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有料的 2018-05-23

顺时针研习历史,逆时针解毒世界

微信公众号:历史研习社


作者:佳文

 审核:喵大大     编排/制图:耕读

历史学作为一门悠久的学问,历来讲究师承关系和学缘,今天很多跨专业的学子也来到了历史学的领域中学习深造。今天我就带领大家盘点一下现代那些著名的历史学家成名前都在哪个行当?我们就进入历史时空来看看历史学家从业前的行当,排名不分先后。


1


➤钱穆  (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 ,享年95岁)

➤行当:教过 小学、中学到大学、研究生   


1911年,任教无锡秦家渠三兼小学,为教学生涯之始。到了1922年,钱穆赴厦门任教集美学校为任职中学教师之始。1923年,任教江苏省无锡第三师范学校。1927年,转任教苏州中学。1930年,因发表《刘向歆父子年谱》成名,被顾颉刚推荐,聘为燕京大学国文讲师。



2


➤吕思勉(1884.2.27-1957.10.9)

➤行当:中学老师、出版业编辑



1905年起开始从事文史教育和研究工作,先后在苏州东吴大学(1907年),常州府中学堂(1907年-1909年),南通国文专修科(1910年-1911年),上海私立甲种商业学校(1911年-1914年)等学校任教。1914年至1919年,先后在上海中华书局,上海商务印书馆任编辑,后又于江苏省立第二师范学校(1920年-1925年,即现上海市上海中学),上海沪江大学(1925年-1926年),上海光华大学(1949年以后院系调整并入华东师范大学)任教。以通史著述见长。


3


➤傅衣凌(1911~1988)

➤行当:福建省银行经济研究室工作——福建省银行经济研究室编辑课主任。


傅衣凌长于社会经济史研究,坊间一直流传着抗战期间他在乡下发现契约文书,从而开启社会经济史研究新大门,注重民间材料的先河。从学术源流来看,傅衣凌的银行部门的实践经验无疑极大促进了他对量化方法、经济运行规律的深刻理解!



一箱文书的传说:

1939年傅衣凌先生在永安福建银行经济研究室工作时,为躲避日机的轰炸,在距城十多里的黄历乡的一间老屋,无意中发现了一大箱民间契约文书,自明嘉靖年间以迄民国有数百张之多,其中有田契、租佃契约以及其他帐簿等等,他即依据这些契约整理成三篇文章,编为《福建佃农经济史丛考》一书,在福建协和大学出版,这是中国学者第一次引用民间契约文书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的着作,也是傅衣凌先生开创中国社会经济史学派的奠基之作。


4


➤孟森(1869-1937)

➤行当:老师-翻译-军校总教官及边疆省份幕僚


孟森也是一位传奇人物,可谓是经世致用。他早年受聘于上海南洋公学任教,旋至译学馆主持翻译事务,翻译小有所成。1902年在广西边务督办郑孝胥暑中任幕僚,一度担任军校总教官。他十分为郑赏识,资送去东京政法大学学习,译有日本维新后的政法类书籍。


回国后主编《东方杂志》,武昌起义后,为程德全指挥的江浙联军进攻南京起草宣言。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任黎元洪为首的共和党执行书记。1913年4月,当选为国会参议员。大致在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孟森逐渐淡出政界,醉心于清史研究。



孟森也是被公认的中国近代清史学科的一位杰出奠基人,著有《明史讲义》、《清史讲义》等书。


5


➤岑仲勉

➤行当:上海江海关及广东财政厅等处任职员



岑仲勉是半路出家,大器晚成的史学家的典范。在民国史学界岑仲勉的考证功夫不亚于陈寅恪,他总是说:“我半路出家。年近四十才专门从事史学研究,在五十二到六十二岁,则是我做学问最努力的时期”。因为52岁他才真的一脚踏入当时名家荟萃的南京史语所。


以前的岑仲勉都是担任财政部门的职员,手头比较宽绰,因此才有余力从事史学研究。岑仲勉治学最重要的成就是以碑刻考证历史,清代金石家的碑跋,多述小学、碑例、书法等专义。


在现代史学家里岑仲勉也以平民史学家的身份著称,岑仲勉、严耕望都师法陈寅恪,以勤勉自诩,为我辈楷模。代表作《黄河变迁史》、《府兵制度研究》等。


6


➤李伯重(1949-)

➤早年行当:知青——零工——中学教师

现为国际著名经济史学家、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讲席教授 。



作为中国经济史的大佬,李伯重先生在海内外学界都享有盛誉。说来也巧,李伯重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史学家李埏先生的儿子,从小就有家学功底(李埏先生是云南大学经济史和宋史方面的著名学者)。但文革后,父亲成了“反动学术权威”,他的书也读不成了,不得不下乡劳动去了。


李伯重在中缅边境的小镇瑞丽插队,那时候也没有电灯,他就在油灯下把《资治通鉴》通读了几遍。同时也很努力地学习傣语,他跟当地的傣族人相处得很好。白天做农活,晚上就读书,有点凿壁偷光的意思。


过了几年之后,当地的知青闹得太厉害,很多跑到缅甸去了,上面没有办法,就用招工的办法把知青召回来,我们这些出身不好的人也全被召回了昆明。回到昆明的李伯重到处打零工,比如挖防空洞、代课,还在当时云南大学的食堂打杂。后来总算通过了昆明招考的中学教师。待遇很差,只有38块钱,生活并不如意。


当时大学生的工资是46块钱,还分有宿舍,但是这次招考的教师除了工资什么待遇都没有,所以很多人不愿意去。于是1978年恢复高考的第二年,李伯重报考了厦门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学习隋唐史,他进去的时候已经28岁了,自述是“没有念大学直接读研究生”。不过李伯重很幸运师从傅衣凌教授,后来又去西方访学交流,逐步成长为中国经济史学界的代表学者


7


➤葛兆光(1950-)

➤早年行当:1971年10月至1978年3月在贵州省凯里县砖瓦厂、农药厂、供销社当工人

➤现为上海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及历史系特聘资深教授


根据葛兆光老师的自传体散文《非青非红》的回忆,他家当年是被下放到贵州,在招工的时候无法进入“中央厂矿”。后来就被分转到龙头河畔的农药厂,每天围着灶台用熬骨头的动物油制造土肥皂。后来研究思想史的葛兆光老师20出头的时候正是在制造土肥皂,真是造化弄人。


也是在1978年葛兆光在贵州凯里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开始了自己的学术生涯,离开了西南偏僻的小城,但在他早年的记忆里有很多当地的人和事,这些都可以在《非青非红》里一一展现出来。


8


➤辛德勇(1959-)

➤早年行当:伐木工人——海拉尔市教员

➤现任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



目前青年学子口中的“辛神”也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即便放在近现代的所有历史学家里来看,都是最有草根气息的人物。没错,辛德勇老师青年时代先是在大兴安岭林区做过一段时间林业采伐方面的零活,时间不长。那时候,山上的林场条件特别差。“大雪封山时,半个月才送一次给养。只好用冻白菜做菜,就玉米面饼子。”现在再讲起这些,他都是笑呵呵的。


但也有难得的休闲时刻:“每天干完活儿,大家一起睡‘地火龙’——东北地区林区采伐作业时特用的一种火炕,有这么长。”辛德勇张开双臂,笑着比划着,“外面冷风呼呼的,我就点着灯,趴在被窝里看自己从家里带来的书。”这就是当时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了。


后来辛德勇老师又回到了海拉尔市担任初中的“临时工”教员。1977年的冬季得到恢复高考消息,于是进入了哈尔滨师范学院的校门,阴差阳错地进了地理系。至于后来追随史念海、黄永年先生学习历史地理学、文献学则是后话了。


辛德勇自述:我上大学前“上山下乡”了2个月,我算是最后一拨,在林区伐木,干得好的一个月能赚80多元,那时北京的大学毕业生也才拿60多元。伐木是两人一组,我一直觉得对不起和我一组的同伴,我身体差,扛木头时,同伴让我抬小的一头,他抬大的一头,这分量就差好多了,可即使如此,因我拖累,我们怎么也完不成任务,同伴很照顾我,我却影响他少挣了不少钱,到现在我仍觉得心里不落忍。

9


➤周振鹤(1941-)

➤早年行当:煤矿技术员

➤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兼职有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行政区划与地名学会行政区划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



1963年周振鹤毕业于福州大学矿冶系。后分配到湖南煤炭局报到,被分配至湖南省马田煤矿,任技术员。煤矿位于湖南省郴州专区永兴县马田镇。再次分配到下属的爱和山小煤矿。1971年已经在矿上工作了数年的周振鹤再次调到岳阳地区。


矿上生活十分艰苦,但也锤炼了他的意志力,在70年代末遇到了高考恢复。1978年5月15-17日,于岳阳市参加研究生初试,共五门,包括政治、外语、古代汉语、中国通史、中国地理。最终如愿成为谭其骧先生的门徒


10


➤葛剑雄(1945-)

➤早年行当:1964年他高中毕业后接受师资培训,1965年8月—1978年9月上海市古田中学教师(先后任教英语、政治等学科)、团委书记。

➤曾任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



由于资料有限,关于葛剑雄老师担任古田中学教师和团委书记情况并不清楚,从略。后来他报考谭其骧的研究生,走上了历史地理学的学术道路,以评论犀利著称。


11


➤高华(1954.05~2011.12.26)

➤早年行当:工人(疑似钳工)

➤南京大学历史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已故)



高华是16岁半就做工人,做了8年工人,因为平常比较喜欢看书,当然那个时代,看书很困难了,他有一些特殊的情况,一个是我家的附近有一个中学的留守处,这个中学搬到农村去了,它的书呢都存放在这个留守处,那个看管书的一个老先生呢,对我很好,他每星期让我进去一包一包地拎书, 所以我看了很多书。


总体来说高华出身成分不好,文革期间遭遇了不少麻烦,但也通过自学产生了对中国现代史的很多新看法。


高华自述:1971年以后,国内形势有所变化,一些在文革初期已经关闭的图书馆,在1971年以后局部开放,所以我在图书馆里办了一个集体读书证,借了很多书,我当时借的这些书,我到今天还能记得发生的一些事情,比如说我借那个什么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可是我们当年的图书馆的工作人员,阶级斗争的警惕性非常高,他们觉得这个不对头啊,一个年轻人,一个工人,怎么看孟德斯鸠,你做钳工,你就应该看什么“钳工技术一百讲”,就是 为革命的工作而读书,所以他们不久就打电话给我的单位,说这个人好像有点什么问题,以后我们的老书记还找我谈话,我们的老书记是个女同志,从苏北革命根据 地过来的,哎呀,很厉害,当然她没有过分为难我,她说你不应该看这些书啊,应该多读《毛选》啊,多读马列著作等等,其实马列我都读的,什么《共产党宣 言》,《哥达纲领批判》等等都读,有一次我们单位在批判陈伯达,在学习那个中央文件,当时中央对陈伯达有一个判断,说陈伯达是“老反共分子”,“托洛茨基分子”。我们单位组织讨论,其实我知道托洛茨基,因为我家有一本《联共(布)党史》,文革期间,我已经看过好几遍。 


12


➤沈志华(1950-)

➤早年行当:发电厂工人,修飞机,烧锅炉,服刑人员,富商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终身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冷战史中心主任。



大家应该对沈志华的大起大落的故事都不陌生了,这里我就简笔勾勒一下。1950年出生于北京,初中毕业后参加部队工作,后分配在北京石景山发电厂工作。1968年2月,赶上部队有招兵的名额,他就当兵了,被招到航一师当了一名航空兵地勤,也就是修飞机。修锅炉也是后面的事了。文革后期曾因反对四人帮获罪1978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世界历史专业,研究历史,不料在1983年以泄露国家重大机密罪判处两年徒刑。1984年5月提前出狱,成为83年“严打”以后全国释放的第一人。


1980年代中期离开史学界,到南方经商并获得很大成功,成为南方富商。(以倒腾黄金和白话文版《资治通鉴》获取大量财富。)到俄罗斯买回大批档案,成为研究现代中国、俄国、朝鲜等国外交关系和冷战史的权威专家。


是英雄不论出处,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优秀的学人的出身是丰富多元的。他们有的参过军,当过知青;有的做工工人,采伐木头、修理锅炉;也有的当过银行职员、军事幕僚。我想用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结尾的一句话送给大家:


成功只有一种,那就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


无论你从事学术与否,无论你在博物院、出版社、新闻、公务员、公司还是学校、研究所,无论你深处何种环境都应当过好自己的生活,走出自己的道路,而这些与科班与否或许并无太大关系。


参考资料:

1、李伯重:“私塾”教出的洋博士后2008年07月02日 11:24来源:新京报 作者:陈远

2、葛兆光《非青非红》,2016-09-07葛兆光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

3、辛德勇自述微信公众号,我的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4、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5、高华自述,散见于爱思想网。

6、纪念岑仲勉︱陈尚君:唐史双子星中稍显晦黯的那一颗,陈尚君

2016-11-24 17:59 来源:澎湃新闻

7、半路出家 大器晚成 | 著名历史学家岑仲勉 (下),2017-09-20 08:03,顺德风物志专栏

8、钱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8、学林散叶,黄皮本

10、相关学人的百科资料和学院信息。


大佬文章推荐

沈志华 :一个历史学家所经历的历史

 傅衣凌:社会调查在历史研究上的作用

高华:国民党为何没能建立现代民族国家?


♦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哦 ♦

历史研习社出品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文章已于修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