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天讲述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100个故事”
100年前,一艘红船从嘉兴南湖出发,承载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历经百年波澜壮阔、风云跌宕的历史考验,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
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用70年摆脱贫困落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具有500年历史的社会主义主张在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国家创造了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在全面迈向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强大蓬勃生机。
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百年征程中留下了无数不可磨灭的足迹,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无数值得永远铭记的名字。其中有一批外国友人,他们的国籍、身份、职业、性格、信仰不同,但相同的是,都怀揣着对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的深情厚谊,都成为中国共产党成长历史的见证者、亲历者。他们用双眼睹见真实,用脚步丈量中国,用镜头记录故事,用双手书写历史,用生命讴歌友谊,使世界得以更加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人。
我们从灿若繁星的历史长卷中选择了100个故事,用100天讲述中国共产党100年来对外交往中一些精彩难忘的瞬间,追寻当年共产党人的光荣与梦想、伟大与辉煌,感受着他们的感受,感动着他们的感动,以此纪念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仿佛我是天外来客,却有到家的亲切感” ——牺牲在中国抗日战场的汉斯·希伯
在鲜花簇拥的华东革命烈士陵园里,一尊高大的汉白玉雕像格外引人注目。雕像两臂交置胸前,一手持钢笔,一手持采访本,神态安详,深邃的目光凝视前方。这就是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唯一牺牲在中国抗日战场上的波兰裔远东太平洋记者汉斯·希伯。汉斯·希伯墓雕像
希伯第一次来到中国是在1925年,在目睹了五卅惨案后,他对国民党政府失望至极。但在新四军的皖南根据地,他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队伍身上看到了胜利的希望,在《长江三角洲的游击战》中他热情赞颂了新四军模范执行纪律和无比英勇的牺牲精神。
“谁要想真正地了解今天的中国,真正地了解中国人民是怎样英勇地同敌人艰苦搏斗,就必须亲身到中国的敌后来。”作为一名战地记者,他一直渴求进一步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队伍的真实情况。1941年他来到苏北根据地,在刘少奇、陈毅为其举行的欢迎会上,希伯致辞称:“倘使中国没有新四军、八路军以及共产党为坚持统一战线的斗争,中国就不可能有抗战和中国光荣的独立运动。”
为打破日本和其伪军的新闻封锁,希伯辗转奔赴山东采访报道。在旅行中,希伯发现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都对新四军战士热情慷慨,在行军之中产生的费用总是被婉然谢绝。人民回答道:“你们是为我们打仗的,你们是在保护我们,你们这样艰苦,我们不能要钱。”希伯在《重访新四军根据地》一文中感慨道:“没有任何一支军队像新四军这样得到人民如此充分的信任、称赞和热爱。”
希伯在山东根据地留下深深的足迹,敌后根据地生机勃勃的场景同样深深地印记在他的脑海。在梭庄和界湖,一些大娘、大嫂们组成的军鞋组在笑语中为八路军做着军鞋;孩子们歌唱抗日歌曲,拿着红缨枪神气地站岗,儿童团员们亲切地叫他“老希大爷”;善良的中国百姓省下白面给他做面条,自己却以煎饼果腹。
希伯在苏北农村抗日根据地
在给妻子的信中,希伯说:“人们追着我,围着我,一双双友善的眼睛望着我,仿佛我是一个天外来客。而我却有一种到家了的亲切感。”
作为踏入山东敌后抗日根据地第一位西方记者,希伯在他的一系列文章中指出:没有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坚持抗战,中国抗战坚持到今天是不能想象的。
1941年,日本军队对山东大扫荡开始了。希伯笑着拒绝了劝他离开的战友们,坚持要和八路军一起作战到底,他说:“不,我的任务就是抗击侵略者,我要一手拿笔,一手拿枪!”在一次突围中,希伯不幸身受重伤,壮烈牺牲。为纪念希伯,山东军民建立了一座白色圆锥形纪念碑,碑上刻着“为国际主义奔走欧亚,为抗击日寇血染沂蒙”。这位国际友人最后长眠在了他在中国的“家”。
汉斯·希伯纪念碑
2021-05-11
2021-05-10
2021-05-09
2021-05-07
请长按下图青花盘中的二维码
(若图中二维码无法识别,请点击放大图片后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