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海南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让贫困人口共享旅游发展红利
当越来越多的游客走进乡村,村里多了农家乐和民宿,贫困户们吃上了旅游饭;当旅游节庆活动走进村庄为游客献上海南乡村旅游文化大餐,更多村民享受到旅游发展的红利;当独具特色的农副产品摆上销售点,一个个订单给贫困户们带来脱贫致富的希望……
近年来,海南省以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和开展精准帮扶为主要路径,深入挖掘贫困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潜力,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旅游扶贫开发工作成效凸显。通过全域旅游统筹推进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提高贫困人口收入、提升贫困地区造血能力和内生发展动力为根本,不断推进旅游扶贫工作,创新旅游扶贫模式,全省旅游扶贫取得积极成效。
↑琼中什寒村发展乡村旅游,游客纷至沓来,村民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袁才 摄
海南乡村焕发新活力
在乐东黎族自治县尖峰镇开着房车露营看繁星、在琼海南强村度假赏艺雕、在海口山尾头村抓蟹吃海鲜、在白沙罗帅村徒步玩溯溪、在澄迈侯臣村自驾品咖啡……在返璞归真的风潮下,一直引领中国滨海旅游度假的海南,悄然兴起了极富热带海岛特色的乡村度假。海南的青山绿水呈现出“日月同辉满天星,全省处处是美景”的全域旅游画卷,越来越多的游客开始享受海南乡村旅游与度假的悠闲与自在。
自2016年海南成为首个全域旅游创建示范省以来,海南省以“美丽海南百镇千村建设”为抓手,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举措来抓,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发展起来的乡村游越来越受到广大游客的喜爱。2019年,全省乡村旅游点接待游客1081.31万人次,同比增长5.53%,实现收入34.8亿元,同比增长8.21%。
乡村旅游展现出与时俱进的蓬勃生命力,已成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的有效途径。
“小乡村,大景区”,一个又一个乡村经历美丽蜕变,逐渐走进了大众视野,不仅彰显了海南得天独厚的田园风光和独特魅力的民俗风情,也成为旅游扶贫的范本,越来越多的村民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摘下“穷帽子”。
在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什寒村,一户户贫困户开起的农家乐、民宿,吸引着城里人自驾到此感受着“海拔最高黎苗村庄”的魅力。村民从山中采摘的野蜂蜜、野灵芝、野生铁皮石斛等山货也成了热门的旅游商品,学技术、搞养殖、开饭店等悄然成为村民的迫切需求。曾经的贫困村什寒村变成了“最美乡村”,全村人均纯收入早已过万元。更让当地干部们欣喜的是,村民们尘封已久的发展意愿豁然激发,村民自力更生谋发展致富的信念更加坚定。
借力“美丽资源”,农旅融合成为我省乡村脱贫致富的“金钥匙”。以开发旅游驿站而整村脱贫的“白沙罗帅村模式”、琼中什寒村为代表的整村推进型、新型城镇化+旅游扶贫的“琼海会山镇模式”……越来越多的乡镇和乡村正在不断创新旅游扶贫模式。
↑白沙五里路茶园通过带领农户种植,吸纳村民务工等方式带动周边贫困群众脱贫。图为茶农正在采摘茶叶。 (海南日报资料图片)
节庆活动带动产业发展
提起2019年5月31日晚在村里举办的乐东旅游招商推介会,乐东黎族自治县万冲镇抱班村的村民依然记忆犹新。当天晚上,2019年(第七届)海南乡村旅游文化节的开场活动——乐东旅游招商推介会在抱班村举行,村民们身着盛装跳着竹竿舞、捧着山兰酒迎接游客到来,爬槟榔树比赛、黎族长桌宴、主题舞台剧、村景灯光秀……谁也没有想到眼前这个山明水秀、小楼林立的小村在几年前还是被形容为“茅草房连片、畜禽粪遍地”的深度贫困村。
在向嘉宾们娓娓讲述抱班村旅游脱贫致富故事的同时,现场9家企业与乐东县政府签约,项目涵盖健康产业、乡村旅游、旅游投资等领域;海南(乐东)旅游美食与商品展销会则吸引了众多扶贫产业合作企业、农场及贫困户,现场交易额达750多万元,节庆活动的拉动力得到充分显现。据统计,2019年(第七届)海南乡村旅游文化节期间,乐东宾馆酒店共接待过夜游客3.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325万元。
海南省旅文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4·13”重要讲话中提出“要发展乡村旅游,打造体现热带风情的精品小镇”,中央12号文件中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为我们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当前,海南正全力推进自贸港建设,发展乡村旅游,举办乡村旅游文化节,以乡村旅游为抓手,整合推广海南丰富多彩的乡村旅游文化资源,聚人流、促消费是海南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助力旅游扶贫,加快建设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的重要举措。”
从文昌八门湾绿道越野行走,体验浓郁南洋风情,到“村暖花开”的田园城市琼海,再到定安、儋州、陵水等地各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回顾往年举办的六届海南乡村旅游文化节,每届都深度结合举办地市县的特色乡村旅游资源,充分展现了各市县乡村旅游魅力。作为我省不可或缺的经典乡村旅游节庆品牌之一,海南乡村旅游文化节在营造浓厚节日氛围,展示推广海南乡村风土人情的同时,也成为活动举办市县提升影响力、拉动旅游消费的重要手段。
↑两位黎族姑娘在白沙罗帅村小溪边嬉戏。(海南日报资料图片)
“旅游后备箱”拉动消费
在海南茶叶产地——五指山和白沙,“小小叶片”也带动着当地村民走向脱贫致富道路。
位于白沙黎族自治县的五里路茶叶合作社带领茶园周边153户黎族茶农共同种植有机茶,并提供工作机会,逐步带动周边贫困户脱贫。五指山市什会村村民符莲娟在五指山妙自然茶业有限公司的带动下,从2014年起种植“雨林紫鹃”红茶,如今卖茶收入达7000多元,随着茶叶逐年增产,收入还将不断增加。
为更好推进脱贫攻坚工作,海南省持续开展旅游规划扶贫公益行动,并成立海南乡村旅游专家库,组织省内外具有资质的规划单位助力编制发展乡村旅游贫困村规划,选派旅游专家对旅游扶贫示范村进行现场指导调研。开展旅游扶贫项目招商工作,以100个旅游扶贫示范村为重点,积极引入市场主体,以“公司+旅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开发特色乡村旅游产品,带动脱贫致富。
有了质优价美的好产品,贫困群众何愁销路?省旅文厅积极推进“旅游后备箱+消费扶贫”,设立旅游扶贫商品销售点(区),不断拓展农副土特产品销售渠道。2019年,全省3A以上旅游景区和3椰级以上乡村旅游点共设立旅游扶贫商品销售点116个,其中旅游景区45个,椰级乡村旅游点71个。
海口火山口公园自2016年就开展了爱心扶贫集市,汇集附近各镇农户进行优质农产品和农副产品的展销。“销售的收入全部由农户所得,公园会提供场地和水电方便,农户只需要准备好农产品即可向游客销售。这种做法是考虑到农户运输的不便,可以降低农户运营成本。”该景区负责人说,火山口公园也会向农户长期采购特色农产品,让前来的游客也能品尝到农家的美味。
“景区带村”发展旅游助脱贫
作为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海南省各大旅游景区依靠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创新方式,在助力脱贫攻坚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成为带动周边农民精准扶贫、增收致富的新生力量。
在旅游部门的牵线搭桥下,分界洲岛旅游区与五指山市冲山镇福关村结成“精准扶贫”对子,以实际行动积极响应关于开展旅游企业结对帮扶贫困村的工作部署,从劳务用工、人才培训、农副产品收购等方面帮扶该贫困村。“我们将保持与福关村干部的联系,随时了解村民自产农产品情况,景区敞开渠道上门收购。”分界洲岛旅游区总经理符胜透露。
在帮扶周边村民的过程中,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积极变“输血式帮扶”为“造血式引领”,不仅通过捐资改善周边农村的生活、生产条件,还在劳动用工方面优先考虑和安置当地村民。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三道镇甘什下村的村民黄小梅不仅见证着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的变化,也靠着景区的发展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村里大部分的房屋是茅草屋,村内没有水泥路,雨季一到就泥泞不堪……这是黄小梅对家乡的记忆,“那时候,家里一点水稻田的收成只够糊口,即便加上橡胶、槟榔的收入,日子仍过得紧巴巴的。”
2005年后,槟榔谷出资改善甘什上村、下村环境,以每亩每年1500元的租金标准支付给两村的村民并赔偿土地青苗款,但土地上的椰子、槟榔、菠萝蜜等作物果实收益仍归农户所有。
“土地租金毕竟有限,花光了怎么办?景区扩大规模需要大量的用工,尤其需要当地少数民族同胞的参与建设,齐心打造‘命运共同体’。”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总经理吉贵表示,为把“输血式帮扶”变为“造血式引领”,景区根据农户各自的意愿和特点,因地制宜地为两村村民量身打造了“半天务农+半天务工”的弹性工作模式,涉及织锦技艺、手工竹藤编技艺、安保、环保、服务员、销售员、讲解员及公司管理人员等多个岗位。事实证明,这种灵活的用工模式不仅让农户实现了“就业不离家、失地不失业、收入有保障”的愿望,景区也尝到了甜头。
随着景区知名度的不断提高,当地农民迎来了商机,很多村民在景区外见缝插针搭起摊铺。为规范经营,统一管理,近几年,槟榔谷在景区内搭建起了“惠农一条街”,123个商铺全部免费提供给上下两村的农户自主经营土特产。2016年,黄小梅从农民成为老板。“旅游旺季的时候,一天卖700多元不成问题。”黄小梅喜笑颜开。
如今,在槟榔谷景区内及周边吃上“文旅饭”的群众约有1500人,其中包括建档立卡贫困户60多人。不仅如此,景区还以“景区投资+农户”的模式创建了黎族民宿合作社,以及产销一体的农副产品、文创产品产业链,让村民享受景区发展“红利”。
2019年
全省乡村旅游点接待游客1081.31万人次
同比增长5.53%
实现收入34.8亿元
同比增长8.21%
全省实施旅游产业
扶贫项目94个
完成投资6.96亿元
全省旅游扶贫
共直接带动贫困户2366户5712人脱贫
全省3A以上旅游景区和
3椰级以上乡村旅游点
共设立旅游扶贫商品销售点116个
旅游景区45个
椰级乡村旅游点71个
制图/杨薇
原标题:
靓丽风景变“钱”景 脱贫路上天地宽
海南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 让贫困人口共享旅游发展红利
来源:海南日报
作者:晃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