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让孩子亲近自然暑期游,打开海南湿地新世界
浓浓的绿意,是湿地显著的特征,海口的潭丰洋也不例外。
全球环境基金(GEF)海南湿地保护体系项目宣传教育专家卢刚介绍,枯水为田,丰水为洋,这是热带田洋湿地——潭丰洋湿地特有的田洋文化。时下是旱季到雨季的转换季节,来到潭丰洋湿地,可以见证湿地由田到洋的转换。“这是属于这个季节不可多得的景象。”
↑游客在红树林湿地保护公园游玩。海南日报记者 张杰 摄
卢刚介绍,潭丰洋湿地公园有着独特的火山地貌,充沛的降雨使得地下水在此汇合,并以泉水形式流出。正因如此,潭丰洋成了防洪蓄水的“天然海绵”,也成了净化水体的“过滤器”。这里栖息着不计其数的野生动植物,湿地是它们生活的自然天堂。
卢刚说,在一个月之前,潭丰洋进入水稻收割期,那时候家长可以带孩子去体验收割水稻的快乐。而现在,则可以尽情地感受潭丰洋的冷水清泉。
潭丰洋有多处地下冷泉涌泉口,常年出水,造就了潭丰洋冷泉。踩着火山石,和冷泉来一次亲密接触,是这个夏日最消暑解热的湿地游玩方式。潭丰洋的冷泉水,无论天气如何变化,始终保持在20摄氏度左右。无论是在此泡一泡冷泉水,还是在水汽逐渐丰沛的季节里,对丰富多样的动植物产生新的认知,都是潭丰洋能带给孩子们最好的自然礼物。
在位于澄迈的红树林湿地保护公园里,红树湾湿地体验馆以“湿地·生命·人文”为主题,通过序厅、中国典型湿地、海南澄迈红树林湿地、湿地与人类四大单元展示厅,为游客们揭开湿地的神秘面纱。
榄李、红海榄、角果木、桐花树……数十种红树品种,构成了2200多亩红树林湿地公园庞大的生态体系,由此衍生出的多样性生物更是不计其数。松鼠学堂自然教育工作室创始人高高认为,红树林湿地非常适合开展自然教育。
↑美舍河凤翔湿地公园。海南日报记者 张茂 摄
针对孩子开展的自然教育是什么?顾名思义就是将课堂转移到大自然中,让孩子在自然中接受教育。沿着红树林里的木栈道前行,就可以去认识各类红树。一望无际的绿、水里悠哉的鱼、林间休闲的飞鸟,似乎都在和置身其中的孩子们说:慢慢走,慢慢看,慢慢享受这林间时光。
在红树林里,红树根下的泥巴地正处于半干半湿的状态,时不时有弹涂鱼跳来跳去。“置身其中是体验自然教育最好的方式,能够看到平时不能看到的细枝末节。”高高说,不仅如此,近距离的观察,不仅能让孩子们看清楚一片叶子,更能看清楚叶子上的某一只虫,从而产生对自然更浓烈的兴趣。
五彩的灯光照耀在湖面上,水色斑斓。到了夜晚,湿地公园更加静谧,蛙声、虫鸣,是当下这个季节最贴近自然的夏语。
夜晚到湿地公园,可以更好地避开白天的暑气,在夜色中寻找白天不可多见的虫儿,闻一遍落日后的花香,拘一把入睡了的树叶。城市里,凤翔湿地公园就能吸引许多夜晚前去纳凉的人们。
↑红树林湿地。 海南日报记者 李幸璜 摄
椰子树、美人蕉、莲雾、蜜柚……绿草浓密的凤翔湿地公园里,海南本土的绿植安静地生长在绿道两旁。园内还有利用坡地改造成的层层递进的八级水景梯田。每层梯田有四五米宽,蜿蜒曲折顺着美舍河的走向延伸。梯田里的水是活的,下一层梯田接着上一层流下的水,每一层又都具蓄水能力,种植着王莲、荷花、水菜花、翠芦莉等水生植物。
高高认为,夜探湿地公园最大的好处,并非为看清楚每一棵树的模样,而是去感受夜里不一样的生态环境,去观察虫儿的夜间生活,去聆听白天听不到的虫叫鸟鸣。
在人迹稀少的地方,能听到水中的密语:夏日荷花别样红,夜晚的水景梯田里,花儿渐渐沉睡,但鱼儿却游得逍遥,三两成群游弋;小泥鳅绕着荷花的叶子四处游窜,偶尔跳跃,发出的噗通声,仿佛是给同伴的一个暗号;不知名的水虫以荷叶作为落脚点,在人们还来不及看清的情况下,只见叶子微微晃动,虫儿就从一处跳到了另外一处,嬉戏乍欢。
“听也是一种学习方式。”高高说,对孩子们而言,在这样的夜晚,听比看更重要,也是认识和发现湿地之美的一种打开方式。
来源:海南日报
记者:刘梦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