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第一次被撞的两眼冒金星,竟是熊孩子一个铁头功······
文 | 米粒妈 (公众号 米粒妈爱分享)
前几天闺蜜向我吐槽,大晚上被熊孩子狠虐了一把,起因是这样的,孩子闹着要吃梨,她还母性大发的切成了小块(事后真想为自己的多此一举抽自己)。
结果,人家趁她不注意的时候,全塞进了鼻孔里,还在那哈哈大笑。
把她给气的,一个健步飞过去,赶快按住挖鼻孔,恨不得眼睛变成显微镜,但还是不放心,最后只得大晚上的跑医院,挂急诊······
唉!如果没有被娃虐过千百遍,就想让他长不大,是不可能的!你会发现,那个安安静静躺在婴儿床上的小不点开始打人了;那个小淑女不知什么时候起开始挖鼻孔了;那个你捧在手心里的小大人竟然和你对着干了······
咱们就来细数这些让你又气又脑的行为,是孩子故意为之,还是事出有因。
Part
1
吃手
吃手可以说是全世界宝宝的共同爱好,紧张了,吃手缓解下,高兴了,吃手庆祝下,伤心了,吃手安慰下,要睡了,吃手享受下······
手就真的这么好吃吗?大人表示不理解,你不知道,宝宝吃手的习惯在妈妈肚子里就已经养成了!也就是这种吮吸欲可是娘胎里带来的,很难改呀!
而且德国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也说了,婴儿出生的第一年是人生的“口欲期”,嘴巴是他们探索外部世界的工具。
但面对吃手这个问题,有的家长表示很捉急,绞尽脑汁的制止。有的简单粗暴,见一次,打一次;有的比较聪明,拿吃的转移注意力;有的想点儿歪点子,涂个苦瓜水呀,黄连水什么的······这是跟孩子多大仇!
那么问题来了,吃手到底该不该阻止?对于小婴儿来说,嘴和手是他们探索世界的唯一工具,别的都使唤不了呀!如果碰上了出牙期,吃手会更厉害,一般情况下是不需要制止的。
吃手还好处多多呢!刺激大脑发育、锻炼手眼协调、缓解紧张、烦躁的心情。但前提是把手给孩子洗干净了。
如果宝宝吃手频繁,或者1岁以后了还频繁吃手,就该引起重视了。可能是缺乏微量元素,还会对孩子的牙齿造成影响,如果咬破了指甲,严重了会引发感染。
吃手这个问题,真的不用太担心,对于小婴儿来说,可以借助磨牙棒,咬咬胶来代替吃手。对于大点的孩子,就可以借助游戏和绘本书来帮助孩子转移注意力,平时多关心孩子,给他们安全感,平安度过这段时期就好啦!
看绘本真是个不错的选择,可以戒掉孩子很多小毛病呢!比如《露露再也不想吸大拇指了》,一个关于友情的故事,特别温馨,情节也很有意思,容易引起孩子共鸣。
《小鼹鼠吸手指》,小鼹鼠特别喜欢吸手指,家里又要有新成员了,借着这个时机,机智的妈妈决定给孩子们戒掉吃手的习惯,它是怎么做的呢?
《如果常常这样的话》采用“三明治式引导法”,也就是把“后果和引导”不着痕迹地放在换位思考中。先是理解孩子经常会探索身体的习惯,接着用小孩儿天马行空的想象,说出也许会产生的可怕后果,再提出其他替代方案,最后再一次理解到孩子的心情。没有任何的说教,却让孩子在爆笑中,领略到坏习惯怎么坏,然后改正。
Part
2
挖鼻孔
挖鼻孔似乎也是每个小孩的“必修课”,父母们的反应也是大相径庭,脾气爆的,当即呵斥,温和点的,耐心讲道理,佛系的,就当做啥也没看见······
抠自己的也就算了,他还抠大人,脏不脏咱先不说了,关键是疼啊!他还会故意加大力气,然后得意的笑,气得你想削他!
就算这些都忍了,像闺蜜孩子那样把各种小物品往鼻孔里塞是万万忍不了的,那可是会出人命的呀!
类似的例子数不胜数,每年各大医院的急诊室都会接到孩子把小东西塞进鼻孔、耳朵的急诊案例,如果抢救不及时,当爹妈的真是不敢想象了。
孩子之所以这么喜欢小洞洞,其实都是敏感期在作祟。你可以粗暴的制止他,然而我可以负责人的告诉你,除了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啥用也不管。
那些佛系的父母也不要太心大,对于可能危及孩子生命的事还是长点心吧!
对付洞洞敏感期,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转移注意力,人为的制造安全有趣的洞洞,孩子的好奇心得到满足,还玩的不亦乐乎!
比如米粒妈之前团过的Child's Play洞洞书,上面就有许多有趣的洞洞,孩子不仅可以满足抠洞洞的天性,还能透过洞洞看到不同的机关。
比如《有个老婆婆吞下了一只苍蝇》,老婆婆吞下了一只苍蝇,透过洞洞,可以看到老婆婆肚子里有一只苍蝇,翻过来就看到洞洞里有一个问题,“她为什么会吞苍蝇呢”,洞洞周围就有问题的答案,随着翻页,洞洞越来越大,在左边可以看到上一页的答案,右边洞洞里可以看到老婆婆肚子里的动物越来越多,实在有趣。
还有廖彩杏洞洞书,咱们也团过,十分受欢迎,孩子们可以在书上的洞洞里满足更多好奇心,不用去抠鼻孔了。
还有著名的《就是找不到》洞洞书系列,通过生活中的各种有趣场景,结合洞洞的奇妙设置,让孩子在洞洞中发现更多乐趣。
挖鼻孔并不是什么大毛病,家长们不必过于紧张,更用不着反应过度。和孩子耐心讲道理,告诉他挖鼻孔的坏处,平时注意卫生,经常洗手,或者转移注意力,慢慢就好了。
Part
3
扔东西
当妈的肯定都有这样的体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孩子就变成了破坏大王,只要能拿起来的东西,都会丢到地上,并乐此不疲。
而且不止是小宝宝,1-3岁的孩子都会有这种情况,玩具、遥控、水杯,基本上见到什么扔什么。抡起巴掌假装打他,他还笑,拿回来继续扔,然后挑衅的看着你,感觉快憋出内伤。
有的爸妈就觉得,孩子的这个不良嗜好是病,得治。
不得不承认的是,孩子开始扔东西,说明抓握能力、精细动作和手眼协调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开始探索物体之间的空间及因果关系,也就是变聪明了,长本事了。
当然,就算他们探索世界,我们也不能毫无边界的完全接纳,还是要有所引导。
过多的斥责自然没大用,索性让他们扔个够,不过得告诉孩子哪些能扔,扔到哪。准备小皮球,大箱子,尽情扔吧!还能锻炼专注力呢!
另外孩子扔东西可能是想引起大人的关注,大点的孩子更会如此。所以,家长们得注意了,是不是平时给孩子的关注少了?
如果孩子因为发泄情绪乱丢东西,可就要及时纠正了。和孩子沟通,了解闹情绪的原因,首先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关爱,然后告诉他,即使再生气也不能乱扔东西。
扔东西不是什么不良嗜好,做家长的,不必过于忧虑,更没必要和孩子大动干戈。这样只会阻碍了孩子探索的乐趣,我们可以用巧妙的方式满足,并加以引导。
不如和孩子一起看看《大卫不可以》,调皮是孩子的天性,就像大卫,他不断捣乱,妈妈一再训斥他,但最后还是像孩子传达无尽的爱意,孩子是天真的,他们需要我们不断用爱来浇灌,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成长。
Part
4
撕纸
孩子似乎天生就是来捣蛋的,对于妈妈来说,面对着满天飞的小纸屑比扔的满地都是的玩具好不了哪去。
关键不止是纸,只要能撕的,都会撕个粉碎,是真的粉碎,一小渣一小渣的那种,你拼都拼不起来!
最心疼的莫过于费劲心思给他买的书了,还没开始读,就已经坏的不行了,真是个实力破坏王,更担心的是以后有破坏倾向。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孩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头上。孩童的双手把握的技巧越高明,这种小孩就越伶俐。
所以不必担心,人家教育学家都说了,能把纸撕的粉碎,或撕出花样的孩子更聪明,所以,家有捣蛋宝,偷着乐吧!
尤其是到了触觉敏感期,小手的灵活能力逐渐增强,更是会努力探索,把家里弄个底朝天都有可能,我们要做的就只有压制心中要喷发的小火山。
不过撕纸确实好处多多,锻炼手眼协调,有助于大脑发育。这只是孩子认识世界的过程,不必想太多。但要注意安全,如果孩子会察言观色了,就要明确告诉他哪些能撕,哪些不能撕。
咱们团的很多纸板书都是撕不烂的,可以尽情给孩子玩,比如《好饿毛毛虫》五彩缤纷的颜色还可以刺激孩子的视觉发育。
《卡尔爷爷棕熊系列》,这是非常经典的绘本,还可以拿来给孩子做英文启蒙,音频里还有丰富的拟声词,绝对能成功转移孩子注意力。
老鼠吃饼干绝对是撕不烂书的经典,米粒小时候读过好几遍的,至今完好无损,故事温馨有爱,还能用来磨耳朵!
Part
5
捡东西吃
有次我在小区看到个发了疯的妈妈,拼命让孩子漱口漱口漱口,期间的破口大骂米粒妈就不赘述了。原因是孩子捡了块狗屎放进了嘴里······
这个孩子可以说是成功打破了妈妈的底线,发疯是有道理的。如果米粒这样做,我何止会发疯?
捡东西吃,是妈妈们最反感的问题了,但偏偏孩子都喜欢。你可以去小区转一圈,只要会走的孩子,没有哪个妈妈不是时刻围在身边转的,聊天话家常,想都别想。
一不留神,孩子就不知道把什么不明物体吃进嘴了,先不说卫生不卫生的问题,最怕的是他吃进了什么危险的东西,当妈的,真是操碎了心!
只能说孩子真的太爱探索世界了,还是用嘴!无论你怎么提醒,都不能阻止他们对世界的热爱,除了不断的提醒,还真没什么好办法,谁让2-7岁孩子思维不可逆呢!他们就是会一而再,再而三的犯同一个错误。
除了提醒,还可以多引导,如果发现孩子对什么感兴趣了,就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讨,这个是什么,满足他们的好奇心,顺带着告诉他,这东西不能吃。
另外就是给孩子做示范,对于一些狗屎类的东西,看到了就丢到废物处理箱,垃圾什么的就丢进垃圾箱。自然而然的孩子就知道这些不是好东西,不能吃。
最重要的是反思!想象你们家里有没有东西掉在地上,觉得怪可惜的,再说了,家里也不脏,吃了吧!零食掉在了床上,这么美味的东西,不能浪费,捡起来吃了······
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可没那么强,他们甚至觉得东西掉在床上、桌子上、地上是一样的,既然你们可以吃,我也可以吃。
下次东西掉了,可得注意点,别再误导孩子了啊!
Part
6
打人
一提到打人,估计妈妈们的话匣子就打开了。
我家孩子最近特别爱打人,稍不留神,就把东西糊人家脸上了;
我家孩子也是,一言不合就上手;
最怕家里来客人了,冷补丁就给人家一下,真是十分尴尬;
我家姑娘那个指甲才厉害,堪称猫爪子,一不注意就给你来一道子,那叫一个疼;
能比得上我儿子的铁头功吗?能把你撞的两眼冒金星,真想抡他;
打人真是令父母特头疼的一个问题,孩子打了别人,自己抹不开面子,又不知道怎么管,打他吧,又心疼,不打吧,又怕日后有暴力倾向。
孩子越大,类似的情况越多。玩具抢不过,打;不给我吃零食,打;惹我生气了,打······这样下去,还不得成地方一霸?
不得不说,你们的担心是有道理的,但首先家长必须要明确打人和攻击性行为,两者是不一样的。
婴儿的拍打行为,家长不必忧虑,这只不过是孩子的一种交流方式,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攻击行为。
1岁以后的孩子打人很可能就有攻击倾向了,他有了物权意识,会保护自己的领地,由于还不能用语言沟通,只能通过暴力解决。
所以,当孩子能听得懂大人说话时,对于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就要引起重视,不能放任不管了。
但我们千万不要以暴制暴,孩子打人了,觉得抹不开面子,立马就一巴掌。这样不仅改不了打人的毛病,伤了孩子,还会让情况愈演愈烈。
我们要用共情的方式引导,帮助孩子发泄情绪,并给他提供一个解决的方法。另外就是要给孩子做出好榜样,在生活中规范我们的行为。
如果父母经常打孩子,孩子自然会学,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之处。另外家长给孩子的关爱太少,为了引起关注,发泄情绪,孩子也会打人。
《美国儿科学会》指出,预防攻击行为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宝宝幼儿期和学前期,给他提供稳定、安全的家庭生活,充满爱的管教和悉心的照料。
另外看绘本也是不错的选择,比如《小手不是用来打人的》宝宝的小手可以做很多事呢!和新朋友握手,打招呼,写写画画彰显创造力。
告诉孩子,他是小手的主人,小手可以抚摸妈妈的脸,紧握爸爸的手,但发脾气的时候就要管好小手了,小手不是用来打人的。
《小一步,对不起》小一步和好朋友为了抢一只水桶吵了起来,还动起手来了。嘭!嘭!几颗橡果掉下来了,你捡一颗,我捡一颗。眼泪还没擦干,就把刚才的不开心抛到九霄云了,最后,还不忘说对不起。
《菲菲生气了》菲菲的姐姐抢了她的玩具,妈妈认为,是该姐姐玩了,菲菲更生气了。她大叫,扔东西,咆哮......离开了家,一个人跑到外面发脾气。她的怒火是如何平息的呢?
想要安安静静的把一个孩子带大,简直比登天还难,那些没有对孩子吼过的妈妈,八成都有内伤。
育儿有太多的问题,我们困惑,无助。想通过育儿书籍来解决所有的难题,却没有一个是可供参考的标准答案。
米粒妈想说的是,每个孩子有自己的专属发展时间表,更有自己的个性,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育儿知识都嵌套在他们身上。若强行如此,不仅孩子不配合,我们也焦头烂额,心力交瘁,何苦呢?
育儿没有确切的谁对谁错,只要你觉得舒服就好,孩子终究会长大。
相关阅读
亲爱的们,欢迎投稿哦(投稿发至:milima123@126.com,主编微信号:daoshidabai)!一经采用,稿费1000-3000元哦!请勿一稿多投,我们需要:教育教养(3-12岁)、婚姻情感、学习启蒙(3-12岁)、科学喂养(0-3岁)
米 粒 妈
美国海归、原500强高管妈妈一枚,
专注科学育儿、英文启蒙、数学科学启蒙,
搜罗全世界的好东西
个人微信:milima101
新浪微博:@米粒妈频道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点击阅读全文,查看公众号目录,有超多的科学育儿干货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