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好的建筑还是好的照片?你真的分地清楚吗?

白鹿 小熊 一只建筑精 2023-08-02

建筑

杂谈

architecture

tittle-tattle




01 如何拍摄出“孤独感”?


如果你第一次去孤独图书馆,你可能会发现现实中的孤图和印象里的建筑并不完全一样。


简单比较网上流传的一些孤图照片,可以发现几点相似特征:都是由东向西的拍摄视角、较远的拍摄距离、较弱的中心透视、偏冷的图像色调以及缺少人活动的建筑场景等等。


▲ © 直向建筑事务所


这些图像很美,确实。但由此引发的问题是,它们多大程度上反映了实际情况?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是在同一篇推送《全中国最孤独的图书馆》的图像和视频中,建筑也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材质色调。显然,后者少了一分清冷,多了一些地气。


▲ 来源:《全中国最孤独的图书馆》,左图为图像,右图为视频


此外,拍摄视角总是面向大海,这显然和后方越建越多的住宅楼盘与度假别墅有关,毕竟它们的存在是孤独的反义词。相反,一望无际的大海却能极好地渲染出孤寂的氛围。


▲ 来源:UP主Neworldesign


最后一个问题是,图书馆真的很孤独吗?尽管摄影师在拍摄的过程中总是严格控制画面中的人物数量(甚至没有人物),但这栋不足200平米的小建筑仅两年间游客接待量已经突破十万人次,以至于每天只能接受200人的参观预约。


因此,一个问题油然而生:当你在网络中欣赏一座建筑时,你真的能分清这是一个优秀的设计,亦或仅仅只是一组优美的建筑图像吗?


▲被游客占领的孤独图书馆,图源网络



02 图像如何传递信息?


显然,当图像成为沟通的媒介,那么建筑师便也被摄影师所取代。因此,我们有必要先理解图像是如何传递信息的。


对于图像来说,它被符号学大师皮尔斯归类到“像似符”中。也就是说它是通过对对象形象的模仿和复刻,从而实现意义的传输。它很大程度上可以跨越不同社会文化的差异性,无视理性思维的加工,而仅仅是通过视觉来进行意义的统一。


比方说,全球的公共卫生间指示符号都大同小异,通过对男女形象的相似刻画,使得来自不同地方的人都能快速理解。这说明,对图像的认知,主要以直接的感官刺激为主,而缺乏理性思维的介入。


▲ 具有性别特征的标识 来源:网络


但重点在于,这并不代表这种直观感受不会影响我们的思维判断。恰恰相反,具身心理学认为,人类所谓的理性思维,往往都是经由最原始、直接的身体经历和感官刺激所塑造出来的。简单来说,你的活动方式、感觉和运动体验深刻地影响了你对事物的思维和认知。


就图像而言,你的视觉体验过程深刻地影响了你对图像主体的认知和评价。前者是直观的身体经验,后者则是间接的思维加工。前者往往在不经意间主导了后者的走向。


比方说,如果你运用思维逻辑来对下面的句子进行解读,你大概率可以分辨出下图想要传达的是有关“和谐”,“幸福”的含义。


▲ 来源:网络


但当我们把图像处理成黑白,你的视觉感官在你进行思维加工之前,就会首先给你传递消极、悲伤的信号,因此这张可爱的小贴纸在你看来就会有着不同的涵义——而无关它具体写了什么。


▲ 来源:网络


总得来说,图像是通过视觉进行感知的,因此图像的认知过程可以不十分依赖理性的思考。由此,人对图像的感知更多的是一种直观的感受,诚然色调很重要,但同时也受到包括光影、构图或其他信息的综合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主体本身的信息改变,并不影响人从对该图像的第一感受——换句话说,即便这是一栋设计的很一般的建筑,也完全有可能拍摄出十分精彩的效果,并让人大为触动。


▲ 来源:thesweetestspots.tumblr.com



03 图像如何重构我们对建筑的印象?


理解了图像传递信息的方式,下一个问题便是:建筑图像对于建筑又有怎样的意义?我们又是如何通过图像来建构对建筑的整体印象的?



3.1 鸟瞰图意味着什么?


首先,建筑图像能够补充人们观察建筑的视角,从而扩充了人对建筑的认知,有利于增强对建筑的理解。


比方说对于扎哈·哈迪德设计的长沙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来说,如果从日常的人视角来进行观察,其形式逻辑其实是很难被捕捉的——人们无法理解这种复杂的曲线究竟是从何处来,又是从何处去,彼此之间存在怎样的总体关联。


▲ 来源:谷德网


但是仰赖于建筑照片的出现使得这个问题得已被解答。在VirgileSimonBertrand与Seven7Panda的航拍图中,该建筑群的总体样貌仿佛三朵盛开的芙蓉花一般坐落在梅溪湖畔边上。从这个角度来说,建筑摄影丰富了大众对建筑的感知和理解,即便这种丰富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脱离常规和日常的基础上。


▲ 来源:谷德网


当然,对鸟瞰图的惯用使得设计者习惯于采用脱离日常视点的角度做设计,导致有的建筑过分夸大整体的形式感,忽略了使用者的具体感受。


3.2 为什么要拍摄建筑细节?


此外,建筑图像还可以超越人体相对受限的活动范围,深入展现建筑的局部细节。从而获得微观的形式美感。比方说对于古建筑来说,人眼无法清晰准确的感受到建筑中被精心布置的斗拱、飞檐与屋脊兽等构件,而镜头则使得人们能够获得由于距离而错失的信息,补充关于建筑细节的认识。


▲ 来源:flickr.com


而这一技巧也容易被许多设计者所利用,用来掩盖设计本身的逻辑问题和空间的乏味无趣。它很大程度上使得建筑图像成为一种二维化的视觉享受,而脱离了实际的尺度感和空间体验。


▲ 着重表现建筑细节 来源:《建筑摄影》/ Pinterest


3.3 只有一个角度的法古思工厂


如果我们搜索格罗皮乌斯的法古斯工厂,会发现几乎所有的官方拍摄的照片都是从西南角拍摄的,为什么?


我们知道,法古斯工厂在建筑史中被视为一座十分出色的现代主义建筑,这很大程度上与西南角大面运用的玻璃幕墙有关,因为它象征着充足的日照、新鲜空气及良好的卫生条件等等。此外,西南角转角玻璃的展现,意味着对角柱的取消,也能够体现框架结构在当时的先锋性。


▲ 工厂西南角 来源:网络


但环视整个建筑,如此大面积使用玻璃幕墙的仅此一面,在其他角度中,厚重的实墙仍然占据了建筑的大部分。这便使得该摄影角度看起来更加弥足珍贵——它极大地给予了这座伟大的现代建筑以现代性。


▲ 工厂西北视角 来源:网络


3.4 二次构图的真与假


通过图框对现实世界图像的裁剪,建筑图像可以强化其想表达的信息,削弱其不想表达的信息,从而决定人们获取信息的范围。图框内的部分会引导人们对建筑的认识和判断人们会根据图像中已有的信息想象被删去的部分,在想象中构成建筑的全貌,尽管真实的空间可能并不是这样的。


▲ 二次构图 来源:小红书


例如五只猫娱乐mall,有网友爆出其小红书上的宣传片来自还堆放着建筑材料的天台,游客至少在角落里拍拍照便离开,游玩体验很差。


但其宣传片中的天台却将建筑中尺度很小的部分装饰构筑物单独取景,且没有其他参照物,从而对景框外的建筑物产生沿伸性的想象,认为整个天台是一个沙漠城堡——尽管它只是一些微缩的装饰物。


▲ 二次构图后的建筑构件 © 小红书博主:快门不要钱


3.5 如何用图像重塑建筑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照片不仅控制了我们该看什么,同时也影响了我们对实际空间纵深的感受。


这种影响的具体操作体现在选择特定的相机镜头,利用不同焦距来重组图案之间的相对关系。一般在长焦镜头中,图像的后景图案会被强化,空间深度会被压缩,空间透视感较弱,图案彼此的关系近似于拼贴;而在短焦镜头(广角镜头)中,远近图案的大小对比会被夸大,从而强化空间的纵深感和透视感。


▲ 长焦镜头(上)与短焦镜头(下) 来源:Pinterest


3.6 色调!色调!色调!


确实,色调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思维认知,这是为什么会有色彩心理学的原因。对同一栋建筑拍摄的同一张照片,可以经由不同的处理手段,指代各种从“幸福美满”到“忧郁哀伤”两极之间的各种情绪。


▲ 不同色调下的重庆牛角沱  © 圣诞结


所有人都认为,暖色给人亲密、温暖的感受,冷色则给人以距离感和清凉的心理感受。因此我们便可以理解,为什么对于像“孤独图书馆”和“海边礼拜堂”这样的高冷建筑来说,保持冷色调的图像处理是极为重要的。


▲ 两种不同色调下的阿那亚礼堂 来源:网络


3.7 图像——建筑的符号化?


此外,建筑图像还可以是建筑信息的提取与再创作。通过对建筑特征的抽象提取与重组,形成便于传播的图像符号。建筑符号化的目的是通过建筑特征信息的提取形成记忆点,便于信息的流通和传播。


一个例子是BIG极富标志性的分析图,通过对建筑信息的提取和抽象绘制一系列分析图,成为其设计意图的展示。


▲ 来源:BIG—巴斯克烹饪中心美食开放生态系统


另一处则为建筑LOGO的设计,以BIG的马来西亚槟城南岛规划方案为例,建筑师对其规划设计抽象简化后得到建筑logo,该logo一方面保留了建筑的核心信息,另一方面,其精炼简洁的符号化语言更利于形成受众的记忆点,抓住大众的眼球。


▲ 来源:BIG—马来西亚槟城南岛项目汇报开场动画



04 图像,建筑设计最后的遮羞布


也许这样的说法有些极端,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建筑图像的泛滥并不会给建筑设计的发展带来太多积极影响。相反,它创造了另外一个更加简便的空间,在那个空间中,丑可以变美、坏可以变好、粗制滥造可以变精致优雅、相貌平平可以变高深莫测。


▲ 来源:Pinterest

一方面,设计的过程本身是一种图像选美的过程。建筑方案要落地需要通过竞标来完成,而竞标的中展示建筑的媒介就是建筑的效果图和技术图纸。


因此竞标的过程很大程度上竞争的是建筑图像,决策端对图像美观的需求会对设计端形成自然选择,使得设计方需要在建筑设计阶段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美观的建筑图像的生产中,产生华而不实的建筑表现图,甚至牺牲建筑本身的功能需求。


▲ 来源:Pinterest


另一方面,由于网红打卡行为为建筑行业带来巨大的利润,处于收益的考量,投资方会要求设计师从建筑摄影的角度反推建筑设计,使得建筑局部具有容易取景成片,容易传播记忆,甚至不惜为了出圈而“语出惊人”。建筑的形式语言就不再只依赖建筑平剖面的功能反馈与立面审美法则,而成为了舞台的布景。


▲ 打卡布景 来源:网络


当然,如果这些布景确实如照片那般也倒还说得过去,但实际上也并非如此。去年小红书上的一些网红打卡点被网友吐槽滤镜过强,卖家秀通过特定角度,特殊打光,后期p图等方式制造“照骗”,诱导游客打卡消费。游客们只能排着长长的队伍,按照设定好的打卡攻略在一块小小的空间(机位)内炮制“网红美照”。这种实物与广告不符的网红建筑实际是一种建筑图像支撑的骗局,是图像消费时代行业发展的歧途。


▲ 知乎上用户吐槽某网红建筑欺骗消费者


在很多时候,笔者都深刻地感受到一种建筑本体与图像的分离。这种分离在不经意间成长为足够具有威胁的隔阂,以至于笔者不得不把大量生产的建筑图像视为一种信息时代下独有的“新建筑”。 


99年前,勒·柯布西耶写下了《走向新建筑》。99年后,一种更新的“新建筑”在图像消费的时代下产生。显然,这位伟大导师在书中的感叹,略加修改后仍然可以适用于当下:


一个矛盾(伟大)的时代刚刚开启,这个时代存在着一种新精神。 


大众作品存在着一种时代新精神,而这种精神在传媒(工业)产品中彰显无疑。 


建筑艺术在陈规旧习中感到窒息。 


风格成为一个真相(谎言),是唯一的原则,让一个时代所有的作品充满表现力,并赋予其鲜明的精神面貌。 


我们这个时代每天都在生产图像(确定风格)。 


不幸的是,我们的眼睛已经麻木于(却仍然不能察觉)图像(风格)的变化。 


▲ 来源:网络



注:本文图片均来自于网络


参考文献:

[1] 洪加利.再现的建筑:浅论信息时代的建筑传播[D],2022

[2] 赵毅衡.符号学[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

[3]胡易容. “象似”还是“像似”?一个至关重要的符号学术语的考察与建议[J]. 符号与传媒,2014(1):39-50.

[4]彭佳 | 艺术的符号三性论 

[5]梁建飞.图像传播符号意义建构的“像似”机制[J].传媒,2016,(21):64-66. 

[6]王跃平,杜敏.语言选择的内涵特征及其功能旨向[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7(03):264-272. 

[7] 殷融,曲方炳,叶浩生.具身概念表征的研究及理论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12,20(09):1372-1381. 

[8]赵智.指示的像似符——当代摄影中的造像[J].美术观察,2019(08):79-80. 

[9]网友吐槽小红书「滤镜景点」,小红书回应「展示更多避坑内容」,如何看待社交平台上过度包装的宣传?

[10]周诗岩. 建筑物与像[M].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229-230.

[11](德)阿德里安·舒尔茨. (德)马库斯·布雷特. 汪兰川译. 建筑摄影[M]. 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 2017.

[12]帝都绘:如何理解北京这座超级城市?


本期原创 / 白鹿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学研究生,白白胖胖的理想主义者。

本期原创 / 小熊不是玩具

#山建本科大三在读,永远燃烧的熊熊火苗,勇敢小熊不怕困难!


编辑 / 白鹿   审核 / 尤加利叶、


本期内容为一只建筑精原创并编排,版权归一只建筑精所有。欢迎转发,转载请在后台键入【转载】、商务合作请在后台键入【合作】。


RELEVANT

相关内容

跨界设计:建筑师的剧本杀 | 建筑精杂谈

作者:沽沽 白楼


SELECTED

精选内容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技术建筑”的成长之路

作者:揪揪

九龙花鸟市场——老商圈的浮沉日记

作者:尘挚



不想看文字?

点击【原文链接】即可关注阿精同名b站号

建筑解析视频版,给你不同的体验!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