以总结—创新—宣传—表彰—推广科学育人经验为基本推进策略,以学校共同体为基本组织形态,以网络平台为主要依托载体,两年来在20多个省开展相关行动,有效促进了基础教育阶段教师育人能力的提升。北京师范大学与光明日报社联合评选的“启功教师奖”,重奖长期从教、重视从教、育人能力突出的优秀教师,为全国所有教师树立了优秀育人典型,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国家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应当进一步鼓励社会各方发起和参与提升教师育人能力相关行动计划,宣传和表彰各类先进育人案例和典型,形成工作合力,掀起培养和提升教师育人能力的新高潮。



本文摘编自《中国教育学刊》2017年01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