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说可以为孩子去死,可为什么就不能好好陪陪孩子

2017-01-21 米粒妈 米粒妈爱分享


粒妈有一天搭朋友的顺风车,车上还有一个乘客,是朋友的邻居。路上她们聊起各自的孩子,女人嘛,你知道一聊起孩子就没完没了。


那位邻居,就叫她Z姐吧。Z姐的儿子今年15岁了,被送到一个浙江山沟里的私塾,说是注重培养孩子的心灵成长,完全不同于体制内学校的那种唯成绩论,20个老师围着十几个孩子转,有利于培养孩子性格,发展素质教育,将来直接出国读书。
说起儿子,Z姐说小时候这孩子就不省心,幼儿园就换了3个,一开始在XX部委幼儿园,还是托人托关系进去的,结果三天两头打架不合群,完全不配合老师,被全班孩子的家长写联名信给园长让劝退。实在呆不下去又换了某区重点幼儿园,还是一样,不到一个月就被老师说这孩子不能在他们幼儿园待了,还是回家好好教育。后来又换了个双语私立幼儿园,反正幼儿园这三年都是赖着上下来的。小学送去了海淀外国语寄宿学校,孩子虽然自理能力还可以,但是学习完全不听老师的,上课不坐着,满教室乱跑。张姐说自己真是费尽了心思,在那儿赖了三年上不下去,又转学了,反正小学又转了三个学校,被折腾得心力交瘁。初一上完又休学了一年,学校让孩子在家休养。说到这里,Z姐对我们说:“现在休学也很常见的对吧?休学一年也好,放松放松。”我和朋友都不知该怎么回答,休学好不好我不知道,但让正处于学龄的孩子在家待一年,不知怎么续得上后面的学校教育。
听到后来朋友终于忍不住说:“我有一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您有没有想过,孩子这样的表现就是因为您一直把他送寄宿学校,陪孩子的时间太少了呢?”
“我儿子从3岁起上幼儿园就寄宿了。唉,其实这两年我也反思了自己,可能真是因为这个原因。不过现在他那个私塾真的特别好……”Z姐又开始说现在那个私塾是如何如何培养孩子心灵的。
我一直在后排听着没插话,心里却为这个孩子默默滴血,他的妈妈听上去为了他耗费了无数心血和金钱,却不知道自己从一开始就做错了。
Z姐说到后面伤心处都哭了起来,“我为了儿子真是付出太多,我和他爸工资都不高,想着为了孩子什么都值得,把他送到最好的私立学校,孩子到今天却这样……去了浙江后一个月也不主动给我打一个电话……但凡孩子能有出息,我死了也愿意啊……”

我们都不知该怎么安慰她,我在心里想:你都愿意为了孩子去死,可为什么不能从孩子小的时候就好好陪伴他呢?


确实,我们周围有很多父母,总想着把最好的给孩子,自己省吃俭用给孩子买最高级的吃穿度用,上最好的学校,请最好的老师,为此不惜拼命加班在职场奋斗。要么把孩子完全托给老人,要么把孩子从小送到寄宿学校,自己只管给钱就行。这些父母有的是真不明白陪伴的重要性,还有一小部分是真的嫌带孩子麻烦,想着送到寄宿学校老师一切都管,自己偷个懒图个轻松,还能继续挣更多的钱给孩子,以补偿自己的内疚。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更是孩子成长最重要的养料,父母的陪伴是老人、老师、或者任何人都无法代替的。


Z姐的儿子从3岁起就与父母聚少离多,之所以有如此种种表现,绝对是由于从幼儿时期就缺乏父母的陪伴,表现出了典型的对抗型人格:焦虑、反叛、不合群、冷漠、狂躁、无法遵从集体生活规则,缺乏安全感。


米粒妈小时候家附近有那种全托式的幼儿园,就是一周接回家一次,平时全在幼儿园吃睡。刚上幼儿园时我天天哭得撕心裂肺,饭也不肯吃,中午睡觉我绝不肯躺下,后来一走到幼儿园的那条巷子我撒丫子就往回跑,谁也追不上。我妈被我折腾的上班迟到了好几回,后来还是她认输了,把我转了一个稍远一点但是天天可以接回家的幼儿园。到现在我妈还说,你那会儿那么小咋那么倔呢?怎么都不肯去。我心说,你哪知道,被铁门关进幼儿园以后,那种被全世界抛弃的绝望,我现在想起来都心疼小小的自己。


米粒妈有一个自己家开公司的朋友,有次让我上他们家去给她儿子辅导英语,她儿子在海淀外国语上二年级(海淀外国语又中枪-  -),各门功课都非常差。刚进屋没两分钟,那孩子拔腿就要跑,他妈从书房外面把门反锁了不让他出来,说让他好好听课。结果那孩子一直满屋乱跑,不肯坐到座位上,我说什么他都不听,还说“有本事你来抓我啊”。我简直无语了,最后只好让朋友开门,我说:“你家儿子我真的没法教,完全不听啊。我虽然不是多高明的老师,但我估计你请再高明的老师也无济于事。”本来是特熟的朋友我也就直言不讳了,“孩子这么小不应该送到寄宿学校,你们应该自己多陪陪孩子,孩子的基本行为规范还没有形成,怎么能好好学习呢?” 朋友说:“我现在也有点认识到了,可是今年那么贵的学费已经交了,总不能现在转学吧。再说我们平时也太忙,晚上没时间教他。”


谁知道有多少孩子,因为父母太忙、或者其他种种借口就被抛给亲戚或者寄宿学校的老师。真的,说得严重点,就是毁了孩子的一生。



父母就好像是孩子生根发芽的土壤,当他还是个小幼苗的时候就把他连根拔起,移植到别的地方,多半无法成活。纵然有再名贵的营养液培植,也无法和那些“土生土长”的树苗一样长成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说到陪伴的重要性,不得不提一下美国心理学家哈洛的猕猴实验:

哈洛把刚出生的小猕猴从猴妈妈身边强行分开带到实验室,在实验室里为小猴准备了两只代理母猴:一只由铁丝缠绕而成,胸前挂着奶瓶,食物取之不尽,另一只布做的母猴,什么也没有,乳房里吸不到奶,但笑容可掬。按照“小孩儿有奶便是娘”推断,估计小猴会亲近铁丝母猴,可事实则不然,小猴不到饿得迫不得已都不离开绒布妈妈,一吃完奶就赶紧找绒布妈妈。小猕猴与母猴之间肢体的接触凌驾于吃奶的生理需求之上——只有有饮食需要时,它们才去找铁丝妈妈,其余大部分时间则依偎在布料妈妈的身上。


后来,实验中这些猕猴成年后回到猴群中,基本上都表现出冷漠、孤僻、不合群等各种心理问题,发情了也不会交配或拒绝交配,让其人工受孕生下孩子后,或残忍地虐待孩子、或直接咬死。哈洛于是对实验进行了改进,他制作了一个可以动的代理母猴。这样哺育大的猴子基本上正常,它们每天都会有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和真正的猴子在一起玩耍。


或许哈洛的实验有点过于残忍,实验中呈现的景象令人心寒惊恐,却凸显出亲密情感对于生命的重要,我们的需求远不止饥饿,温暖的怀抱、慈爱的眼神、温柔的话语、肌肤相亲,是一个有智力的生命能正常成长的不可或缺的成分


心理学中依恋理论是这样说的:

早期亲子关系的经验形成了人的“内部工作模式”,如果孩子在早期的关系中体验到爱和信任,他就会觉得自己是可爱的、值得信赖的。然而,如果孩子的依恋需要没得到满足,他就会对自己形成一个不好的印象。“一个不受欢迎的孩子不只觉得自己不受父母欢迎,而且相信自己基本上不被任何人欢迎。相反,一个得到爱的孩子长大后不仅相信父母爱他,而且相信别人也觉得他可爱。” 这种“内部工作模式”在孩子以后的其他关系,特别是成年以后亲密关系和婚恋关系中起重要作用。研究表明,早期亲子依恋的质量会对个体的人格和心理产生重要的影响。


所以陪伴孩子不只是为了多教孩子认字、阅读什么的,有时只需要你在那里,孩子能看到你,TA就有安全感,一个拥抱、一个亲吻,就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幼年时期成长在充盈的爱与关怀里,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爱的,就能帮TA建立起最早的、和一生的自信,长大后TA才能带着满满的爱去迎接这个世界的风风雨雨。


父母对孩子的爱毋庸置疑,可是很多人却忘记了最根本的陪伴,为眼花缭乱的教育理念所迷失。育儿中出现的一切问题,比如孩子爱捣乱、不听话、没礼貌、不爱学习、叛逆,几乎都可以从最基本的陪伴和沟通去解决。不管多大多难的坎儿,有爸爸妈妈陪着你一起去面对,因为你,就是孩子最初的底气,和最后的港湾。



  • 作者简介 | 米粒妈,美国海归、原500强高管麻麻一枚,专注于科学育儿、英文启蒙、剁手推荐。欢迎关注!

  • 米粒妈原创文章,转载请回复“授权”

这些文章也很赞

(点击图片即可查看)



如何跟孩子愉快地聊天?90%的人都不知道的沟通技巧



帅的人都在爱媳妇疼孩子,丑的人才去搞外遇



每一个强势的母亲背后,都有一个不作为的父亲


关于米粒妈
 

米粒妈,美国海归,原500强高管麻麻一枚,专注于科学育儿 、英文启蒙、剁手推荐。如果你是个妈妈关注我准没错,也可以加我的个人微信 milima106,愿我们成为育儿路上的温暖陪伴。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