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间,当代公共空间的新形式?
建筑精
杂谈
architecture
tittle-tattle
你会盯着几乎静止的慢直播画面度过一整个夜晚吗,你会陪一个主播走过七年的岁月吗?很多年轻人会。
还记得千万人蹲守、监督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的慢直播画面吗?现在,年轻人中流行着一些像街道慢直播、陪主播成长、直播学习或考研等等新奇的直播。 看直播,已经成为很多年轻人生活中的一部分。
对于在重压与快节奏中生活的当代年轻人而言,每天蹲在直播间里看看别人的故事,不但不会觉得无聊,反而是难能可贵的放松、治愈、排解孤独感的方式。
直播间究竟有什么魅力,让大家这么沉迷这种新的交流?
© 让明天变得不一样的说明书
从篝火开始
无论是短视频还是长视频,其制作的本质都是人和人的交流。对于录制的视频而言,重要的是故事的记录,对于直播而言,重要的是大家一同参与交流的“在场性”。
▲街边说书人 图源:网络
直播像是一种复古。直播也是一种交流,而且是属于更古老的对话模式。这样的对话从穴居人在夜晚的山洞里烤着篝火讲故事开始,跳动的火光成为黑夜的中心:暖光中彼此的脸,火星不时炸开的声音,随着故事进展渐渐升高的温度……空间中的一切同故事一起进入了我们的记忆。
这种交流的方式是面对面讲述,内容是大家口耳相传的故事,故事内容与讲授气氛会受到“说书人”表情、语气和周围人状态的主观影响。这是人类最为熟悉的模式。但这样的交流往往被时间、空间限制,规模较小,交流对象也只是周围村镇中的人。
▲人们围在山洞中交流 图源:网络
▲人们围着篝火交流 图源:网络
罗斯福的炉边谈话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早期直播出现了,主流媒体把当地新闻、重大庆典直播给广播前的观众们,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达到“普天同庆”的效果。这种把公共信息实时传递给民众个体的方式让听众觉得自己正在参与着社会大事的发生,加强了传播内容的真实感和民众的集体感。
▲大家聚在一起听广播中的社会新闻 图源:网络
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处于大萧条时期。为了求得美国人民对银行的支持,缓解萧条,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利用“炉边谈话”节目通过收音机向美国人民进行求助。
罗斯福并不是第一位使用大众媒介的总统,但却是第一位与民众“单独会话”的总统。
不同于公共媒体把新闻向撒纸片一样遍及城市,坐在火炉边的总统罗斯福,像是某个傍晚坐在火炉边缓缓拨通朋友电话的老人。收音机里传出平缓、沉稳的音调和木炭燃烧不时发出的声响,一下子拉近了总统与百姓的距离,此次公共性质的“直播”仿佛一通私密的电话。
这是一种转向,体现出隐私空间和公共空间通过多媒体融合的趋势。
▲火炉边的罗斯福 图源:bjnews.com.cn
你好 屏幕那边的陌生人
与非直播的视频(或是单纯的语音直播)相比,现在的视频直播是一种新的空间形式,进而产生了一种新的交流方式。
这种交流链接了现实与虚拟,屏幕中显示的是一对一的场景,仿佛我们每个人都在与主播直接对话,屏幕的另一端则同时连接着万千网友,流动的弹幕仿佛视频之后的代码,时时刻刻提醒着你这场交流既私密又公共,既真实又虚拟。
这种复杂的交流形式又满足了人们的什么需求?
▲李佳琦直播间 图源:网络
提供共同的时光,缓解孤独感
当内容需要和个人的孤独感做对抗的时候,观众对内容的要求就会变得很高;当形式缓解了个人的孤独感的时候,观众对内容的要求就不那么高,重点是大家呆在一起,而不是一起干的这件事情有多么高妙。
▲一起听说书 © 明天出版社
我认为电影院的价值就在于这里,在人群中一起看电影的感觉,这完全不同于在家里一个人看电影,电影票的价钱的确有一半以上是为了买那些挨在一起的座椅而不是为了银幕上的内容。
弹幕的原理也与之类似,我们能通过屏幕上流动的弹幕得到参与感与交流感。
▲在电影院的黑暗里共同窥探别人的故事 图源:登堂入室
在B站的弹幕里,当年蹲家各自偷看电视的孤独小孩们,可算找到组织,恨不得把十几年来攒下的机灵劲儿,一下子全都给抖光。
这种“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的感觉,是B站弹幕用户最核心的体验追求,也是B站生态能够区别于爱优腾的重要原因之一。
互联网时代,人们倾向于在拟态环境中构建身份认同,弹幕为观众提供共同存在的虚拟场所,观众在场所中发言、互动,并通过他人的发言确认自己是否与这一集体相容,满足自己构建身份认同的需求。
▲俺也一样 图源:哔哩哔哩动画
连接网络时代的“隐私空间”
摄影师黄庆军说过:“家当,就是你家里拥有的每一件东西,他们都是你挑选、因为喜欢才买回家的。把原本放在不同地方的物品集中放在同一个空间,就能直观地感受到这户人家的状态。”
▲家当 © 黄庆军
私人空间是个人表达、性格特质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一个人的私人空间中了解他的生活状态和社会关系。
直播环境把我们带入主播日常生活的(或精心准备过)的场景,加深了我们对直播者的认识,带着这种认识,我们能进一步了解对方的生活与性格。
▲私人空间体现个人特质 图源:PWCC
小桀开直播不只是玩游戏,还会有很多花样“节目”。他一般从中午开始直播,吃饭、上号、和网友们分享自己的生活趣事。直播间里的网友就像小桀的家人一样,每次弹幕都在猜他午饭吃几口、关注下一次开箱是什么。
大家喜欢看他直播,最主要的一点是他的真实,几乎全天直播的他把自己的生活暴露在观众面前。小桀在网友眼里像是相处多年的朋友:他是中文系毕业的,后来自学当了程序员,变成技术宅,知识面很广,他喜欢摄影,休息时会去长沙郊区爬山,拍摄山里从未见过相机的老人,并把照片送给他们......
粉丝们看着他成长,也见证他私人空间的变化。他最早直播的房间在一个老房子里,粉丝隔着屏幕看着他买了新房,自己装修,装智能家居,把新家的车库布置成小时候游戏厅的样子,里面有零食和各种小玩意儿……
▲小桀直播间改造过程 图源:哔哩哔哩动画
创造私密亲和的谈话氛围,跨越社交防线
直播间是一种新的介于私人与公共之间的空间,直接跨越人与人相识、相知、相袒露的流程,让屏幕两端的人有了深层次的“一对一”交流。
在观众看来,直播让我们跨越社交防线,接触主播“最生活的一面”,也更容易让我们放下包袱,袒露自己最真实的一面。
赵川是天津卫视《爱情保卫战》的知名主持人。2020年6月,赵川把每天中午11:00到下午1:00的休息时间拿来直播。“对于观众来说,重要的是,你在陪我聊天”。直播连麦完全是随机的,赵川无法预知打进来的电话是什么情况,他会拿个本子和笔,一边记录一边分析,再给出自己的意见。
“在现实中不能宣之于口的故事,在这里说给另一个世界的人听”,他把自己的直播间形容为“树洞”,这里温柔地藏匿着一个个秘密。
▲赵川给观众提出建议 图源:抖音
突破信息屏障,提供新的知识
由于我们生活的环境限制,我们往往会被生活的圈子困住,当我们有不同的想法的时候,很难得到其他的的声音。
直播间沟通了两个人,也打通了圈子与圈子之间的隔墙,撕开周围厚厚的屏障,听见来自外界的声音。
▲罗翔说刑法 图源:哔哩哔哩动画
在小小的直播间里,或许每一位主播都在课堂上耕耘多年。这些或知识渊博、或风趣幽默的“别人家的老师”以这样触手可及的方式来到了我们的生活中。
因为一边卖牛排、一边讲课圈粉的英语老师董宇辉就讲到,在直播间卖货、在教室讲课,其实是一样的,都要做到:有料,有趣,有用。
“别人给你时间,你让对方收获到知识,偶尔调侃两句,说段相声,吹拉弹唱,让直播间有趣一些,这样别人就愿意把更多时间交给你。”
▲东方甄选直播 图源:抖音
直播间这种小而美的存在,其优势是通过花花绿绿的屏幕把最私密的空间与想法与最公共的网络空间联系在一起。
屏幕里最吸引人的地方是画面的真实性与人的多样性,我们通过直播间的空间布置、主播的直播内容、声音和用词习惯来感受这份真实与多样。
但随着直播时代的到来,很多直播间的空间设置、直播调性变得相像。当我们正向的判断依据成为直播者反向对观众进行印象管理的工具,当你面对的人是有备而来……
当直播间里的一切都带着设计与伪装,带上面具的直播反而不如现实生活中真实,与人最私密的部分越来越远。
▲每个房间里的人都有不同的人生 图源:登堂入室
走向屏幕背后
首先要明确的是直播者在场域内的一切分享互动行为都是为了获得象征资本,从而转化成现实资本。
首先直播行业从第一代文字直播、第二代图文直播再到现在的第三代视频直播,随着传播媒介的发展和科技产品的逐渐普及,直播者已经从以前的较为“神圣”的地位发生了降级的变化。直播的仪式感逐渐消失,由个人升级为日常化、规模化、产业化、矩阵化。
在直播经济逐渐受益于每个人的时候,我们需要考虑利益的背后是否存在着风险?
▲日常化、规模化、产业化、矩阵化 图源:网络
公共与隐私的界限模糊性:困在系统里的直播者
“一天直播7小时,1人围观也得播”
“入行后,李宣每天都会写日记。她知道她不是一个站在风口上的幸运者,但她希望记录下自己的成长,以下是她的部分日记摘录:
作为一名新主播,合约要求每天要在平台里直播7个小时,我的小领导跟我说你得先练习一下。这几天每天也只有二三十个人来看我,没人说话。我心里很崩溃,但是告诉自己要稳住,给自己找话题。
系统不是人,它只认数据。
系统不会告诉你直播时间低于2个小时是错的。不会告诉你,粉丝来了100个人,如果只有几个人关注你,这是错的。”
在资本对直播行业具有完全的操控能力时,资本便可以将一个个鲜活的人变成机器或者一串代码困在虚无缥缈的系统里。系统和人的社会结构地位发生了转变。
▲人工智能杀人 图源:电影《机械姬》
虚拟与物理信息茧房的加剧:表演型人格的促发
“信息茧房”(Information cocoons)最早由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奥巴马总统的法律顾问凯斯·桑斯坦在其2006年出版的著作《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生产知识》中提出的,指的是在信息传播中,因公众自身的信息需求并非全方位的,公众只注意自己选择的东西和使自己愉悦的通讯领域,久而久之,会将自身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
▲信息茧房 图源:网络
随着大数据的发展,直播间的同质化严重、主播的批量化包装产出和算法的推荐,数据为我们在互联网这一全民公共空间中打造了一间间“隐私空间”。我们所有人已经被数据打造的茧房牢牢包围。
将自己代入定时开播的主播和定时观看的粉丝,在这个直播时间里如果没有这场直播,你是不是可以出去运动、出去健身和朋友聊聊天或者独处。
当在直播时,作为主播,你需要为粉丝提供新鲜有趣的内容,催促自己有新点子,要保证自己的魅力不会下降,作为粉丝,你总会以一种高高的姿态,审视主播,或者以一种几乎谄媚的姿态,欣赏主播,可是你又很可悲的会发现,关闭这个直播间,可能马上给你推荐类似的直播间。
你难道不想喘息一下吗?
而在物理空间上,不论是粉丝还是主播,在这段时间内都被困在小小的空间内,特别是主播,屏蔽了与外界的交流,人为的创造了与社会之间的茧房屏障。但当时的我们并不会知道这一切,只知道那时候娱乐至上。
试问多少人在直播间关闭的那一刻,会有一种无尽的空虚感涌上心头?
▲周姐直播间 图源:网络
窥探欲的极大满足,社会心理的改变:隐私与公共道德
以游戏主播为例,游戏主播的直播间大多架设在类似于卧室的空间内,空间内摆放着足够建设主播人设的物品和卧室必须的卧具等。
戈尔曼曾提出表演过程会划分出前台和后台,后台是相对隐秘和为表演做准备的特殊场合,理应两者之间应有幕布。但游戏主播将本应该是后台的家庭环境暴露在摄像头前,前后台的融合交叉,主播维持了自己的人设,也满足了大多数粉丝的窥探欲。
直播时的公共和隐私空间的界限越模糊,隐私泄露的越剧烈,窥探欲心理满足越强烈。
举个例子,你是否想知道某个明星私下里的样子?
当隐私被公布于众的时候,从人性角度出发,大部分人的心里得到极大的满足,可能会有少部分人会出现疯狂行为。
以明星的私生饭为例:
2021年,一条“私生饭”进入艺人住过的酒店房间进行拍照打卡的爆料引发热议。爆料显示,该“私生饭”不仅翻动了房间内留下的零食,在床上摆姿势自拍,还带走了艺人用过的口罩,并发朋友圈称,“香水味别这么甜”。
▲私生饭疯狂行为 图源:网络
新的社会矛盾不应成为技术探索的绊脚石,但是忽略一系列社会问题,更容易陷入到对技术的盲目崇拜和乐观中。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人类社会结构的急剧变化,“人性化趋势”:“媒介以达尔文进化论的方式演进,人创造媒介并选择媒介。”一词被高频提及。
亚里士多德曾说:“技术一边做自然所不能及的事,一边模仿自然。”当代直播不仅满足了人们对“面对面传播”虚拟陪伴需求,还进一步改变了社会交往结构,但隐私和公共的界限一旦被抹除,直播者便沦为了只能靠兜售自己隐私的可怜者,而关注者则在资本的操控下成为了这一切最直接的凶手。
因此,直播与人类日常生活关系是复杂的,多元的。我们既要看到直播对于当代人类情感抒发的积极作用,对人类主体的关怀和重视,也要从情感劳动和公共隐私维护的视角批判其资本剥削的本质。
▬
本期原创 /ff
#北京建筑大学本科在读,雨后黄见手,猫猫点头之交。
▬
本期原创 /宋俊贤
#江苏大学本科在读。喜爱思考一些不一样东西的设计小伙。
编辑 / 白雎 审核 / 尤加利叶、
本期内容为一只建筑精原创并编排,版权归一只建筑精所有。欢迎转发,转载请在后台键入【转载】、商务合作请在后台键入【合作】。
SELECTED
精选内容
你知道现代主义建筑,却不识塔蒂?
作者:西野七七七
电影中的重庆意象
作者:prom 尔夏
不想看文字?
点击【原文链接】即可关注阿精同名b站号
建筑解析视频版,给你不同的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