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高密度住宅:疫情防控的顽疾
建筑精
杂谈
architecture
tittle-tattle
前言
“我住的城市,从不下雪”,然而来势汹汹的奥密克戎,让香港这座城市的温度降到了冰点。往日欣欣向荣的大都市,一下子停滞下来,像是陷入了一个无法苏醒的噩梦。
门可罗雀的尖沙咀
奥密克戎,以其超高的传播速度而超越德尔塔,成为人们闻之色变的恶魔。它是迄今为止突变最多、程度最深的变异毒株。
“丽晶花园6座D室先是2楼单位的住户发病,其后到3楼D室的住户受感染,之后34楼和6楼住户亦先后受感染。”
“葵盛西郊8座5楼出现爆发群组,涉及5个单位共5个家庭,其中一个家庭涉及歌舞群组,至今确诊者增至12人,估计该处有环境污染,将安排所有住户接受检测。”
“马鞍山锦丰苑C座锦蕙阁有5名住户确诊,涉及4个单位,楼层“有高有低”,座向均不同。卫生防护中心会向居民派发样本瓶,检视大厦是否有爆发,希望居民及早接受检测。”
……
丽景花园
接二连三的小型爆疫,染疫人数飙升,触目惊心,居住单元似乎成为了这座城市病毒传播链上的重要角色。
本应为人们提供保护的家,为何会变成病毒的温床?
社会背景
密集、密闭、密接是防疫的三大禁忌,分别指的是:人群聚集的密集场所、通风不好的密闭空间以及近距离谈话等的密切接触场面。然而在香港,这是生活环境中无可避免的常态。
高密度城市
提及香港,很多人的第一印象也许是车水马龙的快节奏城市,亦或是狭小拥挤的都市空间,香港这座面积仅有1106平方公里的小城市,相当于1/58个通辽,人口却达到了惊人的750万,是通辽人口的3倍,在这里似乎每一个角落都挤满了人,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公里约二万七千三百人,密度之高名列世界第三,仅次于孟加拉国达喀尔和印度孟买。
混凝土森林
香港政府一直坚持高密度城市规划,并因为郊野公园受1976年颁布的《郊野公园条例》保护,且郊野公园开发难度大,难觅生态价值低、能够协同周边规划建设的郊野公园,政府更愿意回收棕地(泛指新界一些因农业活动衰落而改作其他用途的前农地)及闲置丁屋进行再开发。直至现在,香港已建设地区只占全港土地面积24%,作为郊野公园的用地有约40%。在土地发展与环境保育之间,香港希望找到一个平衡点。
郊野公园
中国人安土重迁的传统观念,使得拥有住宅成为了每个香港人人生中的一大追求,上车(购房置业),是每个香港人的毕生所求。
置业不止是遮风避雨的基本需要,而是拥有一个足够的私人空间,能为他们带来自主感,以及随之而来自主的生活方式,比如有属于自己的房间、有个家能请朋友上来聚一聚。租房大概也可以满足这些需要,然而现实是买不起房的人,大多宁可跟家人住,或者等公屋,毕竟在传统观念里,租房等于帮人供房,导致难以储蓄买房资金,对于有心置业的人来说,租房只会令置业梦愈来愈远。而对于到了适婚年龄的人来说,“成家立室”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仍然普遍,以致“无室就难以有家”,在这种思维下,买房仿佛成了”刚需“。
家庭聚会
迅速膨胀的人口与有限的土地之间产生了激烈的矛盾, 2021年香港人均居住面积仅为14平方米,大概能够摆放一个小小的床,一个书桌和一个小衣柜。
狭小的居住单元
高密度的规划,令居住环境挤迫和交通挤塞;过度密集的高楼大厦阻碍城市通风,产生热岛效益,并影响空气质量。此外,人口与土地的矛盾导致楼价居高不下,住宅面积越来越小,市民私人空间愈发减小,劏房问题日趋严重,楼宇设备设施老化失修,对居住环境产生威胁。
高密度的城市规划造成狭小的生活空间,使人群聚集无可避免,高密度的城市必将导致人群高聚集,也为病毒的传播埋下了隐患。
妥协
为了增强市民的幸福感与归属感,在面对人地关系的矛盾时,政府主张以置业为主导的方针,一方面希望市民通过置业得到经济上的保障,另一方面则希望做到“居者有其屋” 。
居屋小区
然而这两个政策目标实际上是自我冲突的。要保障"居者有其屋",就必须抑制居高不下的房价,若以此为目标,政府可以大量兴建居屋与公屋,平衡市场供给与需求,降低市民购房的难度;若希望置业养老,期望住宅变相提供储蓄和保值的功能,就需要房价保持稳步上升的态势,让资产增值的神话涌现,刺激市场情绪,让已经置业的市民享受楼价上升的好处,获得一笔可观的财富。显然,两者是无法同时被做到的,它们永远处在彼此的对立面上。
为了平衡天平两侧,政府试图通过设置“置业阶梯”解决此问题,即市民先购买门槛较低的资助性房屋,如绿置屋、居屋等,其后再有能力,就会转换至私人住宅。
出发点是好的,然而伴随着政府政策性调整土地类型,停止卖地及兴建居屋,房屋供应减少,公屋轮候时间越来越长,市民的住房需求无法被满足。既然没有办法购买资助性房屋,为什么不直接购买低端私人住宅呢?因此市场对低端住宅需求大增,房屋供应不足问题严峻。
公屋轮候时间表
无奈之下,大量市民将目标转向如纳米楼、劏房等廉价住宅,希望房地产商提供置业的解决方案。
资本是具有逐利性的,各地产发展商就看中了香港人渴望上车、又买不起动辄六、七百万元住宅的心态,加上地产商为了令买家可向银行取得九成按揭,便开始钻政策的空子,兴建大量面积少于200平方呎(约18平方米)的纳米单位,以谋求最大的利益,甚至连市建局的重建项目趋向“纳米化“。
纳米楼户型图
愈来愈多微型公寓被建造,以应对日益增加的对经济适用房的需求。同时,政府为了缓解住房矛盾,增加住房供应,也在一定程度上向房地产商妥协。
举个例子,以前消防安全法规要求厨房用墙隔开,有自己的窗户,迫使开发商在庭院或通风井中建造室内窗户,让厨房有独立的光线和空气流通。2015年政府放松要求自然采光和通风规定,之后就开始兴起这种只有一扇门与开放式厨房的微型公寓,2019年占香港所有住房9%。
纳米楼
同时,也有大量业主将空置的房屋重新分割,改装成为劏房,或者叫做群租房,劏房的居住环境则更为恶劣,甚至没有任何的规管……
劏房
资本的趋利性大幅削减居住单元的通风开口面积,产生通风不好的密闭居住单元,同时低端住宅的大增也使得居住单元面积减少,人与人的交往被迫在小空间内进行,近距离谈话等的密切接触场面无可避免,大量交叉感染也随之出现。
疫情之下的新挑战
如果说先前的居住问题被各方较好地维系在一个平衡点上,在疫情之下,一切问题都暴露于前。
建筑体型
屏风楼
高密度的城市规划使香港居住建筑出现许多屏风楼,这种建筑方式会阻碍市区空气流通,加速病毒传播。屏风楼楼宇高楼层的负气压区比屋顶表面高出更多,虽然住宅排气管口已离天台表面有一定高度,但附带有病毒的空气仍会因负气压区的扩大受到扰流影响,并进入负气压环流,从而通过打开的窗户进入其他住户居住单元内,造成交叉感染。
屏风楼气流分析图
屏风楼指的是:
1、发展项目内建筑与建筑之间没有足够距离;
2、项目内的建筑布局是接近「一」字排开;
3、项目内各建筑的平均高度超过35层 ;
4、项目的位置具有影响性 (例:海边、市中心、通风廊) ;
5. 项目或楼宇的较阔一面是迎向盛行风 ;
6.、附近有比较低矮的楼宇。
屏风楼
政府政策与资本的逐利都是屏风楼出现的主要原因。政府批地面积越来越大,房地产商为了利益的最大化,将楼宇放在一边,另一边做会所及泳池。同时在一些颇具影响性的位置,如海边,为了让住宅单位尽览海景,设计者往往会增加建筑面向风景的宽度。
屏风楼气流示意图
凹形天井
以丽晶花园为例,资本为了获得更高的回报率,需要在一层之间设计尽可能多的居住单元,从而牺牲了居住单元的采光,保留通风,导致在丽晶花园住宅建筑中,同朝向相邻户型之间都设计有凹形天井。相邻居住单元的厨房、饭厅、卫生间及卧室的窗户都相对地开在凹形天井内,窄缝天井中相对分布的以及分布在凹角处相邻的两户窗子,在空气流动时,更容易导致病毒发生交叉感染。
丽景花园平面图
感染者在居住单元中使用功能房间时,气流会将病毒带至天井中,同时随着天井内的自然气流上升,在上升过程中可能会从打开的窗户进入其他单元,感染其他单元的住户。
建筑热压通风示意图
户型进深
资本逐利的又一空间体现为户型进深。在地块面积及建筑体型限定了采光面的情况下,资本为了建设更多的居住单元数量,就会缩小采光面;因此相同面积下,居住单元开间缩小了,户型进深就会增大。住宅户型进深过大,会影响住宅的自然通风和采光效果。同时因为采光面的缩减,窗户面积也随之大幅度较小,室内自然通风不畅,换气次数低,会导致居住单元内病毒浓度骤增,家庭成员被病毒传染的概率提高。
以纳米楼为例,在政府放宽关于自然采光及通风的规定,许多新建居住单元开间仅足以设置一个窗户,居住单元内没有足够的自然通风,自然便成为了病毒集中的巢穴。
纳米房平面图
功能空间
公共空间
市建局行政总监韦志成曾公开表示:“纳米楼符合年轻人的置业需求,更建议以公共空间解决单位空间不足的问题。“
在非疫情的情况下,通过建设公共空间来缓解私人空间的不足,调节使用者的心理状况是可行的,但是在疫情的环境下,病毒极易在公共空间留存,频繁使用公共空间很大几率会成为病毒传播的捷径,作为常用公共空间的住宅大堂和电梯就是病毒传播的重灾区。
居屋电梯间
以葵盛西邨小型疫情爆发为例,不排除是经空气传播,或透过接触病毒存留的公共设施如电梯、或扶手而感染。
除了大堂与电梯外,住宅建筑实际上存在一个更容易被忽略的公共空间——走廊。
旧式屋邨平面图
公屋长走廊
旧式屋邨作为低端廉价住宅,设计者更重视居住单元的供应量而非使用者的心理及生理需求,为了最大限度地增加住宅面积,增加房屋的供应量以满足市民需求,方便居住单元的布置,一般设置有长走廊。
走廊两侧相对地分布着居住单元,走廊长度一般在20米以上才会设置一处连通室外的小平台,通风效果差,换气次数低。若感染者在走廊咳嗽、打喷嚏,病毒将有可能存留在走廊空间内,再经空气传播,造成交叉感染。同时,居住单元门相对地设置,容易出现对流风,若两个单位同时打开门,会将带有病毒的空气吹到对面单元,病毒将通过空气途径传播。
对流风交叉感染
如果是公屋的住户,建造商为了增加居住单元的供应量,缩短公屋轮候时间,常常会存在多户住户同时居住在一个套间的现象。因此,许多公屋的厨房、卫生间都是共用的。
以笔者自己所居住的公屋单元为例,三户住户同时使用一个套间内的厨房及卫生间,在特定时间段(如用餐时间及傍晚时间),需要相互协调,交叉亦或是同时使用这些公用空间。在邻舍染疫的情况下,共同使用厨房与卫生间,将会导致病毒有可能留存在公用空间之中,在日常生活中被病毒传染的几率亦会大大提升。
缺乏独立空间
一般轻症患者或者未被确诊为阳性的感染者往往会被建议居家隔离,在人均居住面积仅为14平方米的条件下,香港大部分市民居住环境狭窄、隔离条件有限,不是每个家庭中,成员都能拥有自己的独立房间,很多家庭会选择开放式设计,客厅与卧室连成一个整体,避免让居住单元空间被切割得过于破碎。
旧式公屋
居住单元内缺乏独立空间,让家庭成员与感染者的日常接触无可避免,空气传播也难以堵截,家庭成员也容易从密切接触者转变为感染者,增加医疗压力。
细部构造
污水系统
许多开发商在建造居住单元时,为了节省成本往往会采用“单管式”设计,即将厕所、浴缸等排水管全部接驳至同一条排水渠,将数者的排泄物一并排走,并把喉管放在外墙,。“单管式”设计节省材料也节省面积,据统计全港95%以上楼宇都采用这种设计,然而其存在严重弊端。厨厕污水管与同一条排水渠接驳,若有排泄物携带病毒,而地台去水位欠缺隔气管或隔气管干涸,排水渠废气便会因气压问题反冲入地台去水位,将病毒带进室内,甚至是其他楼层的单位,而低层单位危机最大。
“单管式”设计室外喉管
以丽晶花园为例,丽晶花园厨房、厕所及浴室的去水位与污水渠位接驳,当中无U型隔气管。丽晶花园22个环境样本中,8个样本检测呈阳性,包括地台渠口、喉管表面、厕所抽气扇和厨房地台等。
经检查发现至少两个有居民确诊的D室单位厕所粪渠经改装,令隔气功能下降,增加病毒倒流入室内的风险。“厨厕地台即使有安装U形渠,但如长时间未倒水入内会干涸,失去隔气作用,亦有风险传播病毒。“
排气交叉感染
旧式公屋住户因为排水管、排气管缺乏维护而老化,或会改装厕所排气管,致病毒经排水渠及排气管传播。感染者的排泄物和洗涤物中的病毒被排入污水系统,可能通过一些途径造成交叉感染。
构造改造示意图
例如:
1、空气中的病毒在水中通过污水系统被排出;
2、感染者在使用卫生间时形成雾化的带病毒微滴,悬浮在空气中,通过空气途径传播;
3、携带病毒的空气进入空调的冷凝水中,污水进入污水系统,或经立管排在散水上;
4、器具排水端口的存水弯和水封失效。
污物系统
为了节省人力成本,香港大部分住宅生活垃圾的处理为住户自装垃圾袋送下楼,使用非密封的塑料袋与细铁丝进行包扎,高层住宅在限定时间段会有大量提着垃圾袋进入电梯的住户,非密封的垃圾袋加上电梯这种密闭空间将会增加感染几率。同时,堆积在楼下的垃圾需要滞留一定时间才会被清理,容易造成污染。
公屋垃圾处理
恢复 重生
病毒的广泛传播不仅仅是卫生部门的防控责任,卫生部门起到的仅仅是亡羊补牢的作用,要真正切断病毒的传播途径,只依靠防疫措施显然是不足够的,防疫措施只能尽可能地降低染疫人数。
建筑的规划、设计同样是影响病毒传播的重要原因。为了谋求利益而设计,建造出体型不合理的建筑,为了增加土地的利用效率而忽视城市规划的功能性设计,为了迎合市场钻政策的漏洞建造出看似回报率最高的居住单元,甚至是为了控制成本配置不合理的建筑细部构造。这一切都为矛盾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这一切在疫情未来临之前,这些隐患已经在一点一点腐蚀着使用者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隐性的,是不被资本所关注的,或者说资本抱着侥幸的心态视而不见,自然而然地被掩盖于冰封之下。直到疫情的到来,像一把利刃,击穿了这冰面,将一切不合理暴露于眼前。
疫情前后对比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有句话:“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会非常胆壮起来。只要有10%的利润,它就会到处被人使用;有20%,就会活泼起来;有50%,就会引起积极的冒险;有100%,就会使人不顾一切法律;有300%,就会使人不怕犯罪,甚至不怕绞首的危险。”
资本是天生具有逐利性的,疫情下人们痛苦的悲鸣,是否能稍微唤醒资本家的人性,能促进逐利资本向善的人性。
房地产与资本
生活环境的改变不能在朝夕之间看见成效,资本逐利性是政府制定经济政策的重要影响因素,资本需要有所约束与引导。资本在一些领域过分逐利,会带来负面效应与影响。政府相关政策的出台,扮演着促进港人生活改善的重要角色。
同时,也有大量社会群体在为改善港人的生活环境而努力,疫情期间,无数的港人在工作岗位上亦或是利用闲暇时间在为抗击疫情奉献出自己的力量,比如身穿防护服的核酸志愿者,接送感染者的的士司机,为老人送去物资的爱心人士……他们所做的一切都在用温暖,一点一点驱散疫情的阴霾。
核酸检测志愿者
抗疫的士司机
同时,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以及对生活空间要求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团体与个人开始以建筑为出发点,改善港人的生活环境。比如持续关注屏风楼问题的环境保护团体,比如为改善城市环境不懈努力规划者与建筑师……无数的港人在为改善自己与大家的生活而默默奉献着。
维多利亚港
普通人在为了生活而努力,政府和资本何时能将深埋的毒瘤拔除?一切问题归根结底是土地问题,高密度的城市规划依旧是香港未来的发展方向,如何协调解决土地问题,仍待探索……
希望疫情早日结束,香港将涅槃重生,再现往日之辉煌。
图片来源网络
参考文献
[1]香港公屋规划设计的分析与启发_杨靖
[2]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与住宅设计和通风探讨_孙项菲
本期原创 / 白雎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学本科生,一口流利港普,每天都想饮早茶,主机游戏狂热粉丝
编辑 / 白雎 审核 / 尤加利叶、
本期内容为一只建筑精原创并编排,版权归一只建筑精所有。欢迎转发,转载请在后台键入【转载】、商务合作请在后台键入【合作】。
SELECTED
精选内容
普利兹克奖:少一些艺术崇拜,多一些人文关怀
作者:贰柒
城市更新背后的“物竞天择”
作者:裴七 一加
【一只建筑精的文创小店】
最近有路易斯·康的建筑秩序系列文创新货到店,共有4款嗷
▽点击下方图片链接查看建筑精文创推文详情
怎么找到我们的文创小店呢:
淘宝搜索店铺【一只建筑精的文创小店】,那个戴着红帽子的就是我们;
拿起手机淘宝扫一扫下面介个【二维码】即可
▲淘宝二维码
不想看文字?
点击【原文链接】即可关注阿精同名b站号
建筑解析视频版,给你不同的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