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耶鲁艺术留学周记34—影像的乐感与摄影的物质性

摄影师陈荣辉 陈荣辉工作室快照亭 2022-03-18

Art can help.

我是摄影师陈荣辉,正在美国耶鲁大学艺术学院攻读摄影研究生。

我会每周在公号分享自己的艺术留学经历,和大家探讨影像艺术。



大家好,这是这个学期的第一篇周记。这个学期也是我在耶鲁艺术学院的最后一个学期了。还记得2019年我开始写第一篇留学周记,一开始抱着记录点东西的想法, 没想到一直坚持下来已经分享到了第34期了。而转眼就是2021年了,希望这最后一个学期可以继续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摄影艺术的思考。


这个星期是开学第一周,所以很多课程还没有正式开始,或者是延续上个学期的课程(策展和画册的课程),所以主要是分享两个VA的作品。大家现在可以直接点最上面的话题标签#耶鲁艺术留学周记,就可以看到之前的33篇文章。也欢迎大家继续支持我的周记,转发、点赞、赞赏。



影像的乐感

本周我去听了雕塑系的VA讲座,他们邀请了当下非常热门的一位影像艺术家Anri Sala。这位艺术家的作品去年还在国内的红砖美术馆进行了展出。他的作品一直在探讨影像和声音之间的某种关联,不是我们一直认为的那种音乐和影像进行一种平等的叙述或者是相辅相成的合作,更多是一种互相“对抗”,不再那么“和谐”,从而让我们重新去思考影像和声音的关系。


在这个视频的后半部分会展示Anri 曾经在中国展出的一个视频,叫做If and Only if。这个视频是拍摄一个音乐家演奏Igor Stravinsky的《独奏中提琴挽歌》,然后与此同时,在乐器上面还有一只蜗牛在爬行。演奏者不得不同时注意到这个蜗牛的缓慢节奏和音乐本身的节奏,从而造成一种音乐的错位。


在2016年的时候,纽约的新美术馆给Anri举办了一个大型个展,展出了他创作的多部实验短片,在《纽约时报》的评论中,赞誉没有多少展览可以像他的个展这么受欢迎。他的作品对声音、时间、色彩和建筑以及政治生活进行关注,通过影像进行着无穷的探索。


Anri在新美术馆的个展。


在这里我把话题稍微引申到影像的乐感。在video art 领域,音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实在我以前做新闻视频和短纪录片的领域,我们也是花了很长时间才扭转了观点,一部片子的影像可以差一点,但是不可以没有好的“声音”,甚至到后面我们花了80%的精力在寻找合适的配乐上面。我自己做过一个video art,但是是无声的项目,我暂时对音乐没有很好地把握,恰好之前的题材无声更符合我表达的内容。回到影像的乐感,其实在静态影像艺术里也经常提到。我们在编辑照片、做一本画册的时候,也会经常试着遵循某种韵律去做些尝试。也会有图片编辑在编辑照片的时候经常谈论一个词,也就是阅读照片的节奏感。这一点在做画册的时候确实需要我们去反复思考。至于单张影像的乐感,确实非常难,要用无声的画面去表达有声的世界,不过有趣的是,静态影像的魅力也在于此。后面会详细解释这点。


回到这个影像艺术家Anri Sala,他是一名成长于社会主义国家阿尔巴尼亚的艺术家,然后在西方的当代艺术里面获得了中心地位,参与了不少顶级的双年展和文献展。阿尔巴尼亚的国家命运非常惨痛,这位艺术家的创作一直都是围绕着这个国家的很多历史。他母亲曾经是国家图书馆的馆长,在他小时候就带着他一起上街活动,他后面还做了一个母亲的实验影像。


在访谈中,他曾经提及,他不想用对白或者文字去讲述故事,而是希望让影像和音乐一起来讲述关于记忆的故事。而不是靠对白去叙述。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他的影像是一种音乐版的Jeff Wall,隐藏了无数的细节和故事在画面里,但是需要我们主动去感受。创作者和故事本身不会告诉我们任何答案,我们靠眼睛和听觉去幻想我们的感受力,然后获得某种感悟。


Anri一方面有着拍摄纪录片的扎实影像基础,另一方面Anri对于音乐的理解和研究让他的video art和同时代的其他影像艺术家还是可以快速区分开了。扎实的影像和技术支撑了他的艺术创作,好的音乐理解让他脱颖而出。国内现在很多影像艺术的基本功非常不扎实,或者说纯粹就不是为了做一个可以让人观看的片子。Anri的片子是那种你观看了以后,一定会有所思考,而且长度不是那么夸张,短片也比较多。


“沟通交流不一定需要口头或者语言形式,音乐在我的视频中扮演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我的视频中,我并不想讲述一个故事,而是一种感受和体验,如何去感受一件事物,却不需要用语言的方式。我们的身体会表达一些我们的言语无法表达的情绪,而这种情感或许是内在真实的一种反应。”


Answer Me 视频片段


视频拍摄的地点选择(location)是Anri 的作品中经常要去关注的。这些地点是他做了研究和深思熟虑后决定的,也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个视频的含义。比如Answer me 这个视频的拍摄点是在一个冷战时建立的通讯塔,讲述的画面是一位分手的女性在质问她的前男友,但是前男友没有说话,只是在不停地敲鼓。


而且他的视频作品的展览和销售尺寸方案也非常详细,包括尺寸和音效都有非常准确和严格的要求。其实去年我在周记中也说过,video art的兴起一开始是有反专业,或者说强调一种“业余”精神的。但是现在,video art对于播放要求甚至和一场商业电影类似,这样的情况对于这个所谓的一开始标榜自由媒介而言,不知道是商业价值的体现还是艺术价值的提升。


摄影的物质性

很多艺术家都对摄影这个媒介的物质性进行过探索,这一块内容也是当代影像艺术领域非常核心的内容。有些艺术家是在暗房中对胶片以及相纸进行试验,比如沃夫冈的水滴系列,就是把相纸进行折叠拍摄。有些艺术家是对照片输出以后的纸张进行某种物质探索,这周的摄影系VA是Moyra Davey就是对照片的输出形态进行某种视觉创造。她的作品有着非常标志性的个人特色,就是把摄影作品进行信封式的物质转化。


Moyra Davey展览的时候经常会把这些作品进行统一排列。


Moyra Davey会拍摄很多自己私人空间的照片,然后把这些照片按照标准的信封进行折叠,用胶带把这些信封四周封住。当然,Moyra接着会把这些信封拿去邮局快递。最后呈现的作品是这些信封被还原成照片,但是这些照片上却充满了某些人为的物质性。


一方面是邮戳、邮件收发地址等信息显示在了照片上面,另一方面是那些胶带被撕开后开始成为“对焦点”充满在照片上面。这些胶带对焦点是一种机械式的排布,而且没有中心,这让我们重新去思考画面本身的内涵。与此同时,这些相对私人的信件又通过展览的方式进行了公开,从而营造出一种新的阅读氛围。比如Moyra之前参加卡塞尔文献展的时候,就在纽约的家中创作了一批照片,然后快递给在希腊的文献策展人,最后展出的作品就是这批照片(或者说信封)。


在一篇COBO的评论家文章中写道:Moyra Davey把这种可有可无的流通变成一种必然。进而,与这个日益信息化、高效率化的社会抗衡。从某些方面来讲,Moyra Davey抵抗的不仅仅是资本主义,而是整个现代性。自西方启蒙运动以来,随著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效率、利润主义、操作主义就一直是现代性的原则。而这种原则发展到资本主义末期的时候,已经形成一种意识形态,像宗教一样的让所有社会人都理所当然。而当这种意识形态安放在金融资本主义上的时候,其后果将更可怕。任何人都被效率和操作主义洗脑,进而变成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而Moyra通过邮寄这个行为,把人的主体性进行再次突出。


Moyra Davey的便士作品


Moyra还曾经做过一些很有趣的日常拍摄。比如她拍摄过了一系列钱币便士的照片肖像。上面的肖像照片充满了不同的“岁月”痕迹,时间这个摄影法则在不断讲述着。她还在家里连续5年拍摄了54个空的威士忌酒瓶,每个酒瓶都在最后一滴喝完前的位置被拍下来。与此同时,她还在纽约地铁拍摄,拍摄了大量在地铁上进行书写的人。


美国当代艺术杂志October主编曾经这样评价她的作品:在评述Moyra Davey的作品时我首次思考了本雅明文章中描述的哲学家形象。我的初衷,是为了扭转对她照片的常规解读,她的照片似乎关注多数人都没见过的室内空间与静物(即,惰性的事物),它们或可与阿杰毫无人迹的街道相提并论。不同于其他评论家,我试图抓住她所谓“事物生命”的图像,我想象那种勃勃的生机、从日常事物与指示性照片中缺席的被拍者,这些相似都“借自”它们的“形态”。


在进行讲座的时候,Moyra每次创作前都会分享一些摄影史上给她带来灵感的艺术家,比如拍摄室内照片和地铁照片的时候,她就多次提到了Walker Evans等等。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艺术家是如此在前辈艺术家的基础上进行一些探索和尝试。


在2011年的时候,Moyra制作了一个视频Les Godesses,这个视频曾经被artnet评选为100件定义了过去十年的艺术作品。在这个视频中,我们跟随Moyra的视角看到了经常在她照片中出现的家。一个似乎没有准备好被外人观看,但是又更加充满真诚和私密性的家。与此同时,她在视频中把现代的家庭生活和18世纪的一位女性小说家和女权主义者Mary Wollstonecraft的文本进行联系。这个全长61分钟的视频可看性也比较强,虽然看起来是很琐碎的事情,却有着难以言说的某种气质。这种气质我觉得更多是她影像的那些不常见的细节带来的。


Les Godesses 视频截图


2001年,Moyra Davey还编辑一本书叫做《Mother Reader: Essential Writings on Motherhood》。她在其中谈到了女性艺术家有了孩子和家庭以后的一些变化。“我发现儿子的需求和我工作的需求一直在激烈地拉扯着,挺孤立无援的,尤其在头几年中。”Davey开始读一些文章(而后这些文章发表在了她的书中),并在该书的介绍章节中写道:“我试着靠阅读打破孤立无援的状态,激励自己不断前进,做得更好,却又惊奇地发现书中的内容仿佛是我自身经历的写照。”


男子气概

这几天国内热议的话题,其实类似话题我们已经热议了好多回了。时代的变化比我们想象的要快,但是我们的观念确实没有及时更新。其实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在艺术与观念这对结合中,观念的重要性。


在去年的时候,其实我的周记里面讲述过好多艺术家是在探讨美国的男性气概的。也包括大家熟悉的Cindy Sherman其实很多作品就是探讨了相关的话题。也包括我们非常熟悉的那张拍卖了上百万美元的翻拍的万宝路西部牛仔照片,也是男子气概的一种艺术解读。在这里推荐下Cindy Sherman新展览的一个视频导览,大家可以看下里面的介绍。



在其最新创作中,Cindy Sherman延续了她长期以来对作为社会建构的身份的探究。在十幅大型摄影作品中,艺术家模仿了数名中性角色,他们身着优雅、不分性别的设计师男装。这些人物目光坚定,与观众进行直接的眼神交流,在经过数字处理后的背景前摆着姿势——背景中的图片则来自舍曼在巴伐利亚、上海和英国旅行时拍摄的照片。


有位毕业于耶鲁摄影系的学姐叫做Sam Contis,她的作品Deep Sping就是讲述的美国著名私立学院深泉学院的故事。这是一个只招收男性,培养男性气质的学校。大家可以看看一位女性摄影师是如何来观看这些事情的。她的画册由Mack出版,大家可以在网上非常方便购买到。具体关于Sam的创作可以翻阅这篇周记。点击即可阅读。耶鲁艺术留学周记17: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既平凡而又传奇


Sam Contis作品


作为一名男性艺术家,我的日常生活中会接触到非常多具有良好品德,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男性。包括我自己也不是那种具有男子气概的男人。但是我知道自己做事情会坚持下去,碰到困难愿意去想办法克服,关心弱小,爱自己的家人。而这些已经足够了。当然,我觉得男子气概在很多时候就是一个伪命题。难道这些品质,女子不存在吗?与此同时,这样鼓吹男子气概,对于很多男性也是一种隐性的压迫,那些得不到压力释放的人,最后只会用武力解决问题,比如那些家暴的男人。


之前有看到一篇文章讲述,中国人的男子气概历来是讲究文武结合的。从来不是只提倡武,而忽略文。之前看到某位博主也提到了一个事情,就是在和平年代,雄性审美被过分或者刻意张扬,意味着保守主义抬头。而后续潮流走向就是:保守主义、强调维权、以稳固现有秩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