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城一稻,当知源之所出。红米是稻谷中的一种特色品种,因米皮呈红色而得名。在这个吃米不见糠的岁月里,古今多少稻,都付碗筷中。古人有“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告诫,当我们勺盛红米饭之时,怎能不思虑一下保山红稻演绎出的稻作传奇呢。
保山有悠久的红米种植历史,红稻根脉里深藏着保山人民为生存生活而不懈努力的足迹。翻阅浩瀚的历史长河,我们可以通过零散的历代记载探寻到保山红米的踪迹。确切的记载始见于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罗纶、李文渊编修的康熙《永昌府志》卷十“物产·谷属”中,其中有“饭谷有十种……红谷、黑早谷、白早谷……”“糯谷有九种,红糯、白糯、乌糯……”的记载。由此推之,保山红米的种植历史足有300余年。
越百年而耕种不息的保山红米,已定格为这块土地上的象征和标志,成为保山人民传统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山红稻,在日月悠远中,历经多少风霜,多少惊雷,多少汗水,渲染了金黄的外衣,沉淀了炙热的红“心”,使我们的生命因远离饥饿而丰富多彩。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保山地处低纬高原,地形地貌复杂,充足的日照,丰沛的水资源,外加独特的地理环境为水稻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昔有“一年耕,三年食”之谚语,素有“滇西粮仓”之美誉。红稻遍布保山各地,但主要集中在龙川江流域的低热河谷地带,种植规模可观。那一方绿意盎然的土地,山青水秀人勤劳,种红稻犹如种风景。
“沃野收红稻”“秋风几家红稻熟”,伴随着江风拂动,割稻的农人身躯起伏着,风卷残云般将一粒粒饱满的稻谷从打谷机上脱落下来。稻谷粗糙的外壳,犹如时间的褶皱,足够沉淀。当红稻金黄的外衣落下,一抹娇羞的红晕遮盖了米粒的莹白,怦然而动的不只是内心,还有味蕾。
“看炊红米煮白鱼,夜向鸡鸣店家宿”“旋春红稻始经镰,新煮黄鸡取次甜”,诗人的笔下,红米与鸡、鱼共食,别有一番滋味。保山红米外表晶莹剔透,煮有清香,入口回香,虽口感略糙,却能开胃健脾。
要说保山的红米,当属龙陵县龙江乡的红米最具代表性,龙江红米因糙米呈红色、米粒细长、品质较好而得名“红 50 30426 50 15232 0 0 1734 0 0:00:17 0:00:08 0:00:09 2926软”。龙江红米不但营养丰富,而且始终坚持走原生态的农业之路,因地制宜发展稻田养鱼、养鸭等“水稻+”种养模式,产品曾获得中国昆明国际博览会“优质奖”,满足一切私人订制的可能。
近代研究表明,红米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具有较高的食疗价值。在绿色、健康、个性化的吃货需求背景下,从解决“吃得饱”到满足“吃得好”的转变中,保山红米正创造出更多的可能,勾起一切舌尖记忆的味道。
保山红米堪称色、香、味俱佳,因此,吃法也有多种多样,煮红米饭和熬红米粥是保山人民的日常所爱。红色,是吉样如意的象征,既热情洋溢,又能增进食欲,暖胃又暖心。红米还用来酿酒和制作糕点,每逢佳节或好友聚集,一杯红米酒,更添雅兴。而用红米制作粽子、糍粑、年糕,由于本身具有红色,兼具清香,催人品尝,更添特色。
红稻,总是道不尽的,一颗红“心”若在,一切可能皆有。最后,我只想说:爱它,就吃了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