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摆摊大作战!
▲ 小区的不速之客 © 小区某住户
1
不速之客
大约是上上周的周三,小区广场中开始出现一些临时架子和帐篷,一些陌生面孔在周遭走来走去,指挥着现场的搭建工作。
大概到第二天中午(周四)的时候,这些架子就已经搭建的七七八八了。也许是乘着晚上人少赶工加班了,总之速度快的惊人。数了数,约摸大大小小有二十几个单元模块,一直从小区入口的一栋延伸到内部的五栋楼下。我觉得很新奇,不晓得这里是要做什么。
再过一天(周五),我照常下楼觅食,隔老远就听到一阵熙熙攘攘的叫卖声。拐入广场,发现这里俨然成为了一个小型集市:有卖土特产的。腊肉、糕点、晒干的蘑菇和木耳等等(装在白色的塑料袋中);也有还有卖一些生活小用品的。比方说皮带、剃须刀、彝族皂角(据说是文化遗产);甚至还有江湖郎中,管治皮肤病、跌打风湿等等。
“36种中草药泡制,疗效神奇!免费试药!”
几位郎中叫卖道。他们穿着黑金色的少数民族服饰,这让他们的医术显得更有说服力。
▲ 土特产 © 尤加利叶
许多人被吸引了过去。他们好奇,但也有些警惕。有人侧着身体询问价格,摆出一副漠不关心随时要走的样子;
有人熟络地用手摆弄着土特产,看起来像是行家;
有人只是双手放在背后(或插兜),站在人群外向里头注视着,似乎在等待什么结果。
相比之下,老头老太们的戒心就弱了许多——那家专治风湿的摊子里外已经坐了许多老人,像是在排队等待。队伍的尽头是一位坐轮椅的老奶奶,自己将自己推了过来。
▲ 排队的老人 © 秋姐
为了套近乎,我递给老板四卷粉条让他帮我装进袋子里,用蹩脚重庆话问道:“老板儿,你们要在这儿待好久嘛?”
“估计待个十来天吧。”老板拿起二维码让我扫一扫。十块钱,不贵。
我点了点头,拎着粉条走了,心里有些疑惑——这玩意儿怎么煮比较好吃?
▲ 粉条?© 尤加利叶
2
游摊大作战
这个神秘的集市似乎就这样扎根下来。从早上八九点,到晚上六七点是固定营业时间。其中不乏有个别摊位会停留较久。在这段时间中,有些摊主用较快的速度融入了小区的社交关系中,翘着腿,跟茶余饭后溜达的居民唠着嗑——比方说我。
“你尝一个嘛?”
见我望着甜糕发呆,一位大约30出头的男店主热情地走了过来。
我有点尴尬,因为我其实只是在等蜜雪冰城的冰淇淋,便婉拒。
▲ 就是这家蜜雪冰城 © 尤加利叶
看出我没有消费的欲望,这个老板倒也不在乎。索性把别在耳朵后面的香烟点起,跟我摆起了龙门阵。看起来,他们都是重庆附近乡镇的居民,这些土特产大概率是自家生产的(起码是这么说的),然后再运到市区进行贩卖。城市的消费力与市场远比周边腹地要强的多,理想情况下摊主们所获盈利也够补贴家用。
▲ 摆摊的摊主们 © 尤加利叶
但并非所有人都有权利进入城市。起码在我读中学的时候,随处可见的地摊小贩现在是一个也看不着了。打击他们的理由有很多:食品安全、城市形象、公共卫生等等——去年杭州市的报刊亭被大量关闭就是这种例子的升级版。
▲ 报刊亭 来源:澎湃新闻
我到现在还记得,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城管的公共形象处在道德舆论的下风口。在许多媒体的报道中,他们穿着一身黑色制服、手里握着棍子、猫捉耗子般清理着从城市角落中渗透出来的流动商贩们。
▲ 城管执法 来源:网络
可是,商贩可以被整治,贫穷却不会消失。这使得一种新的策略需要被想出来。以这次的小区集市为例:
1 空间权力
首先是经营空间的更改。以前的流动商贩基本上都是存在于大街小巷两侧,而街道空间则是受到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也就是常说的城管)的监管的,这也是为什么城管能够撵着他们满地跑的原因。
▲ 城市管理执法 来源:网络
但在一般情况下,城管自主的权力职能仅蔓延到小区边界。也就是说,小区内部的管理问题属于社区服务中心和街道办事处的权力范畴内,城管在很大程度上是无权干涉的。
在小区内部,城管只有执法权。小区的日常管理以街道、社区为主,小区内部城管中队的人事考核、选拔征用等问题也要征求街道党工委的意见。
所以在小区内部,城管更多是工具人性质。街道拍板的事情,城管只能同意。因此在这次集市中,仍然能看到身着制服的城管人员检查巡逻,但这种巡逻多半是象征性的,他们并不会每个摊位地核实经营执照——尽管我相信要查的话应该是一查一个准。
2 网络组织
其次是从单兵作战转向网络组织。老刘(化名)说,他们内部有一个群,用来沟通各种事宜。最常讨论的话题是摆摊点位,其次是成本、时间、出行方式、客流量多少等等。这可能需要一些摊主实际摆过几天以后才能得到较为可靠的判断。
网络化组织不仅扩充了信息来源,同时也有利于内部的统一管理。因为不同的摆摊点要求不一样。什么事儿能做,什么事儿不能做,这些都是要事先统一约定好的。因此,每位摊主的行为同时也受到摊主集体的约束和管制。不能出现“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的现象。
▲ 摆摊的摊主们 © 尤加利叶
3 神秘的中间人
此外,还需要注意到这么一号特殊的人物。在部分摊主们的口中,他被称为“代表”;在物业人员的口中,他被称为“中间商”或“总承包头”。总之他似乎很有能力和渠道。他一方面负责寻找区位良好的摆摊地点,并亲历亲为地打通相关渠道。
比方说和不同部门单位的领导沟通、谈判租金价格、商定各种合作细节和流程;另一方面他要将上头的规定告知到下面的各个摊主,组织大家有序进场(离场);摆摊过程中所需要的物料(架子、篷布)和人工(施工单位)似乎也是他一手操办——当然,这些工作是需要收取一些回扣和差价的。
▲ 正在推销皂角粉的摊主 © 尤加利叶
4 扶贫助农
除了空间转移与组织方式的革新,这些市集还必须要师出有名。所以,几乎在每个摊位的蓝色篷布上都写着这样一排大字:“2022扶贫助农,好物市集”。
这似乎暗示着这场市集属性的变化:从消费到扶贫、从接纳到欢迎、从小区活动上升到社会公益、从灰色模糊转变为正当合理。总之,名头是响亮的,但是实际效果却很难言说——对于许多小区居民而言,公益爱心不一定会促成切实的消费活动,更何况是在来龙去脉都不清楚的情况下。
“这几天生意好嘛?”我问老刘。
“还不晓得。再摆几天看看撒。”老刘苦笑。
我点了点头,便告别了。
3
消 失
但事实上,说好的“再摆几天”并没有出现——那是我最后一次看到老刘了。就像突然出现一样,这个神秘集市在某天早上也突然消失地无影无踪。
大概是上周一早上,我下楼准备去单位上班。发现小区广场中央的架子已经被拆的颠三倒四,篷布垂挂到地面上,黑色的篮子被一摞摞地叠起放在花池周围,公共座椅前散落着一些垃圾,保洁奶奶正在用大的吓人的扫把将它们归置到一处。
▲ 正在扫地的保洁奶奶 © 尤加利叶
我有些疑惑:“哎他们是不来了嘛?”
保洁奶奶点头:“不来了撒,昨晚就说要走了。今天中午这些就要都搬走了。”
我掰了掰指头计算:从周五到周日,满打满算这个神秘集市也就存在了三天时间,并未像之前说的十几天。
为什么?
▲ 小区里 © 尤加利叶
Ray是小区奶茶店的一位姐姐。她不仅有自己专门的顾客群,同时也在其他的业主群中,因此她提供的一些聊天截图成为了线索。事实上,至少在上上周六,也就是市集正式开展的第二天,小区里就诞生了一股不小的反对力量。
▲ Ray的奶茶店 © 尤加利叶
业主们反对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楼下的集市实在是太吵了。这起码和两方面因素有关:
首先是时间。虽然摆摊是周五开始的,但大规模的反对和投诉电话其实是集中在周六与周日两天。因为周五是工作日,大部分业主朝九晚五地工作,倒也和集市的熙熙攘攘相对错开了一些。但周末就不同了。好不容易能够在休息日睡个懒觉,却要被楼下的喧嚣和叫卖声震醒,这让许多业主十分恼火。
但是,什么叫卖声能传到十几二十层楼上?这当然不是扯着嗓子喊。实际上,许多摊位都自带了小蜜蜂(就是老师平时上课佩戴的那种播音喇叭)用以叫卖。有些摊主甚至搬出了广播,将录好的音频不间断地循环播放。多种电子音混杂在一起,硬是让集市的人间烟火气沾染了赛博朋克的味道。
嗯,这很重庆。
▲佩戴小蜜蜂的摊主 © 尤加利叶
除了吵,有些业主投诉这个集会的档次太低。事实上,这并不是物业第一次将小区的中央广场租用出去。在这个扶贫集市之前,小区中间还卖过诸如床上用品、蚕丝被褥、睡衣服饰、食品零食等等——据说睡衣是卖的最好的,小区物业的工作人员自己都买了好几套。
不仅是卖东西,有时小区内部的门店为了扩大宣传,也会租用广场举办一些公益性活动。比方说建设银行边上的牙医诊所,就在小区中举办过一段时间的义诊。
相比之下,土特产在住户们的眼中就只剩下“土”了。
在这座小区里,接近八成的住户其实是像我一样的租客。他们大多是年轻人,为了工作或求学而选择租住在这里,或者有人干脆就在小区里上班的——小区一栋是写字楼,里面有数十家单位。
▲ 租房广告 © 尤加利叶
对于这些年轻人来说,与其说他们不喜欢这些土特产,不如说是完全不了解。就说我自己,其实十样商品里有七八样是叫不出名字的。
年轻人感兴趣的东西是蛋糕、奶茶或小饰品,而不是蒸糕、茶叶或皮带。尽管对于摊主们来说,这是他们为数不多能够提供且赖以维生的东西了。
城乡与年代的代沟不仅体现在商品上,同时也体现在审美上。部分住户抱怨这个集会的篷布也忒丑了点,大红大蓝的,上面还印有烟花的图案。摊位与摊位之间则是用红蓝白篷布相分隔,十分具有年代感。
每个摊位店主自带的海报同样是丑的没边,这是那种最古早的平面设计:选择一张像素不高的美丽风景(如大山或瀑布)作为底图,然后上面印上白色描边的红色字体:无硅油、0添加、无污染。
▲ 红蓝色的篷布 © 尤加利叶
在很大程度上,这些摊主们迫切想要展示的东西,正好是久居城市的住户们想要逃离的东西。前者越是努力地表演,后者越是避之不及。
来自农村的摊主们仍然天真地以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它质量的好坏。因此他们认真地解释它如何是纯手工制造的、运用了怎样的天然材料、保质期又是如何持久等等——但不是的,有些商品有它的原罪,就和人一样。这不来源于內部性的矛盾(好或坏),而往往是一种层级性的压迫和鄙视(高档或低档)。
当业主们认识到小区广场是所有住户共同持有的公共品时,这种鄙视在一瞬间转变为敌视:他们的权利与尊严受到了侵犯,因此便要采取一切可能措施将外来者驱逐出境。
▲ 小区 © 尤加利叶
最开始是打电话到物业进行投诉,随后是到物业办公室进行当面投诉。物业随即派出保安进行现场管理,但治标不治本。因此更多人打电话到社区和街道。
事实证明,人在愤怒的情况想象力会更丰富:杨先生(化名)在周六早上打电话给110报警,并呼吁其他业主也一起报警以引起警察重视。老王(化名)则贴出了环境噪音、消防隐患、疫情防控的投诉热线。除此以外还包括住建委、物管科、执法大队等等。
“有人甚至还打电话给市长。”秋姐(化名)苦笑道。
因此,原计划两周的集市被压缩为3天时间。所有摊主们在周日晚上离开了这座小区,留下一地狼藉。
▲ 业主群中的聊天记录 © 尤加利叶
4
谁的责任?
“其实我们后来也有点后悔,不想办了。”秋姐喝了口奶茶抱怨道。
她是小区一线的物业管理人员,回忆起这场短暂的神秘集市,她表示还是有些心累——我估计那段时间物业的投诉电话是被打爆了。
住户们之所以主要将矛头对准物业,我觉得大致上有这么两点原因:一点是认为物业私自出租了小区的公共空间;另外一点是出租的这笔资金去向不明。
1 事权
关于第一个问题,秋姐承认在一开始,游摊的代表的确是和物业公司谈的。从流程上来讲,要租用小区广场,最主要的协商对象是小区的物业公司。租用者需要跟物业经理说明,他想举办什么性质的活动?贩卖什么类型的商品?需要多少时间?使用多大的空间?反过来,物业公司会提供相应场地和用电,并跟租户收取一定的费用作为租金:10~12个平方的费用,大概在500~600块钱一天。电费则是额外缴费——听秋姐说,这基本上是(重庆沙坪坝区的)市场价。
▲ 搭建场地 © 尤加利叶
但实际上,秋姐强调,物业其实是没有权力私自将小区的公共空间租用出去的,决定权集中在上一级的社区和街道手中。而这便要谈到整个小区的管理体系。
在一个小区中,至少存在着三级的权力关系:首先是街道办事处。它是我国最基本的行政派出机关,和农村的乡镇同级,内部工作人员是公务员或事业编制;
街道办事处往下设立若干社区服务站,它本质上是非编制的居民自治组织,由街道管理,承接政府公共职能,组织公共服务活动——例如小区内部的集市、展览、游摊等等。
可话虽如此,在某些地区的日常管理过程中,社区的一些职责实际上是被下放到更基础的单位——比方说物业公司。
“疫情的时候,今天(他们)会突然拿给你册子,告诉说哎你们每栋拿去发哈。”
“然后那个垃圾分类的时候,会告诉我们说:哎你们要多宣传宣传喏!然后再拿很多(宣传册)过来。你们要到每栋去贴噢!”
“总之物业做的就是一些鸡零狗碎的事儿!”秋姐用模仿的语气吐槽道,引得我发笑。
▲ 某小区黑板 © 尤加利叶
总得来说,社区承接街道的政府职能,并将其再下放到物业手中。因此像开展集会这种事情,明面上是物业和中间商谈判,但背地里物业经理在收集讯息后,是要向社区与街道备案,并由后者来拍板的。实际上,等秋姐及其同事收到确切的通知以后,距离集市开始也就只有两天时间。
但不管怎么说,物业总归是被推到了台面上。这使得其工作一方面受到社区和街道的监督,另一方面也被小区住户看在眼里。如果出了什么差池,物业肯定是首要的问责对象。
2 财权
资金方面的问题同理。既然物业公司没有事权,那便同样不可能拥有财权。租用广场的盈利也非物业公司所有,而是被放置在大修基金(物业专项维修资金)的统一账户中。
从理论上讲,该基金是由被推选的业主代表和社区共同成立的业主委员会管理。但考虑到该小区高比例的出租率,许多业主实际上并不在这里居住,因此业委会始终没有能够成立。
在这种尴尬的局面下,大修基金的使用交到了物业的手中。但物业并不可能自由处理这笔钱,在很大程度上,这笔费用的支出收到两方的监管:
一方是全体业主。在每年的三到四月份,物业会张贴告示在小区中,列出去年大修基金的所有支出和营收以证清白。另外一方是收到作为职能部门的大修办的监督,它负责判断这笔支出的合法性。比方说修缮电梯、座椅等公共品,或者是小区中的风貌改治等等。
▲ 动态告示栏 © 尤加利叶
“我注意到去年咱们小区的井盖都被刷成了黄色......”
“噢,这是因为其他的小区也都这么做了嘛。我们也就跟着做了。”秋姐解释道。我没跟她说,其实我觉得这个鲜黄的井盖很丑。
▲ 黄井盖 © 尤加利叶
总而言之,在一般住户看来:这事儿是你物业办的、这价格是你物业谈的、这钱也是你物业收的,出了问题,不找物业找谁?
但从物业的角度来说:这事儿是上头批准的、这价格是市场公认的、这钱也是要留给你们住户花的,物业作为服务单位还任劳任怨地多做了一些本不该他们组织和管理的事儿,实在有苦难言。
▲ 社区里的公共座椅 © 尤加利叶
据说投诉电话打到街道和社区以后,上面的回复是:并没有同意物业公司将场地租让出去。因此许多住户便跑到物业办公室责问,为什么在社区和街道没有同意的情况下私自将场地租让出去。
“但你试想一下嘛,都摆了这么多天了。他们社区的网格员每天都会在小区巡视无数次,难道他们会不知道这个东西嘛?是不是?”
“因此对于他们所说的不知道,我们也就只能呵呵了。”秋姐无奈地说道。
Ray在楼下做奶茶,发出瓶瓶罐罐敲击的声音。
▲ 网格员 来源:网络
“那这样的投诉对你们物业来说会有怎样的影响呢?”我问。
“肯定有撒,物业费又难收了!”秋姐说道。
对一家物业公司来说,物业费几乎是公司的命脉。没有收到物业费,公司就难以运转,员工工资也发不出去。因此对于像秋姐这样的基层工作人员来说,考核她们工作能力最重要的一个指标,就是物业费的收的好不好:如果物业费收齐了,那是份内的事情;如果收不齐,就会从秋姐的工资上扣掉。在这里,物业公司与住户的矛盾,又会进一步分化到每位一线的物业工作人员头上。
▲ 物业费收款收据 来源:网络
有时候,这些物业费会托更下一层级的租房中介公司来收取。像我就是把物业费跟房租一起上缴的,几乎是将其视为房租的一部分。但很多时候物业费是物业人员自己额外收取的,这就使得收费行为缺乏一定的强制力。住户不缴费的理由有很多,比方说:
“车库的车辆乱停放,害我迟到了,我不想缴了。”
“今天出门踩到狗屎了,让我心情很糟糕,我不想缴了。”
“楼道今天怎么没有人拖地?为什么不是每天拖地?我不想缴了。”
总之,不管是成立的还是不成立的,如果住户单方面不缴费,这个费用就只能一直拖欠着。倒是也存在极端例子,比方说有住户一年多不缴费(刚刚那位踩狗屎的朋友),那么物业公司只好一纸诉讼递交法院。但物业也不能对每个拒交、迟交、少交的住户一人发一封律师函。这使得物业费用收取一直难以规范化和有效化。
▲ 催缴通知 来源:网络
因此,这次的市集闹剧便有可能会从投诉抵抗,演变为新一轮的物业费用收取的拉锯战。我只希望秋姐的工资少扣一些。
“如果还有下次类似的集市,你们还接不接了?”我打趣道。
“不好说。”秋姐摇了摇头。
“可能就不会搞这么隆重了吧。现在想想还是阵仗太大了。”
5
逃 离
总之,小区终归是恢复了平静。
老头老太太们在广场中的公共座椅坐着休息和聊天;宠物狗在花池边上三五成群地奔跑打闹;小朋友脚踩滑板车在大人的腿之间穿梭,不时引来宠溺的责备。
▲ 晒太阳的老人们 © 尤加利叶
上班族依然是在24小时便利店解决早餐问题,手里拿着咖啡或豆浆边走边喝;理发店的小伙子们百无聊赖地坐在店门口,不知道在发呆还是招揽顾客;小区外围是一众身着黄衣的外卖员靠在电瓶车上蓄势待发。
▲ 小区外的骑手们 © 尤加利叶
回想起来,那场集市仅仅只是这种日常又稳定的平静中的一部小插曲。它足够天真,天真到以为自己能够被接纳为这种和谐的一份子,但却无意引发(或揭露)了来自各方的、隐藏在水面下的、不能言说的矛盾与冲突。这让许多人都不开心,因此矛头便都指向了这个不懂事的乡巴佬。
还能怎么办呢?
最终,它只能卸掉自己的妆容,收起僵硬的笑脸,沉默又尴尬地将表演道具收起。并用一种很不体面的方式,乘着夜色仓皇逃离了这里。
▲ 小区外 © 尤加利叶
附录:
1.由于事情过去很久,当时我也并没有拍照很多,所以实际记录摆摊时的图像资料是很缺的。一些图像来自小区用户提供的视频截图,很不清晰;另外一些图像则是在网络中寻找相似的,仅供参考。
2.在重庆写了很久的推文,习惯了高谈阔论,没想到离开前的最后一篇竟然回到自己曾居住过的、普通小区上。觉得是个不错的终点,聊表纪念。
3.事件的真相总是复杂的,个人只可窥其一角。故本文仅代表作者自身观点.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
本期原创 / 尤加利叶
# 重庆大学建筑学专硕研究生。桃金娘科,桉属植物。耐寒不耐旱。成长较快,以奶茶浇灌。喜清新素雅,花语是恩赐。
编辑 / 白雎 审核 / 尤加利叶、
本期内容为一只建筑精原创并编排,版权归一只建筑精所有。欢迎转发,转载请在后台键入【转载】、商务合作请在后台键入【合作】。
RELEVANT
相关内容
网红的背后:重庆海棠溪筒子楼
作者:尤加利叶丶
重庆:“平凡网红”之城!一股当代网红城市浪潮中的泥石流
作者:尤加利叶丶
【一只建筑精的文创小店】
最近有路易斯·康的建筑秩序系列文创新货到店,共有4款嗷
▽点击下方图片链接查看建筑精文创推文详情
怎么找到我们的文创小店呢:
淘宝搜索店铺【一只建筑精的文创小店】,那个戴着红帽子的就是我们;
拿起手机淘宝扫一扫下面介个【二维码】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