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到酒吧,什刹海就能太平吗?
后海酒吧 摄影:卷风
建筑精
杂谈
architecture
tittle-tattle
在老北京,“拆”这个字一直是个万众瞩目的焦点话题。
近日《中国经营报》的记者获悉,北京授权开发商投资上百亿元拆迁百户改造什刹海地区大约16万平方米的胡同,这一消息引起广泛关注。
随后,北京市西城区政府连续澄清,“什刹海拆迁系误读”。虽然这次的项目不是大拆大建,但是目前,对于什刹海的旧城改造项目已经势在必行。还有传闻道,此次改造主要是配合“北中轴线核心保护区·什刹海地区旧城保护示范项目” ,要将闹腾的酒吧“扫地出门”,引入符合当地文化的产业。
什刹海景区 图片:网络
在对以往案例的认知里,把拆除老建筑改建商业区的行为,是让大部分建筑师们看不惯的,我们通常会被指责规划者不尊重城市文化脉络延续,破坏场地的历史属性云云。而这一次的传闻中,是要将部分商业区给疏散出去以保护景区,酒吧拆走了,什刹海就太平了,这很符合理想中旧城区保护的思路。
来吧,让我们听听这些人都是怎么说的。
让酒吧走?
什刹海——逝去的记忆 图片:站酷
我相信,大部分住在什刹海附近的老北京,目前是希望酒吧快点搬走的。
笔者非常有幸地,在游览过程中采访到了一位老北京,在老北京张先生的回忆中:2003年是什刹海转折的一年,那一年,非典疫情的突然爆发,导致了人们不愿意去空间较为密闭的常规饭馆用餐,许多面积大而不通风的娱乐场所也受到了不小的影响。非典疫情期间,人的心情无疑是压抑的,需要得以释放的空间。
非典疫情对生活的影响 图片:网络
于是,通风又惬意的什刹海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就一契机下,许多酒吧、餐饮老板纷纷嗅到了商机,在什刹海沿岸建立起了一所所酒吧和餐厅。这时,一些并不缺房住的老居民看到了商机,也将自家的房屋开墙打洞后,出租给他人经营酒吧、旅馆。
总的来说,在这一时期,这些原住民和这些外来者,还算和谐。
什刹海美丽的自然风光 图片:百度
“但是吧”老张叹了口气说:“酒吧的高峰期一过,各种矛盾也都出来了。”首先是酒吧一多,互相之间就有竞争,音响开的是一个比一个大,灯光是一个比一个闪,搞得附近的居民晚上睡觉都不踏实。
最近几年整治力度加大了,现在这种情况比以前好点。其次是酒吧的“红利期”过去了,现在酒吧没以前这么挣钱了,原先把房子租出去的那波人,现在钱赚够了又想把房子收回去了。
华灯初上的什刹海 摄影:卷风
从老张的话中我们不难发现,居民对于附近酒吧的态度还是较为消极与抵触的。在居民的心中,酒吧风貌并不能代表什刹海的风貌,并且对他们原来生活是“一种破坏”。
《城市景区社区一体化中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困境、成因与路径选择———以北京什刹海旅游社区为例》 对什刹海151名住户进行了调查。发现从调查社区居民户参与旅游情况看,151户居民中有42.1%参与到了旅游中,而57.7%的居民(共计86户)没有参与到旅游中,
并且,从心里表现的调研中发现。总之,社区居民对参与旅游感到沮丧、漠然,对待当地旅游业及发展问题不太关心与持否定态度[1]。
其次,酒吧也很难为附近的广大居民群体创造经济上的收益,例如提供就业岗位,提供租金收入等等。其原因也很简单,什刹海高额的地价并不是服务人员能承担得起的,而租出去的房子也只能为小部分特定地段的“房东”群体创造收益,大部分居民还是以居住为主,而这部分居民从中不仅得不到任何收益,还要忍受噪音的干扰等等。在居民的眼中,或许那个作为”居住区“而存在的什刹海,才是最“真实”的什刹海。
什刹海民居 图片:时事热点编辑配图 站酷
不仅仅是居民,规划者对于酒吧的态度,也大多是提出“疏散”酒吧的策略,来还什刹海一片安静。首先在文化属性上,酒吧就是一种“舶来品”,与什刹海景区作为历史街区的属性并不相符。其实一两家酒吧问题并不大,令人头疼的就是酒吧聚集后形成的“一条街”的空间形态。
什刹海酒吧一条街 图片:百度
其实这种空间形态的形成也并不令人意外,这是03年后快速扩张的酒吧空间,为了争夺有限的环湖景观空间所形成的结果。而“一条街”的也并非是环湖一圈均匀布置的,其中银锭桥附近的酒吧密度最高,因为这里既是“银锭观山”的一处绝佳景点,又是连接南北两岸的重要交通枢纽,前海到后海的过渡点,自然也就成了酒吧的“兵家必争之地”。
聚集的店铺 摄影:卷风
但是酒吧多了,其聚集的格局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一带的景观。首先就景观体验而言,这一带的景观主要以喧闹的酒吧景观为主,与安静的什刹海自然景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其次,酒吧一条街的带状布局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类似“屏障”的结构,阻碍了居民与什刹海之间的交流,而且这样的布局方式无疑使得噪声源,污染源等更加集中,对于周围的民居影响加剧。
次之,在交通功能上,由于这一带“酒吧一条街”的缘故,容易导致银锭桥周围的人流量激增,导致其在一个小片区内的交通量会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加,超过景区的负荷,成为一个安全隐患。这些原因,也都是令人头疼的点。
拥挤的银锭桥头 图片:百度
规划者们希望调整和提升这个地区的业态,但也不能采取过于强硬的方式,只能通过“鲇鱼效应”来引导。所以将什刹海旧城保护项目定位为一个升级保护的项目,目的是想通过资源置换等途径,让他们整体搬走,将资源置换过来,再按照政府的想法进行改造,让这个地区可持续地发展[2]。
在历史文化街区的规划、保护与发展过程中,历史、遗产学界往往会强调绝对的真实,因为他们追求的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真实,只有“复古”的什刹海,才是“真实”的什刹海。
虽然,这二者都是希望酒吧能腾退出去的,但是,也并不是所有人都希望酒吧走的。
让酒吧留?
截止至2017年6月16日,马蜂窝网站点评文本前50的有效高频词,图片摘自《“真实性”理论语境下的历史街区研究》一文
其实从上图中的数据中我们不难发现,“酒吧”、“一条街”这些词在排行榜上还是占据着排行榜上相对靠前的位置的。这至少说明了很多游客来游玩的时候,酒吧给他们的印象还是比较深的,不然也不会有这么多评论提到酒吧。
确实,后海酒吧以周围的环境所闻名,源源不断地吸引着大量京内外的游客前来游玩,与周围的烟袋斜街,南锣鼓巷等在地理位置上形成了一片具有特色的商业区,往往很多景区的夜晚是不对外开放的,而这些商业区的存在,却为这一开放景区的夜生活,增添了许多活力。
什刹海的夜生活 摄影:卷风
而什刹海之所以能源源不断地吸引游客,不仅仅在于一些景点的“客观真实性”,如周围的名人故居等,很大程度上还在于,什刹海能够为周围的游客带来一种“清新”、“文艺”的形象与体验。这种在古色古香的景区中,能够坐下来喝两杯酒,听听民谣的体验,也是什刹海的景区的魅力之一。
来此消费的游客络绎不绝 摄影:卷风
尤其在晚上,周围名人故居景点关门的时候,这种氛围将更加浓烈。游客们的关注点,其实不仅仅在于这一区域文化上的“原真性”,更是在于其在旅游体验过程中所感受到的真实。而这个层面的真实性问题,更多涉及的是旅游主体的活动。
例如年轻游客在游览过程中被区域的特色美食及小资店铺所吸引,从而形成一种“真实存在”感[3];或者,一些胡同三轮车游览,使得游客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到身处老北京胡同的“真实存在”感受(即便此感受与客观真实有较大差距)。
所以说什刹海酒吧能存在如此之久的一大原因,就是在于其能为游客群体提供一种古典与现代交融独特体验,并且能创造出迎合游客休闲娱乐需求的内容。所以说,在游客的眼中,“休闲娱乐”的什刹海,才应该是“真实”的什刹海。
游客眼中的什刹海 摄影:卷风
其实,什刹海的酒吧街之所以能经营如此之久,很大程度上这也是因为酒吧街与景区相结合产生的丰厚的利润,也让政府看到了商业区与景区相结合,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
多数观点认为商业的植入使这些北京旧城商业街沦为了“假古董”。但不可否认的是,商业的活力源于社会的交换需求。而新兴的现代手工饰品、创意文化店,从现代消费者、旅游者的需求出发,未尝不是在新时代下增添地区活力的一种有效方式。
因此,作为一个景区,什刹海的酒吧也是相当“真实”的。
“真实”的什刹海
传统的规划学思想,即以功能为主导的规划,对于多重身份的什刹海景区,难以以一种纯粹的功能来定义它。而什刹海的最大的矛盾点也在于此,不同群体眼中的“真实”的什刹海,是不一样的,但是这些方面,也确实都是能够反映出真实的什刹海。
如果你从城市的尺度上来看,什刹海既是一处城市开放空间,又是一处景点;而从什刹海的尺度上来说,它既有居民区的成分,同时还有商业区的成分、公园的成分。如果你从一个文化的层面来看,它可能既是老北京传统文化的代表,又是公共心目中休闲娱乐空间的代表。
古典的建筑装饰,现代的建筑功能 摄影:卷风
所以说,这是一个什刹海景区在漫长的时间长河中不断发展,而不同功能的场地在这片适宜的场地上“生根发芽”的故事。以前的什刹海是是王府,花园,平民,商贩共处在一个空间里;而现在是商业区,住宅,游客,居民共处于一个空间内。
大大小小的胡同是什刹海的老建筑,它们代表了什刹海的“客观真实”,而时代的发展让酒吧与餐厅成了什刹海的新住户,他们代表了什刹海的“构建真实”。
“客观真实性”与“构建真实性”的冲突 图片来源:网络
可能这就是一个空间土地适宜性而带来的“烦恼”吧,适合的身份多了,这些身份就容易打架,让人搞不清什么才是“真实”的什刹海。它在白天可能是古色古香的京味儿景区,到了晚上就是有热闹非凡的年轻人天堂。这种“客观真实性”与“构建真实性”的冲突,在什刹海身上体现的非常明显[4]。
人们在愿景上往往会追求绝对真实,而中国有着非常丰富的历史文献传承,因此基于”客观真实“视角的解决方式往往会占据上风。不可否认的是,”客观真实性“确实是什刹海的文化核心,现在”增量“转“存量”的城市发展视角让我们开始重新思考,这些景区的发展模式究竟是否正确。
但是很多美好的愿景与实际情况都是不一样的,“客观真实性”永远是相对的,而发展是永恒的。把什刹海建的像清代的时候一样,也很难称得上对它的保护【3】。
景区商业街的发展也面临着趋同问题 图片来源:美篇
因此,单纯地拿前者去否定后者是不妥的。“构建真实性”在此就显得格外重要,在考虑到酒吧文化可能已经构筑了什刹海区域夜文化“真实性”的基础上,如果现在的改造要单单去否定现有的空间,引入一些文创商店,京味儿小吃去重塑一个“所谓的”代表着什刹海景区的“构建真实性”空间,那游客是否会认同这种空间是“真实”的什刹海,则犹未可知。
怎么去协调游客,居民,经营者等不同群体之间的关系,同时打造好”客观真实性“和”构筑真实性“这两张名片,或许才是解决目前许多历史街区发展问题的关键。
关于如何协调多方群体的矛盾这一点上,涉及到一个景观资源调控与空间正义的问题,当代中国城市空间重构的实质是差异主体之间资源竞争的过程,其中主要包括资本的力量、政府的干预以及民众的影响,城市空间正义不是消除差异,而是通过价值指引和制度安排,推进对群体差异的尊重。社会主义的空间生产实践必须坚持“差异的正义”[5]。
就拿什刹海来来说,分散的住户对上经济利益驱动下的酒吧,往往吃亏的就是前者,因为前者在权力上是更为分散的。那在政策的调整上,就要多一点对居民的保护,多一点对酒吧的约束。而在客观真实性“和”构筑真实性“这两方面,要深刻认识到二者对于塑造景区都有很强的作用,如何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利用好原有的历史资源,在现代城市空间的语境下构筑出符合大众喜好的文化场所,这其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
文化资源的利用方式有很多种,“拆”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摄影:卷风
参考文献
[1]时少华, 宁泽群. 城市景区社区一体化中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困境、成因与路径选择——以北京什刹海旅游社区为例[J].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1):8.
[2]杨君然, 吴纳维. 商业开发对旧城保护与更新改造的影响分析——以北京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烟袋斜街为例[J]. 北京规划建设, 2014(1):6.
[3]赵寰熹. "真实性"理论语境下的历史街区研究——以北京什刹海和南锣鼓巷地区为例[J]. 人文地理, 2019(2):8.
[4]赵红梅,董培海.回望“真实性”(authenticity)(下)——一个旅游研究的热点[J].旅游学刊,2012,27(5):13-22.
[ZhaoHongmei,DongPeihai.Review of authenticity(II):A hot spot in tourism study[J].Tourism Tribune,2012,27(5):13-22.]
[5]任平.空间的正义——当代中国可持续城市化的基本走向[J].城市发展研究,2006(05):1-4.
▬
本期原创 / 卷风
#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名字全称是:卷毛却不爱内卷的非典型风景园林准设计师
编辑 / 白雎 审核 / 尤加利叶、
本期内容为一只建筑精原创并编排,版权归一只建筑精所有。欢迎转发,转载请在后台键入【转载】、商务合作请在后台键入【合作】。
SELECTED
精选内容
当我们讨论扎哈那味的时候,我们在讨论什么?
作者:裴七 一加
为什么草坪不能踩?
作者:柚子茶
不想看文字?
点击【原文链接】即可关注阿精同名b站号
建筑解析视频版,给你不同的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