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荧幕背后,影视基地为何如此短命?

由由 一只建筑精 2023-08-02

建筑

杂谈

architecture

tittle-tattle



乍一看这些图片,或许你会以为这是一处未被保护的民居遗址。如果再凑近些,你就会发现破碎的立面暴露出的现代框架。视角再飞地高些,你就会看到和“中式”民居紧紧相邻的“西式”建筑。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被人为地拼贴在一起。或许这时你就能猜出,这里并不是一处历史城市遗址,而是一座被废弃的影视拍摄基地。


这里是位于上海市郊的东海影视基地(后称“东海基地”),距离市区足足有65公里远。建于1991年,打开园之初便剑指“打造东方好莱坞”。适逢改革开放的热潮,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更加追求精神文明享受,对影视作品的需求增加。东海基地乘上了当时影视基地建设的东风,取得了令人兴奋的成功。不少中外影视剧都来到这里取景。园区还发展影视旅游,前后共吸引了100万余游客。


▲ 一位阿姨参观东海基地的老照片


本世纪初,伴随着电影票房的持续走高,中央开始关注影视行业的经济潜力,并在2009年7月发布了第一部文化产业转型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多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支持电影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国家层面开始大力联合扶持电影产业,大量的投资和地方优惠政策开始涌入电影行业。


而这一振奋整个电影市场的政策却间接导致了东海基地的灭亡。新资本的涌入和新政策的扶持,促使了上海的另一座影视城——车墩影视基地的蓬勃发展。设施更加完整,地理位置更加优越的车墩基地,完全取代了东海基地。家喻户晓的《情深深雨濛濛》、《色戒》、《还珠格格》等多部影片都在此取过景。


▲《情深深雨濛濛》剧照

▲ 依萍跳河的那座桥就位于车墩影视基地内


此外浦东区着手经济转型,东海基地也不再适合浦东的整体发展目标。因此,仅仅过去了不到20年,东海基地就被完全地废弃了。在如今,除了偶尔有探险者涉足,东海基地几乎完全消失在了任何文本中。它既没有被拆除,也没有被改造,仅仅变成了一座荒草从生,被遗忘的城市标本。在中国,这样被荒废的影视基地并不仅此一个。还有近八成的影视基地处于亏损的状态,很快他们也将加入废墟俱乐部。东海基地可以被看作中国众多影视基地的一个缩影:雨后春笋一般在全国各地涌现,在经历了短暂的繁荣之后,迅速走向萧条。

 

▲ 荒废后的东海基地


如果说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保质期,为什么大部分影视基地的“保质期”会如此短暂,甚至远远短于一般建筑的生命周期?

 

首先要对本文中提到的影视基地进行定义。本文中的影视基地指为了为电影、电视拍摄提供布景的建筑、景观等的集合,面向剧组、游客等。在这里与“电影制作基地”进行区分。“制作基地”或者说“制片厂”往往更多面向专业的影视制作人员。


为什么要建设影视基地?


早期热潮


要说中国影视基地的发展背景,最先要从1955年的在美国加州建成的第一座迪士尼乐园说起。


▲ 加州迪士尼乐园,图源Disneyland


迪士尼乐园创造性地将文化IP融入乐园建设和运营的全过程,为游客提供高强度、全方位的全新游览体验,逐渐形成一种新型的现代旅游产品。乐园中不同的各种消费形式彼此连锁,购物、娱乐、住宿等彼此相互提供消费机会相对集中的生产,提高效率的同时降低了成本,形成了良好的规模效应。


这种“综合体”式的主题乐园建设热潮逐渐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开来。80年代中期,我国的主题乐园建设萌芽初现,“荣国府”、“大观园”以及“深圳锦绣中华”等主题乐园景区都在这一时期建成开园。


▲ 透深圳锦绣中华中的布达拉宫模型


与此同时,中国影视行业也正从文革的余波中重新喘息,迎来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增长期,从政治和教育的工具逐渐过渡成为由市场和大众喜好主导的一种简单的娱乐,更开始在国际上崭露头角。


最重要的是,电视被普及进了大多数家庭中,电视新闻、电视剧成为了大众普遍的文化消费产品。86版的《西游记》在当时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 电视普及,大伙相聚在一起看电视


中国的第一座影视基地的雏形就诞生在这一背景。1987年,在拍摄完西游记后,央视将拍摄道具、服装等带到了无锡,用拍摄时的布景打造了一个主题乐园——“西游记艺术宫”。伴随着西游记的热播,西游记艺术宫也成为了当时的“网红打卡景点”,仅靠门票收入就能在第二年收回全部投资。


紧接着,央视就在此基础上成立并建设了“中央电视台无锡影视基地”,很快拍摄了《唐明皇》、《武则天》等名噪一时的剧集。受到热播剧的影响,游客人数再一次大幅增长,基地方也主动结合影视ip开发景点和娱乐项目。这也让旅游资源本不丰富的无锡意外找到了一条发展旅游业的捷径。


▲ 无锡影视基地拍摄现场

▲ 节目表演


这座由央视投资,成立于1987年的影视基地至今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每年能够接待200余万游客和几十个剧组,脍炙人口的就有《三国演义》、《大宅门》、《知否》等等。可以说这是对主题乐园模式的一次重要的发展,也是中国影视基地和现代旅游结合开发的一次成功的尝试。无锡影视基地的成立正式标志着我国影视旅游的开始,并带动了我国各地影视城建设的热潮。

▲ 电视剧《大宅门》海报


机缘巧合背后隐藏的是资本投资建设的逻辑。上世纪末无锡模式的成功和十年浩劫之后影视行业的复苏,使建设影视基地的热潮能在全国范围内席卷开来。以央视、国有制片厂等国有资本作为中坚力量组织投资建设。由于影视产品具有投资高,周期长,风险大,但边际成本低,边际效益高等特征,国有资本的倾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影视基地的抗风险能力,使基地即使处于亏损状态也能有足够的资金投入运营维护和新项目开发中。


央视等大厂自身的品牌影响力也有利于吸引游客,宣传旅游。优质资源结合优质资本,从社会和经济的角度看,此时影视基地的涌现并不是一次偶然。


民间资本涌入:


▲ 电影《功夫》剧照,拍摄于上海车墩影视基地


90年代之后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社会趋于稳定,大众开始敞开胸怀全面拥抱消费主义。电视电影越来越以“产业”,而非“意识形态”的面貌在日常生活中出现,观众作为消费者的话语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大众喜好和意识形态的需求形成了一种平衡,电视行业在国家话语和平民话语中找到了一个适合生存的位置,开始大规模地自主成长起来,并成为了全国最为富庶的行业之一。

 

此时,国有资本的成功让民间资本也跃跃欲试横店就是民营资本成功投资的一个典例。1996年8月,为拍摄电影《鸦片战争》,横店修建了第一期影视城。随着拍摄电影的题材逐渐变多,横店影视城的规模不断扩大,建筑类型也不断增加。


▲电影《鸦片战争》海报


此后的多数影视基地都采用了类似的“以戏带建”的投资建设模式。不仅能为不同剧组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布景,也有助于减少一次性投资以适应民间资本规模有限的特征。最终形成由剧组主导选址,地方政府和各方资本主导规划建设的开发模式。


然而在收入构成上,剧组租金只占很少一部分,横店甚至为了吸引剧组,从2000年起对所有影视拍摄免收场租,仅收取配套服务费用。反过来利用拍摄体验、热剧营销等手段,大力发展影视旅游,增加拍摄之外的功能,扩大经营规模,拉长产业链,从而形成一个为各种影视产品及其衍生品提供完整服务链条的场所。旅游业的开展既能够充分利用闲置的布景,增加收入来源,又能够大大缩短资金回笼的周期,降低影视基地投资风险。现如今,大多数影视基地都将旅游业放在开发的首要位置,形成影视拍摄、文化旅游、商品贸易三大产业集聚的发展模式


▲ 现今的横店影视基地


如此大规模的民间投资也必然有地方政府干预的身影。理想情况下,地方政府和民间资本能做到一定程度上的互惠互利。一方面,民间资本依靠政府的政策倾斜降低成本,吸纳人才。另一方面,由于影视基地通常占地较大,选址在城郊,因此需要政府扩大城区面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能募集到巨量投资,大范围内促进就业,快速拉动建设周期内的经济增长。建成后影视旅游带来的的辐射效应提升了周边对住房、商铺等的需求,从而带动土地价格上涨,刺激地产商竞争开发。最终达到减轻基层政府的财政压力,最大化本地GDP的效果。影视基地好比一只蝴蝶,扇动一次翅膀就能带来一段时间内众多行业的蓬勃发展。

▲ 投资-盈利逻辑图,笔者自绘



总得来说,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的影视基地建设热潮既离不开影视行业的复苏,也离不开大型资本的倾注,更离不开和旅游业的共生发展。建设影视基地过程中的大量建设投资,能大幅带动周期内的就业和经济增长。建成后,影视剧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拍摄地的旅游者数量。整体上形成了“投资影视剧-影视带动旅游-旅游收入快速回笼资金-新一轮投资”的盈利模式,利用影视营销旅游目的地,再依靠旅游业弥补影视投资的长周期的缺点。


影视基地的蓬勃发展一定程度上对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等也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久而久之,越来越多地方政府希望效仿这一模式,寻找发展地方旅游业的捷径。


不幸的是,这只蝴蝶的翅膀并不是这么容易能被扇动。


影视基地建设走向疲软:


▲滁州影视基地,斥资20亿建成的“僵尸影视城”


不是所有民间资本都具备横店集团的雄厚实力,也不是所有影视基地都能拍出脍炙人口的影片、剧集,从而能吸引足够多的游客。随着越来越多的民营资本盲目介入投资,全国范围内建立起越来越多的影视基地,却少有能复刻横店和无锡的成功。截至2021年底,全国专业化影视基地已达到230家,却仅仅有5%能够盈利。现如今,建设大规模影视基地已不再是地方财政的救命稻草。


同质化、重复建设的现象成为最严重的问题之一。由于缺乏对自身特色的挖掘,只顾建设期间经济数量的增长,不少影视基地盲目复刻范本,却质量低下,毫无特色,势必无法撼动已有完备设施的影视基地的优势地位。无法吸引优质剧组,更别说是游客。归根结底影视基地旅游业的发展还是需要影视ip引流,单纯的人造景观不具备长足的吸引力,无法形成产业链中最重要的一环。因此很难再带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只好被资本抛弃,以极度尴尬的姿态居于城市的边缘。



▲ 不同影视基地,类似的城门


但是对城市和自然的破坏却早已无法挽回。城市化的无序蔓延,破坏耕地,改变了原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大规模的建设对城郊环境产生了不可逆转的干扰和污染。难以激活的影视基地更难吸引人流,因此就会陷入既扩大了城市范围却无法纾解城市病的尴尬境地,无法形成可持续的发展。另一方面,大规模的影视基地影响城市的功能结构,也改变了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由第一产业转向二三产业。在影视基地衰败后,当地人却难以再回到农业耕种当中。


▲ 荒废的东海基地


此外,影视旅游必然离不开影视。影视行业的下行也导致了对影视基地的需求降低。近年来,文化审查的风口又逐渐收紧,由于审查过程中存在着种种标准不明、程序不健全、观众合理需求保护不足等问题,造成了影视创作中的无形枷锁。与此同时,与上世纪不同的是,观众开始反思消费文化,而非全部拥抱。影视行业发展的步伐开始放缓,影视投资也变得越来越谨慎。影视行业的萎靡,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影视基地走向被荒废的结局。


热浪的泡沫退去后

影视基地将何去何从?


由于多数影视基地都坐落在城郊,土地资源并不紧缺。因此即使处于荒废的状态,也不会被迫切地纳入新一轮的生产当中。就会以废墟的状态长期地停滞于两轮生产活动的空隙之中,像东海基地,既不会被拆除也不会被重新利用。


当这块土地有新的生产需求时,影视基地就面临着拆除或改造命运。譬如,投资30亿的诸暨影视城在2020年最终被拆除。位于河南的中原影视城由于旅游业的失败,已经几乎变成了一座“空城”,当中的许多景点也正慢慢被拆除。也有积极结合新需要积极自救的影视城。譬如象山影视城、长安影视城等利用自身丰富的场景开展经营沉浸式剧本杀,进一步丰富产业链,减少对影视ip的依赖。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正日益改变着我们的旅游业。


▲影视基地内的沉浸式剧本杀


影视基地是过去半个世纪内扩大城市化的一个缩影。他曾经是为几座城市找到了发展的捷径,但势必无法给予每座城市一线希望。作为完全附属于影视行业和旅游行业的建筑类型,游走在建筑学的“道德”之外,正在用他们自身的生命周期讲述着当代城市的沉疴宿疾。


 

参考文献:

[1] 郭文, 王丽. 影视型主题公园旅游开发“共生” 模式研究及其产业聚落诉求[J]. 旅游学刊, 2008, 23(4):64-71.

[2] 郭文, 黄震方, 王丽. 影视旅游研究: 一个应有的深度学术关照 ———20 年来国内外影视旅游文献综述[J]. 旅游学刊, 2010, 25(10):85-94

[3] 邹晓婷. 主题乐园对周边关系影响研究——以迪士尼乐园为例[D].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 2018.

[4] 李玥. 中国影视城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D]. 北京:北京交通大学, 2009.

[5] 张宇星, 韩晶. 城市与区域空间形态中的规模效应研究[J]. 规划师, 2005, 21(4):84-87.

[6] 李斌. 中国影视基地发展研究[D]. 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7.

[7] 李晓丽. 责任政府视角下我国电影审查制度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对策[D]. 湖北:华中师范大学, 2021.


图片说明:

本文插图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期原创 /由由

#伦敦大学学院建筑历史研究生,内耗小能手,设计逃难人。


编辑 / 白雎   审核 / 尤加利叶


本期内容为一只建筑精原创并编排,版权归一只建筑精所有。欢迎转发,转载请在后台键入【转载】、商务合作请在后台键入【合作】。


SELECTED

精选内容

避之不及的博彩行业,如何塑造澳门的城市与建筑?

作者:ff 宋小懂

平庸:当代丑陋建筑的代名词

作者:黄大狗




不想看文字?

点击【原文链接】即可关注阿精同名b站号

建筑解析视频版,给你不同的体验!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