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未曾设想过的空间与城市

小闲橙 大大大象 一只建筑精 2023-08-02

建筑

杂谈

architecture

tittle-tattle




那些在星巴克点一杯咖啡,打开电脑或平板一坐就是一下午的人到底是什么职业?


▲ 星巴克办公类型词条 来源:网络


“星巴克氛围组”


当然,这只是一种调侃。“一杯三十多块钱的咖啡,能买到一下午的暖气和WiFi,还能买到适合办公的环境和氛围,何乐而不为呢。”其实早在上世纪,咖啡馆就随处可见画家、创作歌手、作家和哲学家等工作的身影,成为人们高效工作的场所。


不过最早的咖啡馆叫做“Kaveh Kanes”,是在麦加建成,最初是出于一种宗教目的,但很快这些地方就成了居民下棋、闲聊等自由聚会的公共社交场所。演变到现代,更是离设计师最初的设想大相径庭,咖啡馆以一种“白噪音、洁净温暖、惬意友好”的独特之处吸引了大量办公学习者。为了适应现代需求变化和增加这类客户粘性,星巴克在原本公共开放的空间组织上增加了类似于自习室办公隔间的空间形式,打出了“共享办公门店”的旗号。


▲ 星巴克共享办公类型词条 来源:网络


看到这些变化,我不禁想起那句话“空间由行为所定义”,包括城市道路、广场等经规划设计的正规性公共空间,是否其实也可以突破其被赋予被默认的空间内涵,当某个契机来临,转化新生成更多元、意义更丰富的城市公共空间。



1那是 吗?或许有时是


  ·  镜头一    

1.1 线性的社区广场


不知你是否想象过,步行在六车道或更宽的马路黄色分割线上会是什么感觉呢?没错,是步行,是因为体验陌生而新奇?还是因为思维惯性害怕车流而恐惧?


▲ 分割线上的行人  来源:筑行小康


事实看来,感觉新奇的人还是大多数。傍晚回家,才注意到这惊奇一幕,以往的川流不息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幅宁静祥和的画面。原是因为阶段性施工,马路被暂时拦截,此时此刻俨然已经变成了社区的一个线性公园。


▲ 被拦截的马路   来源:筑行小康


车被拦在外面,人在里面欢呼,小孩轮滑竞技,大人们坐观闲聊,仿佛这个“社区公园”早已习惯了多年。


▲ 各类休闲活动   来源:筑行小康


我不禁有些恍惚,马路本是为了承担移动与通行的功能,可能也会有分割、景观、避险、通风等非交通性城市功能,所以它被设计得宽阔通畅。但从未设想过此情此景般的利用方式。也许是楼间距过窄,公共空间又多被私家车挤占,人们公共活动无处施展。可行为消失不等于需求消失,当契机来临——马路被拦截,那些被人为限定的规则不复存在,人们的使用惯性可以改变,空间的定义与个性也可以改变。不寻常开始走向寻常。


  ·  镜头二    

1.2 路缘石上的音乐节


周末的文化公园,静谧的林荫巷道,古朴精美的历史建筑群,可能还会遇到令人意外的阵阵歌声,逐渐靠近声源,似乎是有人在吉他弹唱。循声而至,只见弹唱者就在路边背枕花坛,席地而坐,听众也如此,抢得先机的就坐在对面的路缘石上,像我一样来得稍晚的,就只得站在一旁。


▲ 吉他弹唱   来源:大大大象


原本猜测可能是公园的某处小广场在进行假日狂欢,却也没想到可以这般随意野放,音乐节直接开在了路缘石上。诚然,公园的路不止一条必经之路,谁说不能拦其中一条路而兴唱。


当原有的空间设计逻辑被违背,杂乱无序的现象并非必然出现,空间与人的关联性不单单体现在舒适度、便捷性上,空间更应赋予人们想象的能力。空间设计也从来不是铁板一块,适当留白,保留呼吸感才能不浪费空间的生命力与人的创造性。



被 “群起而攻之” 的场馆们


  ·  镜头三    

2.1 被占领的银行


国家以南,意料之外,一些有趣的事情正在发生着。

▲ 新加坡某银行工作日期间   来源:网络

▲ 新加坡某银行周末期间   来源:网络


这是远在新加坡的一家银行,工作日期间,银行宽敞空阔,只是前来办理业务的人们一波一波来了又走,节庆日期间也会装扮一番,以表仪式氛围。原本以为这就是城市公服设施可以望得到尽头的一生,但事实远非如此。新加坡的银行少数会营业到周六上午,多数周末不上班,也是这种稍慢的生活节奏为某些场景的发生提供了可能。


在周末,我们会注意到大半个银行都被一群中青年女士占领了,她们似乎做好了过夜的准备,防潮软垫,半薄小毯子,零食便当一应俱全,又像是一次周末的休闲野餐聚会。可也有一团疑惑开始萦绕在我脑子里,如果是野餐聚会,那为什么不去景色阳光更好的公园呢?而且为什么会有这么大规模的人群都相约到此呢?又为什么绝大多数都是女士呢?她们为什么好像是做好了过夜的准备呢?是啊,她们为何这样呢?


打听来才了解到原来她们都是来新加坡打工的菲佣们,工作日期间就在雇主家干活,操持一家事务,自然也是吃住在主家。周末来临,雇主们希望可以和自己的家人或宠物获得更加舒适私密的亲子时光,便会想办法把菲佣们“赶走”。菲佣们不愿承受住宿费用,更希望能够寄钱回家,便会自发组团到周末空闲起来的银行大厅,与自己的同乡好友度过周末时光,倒也不显得异乡孤独无依。


▲ 菲佣词条 来源:网络


虽然菲佣数量众多,且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30%的菲佣拥有正规大学以上学历,65%拥有中学学历,98%具备流利的英文沟通能力可以用来教授孩子英语,更有菲佣因为照顾老人而自学粤语,如果菲佣与雇主相处和睦,可以一做就是几十年,甚至下一代继续为雇主家服务。但菲佣仍然是社会边缘群体,很多菲佣需要起早贪黑,操劳一家琐碎,被迫在没有私人空间的地方和雇主生活,只有在周末拥有短暂的时光,但也只能在天桥或者别的准许外劳进入的公共场所和同乡集会,在这里她们会解决相亲、寄钱、姐妹会,购物等事情,然后周而复始,年复一年。


银行等大型公共场馆设施,在设计之初为了提高公共办事效率,除了设置少数座椅外多有宽敞的营业大厅,是银行与顾客接触的第一空间,也是银行自我展示的主要窗口。考虑到顾客处理事务的安全舒适及便利高效,营业厅的光线明亮,色调沉稳,材料耐磨易清洁,营造了轻松随和、平等亲切的内部环境氛围。同时银行承载了组织货币流通的重要职能,满足了菲佣们寄钱的重要需求,多种效应重重叠加,银行大厅最终成为了菲佣们周末的“度假圣地”。


如果银行周末正常工作,或者银行拒绝外劳人员进入,菲佣们又会选择去哪里呢?我相信,利用暂时性的空间功能互换,以较低的成本来解决边缘人群的社会问题,对政府而言是一笔很划算的买卖。就如屈米所想:空间只是一种“诱发事件”。还有比空间更重要的东西。他曾说:“当火车站成为美术馆,教会成为保龄球馆的时代,形式同功能的互换性及现代主义公认的传统因果关系破裂之事成了家常便饭。或许设计研究更多是用来激发叙事性的氛围,促使事件在空间内部的自我组织而已。


  ·  镜头四    

2.2 这个夏天,我们去哪里偶遇呢?


今年夏天很多城市陷入限电热潮,恰值城市40多度高烧不退。常年依赖空调,WiFi,冰镇西瓜,喜欢宅在家里的我也被迫离开家,去寻找一些乘凉点。脑海里最先想到的自然是商场里的超市,再不济那里也还有需要保鲜的冰柜。可当我踏进地铁站,乌压压的人群便映入眼帘,待几秒钟才反应过来,这些人都是来乘凉的!大多数人为了更好的降温,基本铺张广告纸就席地而坐。在我经过的时候,可能觉察到被打量的目光,地上的人抬起头与我对视一眼,收一下散开的腿便继续低头玩手机了,一时间感觉自己好像回到了返乡时拥挤的绿皮火车上。


▲ 限电时的地铁通道   来源:小红书  “小🐱🐱” 

▲ 限电时的图书馆和地下停车场   来源:小红书 “大河弯弯向东流~”


等到了超市,也已人山人海,也是,我能想到的,肯定是千千万万人会想到的。与朋友闲聊过后,也了解到更多我原本没想过的多种可能。超市冷柜前?地铁台阶上?文化博物馆?环城公交线?城市图书馆?地下停车场?哪里都可以来一场奇妙的”凉爽邂逅“。


这些空间原本有其特定的消费、文化或服务功能,是具备特定使用价值的目的性空间,但迫于乘凉,空间属性似乎一下子扭转了,开始承载更多样化的市民群体及公共活动。但当原有空间设计逻辑出现重大转变,设计师只以预想的结果出发时,空间或多或少都有种不适感,人满为患的地铁通道、无处可坐的图书馆等总让人觉得在空间内产生了冲突效果,而这种冲突效果并不是设计师或使用者原先规划好的。“固定化”“标准化”的空间设计逻辑在运行过程中因为这些“限定”“合理”的行为而产生了意外的偏差。


退一步讲,且不论人群聚集对公共资源占用与空间秩序的影响,或许天气转凉后,人们会想要从封闭舒适的私人领域走出来,喜欢上这些城市公共空间。



排队1小时 检测1分钟?


  ·  镜头五    

3.1 核酸点就在我身边?真的是它太隐蔽了


当疫情常态化,当核酸检测成为我们的日常,寻找检测点就成为了必要的一部分。为便捷查找附近的核酸采样点,地图开通了查找功能并能通过导航到达,同时还有显示人数的神仙功能,不用开盲盒就能有效减少排队时间,还避免了错过检测时间的关门惨境。


 ▲查找采样点的神仙功能  图源:小红书“-Jessie.Ccc”


人少的采样点真的可以减少我们的排队时间嘛?虽然检测时间大大缩短,但绕圈找采样点的时间无形中增加了许多,很难想象会有采样点安置在如此隐蔽的地方。或许是工地被迫停工,这样可以很好地利用闲置地;又或许是围合空间便于检测后的快速隔离;但是并不突出的标志,同时也导致采样点设立的意义被削弱了,似乎有违便民检测的初衷。


 ▲神秘的核酸采样点  图源:小红书“Alisa和妈妈的成长进行曲”


  ·  镜头六    

3.2 突然走进核酸队伍?我真的只是想过去


广州疫情下,开始了大规模的核酸检测,无论是聚集的学校,还是分散开来的建筑附近空间,都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核酸检测点。没想到有一天我会在散步的时候误入了核酸队伍,看着前方的地铁入口和排队的人,我自然而然的将这当作扫码通过的路径,结果扫码显示出来是核酸检测。


 ▲路边的核酸检测通道  图源:小红书“维wlemon茶”


排队时看着一路上穿着制服匆忙行走的人们,“假装通行”的采样点,或许是为了方便街道旁外卖小哥和环卫工人等参加核酸,路边检测可以让他们更快地回归自己的本职工作;可能也会有很多像我一样误入队伍的人,看来这个空间设置也可以让更多人参与检测,也从侧面响应了全民核酸的号召。不过临街检测也影响了原本道路的通行属性,如果出现多人排队也会增大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看来核酸空间与周边空间的位置关系仍需商榷。


 ▲亿点点像扫码通过的队伍  图源:小红书“维wlemon茶”


  ·  镜头七    

3.3 出来玩还要测核酸?原来不是真的解封


谁能想到有一天排队核酸也会成为景区的符号?看着这里的人山人海,突然没有了欣赏建筑的心情,总有些核酸点是突然设立的,在我们熟悉的空间中,也在我们从未设想过的地方。


 ▲疫情期间的玉泉寺  图源:小红书“雯雯酱”


作为一种应急措施,怎么才能保证随时随地响应,信息传播和应急预案都是其中的关键因素;但景区内经常有大量的人口流动和聚集,突发性的检测可能难以有效避免传播。采样点设置的优化升级可以从固定和流动两个方向分别考虑,预设特殊场景的人员规模,并按照其数量合理配置采样单元,同时专用通道的设立也可以辅助快速采样,以此保证人员流动密集区的突发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景区内的核酸队伍 图源:小红书“孖仔和小野” 



被 网红打卡地 骗到的一天


  ·  镜头八    

4.1 阳台多了蝴蝶结,老奶奶想做在逃公主?


无心扎下的巨大蝴蝶结,让武康路的老奶奶和自家阳台火遍全网,而打卡的热潮却使老奶奶从乐呵呵打招呼到小心翼翼不敢出门。


不定时出现的神秘老奶奶、大型粉红色蝴蝶结和有近百年历史的优雅阳台,恰好满足了互联网时代人们对浪漫的想象。普通阳台到网红阳台的转变,影响了原住民的生活,众人眼中的网红景点是别人安静的私人住宅,流量下的喧嚣打扰了居民的休息,也破坏了浪漫因子营造的温柔,适度的关注或许能减弱独居老人的孤独感,但其中的尺度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下很难被把控。


 ▲阳台与恰到好处的蝴蝶结  图源:网络


拍照取景时,也许并没有人在乎这附近的空间,但更多人认识了这条汇聚上海历史的武康路,近百年历史、法国文艺复兴风格和独特的中外建筑结构是其收割无数流量的基础,社交媒体让旅游空间呈现出“流空间”的特质,可迅速传播的屏幕场景逐渐超越了纯粹的旅游体验。网红时代的打卡拍照意味着空间正不断被信息支配,但历史景观中所沉淀的原始空间感知,可能才是我们每个人去网红化景点的意义。


 ▲前来武康路跟风打卡的人们  图源:网络


  ·  镜头九    

4.2 默默成了钉子户,突然变身桥下风景?


有人盼望着成为拆迁户一夜暴富,也有人不满改变、立志成为顽固的钉子户,钉子户往往因与周围格格不入而被忽略,但广州的一个“桥中房”却意外成为了网红景点“海珠之眼”。


 ▲海珠之眼的意外  图源:网络


桥中间凹陷处的破旧房屋吸引了大量市民观光打卡,本不起眼的平房成为了外地游客慕名而来的打卡地,这里有猎奇拍照后迅速离开的人,有为求真相敲门询问的人,有来自一波波围观人群的镜头与声音,而房屋目前仍有人居住,持续的喧闹为业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从闭不出门的表现来看,或许他们并不希望自家成为网红地,只想过不被打扰的生活。


网友的观光在一定程度上打扰了被拆迁人的生活,但网络媒体的关注度也成为了征收拆迁中的制衡力量,让钉子户的社会问题成为新闻焦点。从城市发展看,桥中房影响了城市景观、损害了城市利益,其保留是政府与公众地位平等的表现。改造谈判的博弈过程在保障了居民个人利益的同时并为对突破显示的拆迁意愿让步,但过程中所涉及的地价评估、赔偿举措和改建方案的利益平衡仍需思考。


 ▲桥中居民点景观  图源:网络


桥的保留与整改从侧面反映了广州包容的城市特点和柔性的管理风格,旧城改造中的灵活方案体现了拆迁与城市建设中公共利益与个人私产的矛盾冲突,曲行的道路降低了通行效率,改变的环境也影响了业主的生活质量,不适合居住的网红钉子户未来又将何去何从?


  ·  镜头十    

4.3 是无法承受的灾难,还是带动经济的禁地?


历史上的切尔诺贝利是最严重的核事故灾难现场,是付出昂贵代价后被无情荒废的静谧鬼城,是历经自然次生演替后最接近废土的世界。


鬼屋和荒地本该是切尔诺贝利的代名词,可美剧《切尔诺贝利》的热播,使其一度成为东欧最热门的ins网红打卡地,让这场无法承受的灾难成为了乌克兰的新经济增长点。旅行浪潮引发了从核禁区到旅游景区的转变,旅游业的发展也开启了这里的新文创运动,乌克兰将切尔诺贝利合法化,制定了21条观光路线,如今旅游业已然成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遗址自拍也在社交媒体的火热中成为自然而然的行为结果。


 ▲切尔诺贝利的网红景点  图源:网络


当网红景点的流量热度建立在以生命为代价的救援历史中,以记忆和责任为主题的旅游项目逐渐变为娱乐项目,或许有一天这里会因互联网传播而失去原本的意义,而四号反应堆与孤独的摩天轮将记录下这座空城,着火的红树林禁区再次提醒了我们遥远但可怕的历史,因灾难而牺牲的人们永远需要尊重与敬畏。游客的猎奇与悲剧的记忆在切尔诺贝利碰撞,荒诞的对比也赋予了城市别样的色彩,也许是树林的红色、标志的黄色、游客的肉色,又或是事故发生时明亮的彩虹色……


 ▲豆瓣9.6《切尔诺贝利》  图源:网络



被活动改变的 空间


城市设计应是由空间、事件与活动组织而成的叙事载体,而非仅是空间本身。使用者通过创造全新的空间内涵来获取自己需要的生活方式,貌似是无意识的城市自发性空间营建,其实既有合理的生成逻辑又指向具体的生活意义。



参考资料:

观点丨空间——行为互动理论构建的基本思路_社会学 (sohu.com)

城市观察 I 如何看待公共空间中的自发活动需求?(城市会客厅)

大师作品分析——伯纳德·屈米(人人文库网)


本期原创 / 小闲橙

#华南理工大学城市规划研究生,不爱香菜星人,努力搬砖坚持写文的日常DDL选手,静若处子动起来也不脱兔的伪东北人,喜欢一切外表美丽内在也美丽的纯纯颜控

本期原创 / 大大大象

# 华南理工大学城乡规划专硕研究生。向往独居,走路飞快,最爱绿色。



编辑 / 白雎   审核 / 尤加利叶


本期内容为一只建筑精原创并编排,版权归一只建筑精所有。欢迎转发,转载请在后台键入【转载】、商务合作请在后台键入【合作】。


SELECTED

精选内容

毒品与空间:为何美墨边境的毒品交易无法根除?

作者:西风

这年头的大学,连健身房都要卷?

作者:Jiong 贰柒




不想看文字?

点击【原文链接】即可关注阿精同名b站号

建筑解析视频版,给你不同的体验!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