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会害怕“阈限空间”?
建筑精
杂谈
architecture
tittle-tattle
引言
Introduction
▲阈限空间 来源:网络
看到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觉?诡异、难受、似曾相识、甚至有点上瘾?这些看上去有些复古的看似随意拍摄的图片有一种难以说清的感受,这些空间常常是火车站,走廊,餐厅,游泳池……你可能不会记得关于这些地方的细节,但是当一些奇怪的图片出现时,它们的共同特征会从你的潜意识里回想起来,但是又无法准确定位,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阈限空间,这是一种近几年突然流行起来的互联网亚文化美学,2018年4chan论坛的灵异板块内出现了第一篇The Backrooms(后室)相关的帖子,一张色调暗黄、地板倾斜、空空荡荡的房间图片,目前被视作阈限空间的起源。
▲阈限空间的起源 来源:网络
随后此类文化发展壮大,出了游戏和众多的衍生产品,近几年阈限空间常常和怪核、梦核联系在一起,被越来越多的人看到,梦核常常和人的童年记忆联系在一起,会像梦里出现的场景;怪核受到早期互联网艺术的影响,常常传达出恐惧感;这三者有部分重合,但又存在明显区别。而本文主要讨论阈限空间本身,但在此之前,我们需要先理解阈限的概念。
事实上,阈限一词的出现非常早,它早年和空间本身也没有太大关系,但由于词语内涵的特殊,它被多个学科辗转引用,最终应用到建筑学概念上。
1 什么是阈限空间?
What is Liminal Spaces?
A)人类学层面
“阈限(liminal)”一词源于拉丁语limen,意为物理概念上的“边界”,它可以被理解成“门槛”,是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边界”。
在1909年,阈限的概念首先被引入人类学,在成人仪式中有三个阶段:分离阶段(脱离原有身份地位思想)、阈限阶段(进入过渡阶段,差异消失,并表现对旧结构的反动)、聚合阶段(获得新身份),在第二阶段即为具有模糊性过度的阈限性阶段。
在1969年,人类学家维克多·特纳(Victor Turner)又对阈限过程中的模糊性和不可见性进行了拓展,使其脱离了仪式的范畴,成为处在两种状态或结构之间的状态。阈限阶段是一种模糊不定的时空,代表了平等,是反结构的。
而在具有阈限性的图片中,也通常呈现了这样有关于时间或空间的模糊状态,例如梦境(沉睡与清醒之间)、黄昏和黎明(白天和黑夜之间)、城寨(城市和乡村之间)、移动的火车(终点与起点之间)等。这一点和人类学所提出的具有“过渡礼仪”性质的“阈限”概念相一致。
▲梦境 | 车站 来源:网络
B)心理学层面
伴随着阈限含义的发展,“阈限”一词后来被引入到心理学的概念,在心理学中,阈限指外界引起有机体感觉的最小刺激量。人的感官只对一定范围内的刺激作出反应,只有在这个范围内的刺激,才能引起人们的感觉。这个刺激范围及相应的感觉能力,称之为感觉阈限。一个空间能够引起人特定的感觉,从而把人从无意识带向有意识有情绪的过渡阶段,引发情绪临界点也是阈限的定义之一。
▲ 来源:网络
这里处于临界刺激的心理阈限还带来了一个特征,其引发的情感是不清晰不确定的,从而能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和方面表现出来,这也给体现在影像上的有关阈限的特征归纳带来了一些难度,它们有一些重合却有细微的差异,为了整合这些特征同时结合阈限在空间上的体现,我们选取可以选取“阈限”在在人类学、心理学都具有的特征——“过渡性”,同时结合阈限空间的特点进行探讨。
C)建筑学层面
当阈限的概念和空间、建筑相接触时,它与“过渡性”的交集则更为强烈。建筑学中的有关阈限的学术概念指代一个中间区域,即在人停留的两个地方之间不停留的地方,也可以指代一些具有过渡感的场所。例如走廊(房间之间)、机场(目的地之间)、午夜教室(时间在白天的两个教室之间)。
而通俗意义上的阈限空间,指让人感觉怀旧、梦幻或不可思议(即熟悉又陌生)的场所,它们总是由现代的建筑制成,尽管有时会出现植物,但从不包含动物。
这类的空间甚至发展出一些空间模型,例如后室,巨大的空无一人的房间,有一个个的转角,眼前重复出现相似却不完全重复的景象,宾馆的开着灯的走道,有一扇扇关着的门和转角,但是空无一人。
▲无人的公共空间 | 走廊空间 来源:网络
值得一提的是,建筑学和人类学中的阈限概念有一个神奇的反转,作为仪式的阈限阶段是被人着重关注的一个时期,人们会把它当作一个值得纪念的阶段转换,而在建筑学中的阈限空间也是从一个重要空间向另一个重要空间的过渡,而这些空间却是建筑中相对不重要的部分,正是这些平时常见却不受关注的空间变成图片的主体后,事情变得不一般了。
2 阈限空间有什么特点?
What 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minal Spaces?
阈限空间的类型和样式实际上非常多,伴随着概念的扩展,越来越多的空间都被归类其中,但通常而言,阈限空间照片中通常都可以提炼出以下的某个特点。
·位于中间场所,具有强烈的过渡感
阈限空间的学术定义本就为过渡空间,而相应的,现实空间中具有过渡感的中间场所,如高楼里的应急楼梯间、布置了镜子或落地窗的拐角位置、酒店里长长的过道走廊、位于高速上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加油站。
▲电影《闪灵》中的走廊 来源:网络
▲应急楼梯间 来源:网络
这些空间原本作为过渡场所进行使用,承载了最为基础的通行功能。但事实上,这些空间本身并不具有强烈的方向性,它处于混沌迷失的状态,当失去人的身影时,它仿佛成为了一个终点。
·场景熟悉又陌生,区位和年代模糊
而当“阈限空间”的概念开始扩充,另一部分空间也被纳入其中,比如说全是老式洗衣机的洗衣房、莫名其妙放着儿童游乐设施的小房间,又或者是贴着瓷砖的老式地下广场,空无一人的地下通道。
▲老式洗衣房 来源:网络
▲放着儿童游乐设施的房间 来源:网络
这些照片里的瓷砖、墙纸、设施明明如此陈旧,却处处充满着过去的痕迹,带给人莫名其妙的熟悉感,当人试图去定义它时,又是非常困难的,仅能调动“好像、可能”这样的字眼,根本无法准确地描述出这个地方的年代信息。
如果说中间场所带给人的空间上的过渡感,那么这一类空间呈现的则更接近时间上的过渡感,时间在这个地方仿佛冻结,不新不旧的空间成为物的堆砌场所。
▲不知年代的商业广场 来源:网络
·稳定和不安并存,未知引发恐惧
除了时空上的过渡感外,阈限空间通常具有的另一种特质是,它能引发观者情绪上的不安和恐惧。
阈限空间照片呈现的多数是一个稳定的的物理空间,部分照片中可能连门窗、镜子这类不稳定的元素都没有出现,仅仅只出现墙壁或是毫无特色的墙角。
▲无方向的空间 来源:网络
从物质的层面上,这些照片分明是稳定的,而又常给人心理上的不安感,仿佛这些曾经被人使用的空间在失去了人的踪迹后,被某些可怕的东西寄生,看似平静温馨的表象下潜藏着着一些未知的恐惧。人的情绪也因这种未知达到某个“阈限”,处于稳定温馨和不安恐惧的临界状态。
▲令人不安的空间 来源:网络
3 阈限空间与现实的关联
Relation between liminal space and reality
A)“非场所”空间的大量出现
法国人类学家马克·奥吉提出过与传统空间概念“场所”相对的“非场所”。他认为,社会已经进入了一种“超现代”的社会形态,即全球化的自由主义、生活方式的普遍商业化、工具理性的极度利用和泛滥的个人主义,以至于生产出众多如高速路、机场、超级市场的“非场所”。而它们通常需要满足三个特性:人对空间缺乏认同感,人在空间里无法产生关系以及空间不具有历史性。
▲非场所的代表之一——候机场 来源:网络
这里并不是指在现代社会加速之后才出现非场所,而是更强调个体关系之间的变化。在超现代社会之前,个体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稳定的,关系的消失意味着社会结构的崩塌,而正因为这种关系的稳定使得场所具有延续性。
但在超现代社会出现后,出现了大量不具备停留意义的空间,比如容纳了过多人流的超级市场、长时间通过大量车流的高速路,这种表面具有高度流动性的空间实际上不能够承载个体之间长久的关系。人与人在某个非场所遇见,以特定的时间地点构成短暂的关系,又因为没必要停留的缘故迅速分离,成为过客,又在下一个非场所获得新身份。
▲典型的超级市场 来源:网络
在很多时候,这种类型的空间被归于阈限空间的范围中,它们难以给人提供真正的归属感,而是作为有强烈过渡意义的空间存在。在这样的空间里,人的流动变得很快,不会有任何一段人的关系在此成为重点,但它们又是恰恰最不能够失去人的。正如那些没有人影的走廊和超市照片,或许正是流露出了非场所背后强烈的无意义感和无方向感,是白天繁忙的流动下夜晚深层的静止。当失去了“过渡”这一唯一的意义后,一切都归于混沌,也失去了所有的可能性。
▲夜间的公路 来源:网络
B)现代人怀旧情结的兴起
通常而言,大多数典型的阈限空间照片也都存在与时间相关的特点,它们不会特别新或清晰,但又不至于古老陈旧,带有一点恰到好处的年代感和使用痕迹,让人相信这是一个不算太过久远的年代。
▲带有年代感的走廊空间 来源:网络
这些带有年代感的阈限空间在网络上的重现是对于那些不算过于久远的“过去”的怀念,冻结的时间象征那些本应该消逝的“过去”的另一种在场方式,比如物品、记忆或者审美。
人们对阈限空间产生怀旧感的关键在于,阈限空间本身具有一种时间上的阈限性,它缺乏某个具体的年代信息,有点年份却仍然处于现代的范畴中,正好满足了怀旧的需求。
▲有年代感的室内空间 来源:网络
究其本质,怀旧本身是现代性的感受,尽管现代精神强调的是“向往未来”,而作为现代精神反面的“怀旧”却从未消失。我们真正怀念的一定不是过于古老的过去,而是那些处于新旧之间的、具有各种可能性的时空,看似我们“想回到过去”,实际上是我们是怀念那种可能性,“想要一个更好的未来”。
更多的时候,怀旧也是对现实的失望甚至批判,只是这种批判并不会真正诉诸行动,而以一种审美态度反抗所谓的“文明话语”。就如同大多数观者沉浸在阈限空间中产生怀旧感,或许正投射出发达的现代社会的生存困境,人际之间的传统关系被现代化进程打破,在奔波中人们逐渐远离了心灵家园。
▲老式格子工作间 来源:网络
怀旧则让我们产生了一种特殊感,一方面,我们迫切地想要寻求一个精神回归的对象,在错位和想象中,我们和“过去”达成遥远的关系;而另一层面,由于对象本身作为一种“过去”,这种关系也时刻处于不可逆转的哀悼和不安的漂泊中。
C)想象中暗藏的现实危机
在情绪层面上,阈限空间的特点呈现也相当明显,它并不是一个纯粹激发不安恐惧的环境,它同时还伴随着微妙的稳定感。这种恐惧感并不源自于真正的危险,而更倾向于“想象的威胁”。
▲似乎暗藏危机的房间 来源:网络
对于阈限空间而言,承载着怀旧感的它或许带来一定的稳定感,但从其时空的实质上,它始终处于一种现实的反面,它失去了现实空间中本应存在的流动性和人情味,看似温馨却是一个极其冰冷机械的场所,也失去了最为重要的主体——人。
因此,阈限空间总容易为观者带来恐惧和焦虑,或许正因为这种现实的反面预示着现实的本质,在繁忙高速的日常生活下,我们生活的空间就是像这样的冰冷机械。这也似乎正回应着鲍曼指出的:“对现时的不安和对未来的不确定孵化并哺育了众多恐惧中最令我们无法忍受的那些。而这种不安和不确定则源于我们的无力感:不论是单个、几个或者集体,我们似乎都不再能掌控生活”。
▲《人生切割术》截图 来源:网络
4 现代都市的缩影
The epitome of the modern city
阈限空间最为精妙的地方在于,它的各个特点都对“阈限”一词有所吻合,在一个临界点上达成一种微妙的平衡。而对于空间本身而言,它所呈现的更像是现代都市的缩影。
比如阈限空间中有关非场所的特质,时间的冻结感所引起的当代怀旧,抑或是它本身塑造的处于微妙临界值的不安感,这似乎都和现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关系。这些我们平常也能够感受到的特质,在日常生活中被速度和时间所稀释,以致于我们可能不会对其产生明显的感觉。而阈限空间更像是某一个被捕捉定格的片段,由于人这一元素的抽离,那些特质被放大到某一个微妙的阈值,带给人明显的冲击感。
▲ 来源:网络
我们因此而感到不安、动荡、陌生、恐惧,实际上是对当代都市的实况产生同样的情绪。阈限空间中“物的堆砌”就如城市中林立的没有感情的建筑,而阈限空间中永恒存在着的“本该有人却没有人”的焦虑,也正对应着我们内心深处对城市的深切怀疑。我们注定要长久地思考一些问题,我们属于哪里?以及,我们要去往哪里?
▲现代都市 来源:网络
参考文献:
[1]刘苗苗.论电影的阈限空间[J].当代电影,2022,(04):123-127.
[2]https://new.qq.com/cmsn/20181231/20181231006561.html
[3]https://zhuanlan.zhihu.com/p/209013372
[4]https://new.qq.com/rain/a/20220408A06QZ000
[5]https://zhuanlan.zhihu.com/p/468105630
▬
本期原创 / 一加
# 东南大学建筑学研究生,除了建筑对啥都感兴趣,梦想是建设美丽中国。
▬
本期原创 / 裴七
# 广州大学本科在读,人形咸鱼,十级躺平选手,间歇性鸡血发作
编辑 / 白雎 审核 / 尤加利叶、
本期内容为一只建筑精原创并编排,版权归一只建筑精所有。欢迎转发,转载请在后台键入【转载】、商务合作请在后台键入【合作】。
SELECTED
精选内容
梁思成,与北京的“大屋顶”们
作者:啊葱 Stefanie
脱离经济谈城市理论,就是耍流氓
作者:Wow
不想看文字?
点击【原文链接】即可关注阿精同名b站号
建筑解析视频版,给你不同的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