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览 |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6期
目 录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战略思考与政策选择
程国强,马晓琛,肖雪灵(1)
金融科技对县域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影响研究
张龙耀,袁 振(10)
生猪疫情网络关注与猪肉价格波动:加剧还是抑制?马 驰,陶建平,刘 苇(22)
农户兼业对秸秆还田技术采纳的影响机制及效应分析
——基于冀皖鄂1150份农户调查数据的实证
农产品贸易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
——兼议数字乡村发展的门槛效应
农业补贴提高了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吗?
——基于江苏省552户粮食生产型家庭农场数据的实证研究
张 晖,张雨萌(58)
环境风险感知对民众公领域亲环境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
王建华,王 缘(68)
资源下乡如何影响村民政治参与?
邓卫华,王 琳,姜庆志(81)
刘 锐,黄源源(89)
梁伟军,焦丽丽(99)
蒋浩君,姚兆余,苏 群(110)
刘在洲,张春珍(124)
杨艳文(135)
农村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的意愿、障碍及其改革重点分析
从“内嵌”到“互嵌”:重构新经济社会学中的经济与社会
知识缺失还是知识自负?知识水平对公众食品安全信心的影响研究
中国网民如何看待转基因食品?
——基于启发−系统式模型的态度解释
唐钰龙,罗 晨(184)
文章摘要
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 衔接的战略思考与政策选择
程国强 ,马晓琛 ,肖雪灵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 移。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必须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 展动力。但是,当前部分脱贫地区的发展基础仍然薄弱,一些脱贫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仍 然不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深入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 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意义重大、时间紧迫、任务艰巨。文章在分析研判巩固拓展脱 贫攻坚成果面临的基本形势及主要挑战的基础上,提出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 兴有效衔接的基本思路、战略重点与关键路径,强调要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 动力,构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长效机制,加强综合保障和配套措施的支撑,以期在巩 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群众生活改善和乡村全面振兴。
金融科技对县域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影响研究
张龙耀,袁 振
优化银行业市场结构对于促进经济发展、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具有重要作 用。基于 2014−2019年江苏 48个县(市)的银行、经济金融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 金融科技对县域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金融科技发展会显著降低县域银行业 市场集中度,该结论在考虑可能的内生性问题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进一步研 究发现,银行业市场集中度下降的原因是金融科技发展降低了农村商业银行在县域金融市 场中的份额;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对于经济发展水平高、政府干预程度低、经济对外开放 程度高的县域,金融科技发展降低县域银行业市场集中度的作用更明显。据此,提出发展 金融科技以优化县域银行业市场结构的政策建议。
生猪疫情网络关注与猪肉价格波动:加剧还是抑制?
马 驰,陶建平 ,刘 苇
网络媒体时代下,生猪疫情网络关注放大了生猪疫情事件的影响,引致猪肉 及生猪产业链价格异常波动。基于信息传播视角,根据微博、微信与百度网络爬虫数据构 建生猪疫情网络关注度指数,采用 2011 年 1 月至 2021 年 6 月价格数据,运用 BEKKGARCH和TVP-VAR-SV模型探究生猪疫情网络关注对猪肉价格波动的作用机制。研究 发现:(1)生猪疫情网络关注对猪肉价格波动具有显著时变影响,生猪疫情严重暴发时,两 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2)生猪疫情网络关注的猪肉价格波动冲击存在明显的反转效应, 短期内生猪疫情网络关注抑制猪肉价格波动,而中长期则会加剧猪肉价格波动且影响具有 持续性。非洲猪瘟时点下,网络关注的猪价波动冲击效应在2个月由负转为正,且非洲猪瘟 集中暴发期下冲击效应高于疫情初始期。(3)进一步地,在网络关注冲击下,生猪产业链价 格波动呈现出短期内抑制和长期加剧的反转效应,且产业链价格波动的纵向溢出效应存在 非对称性,下游产品价格波动对冲击的反应速度、程度更大。农业部门应密切观察生猪疫 情网络关注动态变动趋势,及时预警猪肉价格波动并调整猪肉储备策略。
农户兼业对秸秆还田技术采纳的影响机制 及效应分析
——基于冀皖鄂1150份农户调查数据的实证
柯晶琳 ,颜廷武 ,姜维军
基于河北、安徽、湖北三省1150份农户的实地调查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 构建“反事实”框架,探讨了农户兼业对秸秆还田技术采纳的影响效应,并进一步验证了其 中介效应及务工距离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相比纯农户,兼业户更倾向于采纳秸 秆还田技术;(2)农户兼业通过风险分担间接影响秸秆还田技术采纳,间接影响占比为 24.43%;(3)当纯农户选择在乡内务工时,秸秆还田技术采纳率会提高 15.0%,选择在县内 乡外务工时,兼业对农户秸秆还田技术采纳行为没有显著性影响,但当纯农户选择省内县 外务工时,秸秆还田技术采纳率提高了9.2%,选择省外务工时秸秆还田技术采纳率提高了 10.0%。因此,为更好促进秸秆还田技术推广,政府部门应该引导和鼓励农户就近务工,保 障农村劳动力就业质量,培育和支持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并加强对秸秆还田技术的指导和 培训。
农产品贸易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
——兼议数字乡村发展的门槛效应
陈宇斌,王 森,陆 杉
基于 1999—2019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运用普通面板模型、空间面板模型与 面板门槛模型实证分析了农产品贸易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与数字乡村 发展门槛效应。研究发现:(1)农产品贸易对农业碳排放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并且相较于 东部地区、粮食主产区以及贸易顺差区间,这种抑制作用在中西部地区、非粮食主产区以及 贸易逆差区间更为显著;(2)在三种空间权重矩阵设定下,农产品贸易对本地区和“毗邻地 区”农业碳排放均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且相较于农产品出口贸易,农产 品进口贸易抑制农业碳排放的空间溢出效应更为显著;(3)农产品贸易影响农业碳排放的 过程中存在数字乡村发展双重门槛,即随着跨越数字乡村发展两道“门槛”,农产品贸易对 农业碳排放的抑制作用呈现出边际递增的特征。由此,提出推动农产品贸易深度开放、构 建农产品贸易交流协调机制以及增强数字乡村建设力度等政策建议。
农业补贴提高了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吗?
——基于江苏省552户粮食生产型家庭农场数据的实证研究
张 晖,张雨萌
基于江苏省 552户种植业家庭农场的微观调查数据,利用超越对数随机前沿 生产函数和技术效率损失函数,在测度家庭农场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基础上,实证分析农 业补贴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江苏省家庭农场粮食生产平均技术效 率为0.814,家庭农场粮食生产存在18.6%的技术效率损失;与机械、自有劳动力相比,农资 这一投入要素的产出弹性最大;补贴对家庭农场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存在显著负向影响。分 组回归结果显示技术效率随经营规模增加而递增,补贴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存在显 著规模差异。为促进家庭农场健康发展,应推动粮食生产技术转型升级;改进补贴发放方 式和标准;采取多元灵活的补贴方式,提高补贴的指向性、精准性和实效性,发挥补贴对粮 食生产技术效率的促进作用。
环境风险感知对民众公领域亲环境行为的 影响机制研究
王建华,王 缘
基于保护动机理论,将环境风险感知划分为事实感知、原因感知、损失感知和 反应行为感知4个维度,根据苏皖两省839份实地调研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究多维度 环境风险感知对民众公领域亲环境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维度的环境风险 感知对民众公领域亲环境行为的影响程度和作用路径不同,反应行为感知对民众公领域亲 环境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责任意识在环境风险感知影响民众公领域亲环境行为中发挥中 介作用。具体而言,事实感知和原因感知对民众公领域亲环境行为不产生直接或间接影 响;损失感知对公领域亲环境行为没有直接影响,但可以通过责任意识产生间接影响;反应 行为感知也可以通过责任意识对公领域亲环境行为产生间接影响。基于此,提出应加强环 境认知教育、激发环境情感、培养责任意识,引导民众践行公领域亲环境行为,以构建全民 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资源下乡如何影响村民政治参与?
邓卫华,王 琳,姜庆志
资源下乡带给乡村治理强烈的冲击,村民的政治参与行为也随之发生了改 变。构建“动力⁃结果⁃方式”的分析框架,从资源下乡利益相关度、资源下乡分配公平性和资 源下乡模式三个维度分析了资源下乡对村民政治参与的影响逻辑,并基于河南省Y市的问 卷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资源下乡利益相关度与资源下乡分配公平性会显著 正向影响村民政治参与;在资源下乡模式中,只有以“高利益相关度、高分配公平性”为主要 特征的“再分配村民受益”模式会显著积极地影响村民政治参与;就具体的政治参与行为而 言,村民的选举参与行为受资源下乡的影响相对较小,决策和监督参与行为都受到显著影 响。从提升村民政治参与质量的角度出发,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应当充分发挥村集 体等组织的再分配功能,提升资源下乡的利益相关度并保证分配的公平性,从而为村民参 与乡村治理提供动力与保障。
县域治理中的“网格赋能”:实践逻辑 及现实困境
刘 锐,黄源源
中西部地区县域网格化管理政策创新与制度环境密切相关。一方面,乡村社 会转型中的事务治理困境,要求县级组织积极回应和解决;另一方面,县级条块合作治理机 制面临现实难题,需要通过政策创新提高治理能力。中西部地区县级政府引入网格化管理 工具,是为利用网格技术和网格员队伍不断提升部门的回应能力和运动式治理的常规化水 平。但是,基层事务属性和技术治理的弊端导致信息生成和入格面临诸多限制,政治、行政 与自治的协调困境导致事务治理演变为风险治理。只有构建县域权责协调的协同治理架 构,网格化管理工具方能促进基层善治。
能力贫困视阈下农村脱贫人口发展能力 提升研究
梁伟军,焦丽丽
提升脱贫人口发展能力、促进脱贫人口脱贫致富是后脱贫时代乡村振兴的重 点任务。理论分析认为,脱贫人口发展能力主要由社会资本、人力资本、金融资本、物质资 本、自然资本层面的能力构成。实证研究发现,当前脱贫人口生活水平与共同富裕的要求 还有相当距离,需以脱贫致富为导向,着力提升脱贫人口发展能力;脱贫人口发展能力对其 生活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学习能力、抗风险能力、就业创业 能力、健康保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自然资源利用能力、发展生产能力、信贷资金获取利用 能力、社会资源利用能力和基本生活能力。脱贫人口更新观念,主动增强发展能力;政府深 化体制改革,完善制度保障供给;基层干部履职尽责,强化基层治理能力;社会力量深度参 与,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等是提升脱贫人口发展能力、推进脱贫人口脱贫致富的可行选择。
流动经历、教育人力资本与流动儿童成年后 的劳动力市场表现
蒋浩君,姚兆余 ,苏 群
随着农村人口从个体性流动向家庭化流动的转变,流动儿童逐渐成为城市重 要的劳动力储备,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基于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 调查中心(ISSS)2010−2018年实施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采用OLS基准回归 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探讨流动经历对流动儿童成年后劳动力市场表现的影响。研究结果 表明,流动经历对流动儿童成年后的工作收入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流动经历引起的教育 人力资本的变化,对流动儿童成年后的工作收入和职业声望产生显著的间接影响。此外, 流动发生的时间越早,距离越远,通过增加教育人力资本对劳动力市场表现的中介效应越 强。由此提出政府应制订相关政策,促进流动儿童的家庭化流动,尽量减少儿童留守;扩大 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范围,降低流动儿童的失学风险;同时还应加强学校教育能力和师资 水平的建设,提升流动儿童的教育质量。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的 理论逻辑与实践方略
刘在洲 ,张春珍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客观上要求高等教育向农村延伸,为乡村振兴提供必要 的智力支持。基于高等教育普及化和乡村振兴的视角,追寻农村高等教育发展的理论逻 辑,认为发展农村高等教育是文化逻辑、社会逻辑、教育逻辑和公平逻辑使然,是普及高等 教育、推进学习型社会进程、助力乡村振兴、支撑城镇化建设的使命所在。在此基础上,从 四个方面提出推进农村高等教育发展的实践方略,即:政府科学规划布局,创建农村高等教 育体系;高校办在农村,创新农村高等教育模式;社会积极参与办学,创造条件促进农村高 等教育发展;倡导学习型社会,促进民众逐步树立终身教育理念。
《江村经济》对农民合作社本土化实践的启示
杨艳文
《江村经济》所蕴含的“从实求知”方法论准则和“志在富民”的学术宗旨激励 一代又一代学人研究探索中国现代化转型的独特路径。该书在研究方法创新和学术理论 上的贡献已得到了大量研究阐释,但书中所揭示的“有组织的社会变革”实践原理并没有引 起足够的重视和深入的探讨。研究梳理再现书中所述析的100年前知识青年在江村开展农 村合作事业引领乡村现代化转型的生动故事,认为在社会变革的实践论层面,书中所揭示 的农户家庭再生产,乡村经济、社会与文化诸系统之间的基本关系原理,为今天新的时空条 件下开展合作社本土化实践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改革提供了丰富的启示:要找准新时代农 民合作的需求、潜在基础及可行的合作路径;增强农民参与合作的主体性;合作社发展须同 推动乡村社会文化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结合起来;需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对合作社组织文化进 行本土化改造;应大力培育具备现代合作意识、善于运营管理的高素质农民。
农村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的意愿、障碍及其 改革重点分析
周 静
随着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农村宅基地闲置问题变得日益突出。基于中 国社会科学院“乡村振兴数据库(CRRS)”2020 年在全国 10 个省(市)获得的 306 个村级数 据、3833个农户数据,对农村宅基地占有及闲置状况、农民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意愿与方式 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当前农村闲置宅基地比例接近 8%,仅 31.91% 的农民愿意流转(转让) 宅基地使用权。宅基地利用改革涉及多主体参与、过程复杂,需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但 目前我国宅基地流转交易市场尚未形成,闲置宅基地零星分布、改革成本收益分配不平衡 等问题,导致农民、农村集体和地方政府方面在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过程中面临障碍,多重 因素的叠加导致农民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的意愿不强。因此,为了更好地赋予农民财产 权,提高宅基地盘活利用效率,一方面需加快完善顶层制度设计,重视改革参与主体的利益 分配机制;另一方面需创新盘活利用的具体实现方式,既要解决闲置宅基地零星分布难以 集中连片利用的问题,又要清除外部主体难以进入、市场失灵等体制机制障碍。
从“内嵌”到“互嵌”:重构新经济社会学中的 经济与社会
李钧鹏,许松影
以“内嵌性”为核心概念的新经济社会学在过去40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既 有研究受中层理论取向的影响,普遍看重经验层面上的贡献,对一般层面上的基础性理论 反思有所忽视。就理论而言,新经济社会学在理解“经济”方面存在三个问题:看待经济后 果不全面;对“经济”的定义过于粗糙和狭隘;对经济与社会关系的定义有所矛盾。产生上 述问题的原因在于新经济社会学过分侧重现实批判,激烈回应“经济学帝国主义”,照搬社 会学中的社会秩序问题,不承认经济领域的相对独立性,主张经济领域缺乏内生秩序,最终 演化为社会还原论。新经济社会学若要在下一阶段有所突破,必须和更宽泛意义上的社会 理论有更多对话。具体主张包括:提出“经济与社会互嵌”的理论命题;在理论框架中恢复 经济领域的自发秩序性;对等看待经济与社会,视二者之间的关系为液态相互渗透的互嵌 状态。
社会团结形态演进与信息社会的弹性团结:历史、趋势与路径
戴 洁
人类社会经历了由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社 会团结的实践场域、组织形式、资源基础等随之发生显著变迁。农业文明时期的社会生产 与生活具有封闭性,信息获取与传播途径单一化,因而社会团结以同质化的刚性团结为主 要特征。工业时代的社会生产与生活具有了流动性,信息与知识的形式趋于异质化,社会 团结以各式各样的组织为载体,是建立在分工基础上的功能互赖。在信息社会中,信息技 术为个体成员赋权与增能,使个体的主体意识与自主能力迅速增长,社会团结愈来愈建立 在主体的选择意志与主观认同的基础上;社会团结的刚性、固定性、稳定性在持续减弱,而 呈现出弹性、高自由度、弱联结性的团结形态。因而,需要高度关注社会团结发生的现实与 互联网络并在的空间场域、社会成员自组织而形成的社会团结载体、公共意识与集体精神 的培育等,促进社会整体团结水平与层次的提升,更好地推动国家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知识缺失还是知识自负?知识水平对 公众食品安全信心的影响研究
杨 恒,金兼斌
通过对中国10个城市成年受访者的调查,发现公众对当前食品安全问题的感 知风险水平较高,反映其对食品安全形势较担忧,且对政府食品安全管理部门存在信任危 机。不过公众的感知控制力较高,普遍认为自己有保障自身食品安全的能力,因此在日常 的食品消费中仍然有较高的信心。研究证实中国公众在食品安全的知识层面存在着知识 自负现象,公众自我评估的主观知识水平显著高于实际拥有的客观知识水平,且真正对公 众食品安全信心产生影响的是公众的主观知识水平。这说明传统缺失模型所倡导的以科 普、辟谣为主要形式的致力于教育公众、提升公众客观知识水平的行动能够取得的效果可 能非常有限;而公众的主观知识水平和感知控制力的提升能有效提振公众的食品安全 信心。
中国网民如何看待转基因食品?
——基于启发−系统式模型的态度解释
唐钰龙 ,罗 晨
对转基因食品的态度关乎转基因技术能否健康发展。立足中国网民这一群 体,采用启发−系统式模型对网民的转基因食品态度进行解释。结合2017年的网民社会意 识调查数据,研究发现启发式路径相比系统式路径对态度有着更强的解释力;两条路径中 的对应要素多呈分段式影响,以中立态度为参照,除民族主义具备恒定的态度抑制效果,政 治信任仅显著影响网民的反对态度发生率,受教育程度仅显著影响支持态度发生率,非官 方信息接触则展现出“双刃剑”效果。
如有疑问或建议,请联系本刊:
电子邮箱:hnwkxb@mail.hzau.edu.cn(不用于投稿)
微信公众号:hzauskxb(扫描文末二维码关注)
编辑部电话:027-87287002 ; 027-87287046
注:封面图来源于网络
扫码关注我们
回望初心,不惑前行