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报 | 张弘(普慧):「胡」说「八道」——丝路文明交流与互鉴的一个例证
5月18日下午,高研院学术报告会第232讲在浙江大学之江校区钟楼报告厅举行。来自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教育部基地)的张弘(普慧)教授作了题为《「胡」说「八道」——丝路文明交流与互鉴的一个例证》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武汉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孟国栋主持。
张弘首先从自己的治学理念出发阐释了题目的背景,他指出,基于各种学术方法,现代学术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很多问题还是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和视角去看待,以开放心态从多视角观察不同学科和文化。中国本就是多元一体的社会结构和民族构成,如果只从某一个角度、某一个民族的文明体系来考虑,会导致僵化。每一个文明体系都是在交流和互鉴中被激发前进,单一的文明难以融入共同体;把本民族的文化体系放在世界文明史的坐标中,对文明的思考才能更加全面。
基于这样的思路,张弘对「胡」说「八道」展开了论述。他指出,「胡说八道」作为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成语,语义非常丰富,但总体指向「没有根据的任意的乱讲」这一语义。从文献学出发进行溯源,「胡说八道」一词出现得非常晚,直到清嘉庆年间才被创造。而从文学、宗教学、民族学、文明交流史等视角,则可以找到一些更早的渊源,且显然不意味着「没有根据的乱说」或「胡编乱造」,而很可能是一个完整的主谓宾句式——「胡」说「八道」。「胡」作为主语,「说」作为谓语,「八道」是宾语。如果这一猜测成立,那么作为主语的「胡」的含义,显然是指向「异于华夏民族的居住在北方草原的少数族」。这些少数族早期被华夏统称为「狄」。随后,沿此思路,张弘梳理了自先秦到隋唐时期,北方民族(月氏、匈奴、鲜卑、突厥)与汉交流互鉴的历史,最后落脚于佛教传播。他指出,从早期佛教传播的情况看,「胡说八道」很可能指的是胡僧讲说佛教「四谛」中的「道谛」。而「道谛」中指导人们正确修行的八种方法和途径,就是「八正道」(简称「八道」)。因为胡僧汉语表达并不流畅,再加上「八道」教义比较抽象,使汉地听众如入云里雾里,故有「听不明白」之语义。张弘教授强调,从一个语词的生成、渐变甚或突变的角度来考察丝路文明的交流与互鉴,尽管其中有证据不足和臆测的情况,但或许不失为一种学术研究中体现出的问题意识和探索思路。
报告会交流环节,孟国栋、钱江、刘成国、宋立宏、郭涛、李富鹏等学者,就基因的隔代遗传、语言与基因、「八」「白」的方言读音、历史语言学和语文学、对音的使用、文明坐标的搭建等话题,与主讲人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文字:夏春璐
摄影:陈彧婷
编辑:陈彧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